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lylq|查看: 90591|回复: 212
[城市] 

自贡

 [复制链接3熊猫
 夫子 发表于: 2006-8-1 20:17:01|显示全部楼层
周迅予

  周迅予又名地厚、纯武。字显声(1900一1974),富顺县九洪乡(今自贡沿滩区)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曾任国民党军队上尉连长、中校参谋等职。

民国24年参加军统局工作.历任上海区少校队长、中校队长、组长、忠义救国军上校联络参谋、处长、少校持派员、成都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少将处长等职。

民国26年当选富顺县国大代表,围富顺县选区系国民党中央划给青年党,参获出席,后补发当选证书。

民国38年四川解放前夕,任泸州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2月3日泸州解放,被蒋介石召往成都参与应变活动,并负责蒋介石的警卫工作。

成都解放前夕,蒋介石任命他为川康边区反共突击军总指挥。

四川解放后,周迅予在川西北坚持反革命武装游击活动。其主力被人民解放军击溃,率残部在理县、黑水一带继续活动。

1953年被捕,押于四川省监狱。1974年病逝。
 夫子 发表于: 2006-8-1 20:18:27|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周延俊

  周延俊,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由太常博士选任富顺知监。文学丰赡,兴教化,办学校,为治有声。

他任知监的第六年,富顺出了第一个进士李冕。

庆历四年(1044),在他的倡议下,县人集资建成富顺文宣王庙(今之文庙),时人比之为河阳潘令(晋代河阳令潘岳)。
 夫子 发表于: 2006-8-1 20:22:27|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周掷声(1894—1957)
  周掷声,四川江津县人。少年时,从名士赖树萱学习经史、诸子,勤奋好学,善书法、工诗词、古文.婚后,先后得二子,均被庸医误诊早殇,遂生知医济人之想。乃从蜀东名医谢云僧学医,深研《内经》、《难经》、《金匮》、《伤寒论》、《神农本草》等医书,更博览历代名家医学稿著及临证验案。经过4年多的努力,掌握了医理的精微,以所学为亲朋治病,多见奇效。

其后,遇保宁高僧传以气功及太素脉,医术益精。

  民国14年(1925年)来自流井,病者知其善医,求诊盈门,始正式行医。周对贫苦病人免费送诊,对赤贫病人更赠给医药费,有时赤贫病人多,虽收不抵赠,仍坚持不懈,数十年如一日,未尝中断。

在行医期间,为人治病从不马虎,对重病人更是精心治疗。

民国15年替驻军营长严静吾之妻医治单腹腮病,将其从生命垂危中治愈。

又为威远县黄克营的母亲治疗全肢瘫痪,使之能扶杖行走。

周一生中起人沉疴的例证很多。成都著名医生沈苕九称赞其为医术医德可风。

民国19年,创建“四端医学研究社”.把当时有志于中医的刘天使、王德勋、龙灵沼、官俊扬、傅巨川等先后邀请入社,共同深研经结脉象原理,推广辩证施治
准则,以达共匡时弊,济世活人的目的。

民国34年市内时疫流行,全市仅有西医院一家,病床有限,收费也高,且需先缴费后入院,深为病者和贫者所苦。为此,周不顾烦劳向各方募集巨款,自己带头捐资,在下桥火神庙创建中医时疫医院,自任院长,免费为城乡贫苦病人治病送药,赤贫重病还助宿食。全院医生、护士、工人均有工资,唯他自己却分文不领。此
举备受病者及社会人士称赞,连远在泸县的名医张君斗都说,在全中国也属独创,好象没有第二家。
 

  自贡解放后,1952年周掷声响应市人民政府号召,在三圣桥首创全市第一家中西医联合诊所。因待遇较低,医务人员不安心,他慨捐半年的工资,补助低工资员工,坚持每日早到迟退,多诊病人,为诊所增加积累。

1951年,他作为市卫生工作者协会的负责人,将自己的全部存款和多方奔走募集的款项,购买正街贵州庙会馆地址.建立市卫生工作者协会.还捐赠结协会部份用具和《皇汉医学丛书》、《珍本医书集成》等名医著作数百册。在周的推动下,先后开办多种类型的医务人员训练斑.且亲自上课。所需教材,聘人编写,自己审改,常深夜不寐。与此同时,他还特别注意选拔中青年医生,到成都各大医学院师资班深造,为全市卫生系统培养新生力量。先后学成留校或返市的有李彦倍、曾省中、冒掐明等人,后均成为名医。

周掷声深谙吱黄、扁鹊、仲景等医学理论的稍微,善于运用历代各家之所长,故临症常见奇效。曾拟撰写“灵京浅说”、“仲景辩证稍微”二书,腹稿藏胸已久,终因忙于救死扶伤,体力不支,未酬风愿。
 

  周从1950年起至1956年止,历任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主任,市卫生局副局长:并当选为第一届市、区人民代表。

1957年,终因劳成疾,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3岁。逝世后,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治丧委员会,全市党政系统及各界群众送花圈、挽联不计其数。其中一付挽联,对其医学造诣和社会功绩的概括,感人至深,挽词是:
  一生学透轩歧,救死扶伤忘计数。
  甘载情深师友,执经问难更无人。

  在举行追悼会那天,出殃时,沿街送葬者达数干人,充分表现了对他的敬仰和哀悼之情。
 夫子 发表于: 2006-8-1 20:24:51|显示全部楼层
  朱国琛(?一?),荣县长山镇人。

1906年由熊克武介绍加人中国同盟会。

1911年,任成都农事场场长。保路运动中,同龙呜剑一起向立宪党人的投降主张展开斗争.撰写《川人自保商榷书》,鼓动革命。清廷称之为“其中条件隐含独立,尤为狂悖”。

9月7日,赵尔丰诱捕四川省谐议局和四川铁路公司首脑蒲殿俊、罗纶等入,激起成都民众义愤,数万人齐集总督衙门请愿。赵尔丰下令开枪,当场屠杀民众32人,伤者无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成都血案”。

血案发生后,朱国琛与龙呜剑等于农事场制作“赵尔丰杀人,同志军速起自保”的木板标语数百片,涂上桐油,放入眠江顺流面下,史称“水电报”。沿江各县民众拾得木片.义愤填膊,拿起武器,数日之间20万众包围成都,保路起义促发辛女革命,蜀军政府成立。
 夫子 发表于: 2006-8-1 20:26:55|显示全部楼层
邹岱懦

  邹岱儒(1905—1951),富顺县城人。家贫,少年当过学徒。

民国14年以后,任城厢团保户练教练员、公安局警察分队长。

民国22年由殷君伟介绍加入“富华社”,后转为青年党员。

民国26年抗战爆发后,曾在省社会军训干部训练班受训,派任隆昌县社训教官、仁寿县国民兵团副团长、四川省出征军人家属生产优待委员会股长及成都示范区指导处主任、富顺县合作金库筹备主任等职。

民国34年后,历任青年党富顺县党部执行委员、代理县党部主席、四川省党部科长、奖惩处长、专员、中央党部专门委员。

民国36年.邹岱儒以国民党之友党人物被国民政府内定为国民大会代表,次年,补选为四川省参议员。

解放后。匿于成都,以中医为业。

1950年底清匪反霸运动中被捕,1951年押回富顺,因反革命罪被枪决。
 夫子 发表于: 2006-8-1 20:30:13|显示全部楼层
邹绍盂(1895—1938),字幕陶,荣县乐德镇人。生于贫民家庭,幼年在私望读书。

1916年投军,在川军第一师任司书。

1919年,考入川军陆军讲武堂,次年毕业,调川军第六师一旅任中尉排长。

1923年,调任川军第六师军士学校上尉分队长。

1925年,任西北屯殖军独立第一旅少校参谋。

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一师一旅中校营长。

1934年.任中校参谋主任。

1935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一军一二四师上校参谋长,驻防绵阳。

1937年9月,邹绍孟同川军四十一军一二四师官兵出川抗日,奉命驰接晋东娘子关阻击B军。
12月,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架在济南一带不战而迟,战略要地徐州失去屏障,四十一军奉命调鲁南抗击日军。

1938年1月,四十一军进驻胎县。

3月14日至17日,邹绍孟同守城川军2500众人在师长王铭章指挥下,与日军矾谷师团进行激烈的争夺战。多次击退军空、炮、坦克配合下3万余人的进攻,守城4日,孤城无援。

17日,日军用50门大炮向城内发射炮弹2万余发;日机30架,全天分批扫射、投弹;步兵在lo余辆坦克掩护下向县城多次发起混攻,亦被川军击退。

下午3时,王铭章同邹绍孟在滕县街头指挥作战中牺牲。

傍晚,膝县沦陷。

在武汉举行烈士公祭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说:“若无腾县之苦守,焉
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结果,实腾县先烈所造成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送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致莫。

1087年11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邹绍孟为革命烈士。
 夫子 发表于: 2006-8-1 21:19:38|显示全部楼层
刘光第

戊戌六君子之一

刘光第先生大事年表

陈谋玉撰

先生讳光第,字裴村,姓刘氏。

清咸丰九年已未.五月十二日(公元一八五九年六月十二日)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赵化镇西街闽产公房(今西街二十八号)。

八月十五门李永和、蓝朝鼎于云南昭通牛皮寨起义。

咸丰十年庚申(公元一九六O年)先生一岁。避乱迁居普安寨中。

同治元年壬戌〔 公元一八六二年)先生三岁。免母怀,由祖母廖孺人抚育,与其同室对床而寝。

同治二年癸亥(公元一八六三年)先生四岁。启蒙于赵化松云岩曾虎臣先生家塾。五月石达开全军覆没。

同治三年甲子(公元一八六四年)先生五岁。母王恭人令其学字,父宗准公号永芪,尝携以扫墓。

同治四年乙丑(公元一九六五年)先生六岁。伯、宗汇,公号泉溪,尝负其外出,。指以道里之数,先生穷追问,由是酷爱,购书读之。

同治七年戊辰(公元一八六八年)先生九岁。伯、宗汇公殁。

同治九年庚午(公元一八七0 年)先生十一岁。‘书宋人语满壁,父喜;祖母殁。家贫,学剃头匠数月。

同治十一年壬申(公元一八七二年)先生十三岁。五月初二日父殁,从管先生霏读书里中张氏静山之“明月楼”。家益贫,常食不买生菜,每日以三文钱购豆渣为全家生活。族兄光赞卒。

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一八七三年)先生十四岁。与本镇郭玉琼订婚,郭旋因病卒。

同治十三年甲戌(公元一八七四年)先生十五岁。再与石灰溪张佩珍订婚,亦旋病卒。

光绪元年乙亥(公元一八七五年)先生十六岁因读。书,家益窘。

光绪四年戊寅(公元一八七八年)先生十九岁。二月十五日,与石道场张云仙结婚。

光绪五年己卯(公元一八七九年)先生二十岁。应督学试落第,母乃卖屋买书,攻读亦苦。

光绪六年庚辰(公元一八八O年)先生二十一岁。里人保正廖庆芳,诉其曾执贱业,不能考试。县令陈锡毯批示云:“具控各情,律例无禁考明文,应勿庸议”。于是入学充附生。后与弟光竺(厚村)游学成都“锦江书院”,岁暮始归。

光绪七年辛已(公元一八八一年)先生二十二岁。在“锦江书院”继续求学。八月长女秋恒(妲)生。

光绪八年壬午(公元一八八二年)先生二十三岁。乡试中举人,北上试礼部。二女稚云生。

光绪九年癸未(公元一八八三年)先生二十四岁。在京寓羊肉胡同。

四月二十五日登进士第,旋签分刊部广西司主事。著《 都门偶学记》 。后告假归省。

八月初十日离京南下。

九月长女秋恒疡。

十一月二十四日申刻抵家,沿途著有《 南旋记》 。

光绪十年甲申(公元一j 又八四年)先生二十五岁。春,至成都。

光绪十一年乙酉(公元一八八五年)先生二十六岁。

三月二十日母殁。迁居普安寨先世避乱处,自名“晚晴别墅”。经陈锡也介绍认自流井巨商刘举臣为伯父。掌赵化镇“文昌书院”。收养女朱蓉。尝往返泸、赵间。

四月中旬至刘举臣家。
夏与举臣之子庆堂游峨眉,有诗。

光绪十二年丙戌(公元一八八六年)先生二十七岁。春.由沪州返赵化,于高店铺被狂犬咬伤,借村人刀切去伤口,裹之,竞未患病。

光绪十三年丁亥(公元一八八七年)先生二十八岁。四女桂馨生。

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一八八八年)先生二十九岁。正月,妹晓芳适廖吟琳。离家赴京,夏重来京师,初寓燃面胡同廖洛云处,后寓绳匠胡同,往刑部报到,就任刑部广西司主事。与王和三、廖鹿苹往还,著《离骚拟议》 、《 诗经拟议》 、《批评史记》。

光绪十五年已丑(公元一/、八九年)先生三十岁。长子鹏年生。

光绪十六年庚寅(公元一八九O 年)先生三十一岁。次子凤年生。

光绪十八年壬辰(公元一八九几年)先生三一I 一三岁。又六月三十日,三子长安生。十二月二十日,长安疡。
与荣县赵熙过从甚密。

光绪十九年癸己(公元一八九三年)先生三十四岁。弟光竺来京师读书,冬月中旬同赵化。

光结二十年甲午(公元一八九四年〕 先生三十五岁。春,族弟光员来京师读书。

五月二十三口,日中开战(甲午之战)。上《 条呈》 为刑部堂官所碍。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元一八九五年)先生共十六岁。四月初八民,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四月十四日户《 马关条约》 在烟台互换。秋,告假三月有游,经上海、福州、武平、广州、香港,再北上江西、九江、武汉、于武昌渴见张之洞。

八月,康有为等在京成立“强学会”。

子鹤年生。

九月,回京寓。于南门外租废园为子弟读书。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公元一八九六年)先生三十七岁。八月,梁启超在上海创“时务报”。

光绪二十三年丁‘西(公元一八九七年)光生三十八岁。约周孝怀来京课子弟。

著:《评校邺庐抗议》 。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公元一八九八年)先生.三十九岁。

一月初八日,康有为上《 统筹全局疏》 。

二月,谭嗣同等在沏南长沙成立“南学会”。

三月二十二日,康有为等在京成立“保国会”。春,族弟光员因故返里。

春末,曾虎臣先生逝世。

四月二十三日,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

七月十二日湘抚陈宝溉荞先生,奉旨顶备召见。

七月十九日召见询问,对颇详直。

七月二十日赏给四品卿衔,着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顶新政。

七月二十六日,湖南保守派曾廉上书,清杀康、梁,谭嗣同驳之,先生与其联名署保.

八月初一日入值,与谭嗣同同班。

八月初六日,慈禧亲政,囚光绪。

八月初九日凌晨在寓被逮,下刑部与谭嗣同同狱。

八月十三日下午六至七点钟,先生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于宣武门外莱市口同时遇难,史称“戊戌六君子,。

九月初句,灵框由京泞途,从天津经海程到上海转长江、沱江,水运返里。

十二月初八日午刻,灵枢抵赵化镇,悼念三日,于十一日安葬在普安寨东门外罗汉寺侧。
 夫子 发表于: 2006-8-1 21:25:31|显示全部楼层
刘举巨

 
 刘光第先生与刘举巨(刘韶生)

刘光第先生与刘举巨

刘韶生

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求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它震聋发聵,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先端,颇受当时各阶层人士的注意,也起到了推动历史和变革社会的进步作用。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戊戍维新变法是辛亥革命的准备。领导维新变法运动,并慷慨为之献身的“戊戌六君子”,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驭者。他们的血,唤醒了千千万万后来人。他们的功绩将永垂史册.

六君子中的刘光第先生,是四川省富顺县赵化镇人。他为官十年,清廉刚直,为国家和人民作了许多了有益的工作,被广大人民所传颂称道。他短暂的一生,是同人民紧密相连的一生,是为救亡图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一生。

在光第先生三十九年的短暂历程中,我的曾祖父刘举臣先生,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光第先生立志为国为民, 面对顽固派的屠刀,凛然正气,慷慨就义,这与刘举臣先生和富顺知县陈锡鬯先生平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曾祖父刘举臣先生(一八三八一一一九一三),原籍广东人,是走江湖行医卖药的郎中。他幼年随父入川,定居于富顺县自流井。

二十岁前,父母双亡。后因家贫,曾同曾祖母一起上吊自杀未遂,遇人资助在自流井八店街开了一个“天生和”药号,行医售药。

三十岁后,家道慢慢殷实起来。由于经历过贫苦生活的煎熬,刘举臣先生非常间情穷苦老百姓,凡贫穷的农民和工人看病求药,他都分文不取。

他乐善好施,逐渐在市民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人们都尊称他“刘太公”。

刘举臣先生粗通文墨,能写会算,他为人正直公道,喜欢打抱不平,经常为人排难解纷。据先父同忆时在自流井并未担任什么职务,然而井厂发生矛盾,各商号有事,都会来请刘太公出面调解。凡自流井同县上有什么公事(当时自流井属富顺县),大家都推刘太公前往办理。

为此,刘举臣先生经常奔波于富顺和自流井之间,与知县陈锡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实际上成了盐业实业家们的代表。

陈县令颇具识人慧眼,尤爱护有才有德之人。他从微末之中发现了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的刘光第先生,并力排非议,让刘光第先生参加县考,视为奇才,特别器重。他经常向刘举臣先生谈及刘光第:非常人也。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一八八五年),光第先生母殁。报部丁忧,告假守制在家。

三月,至县署拜见陈知县。适逢刘举臣到县办事,陈县令便介绍他俩认识。并作主让举臣与光第联宗,光第小举臣二十岁,于是拜举臣为伯父。

见到刘光第先生时,刘举臣曾交口称赞:“父台法眼,光第果然一卓茕不群,凝重如山,才华可想。”

在陈知县的庆贺酒宴上,刘举臣先生热情邀约光第先生“到自流井一游。”光第先生欣然允往。

自此后,两家关系非常密切,来往频繁。知县陈锡鬯让光第先生与曾祖父联宗,是有深远考虑的。

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光第先生登进士第,签分刑部广西司主事,是个京官。他知道京官薪俸微薄,日支浩繁,光第家贫,必不能支敷各项。他对光第先生说:“我所虑的是京官不易作。每年需自备四五百金,方足京华用度,岂寒士所能办?应早绸缪。井商刘举臣,为人诚挚,好善多义。你们最好联宗,将来足资臂助......”

果然,刘光第先生到官任职后,刘举臣先生每年都慷慨资助他现银两百两.十年如一日,从未有怠。

曾祖父对刘光第先生的每一正确主张和行动,都倾全力支持。他曾勉励光第先生.“大丈夫处世,当以解救人民疾苦为己任。即使肝脑涂地,亦在所不辞!”戊戌年四川遭受大水灾,光第先生在京奔走呼吁,募银救灾。同时,不顾自己经济闲难,带头认募。此举深得刘举臣先生赞赏,他积极支持光第先生,除给他汇银进京外,自己还在家乡一带出钱出力,从事救灾工作。

光第先生也非常信赖他拜认的伯父刘举臣,许多军国政事,重大要闻他都写给同刘举臣先生磋商。

一八九五年甲午中日战争,光第先生上书《 甲午条陈》怒斥慈禧,力劝光绪帝下罪己之诏。这一充满新兴资产阶汲思想的文件,受到了刑部堂宫的阻挠,未能上达龙庭。此事发生的前前后后,光第先生都在书信里告诉了刘举臣先生。他写道:职… 刑部堂官读之震玻,不敢代奏。”愤慨之情,溢于言表。事后,他还把《 甲午条陈》抄写了一份寄给刘举臣先生。 

光第先生给曾祖父刘举臣先生的书信往来颇多。家祖父刘庆堂先生将其装钱完善,约十余本。

解放后,由我的伯父刘君喜先生作为厉史文物,献给了国家,藏于上海图书馆。

一八九八年八月十三日,“六君子”殉难于北京宣武门外莱市成,接到光第先生死国难的噩耗,刘举臣先生老泪横流,大骂慈禧“祸国映民。”并悲叹:“至此,国将无宁日矣!"

光第先生的灵枢于同年十二月初运抵赵化镇。刘举臣先生年老有病,不堪跋涉。特遣子刘庆堂专程前往赵化镇迎灵“祭奠”,协同亲友安排先生后事。

据先父回忆,时祖父刘庆堂先生曾有挽联和诗悼光第先生,只可惜不复记忆了。

光第先生死后,我的曾祖父刘举巨先生和祖父刘庆堂先生又自动担负起抚育其后代的责任。他们先后将光第先生的三个儿──长述、孝述、杰述分别接到自流井和三多寨家中延师教读,直至他们长大。

也许有人说我的曾祖父刘举臣先生,于刘光第在世时支持援助他,同他保持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光第先生系朝庭命官,意图趋炎附势;那末,光第先生就义后,是慈禧钦批的罪犯,一般宵小之人,唯利是图之辈避之犹恐不及,何能如刘举臣先生,视为己出,安排其后事,抚育其后代,一如既往的关心光第先生的家庭?

为此,我认为曾祖父的品德是高尚的,难能可贵的。他和光第先生的友谊也是纯真的,经得起考验的,非一般同宗族可比。而且,他还体现了清朝末年的广大人民的精神:拥护和赞助新兴的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推翻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这就是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的心愿。

纵观“戊戍变法”的前因后果。应该说,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的壮举。对于为之贡献了自己生命的刘光第先生,我们应该历史的、辩证的承认他的功绩和进步作用。对这些有史以来,为了国家的独立官强,民族的兴旺发达而上下求索、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的志士仁人,我们都应该永远纪念。

是为记。
一丸八二年四月十日于春城昆明
 
 
 
 
 夫子 发表于: 2006-8-1 21:30:31|显示全部楼层
邓遂夫
四川省自贡市人。家贫,三岁失母,十三岁丧父,遂成孤儿。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念至初中毕业后,入自贡市文艺学校学习声乐舞蹈,十六岁即至自贡市歌舞剧团任演员和创作员。工作期间自修中文本科及研究生学业,并开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三十余岁时有数所大学及研究机关欲聘为教授和研究员,地方上以“人才不外流”而强制阻扰未果。好打抱不平,一生经历坎坷,不时招飞来横祸及牢狱之灾,却仍以清白无瑕之身独立于世。
现为自由撰稿人,中国红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自贡市李宗吾研究会会长。著有大型歌剧《燕市悲歌》(一名《曹雪芹》,自贡市歌舞团演出),出版学术论文集《红学论稿》(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草根红学杂俎》(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校订出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作家出版社2000年初版,2005年三版共六次印刷)。2006年出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四卷本)、即将出版《寻找厚黑教主李宗吾》、《杂巴古董集》等。
 
 夫子 发表于: 2006-8-1 21:46:08|显示全部楼层
邓可玉

自流井烧盐工人的行会组织―炎帝宫

舒文成口述

罗筱元 张志和 王柔德整由

我的父亲是烧盐工人,我十几岁时也学烧盐,干了五十年。当过炎帝宫的首事和伪工会的干事,在现退休家居,过着美满幸福的晚年生活。现就我所知道的有关炎帝宫的历史,说明如下:

一、炎帝宫的缘起和会规
前清嘉庆初年(1896年)间,自流井的烧盐工人,多数是外地来的江津、南川人,本地人很少。

他们为了联络乡谊,互相帮助,解决困难,约了一个会筹集基金。开始用来“放堆金会”(放大利的名称,如借一吊钱(一千文)分六个月还,每月还二百文,过了期还要罚款),放利的对象就是工人,借款人须保上加保。

在积了百把吊钱以后,就在半边街同发井前的太平缸侧修了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兴起了土地会。

工人闲班(注)时,就在此地聚会玩耍。参加土地会,须缴纳底金;三斤菜油的钱。

后来入会的人一天一天地增多了,积存的钱也一天一天地多了,嫌这座土地庙小了,想把它搞大些,并把土地会改名为火神会。但是搞不起来。

注:工作一天一夜.休息一天一夜,工作日叫当班,休息日叫闲班。
 
 
有一个本地人邓可玉,是个秀才。他对人不拿架子,起初帮忙写字,后来帮着出主意。他认为火神没得出处,应该改供炎帝,炎帝是神农皇帝,炎就是大火,全会工人都赞成。

炎帝宫之名,就从此而来。

但是,有些人习惯了,还是叫炎帝宫为火神庙。

邓可玉为工人欢迎入会后,提议以会上积存的钱,在菜子桥地方买田土一股,年收租谷三十多石。

后来又买河对门老地名地宝街陈大婆的地基和二间土柱(筑)瓦房。

因为是修庙子,陈大婆相让,才去一百二十吊钱,就在这里修建炎帝宫。

庙是逐渐修造起来的,开始于嘉庆年间,道光五年(1825 年)第一次培修,咸丰四年(1854年)又进行第二次培修,第二年(1855年)竣工。

修建炎帝宫庙字时,已有会员一千多人,但经常有工做的只有几百人。没有工作的私有工作当闲班的会员,都来尽义务搬运石头、石灰和泥土。因此花费不大,整个创建及培修工程才花一万多吊钱。

 
 
 
 
 
 
炎帝宫订有许多条规制度。
在庙上设总首六人,任期三年。

(襄力)首一人,任期一年。

总首分为三担(即三班),每担二人,一担管经济,二担对外、打官司,三担看管庙子。

黝首分为五担,一担支客、外交,二坦帮帐(管帐是外请的), 三担买办,四担管厨,五担杂务,都是义务职,就是为庙上办事,请短班子的钱也是自己出,所以没有什么开支。

当过(襄力)首的可以当总首,当过总首的,只当一次,不能再当。

更换首事,要由原任提出,经大家赞成才行。

当选后,原任就是保人;有亏挪舞弊情字,要照数赔偿。

会上规定会员在资本家灶上烧盐的劳动定额,

火花盐:上手每人烧火圈五口,下手烧三、四口;上手二人共烧十口,下手一入烧三、四口为一排。

上手,烧一天耍一天,叫十五班;

下手,天天烧,叫三十班。

巴盐四口为一连,上手二人,下手一人。

炭花盐四口大锅挂两口小锅为一连,上手二人,下手一人。

未入会的人不准当上手烧盐。

接班人(新上工的)不准与下班人(解雇的)见面。

不准有偷盗行为,有即开除出会。

会员看见或晓得不说的同罪。

不准赌钱、吸洋烟、酗酒、打架、吵骂。

处罚,看情节轻重,最重的是开除,开除之后,不准更名入会。

其次是处罚演戏若干本(或若干天)的戏钱,神灯若干对,每对价钱十六吊或二十四吊;灯油若干斤,每斤价钱六十四文。

刘抗不缴款的人,曾经用绳索捆起,拴在戏楼下柱头上,非缴清不放。

会员间遇有纠纷请会上处理,须先交“押席金”三吊二百文,等于两桌酒席的钱。

自原告先交,酒席由首事、证人、原被告同吃。

会上接受原告的请求后,就用红纸请帖请原被告和证人上庙。这叫“打传帖”。

谈判时,先敬神,然后由首事往天楼上提出跟这事有关的会规木牌,当众宣读后,才一开始谈话。

原告坐左边,先谈话;被告坐右边,后说话。都不准跷脚、举手、高声、咳嗽、吐痰,如犯了每次就罚点神灯的菜油四十斤。

证人乱说、犯规,同样受罚。

三任富顺县知县的陈锡鬯,有一回素衣小帽来庙私查暗访,看见我们发一传帖,说我们的规矩好。
 
 
 烧盐工人的登记入会,每次须由会上首事大家议定,叫做“开簿”。

一次只挂十六天,编为十六个字,每天一个字。

开始时,每人须交会金二吊八百文。后改为四吊八百文,六吊八百文,八吊八百文。直到1913年(民国二年)都是八吊八百文,未加。

1913年“开簿”时挂名入会的有四千多人,经常工作的只有两千多人。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开簿”挂了九百多人,每人收大洋五元又搭铜元八百文。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开簿”挂了四千多人,每人收法币一元。入会要有一个会员当保人,并将入会人的生庚年月写在簿子上。

除了严禁已经开除的人,更名混入外,任何人都可挂名登记入会。

但新会员太多了,会影响老会员的工作机会,故每次“开簿”只限十六天。

“开簿”的期间,是几年或几十年一次,要看实际情况,如老工人死的多了,工作的机会增加了,或者外面要求入会的人太多了,就办一次“开簿”。

没有挂名入会的人,可以当下手,但每年交庙上的香钱要多一倍。

烧盐工人每年要交两次香钱。每次,上手交二百八十文,下手交五百六十文。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增加为法币一角二分。

(有关烧盐工人的月工资情况请参见《四大家族》系列贴)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又增为金元券五角,上、下手一样。整灶工人照火圈计算,亦抽两季,每口每季二十文,名为“灶香”。这是使用小钱时的底子,以后币制改了或物价涨了,都按此比例增加。

如上所述,在炎帝宫初期,就有了一套条规、制度,都是由邓可玉想出来,同大家商量规定的。条规分条刻金色或红色的字于退光漆的木牌上,存放在正殿右边,挨近厨房的楼的天楼上面,有事才提下来。制度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头道山门进门左手戏台的耳楼底下,以免损坏。

 
 
 
 
 
 

烧盐工人的受雇和解雇权,以前完全操在灶主手中,只要跟东家、坐灶(管理操作的职员)有关系的人,就是手艺不好,也可以工作,相反就不行。

会上对工人的工作,没有什么保障。

伪工会成立后,盐场公署设有工管科,灶主雇工,须请工管科派;有小过失或手艺不好须要调换的,也必须经过工管科;解雇,开除更要经过该科批准,炎帝宫不能过问。

至于解雇,灶主须付给三个月工钱的遣散费,这项规定,是死了几个人才站住脚的。详情后面再说。
 
 
 
 

二、会内会外的几场官司

第一场官司是同八大号打的。

成立庙子的时候,灶主多半是陕西人,共有八大家盐号,名曰八大号,设在陕西庙附近的八店街上。

八大号不愿我们有庙子,更不愿我们在工作时间、工钱、伙食上都议有一定的规矩,如会上限制每人至多烧花盐五口,八大号不准限制,愈多愈好;

会上主张每月工资一两银子,八大号不出这么多。

会上主张有当班、闲班,八大号不答应有闲班;

会上主张每人每月伙食食米一斗五升,八大号只说吃饱,不定米量。

会上主张伙食菜油一斤,八大号也不定量。

会上主张每人每天小菜钱四文,八大号只出三文(光绪末年才添为五文)

商量多次都说不拢,八大号就认为是大逆不道,察官究办。

会上推举邓可玉负责跟他们大打官司,费用由大家逗。

这时邓可玉的老伴已死,家中只有一个女儿,住在菜子桥佃农家中,邓可玉搬到庙上来,只吃饭,用点很少的洗浆零用钱,女儿的伙食由庙上供给。

官司打了几年,拖延不决,后来打上了省。

邓可玉将去成都时,跟庙上的首人说:“我如果拖死了,我的女儿由庙上供到十六岁,办一铺一盖,“打发”(出嫁)了就是”。

到省上问了几堂,最后一堂问了就“封印”(清朝的制度,官把印封了,不再理事,正月间才又“开印”) ,八大号用钱行贿,这堂问来把邓可玉关起了。

原告很得意赶回自井过年。

邓可玉知道事情不妙,也出钱买通,另以一人来冒名顶替入狱。自己白天坐桥子,夜晚跑路,赶回庙子,才在烧“子时香”。稍微睡一下,吃点东西,大初一早晨亲自提起“手信”(糖果烟茶之类的礼品)去与对方拜年。

对方大吃一惊,初一天不说什么,一样摆茶摆酒招待。

因此。他们晓得炎帝宫有人,是不好惹的,乘机下台,面子上说邓可玉讲礼信、有人情,官司不再打了,照会上提出为工作时间、工钱、伙食标准等,作为双方同意的规定。

只是在银钱换价问题上,发生了一个插曲。那时一两银子换制钱七百多文,八大号说银子少了不好分,钱又零星,可以定为八百文钱一口。

当时工人们还说“老陕”“厚道”,后来银价涨,米价也跟着银价涨,工人倒吃了老陕的亏。

这场官司没有打输,和解下来,邓可玉的女儿出嫁时,庙上还是给她办了一铺一盖。

 
 
 
第二场官司是打死陈莽(读平声)三事件。

发生在1860年(清同治)问,李永和的队伍来过白流井以后。

当李部尚未来井以前,庙上借过贵州庙一千吊钱,出有借票。还钱时,贵州庙一人说:“兵慌马乱时,借票搞落了”。后来有人在灰包(堆)上拾得,送来庙上,要十吊钱的谢礼。庙上首人以钱是还了的,还有“过户”,不肯出谢礼。

于是拣倒借据的人,把它交给贵州庙。贵州庙的首人见财起意,硬向庙上凭票要钱,打成官司。

庙上首人以曾经当过总首的陈莽三能言会说,叫他去富顺县城堂候审,受审后坐轿回井要会上开轿钱。首人以不合规矩,不出。

陈莽三大发莽气,要去下菩萨的灯笼,又搭起楼梯要上房子下瓦来卖钱,首人挡住不准,陈就餍了。以后他就往贵州庙“湾”(说那边有理),要炎帝宫出冤枉钱。

首人无法,才打传单召集“花户”(全体工人)开会,看如何办,众人大怒,登时把陈莽三找来,他还是蛮横无理,总首问众人该怎么办了众人一齐喊:“把他打死!”蜂涌向前,拳打脚踢,一达往外拖,一边拿起板凳在后头打,拖出庙门,甩在河里淹死了。

众入推举四个人来顶案,其中有一个姓周,绰号肥头。他们在神前吃了血酒后,拍着胸膛说:‘决不拉稀”(意思是硬背到底,不承认打死人),并且立下规矩:每人每月由庙上付给四吊钱养家,儿子养齐(到)十八岁为止,女儿养至十六岁,办一铺一盖“打发”;受的刑由庙上出钱医。

四人上堂成了红衣犯(倩制,杀人犯披红衣),解省三次,拖死了一个“师爷”(做呈词出主意的人)。后由叙州府判决:“六月炎天,河水陡涨,河中打来一个无名汉子,炎帝宫一首事等看见心难忍,打捞起来”开脱了案。这是周肥头亲自跟我讲的,是同治年间的事。

 
 
 
 
 

第三场官司是因为打错了人,打输了。

炎帝宫首人,每季到灶上找工人收香钱时,照例手中拿着几块烟蔑片(捆叶子烟用的竹片),如果遇见未挂名字就烧盐的人,即用蔑打之后撵走。

有一次,打错了人,那人不依,打成官司。

因为错打了人,这场官司就打输了。

庙上自知无理,也就不愿再往下打了。

 
 
 
 第四场官司是大、小会的纷争。

民国元年以前,炎帝会内有部分工人成立了一个财神会,称为小会。他们看见大会(炎帝会)举首人,贴红报,也要照样办。

大会首人以他们破坏了规矩,把小会的人开革了二十一个,并且不要他们在炎帝宫办财神会。

两会的人就打起官司来了,打到富顺县,三费局想“拾包袱”,叫小会出一千两周行(三成军用票,七成银元)银子,由局头请富顺、荣县、威远三县的知事和十大枧到富顺开会,每口火圈添工钱二百文,并送大会一道“乐善好施”的匾来和解。

两会首人看到自己人打官司,外人得钱,不答应这个办法,官司也不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10:22,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