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朝鲜是中国现代政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件大事,毛泽东为何在得不到他的同志们支持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出兵?首先抛出决定赴朝参战,然后再解释中国必须出兵的理由。
在援助朝鲜的问题上,斯大林要求中国尽快出兵,而毛泽东则要求苏联必须保证提供空军支援后才同意出兵,如果说这是两个盟友之间的一场暗中较量,那么其结果是斯大林占了上风。
不过,毛泽东在军事上没有必胜把握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坚决主张派兵赴朝作战,并非是慑于斯大林的压力,一者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主权的考虑。在麦克阿瑟叫嚣要打过鸭绿江和美国飞机不断骚扰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对战争是否会推进到中国境内的担心是十分现实的。因此,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问题在于,如果朝鲜按照苏联的计划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允许金日成与其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那么,因此而将战火引致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援助中国作战。二者,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更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协定。
从后来美国解密的档案看,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并非是针对中国的,美国的确也没有与中国作战的计划和企图。显然,中国领导人对局势发展和美国进攻北朝鲜意图的判断是有失误的。当然,美国政府内部的讨论和分歧情况,北京当时是无法得知的,因此与麦克阿瑟咄咄逼人的战争叫嚣和蒋介石集团的蠢蠢欲动相比,艾奇逊等人的声明和保证就显得毫无价值,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周恩来后来说:“我们得到的情报是,他们要稳住中国,过三八线,过了之后,再搞中国。我们看穿了骗局,所以在9月30日声明:对美帝侵略朝鲜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不管是麦克阿瑟狂妄言行的误导,还是毛泽东对情报判断的失误,总之中国领导人认定美国继攻占北朝鲜之后,必将把中国东北做为下一个进攻的目标,这才下决心与美国一战。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中苏也签订了同盟条约,但毛泽东清楚斯大林对他并不信任。斯大林过去一直认为他是民族主义者,怀疑新中国将走上铁托式的道路。如果中国此时不出兵援助朝鲜,无疑将证明斯大林的看法和怀疑是正确的,中国就会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本人是颇有感触的。他在1956年9月同南斯拉夫代表团谈话时说:“当时,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个铁托,一个在南斯拉夫,一个在中国。直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打击了美帝以后,才摘掉了这个帽子”。 1958年7月毛泽东又对尤金说:“斯大林一直怀疑中国人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到朝鲜战争时才改变了他的看法,也改变了东欧和其他各国兄弟党对我们的怀疑”。
再者,很有可能,“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也是毛泽东在考虑东北命运时的重大原因。高岗与斯大林保持着极不寻常的亲密关系,他喜欢穿苏式服装,言谈举止,生活方式也都刻意模仿苏联老大哥,他也因此成为斯大林以及后来的赫鲁晓夫最为欣赏的中国人。甚至在高岗自杀以后,赫鲁晓夫还多次苏共内部讲“高岗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最让毛泽东梗梗于怀的是,1949年7月27日的联共布政治局会议上,刘少奇在发言中谈到,台湾统一是中共目前面临的最大任务,并且希望能得到苏联的大力支持。随后,情绪十分激动的高岗也发了言。他首先表示赞同刘少奇的讲话,继而表示,他想提出他个人的一项建议。他的建议竟然是希望苏联宣布东三省为苏联的第17个加盟共和国,(当时苏联共有16个加盟共和国)。照高岗的意见,东三省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后,可以保障东三省免遭美国人的侵犯,并把东三省建变成继续彻底歼灭蒋介石集团的更加可靠的基地。此外,高岗还建议在青岛驻扎苏联舰队,建议苏军在远东加强驻军力量。高岗发表完意见后,与会者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刘少奇则巳是脸色铁青,怒不可遏。
最让人难以琢磨的是斯大林当时的表现,他的脸色同样很难看,在他的同志们发出的一片掌声中,斯大林突然站起身来,向着坐在第一排的高岗严肃地叫了一声:“张作霖同志。”
这种称呼使全体与会者大为震惊,掌声嘎然而止。因为大家都知道张作霖本是土匪,后来靠日本人的大力支持,成了东北的独裁者,当他企图不按日本人的意旨办事时,日本人就毫不留情地把他干掉了。
会议结束后,高岗和刘少奇同坐一辆汽车前往中国代表团下榻的宾馆,刘少奇指责高岗的发言如同公开叛党卖国,高岗不服,与刘争吵起来。到达宾馆后,刘少奇马上向毛泽东发了电报,由于高岗的叛变行为,要求毛立即将其召回。
作为刘少奇副手访苏的高岗能在联共布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近乎于买主求荣的建议,对毛泽东的剌激可想而知,而斯大林非同寻常的表演,更让他不能不作更深一步的思考。
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对东北主权构成威胁的不仅仅是美国人,同时也要提防着苏联人。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上善之策,就只能是把战争阻止在国门之外。
当然,毛泽东关于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考虑可能还有更多的内容,比如台湾问题、日本问题等等。斯大林在10月初劝说中国出兵时就谈到,其后果将迫使美国“向有苏联盟国为其后盾的中国做出让步,朝鲜就不会成为美国或日本反对中国的军事基地”,美国最后不仅会“被迫放弃台湾”,而且还将“拒绝与日本反动派单独缔结和约,放弃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活动和使日本成为他们在远东的跳板的计划”。毛泽东不会不考虑这些保证中国安全和主权的附带收获。
不久后便流行于全中国的一句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贴切地反映了毛泽东对出兵问题的全部考虑:把美帝国主义作为直接对手的革命情结,对社会主义阵营承担的国际主义责任,特别是保护新中国安全和主权的领袖意识,这三者构成了毛泽东决策出兵的基本动机和目的。
所以,尽管从总体上讲,中国是被迫卷入这场它并不希望看到的战争的,但是当战局的发展明显不利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并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利益时,毛泽东中最终下定了参与这场战争的决心。如果说在对外战略决策中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的话,那么,毛泽东的这些考虑,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对他的党,乃至对他的整个民族和国家,无疑都是适合的,最终都体现为对美国越过三八线决策被迫做出的合理反应。
同时,对中国决定介入朝鲜战争决策做出合理性判断的必然结果是把美国越过三八线看作是一次纯粹导致灾难的行动。因为,只要联合国军实际上越过三八线,并逼近鸭绿江,那么,无论是美国做出不会威胁中国的保证或提出建立缓冲区的建议,还是以扩大轰炸甚至使用核武器进行威胁,都不足以阻止毛泽东对美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
参会的政治局委员们谁都清楚,按实力,中国根本不是美国的对手,国家满目创痍,百废待兴。1950年6月30日,即美国决定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当天,中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同一天,中共中央下达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共同签署的《军委、政务院关于1950年复员工作的决定》,土改、复员、剿匪、稳定物价、恢复生产、解放台湾,哪件事都不容许中国与美国开战。可是美国人在台湾海峡扬武扬威,公然威胁不准中国人解放台湾,这就逼得同样豪气过人从不服输的毛泽东,拿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狠劲儿,非和美国人摆开架势大战一场不可!
随后,毛泽东签发命令,19日晚上7点半,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39军、40军、42军20多万人马,雄纠纠气昂昂,浩浩荡荡地开过了鸭绿江。
但是,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却在跨过鸭绿江前夕,丝毫也没有“雄纠纠气昂昂”的心态。他对一大群高级将领们吐露心曲,说:“咱们的名字叫志愿军,跟你们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其实我也不志愿。要不是美国军队压到了鸭绿江边,欺人太甚,我也不会去和美国人打仗。现在他打到了咱们家门口,我志愿挂帅出征,你们志愿不志愿?”
中国将军们齐声呐喊:“志愿!”
显然,彭德怀和他的将军们口中的自愿,是不愿也得愿。
高级将领如此,基屋官兵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当时中国人民经历了8年抗战,紧接着又是4年内战,好不容易才把蒋介石打到台湾岛上去了,庞大的人民解放军加上同样庞大的国民党起义、投诚、被俘官兵,立即成为新中国不堪重负的包袱。当时多数部队都已担负了生产建设任务。官兵都渴望能够“喘口气”,普遍作战意识淡化,战备松弛,忽视训练,车辆及各种装具损坏严重,20──30%以上的武器和火炮锈蚀损坏,甚至麻雀已在炮筒筑巢。而不少官兵对与美国作战也存在着恐惧心理,比如害怕原子弹,对美军的飞机、坦克感到束手无策,认为“鸭绿江是鬼门关,有去无回”,认为“美国鬼子不会打到中国来”,“何必多管闲事,不要惹祸上身”,等等,都极有助于说明当时出兵入朝作战的难度。
但人民解放军最大的特点就在这里,不论想法怎样,困难多大,一旦毛主席党中央下定决心和美国人打,命令一下,个人的一切立即抛到九宵云外,义无反顾,人人请战,“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