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喇叭河生态影像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SXDR|查看: 37691|回复: 100
[亲近巴蜀] 

魅力新广汉 神秘三星堆

 [复制链接1熊猫
 ccc888 发表于: 2006-7-21 17:15:14|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越南人和四川人是远亲,那么越南人和云南人就应该是近亲了,可是在云南发现过和三星堆一模一样的文物吗?
 何晓 发表于: 2006-7-22 08:35:26|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呼吁文学艺术家多创作以中华文明起源为主题的作品_写玄幻?
 何晓 发表于: 2006-8-19 13:23:57|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以前看过类似的报道,再看,有收获。谢谢!
 耿纪朋 发表于: 2006-9-14 20:23:26|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不错。
 何晓 发表于: 2006-9-21 21:00:28|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还有很长时间需要期待。
 耿纪朋 发表于: 2006-9-21 21:13:57|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不会吝啬自己的宝藏,但愿人们懂得珍惜和保护。
 耿纪朋 发表于: 2006-9-23 12:44:01|显示全部楼层
能者多劳,劳者多伤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9-29 19:27:56|显示全部楼层

三星堆考古发现记

.
黄剑华 

  
  历史总是在沉淀之后才显得更有魅力。有了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传说中的古蜀王国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此以后再也不是一个虚幻的影子。“蚕丛和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感叹,已被面对着那些璀璨文物的巨大惊喜所取代。一个湮没了数千年之久的辉煌夺目的内陆农业文明,如今已经真实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驱车离开繁华的成都,沿着宽畅的公路北行40公里,便来到了清澈的鸭子河畔。这里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以夸张而又奇异的身姿矗立在绿草如茵的空地上,吸引着往来行人的眼光,这就是新建的闻名于世界的三星堆博物馆。距其不远便是古马牧河与著名的三星堆和月亮湾。三个连绵的黄土堆和一块弯月形的台地隔河相望,半个多世纪以来,揭示古蜀之谜的众多物品,以及轰动世界的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就是在这儿被发现的。
 
  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的最初发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据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记载,民国二十年(1931)春,当地中兴乡农民燕道诚和家人因溪流淤塞,溉田不便,在淘浚水溪时,挖到了玉石器约有三四百件,他们并不懂得这些玉石器的重要价值,起初藏于家中,后来将一些分赠亲友,夸示乡邻,遭到了古董商们的渲染和炒作,也引起了文博考古界的关注。1934年春,华西大学博物馆美籍教授葛维汉与馆员林名钧对广汉燕家住宅旁的小溪与田坝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玉器、石器、陶器约600余件,由华西大学博物馆保存,并相继撰写发表了《汉州发掘简报》、《广汉古代遗物之发现及其发掘》,从此在海内外形成了一股探讨研究广汉古蜀遗址之风,旅日学者郭沫若对此倍感兴奋,给予了很高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对广汉月亮湾进行了多次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西南博物院院长冯汉骥教授曾站在月亮湾的阶地上,指着马牧河对面的三星堆说:“这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后来的调查发掘,完全证明了冯汉骥教授的洞察和预见。一个令人振奋的不平凡的季节终于来临了,1986年 7月18日上午,当地的砖厂工人在三星堆挖土取泥时挖出了玉璋,从而发现了一号埋藏坑。考古人员经过兴奋而又紧张的工作,发掘出了黄金面罩、金杖、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像、青铜跪坐人像、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和玉石器,以及象牙、海贝、陶器等等。对四川考古界来说,1986年(丙寅年)确实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幸运年。仅仅过了半个多月,更大的惊喜又降临在了这些幸运的考古工作者头上。8月16日下午,砖厂工人在一号坑东南方向约30米处取土时,又意外地发现了二号埋藏坑,出土了各类珍贵文物1300多件。其中除了象牙、玉石器和大量的海贝之外,还有多达735件的青铜器。特别是高大的青铜立人像、各种青铜人面像和人头像,以及奇特的青铜神树、铜尊、铜罍等等,铸造精美,造型神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向我们充分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此后,三星堆又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古城址,揭示出这里应是殷商时期古蜀王国的都邑所在。
 
  三星堆一号坑、二号坑出土的精美文物,后来曾多次在海内外展出,所到之处,观众如潮,反响极其热烈。如今当我们走进三星堆博物馆,站在风格别致的展厅里,面对着灯火辉映下那些精美璀璨的青铜雕像群,胸中仍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种神奇之感。一个湮没了数千年之久的灿烂的青铜文明,是那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重新走进了辉煌的古蜀时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城址和丰富多彩的出土器物告诉我们:殷商时期古蜀王国的宗教神权与祭祀礼仪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农副业和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社会生活十分繁荣,与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基本处在同一发展水平线上,同中原和周边区域有着长久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已成为长江上游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文明中心。以三星堆青铜雕像群和青铜神树等众多精美文物为代表的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古蜀文明形态,完全可以同殷商中原文明和西亚文明以及世界上任何青铜文明相媲美,即使数千年之后的今天来看,仍使我们赞叹不已。
 
  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雕像,既有庞大夸张的造型,又有优美细腻的写真,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它们不仅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凡的艺术魅力感染和震撼着我们,同时也向我们透露了大量的古蜀信息,为我们破译扑朔迷离的古蜀之谜提供了钥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首先要推大型青铜立人像。这尊高约181厘米、加上方座通高
  达260.8厘米的雕像,头戴华美的冠冕,身着龙纹左衽大襟衣,右臂上举,左臂平举,双手夸张地握成环形,赤足佩脚镯立于高大奇异的方座之上,其造型显得高贵雍容,气势逼人。它那神奇的姿势、王者的气度、耐人寻味的手势,以及浑然一体富有象征意味的方座,多么形象地显示了它非同凡俗的身份,显然就是蜀王或群巫之长的象征。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头像和人面像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广阔神奇的情景。其中50多件青铜人头像可能就是古蜀王国群巫集团的象征了。它们在形态造型上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特点,其中有平顶脑后梳辫者,有平顶戴帽或头戴冠者,又有圆头顶无帽或将发辫盘于头上或于脑后戴蝴蝶形花笄者,还有头戴双角形头盔者等等。这些青铜人头像大都为浓眉大眼,高鼻阔嘴,方面大耳,显得粗犷豪放,极富神采。其中也有线条圆润五官俊秀的造型,充满了青春女性之美,好似英雄群像中的“公主”或巾帼人物。群像中还有数尊戴黄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给人以华贵神奇之感,说明古老的东方同古希腊与古埃及一样也早已制作使用黄金面罩了。最奇特的是青铜纵目人面像,它们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极大,大嘴阔到耳根,造型极尽夸张,而且眉眼描黛,口缝涂朱,有的鼻梁上方还镶接卷云纹装饰物,仿佛是科幻中的“天外来客”。3000多年前古蜀时代的能工巧匠在铸造它们时,将那个时代的聪明才智和艺术灵气发挥得多么淋漓尽致,而且融入了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
 
  古蜀时代为什么要铸造这么多神奇精美的青铜雕像群?学者们认为很可能与古代蜀人的祖先崇拜、社稷崇拜、神灵崇拜、土地崇拜等观念习俗有关。头戴冠冕身穿华服形态高大而又气势尊贵的青铜立人像,可能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蜀王或是大巫师、群巫之长。众多的青铜人头像和人面像,个个神态英武充满英雄之气,它们可能代表着古代西南地区各个部落杰出的首领或巫师。其形态特征说明:它们可能属于同一民族集团,表现的可能是参加盟会或大型祭祀场面的情形。它们既是古代蜀人崇拜的偶像群体,也是古蜀时代西南地区社会各阶层的缩影。显而易见,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像群显示的是类似于神的面容,体现的是人的精神,是神权和王权的代表与化身。它们所展示的不仅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祭祀场面,更是精彩生动的古蜀人间王国的神秘世界。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是一件极其奇妙的器物。在我国古籍中,神树通常都被描写为日月出没的场所和沟通宇宙的象征。比如东方的扶桑、中央的建木和西方的若木便是三棵这样的神树。三星堆青铜神树显然是一棵具有复合特征的通天神树,它不仅是神话传说中扶桑与若木的象征,而且也是天地之中建木的生动写照。它体现了古蜀人神奇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青铜工艺与造型艺术,生动地表达了古代蜀人的通天观念,赋予了人神交往的象征含义,并将通天神树和太阳神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其他地区同时期的考古材料中,迄今尚未发现有类似的青铜神树,因此,三星堆青铜神树可以说是古蜀神话传说的独特产物,是具有浓郁古蜀特色的一种崇拜象征。它迄今仍使我们惊叹,并给我们以丰富的联想。
 
  三星堆考古发现使我们真实地看到了古蜀时代灿烂的文明形态和繁荣的社会生活,并向我们揭示了古代蜀人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确切地说,正是繁荣的物质文明与绚丽的精神世界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完美的组合,才形成了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三星堆出土的神奇的青铜神树以及众多的青铜人物雕像,便是古蜀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世界完美结合的最生动的展现。这种完美结合还展示了古代蜀人天人合一的观念,造型艺术塑造的群巫形象同时也是古蜀时代社会各阶层的缩影,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英雄群体的塑造和宣扬来体现的,巧夺天工的青铜神树也同样显示了这种主题观念。与世界上同时期其他区域的文明相比,古蜀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世界闪烁着辉煌的光彩,张扬着独特的魅力,在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极其重要的篇章。
 
  三星堆出土器物告诉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前面所介绍的只是一部分内容。如今三星堆博物馆已成为四川旅游最亮丽的看点,每天参观者都络绎不绝。三
  星堆是古蜀青铜文化的荣耀,更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三星堆考古发现所揭示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内涵和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在我们审视的视野和研究的领域里,将永远闪烁着辉煌而灿烂的光芒。
 
 
  黄剑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源自:《东方博物》2006年第19辑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9-29 19:36:26|显示全部楼层

从“太阳神鸟”看金沙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刘道军 
  
  成都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蜀国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金沙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多达3000余件,最具独特风格的是30多件金器。其中又以“四鸟绕日金饰”最为独特。“四鸟绕日金饰”是一件镂空的圆环形金箔,厚度仅0.02厘米,重量却有20克。学术界认为,金饰中心图案很像一个喷射出12道光芒的太阳,外层的4只飞鸟极似神话传说中的“负日金乌”,都与太阳神崇拜有关,因此被命名为“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金饰极富象征意义,其神秘而神奇的“四鸟绕日”造型,形象生动地显示出古蜀时期有关“日、月、鸟、象牙”崇拜等宗教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同时它还与古蜀人所使用的历法息息相关,是古蜀时期先进的科学知识的体现。“太阳神鸟”集宗教崇拜、神话传说、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美学、运动力学、天文、历法、冶金技术等多重意义于一体,是三星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金沙遗址文化的最佳体现。
 
  一、“太阳神鸟”和“日、鸟崇拜”
 
  (一)“太阳神鸟”和“太阳崇拜”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首先从直观上就形象地显示出古蜀人崇拜太阳这一宗教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图案内层的中心是一个顺时针旋转的漩涡状造型,并且带有12条弧形齿状物,这个漩涡既像一个旋转的火球,又像一个正在运转着的太阳,它的12条弧形齿状物,既像12道燃烧着的火苗,也像太阳发出的12道光芒。它形象地表现出古蜀人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和讴歌。
 
  其次,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并非金沙文化所独有。在比之更早的三星堆文化中,也出土了大量反映古蜀人太阳崇拜的器物。而青铜“太阳形器”和青铜“太阳神树”则是三星堆文化所独有的,其中青铜“太阳神树”更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的“十日神话”、“金乌负日”等神话传说相符合。而有着太阳形图案或符号的考古材料,却并不是三星堆文化所独创的。黄河流域的辛店文化和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以及青海、广西、江苏、内蒙古等地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岩画上面都有太阳形图案或符号。这些都说明在原始社会各地先民普遍的自然崇拜中,太阳崇拜是主流。古蜀人受到了各地的影响,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以太阳崇拜为代表的璀璨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就是它的集中体现。
 
  此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也有许多关于日神的神话传说,印证了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及《淮南子》中关于尧时十日并出害人的记载,都是把太阳当成有意志的神灵来看待。既然是神灵,就要祭祀。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崇拜日神的记录。《礼记·祭义》记载:“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可见夏至商周,日神是被作为主宰上天的神来崇拜的。文献中关于“羲和生十日”和“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等“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载,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神树”是可以互相印证的,都是三星堆文化中“太阳崇拜”的直接有力的证据。而“太阳神鸟”所表现的“太阳崇拜”现象,是对三星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太阳神鸟”和“神鸟崇拜”
 
  宗教崇拜在母系氏族以后,由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抽象为“图腾崇拜”,图腾被看作族徽和氏族的标志以及氏族的祖先和氏族的保护神。关于图腾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很多。如《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 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氏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里所谓的云、火、水、龙、鸟都是当时氏族的图腾。再如《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可能就是商氏族的图腾。另外,姓的由来也可以看出图腾的形迹,如姜姓以羊为图腾,风姓即凤。因此,古蜀时期的部落或首领的名称,也反映了古蜀人是以鸟为图腾崇拜。
 
  从“太阳神鸟”的造型上看,“太阳神鸟”外层的4只飞鸟,一方面是三星堆文化中古蜀人“鸟图腾崇拜”的延续。“鸟”的造型和图案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其中数目众多、形态各异的“青铜鸟”,都是古蜀人崇拜鸟的遗迹;另一方面,也与《山海经》等文献中记载的“使四鸟”等神话传说以及太阳神鸟的崇拜有关。在《山海经》中有多处关于帝俊之裔“使四鸟”的记述,如《大荒东经》中说“有妫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虎、豹、熊、罴。”“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人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从中可以发现“太阳神鸟”所反映的鸟崇拜是三星堆文化中古蜀人的鸟图腾崇拜的继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无论是外层的四只飞鸟的造型,还是中心带有12条弧形芒纹的旋涡状图案,无不形象生动地显示出古蜀时期的有关太阳崇拜、鸟崇拜等宗教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
 
  此外,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有关文物和考古材料,都充分证明无论是在三星堆文化,还是在金沙遗址文化中,古蜀人都有崇拜太阳和鸟的习俗。因为在其它任何地方的考古发现中,有关太阳和鸟崇拜的出土文物和考古材料,都没有三星堆文化中的数量多、种类全。当然,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与三星堆文化中的“太阳神树”所代表的“日、鸟崇拜”,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要先进和完善得多,鸟就是鸟,太阳就是太阳,两者是分开的。后者把“日、鸟崇拜”中的“太阳崇拜”和“鸟崇拜”合二为一,鸟即是太阳,太阳就是鸟。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9-29 19:36:39|显示全部楼层

  二、“太阳神鸟”和“月亮、象牙”崇拜
 
  (一)“太阳神鸟”和“月亮崇拜”
 
  日夜交替应该是人类注意到的第一个天象,古蜀人不仅崇拜太阳,也崇拜月亮。《山海经》等文献记载有“羲和生十日”、“常羲生月”的神话传说。《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山海经》和《楚辞》等文献所记载的神话流传地域以中国南方为主,其中也包括巴蜀在内的西南地区。因此,有很多神话传说都与古蜀地区有关,在该地区出土的考古器物也大都有所反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把蟾蜍比做月亮的习俗。无论是三星堆文化,还是金沙遗址出土的考古材料,都反映了古蜀人对月亮的崇拜。三星堆文化中出土了石蟾蜍和许多的有蟾蜍图案的器物,金沙遗址也出土了金箔蛙形器。
 
  古蜀人崇拜月亮的习俗,也可以从“太阳神鸟”外观形象上直观地感受到,它内层的12道旋涡状弧形光芒,很象12轮弯月,表示的是一年十二个月。古人为了能够区分月亮和太阳的图形。一般采用圆形表示太阳,用弯月形表示月亮。如世界各地出土的考古材料上的“日”、“月”图形和符号以及原始的象形文字中的“日”和“月”都是这样的。古蜀人应该也不例外。因此,“太阳神鸟”中太阳周围的12轮弯月,表现的正是古蜀人对月亮的崇拜。
 
  (二)“太阳神鸟”和“象牙崇拜”
 
  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多达1000多根。数目之多,规模之大,是中国甚至世界考古史上所罕见的。就是出土象牙比较多的三星堆遗址,一号坑也只出土了象牙13根,二号坑出土了67根。至于其它地区的考古发现中,出土的象牙极少,甚至没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如此之多,直接证明古蜀人经常用象牙祭祀,而且使用的规模和数量都很可观。因为这些出土的象牙中有很多都是古蜀人祭祀的遗存。其它的考古材料也能证明古蜀人有用象牙祭祀的习俗。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上刻画的图案与文献所记载的古人祭祀山川林泽的仪式极为吻合。金沙遗址也出土了一只玉璋残件,上有一侧跪之人,肩扛象牙,作献祭状。虽然,由于古蜀地区的文字极不发达,文献资料稀缺,对于古蜀人的宗教和祭祀仪式没有记载。但是,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璋上关于宗教祭祀的图画,比一般的文献记载还要可靠。因此,古蜀人经常用象牙祭祀是毫无疑问的。
 
  与其它考古发现完全不同的是,无论是三星堆,还是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数量虽然惊人,但象牙雕刻或象牙器物却很少见,尤其是金沙遗址,尽管出土的象牙数以吨计,却几乎没有一件象牙雕刻。而象牙雕刻或者其它象牙制品在其它地方的考古发现中,却屡见不鲜。如河姆渡文化中就出土了“双鸟朝阳象牙雕刻”和“鸟形象牙圆雕”等象牙器物。
 
  古代蜀地的象牙资源如此充足,从出土的象牙可见一斑。《山海经》和《华阳国志》等文献也记载了古代四川盆地是产象之地。至于象牙的加工制作技术,对古蜀人来说更加不缺。因为无论是三星堆文化,还是金沙遗址中,青铜器的冶炼以及青铜器、金器、玉石器加工制作技术都是非常先进的。另外,即使是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哪怕技术再落后,也会留下一些技术粗糙、原始、简单的象牙器物。但是,这些在金沙遗址中并没有发现,说明这并不是技术问题。当然也不是原材料问题。更不是古蜀人的不重视。因为在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中,象牙是被作为祭祀用的,并被一层层有规律地平行放置。金沙遗址中更是厚达八层。可见对象牙的重视程度。也并不是因为没有见过象牙器,一方面,在比金沙更早的三星堆遗址中就有少量的象牙器出土,如二号坑出土的4件象牙器残片、120颗象牙珠。加之其它地方的象牙器不断地出土,反映了这些地区是使用象牙器的。而蜀地自古就没有中断过和其它地区的交流。因此,古蜀人对于象牙器的加工和使用并不陌生。
 
  然而金沙遗址中为什么出土了堆积如山的象牙,却没有一件象牙器呢?理由只有一个,那是因为古蜀人从最初的用象牙祭祀,发展演变为象牙崇拜的结果。古蜀人不愿意破坏“月、牙”之间的这种相似与神秘。“太阳神鸟”内层的12道旋涡状光芒,极似一根根象牙。而同是金沙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它的冠帽上的13道象牙形旋转状的弧形冠饰,和太阳神鸟金箔饰上的12道象牙形旋涡状光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形象地说明了金沙文化中象牙崇拜的宗教意义和神话色彩,反映出金沙文化中的古蜀人已经有了象牙崇拜的习俗。而三星堆文化中却没有一件类似的出土文物,也说明了象牙崇拜只在金沙遗址中流行。在三星堆文化中象牙只是宗教祭祀的工具,而不是宗教崇拜的对象。
 
  综上所述,“太阳神鸟”不仅体现了古蜀人崇拜月亮的事实,也反映了古蜀人有崇拜象牙的习俗。这是古蜀人对自然崇拜的延续。在自然崇拜中,日和月分别代表了白天和黑夜,古蜀人崇拜和祭祀月亮也是必然的。而在古蜀人的思想观念中,太阳是圆的,而月亮则是圆少缺多。因此,从形状上看,那一弯弯新月不就象一根根象牙么?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堆积如山的象牙中,却找不到一件象牙器,就是因为在古蜀人的心目中,没有比象牙的原始状态更能与月亮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因此,古蜀人想到了用象牙祭祀月亮。当然,后来随着三星堆文化中的太阳崇拜越来越突出,月亮崇拜就逐渐衰落。但是,用象牙祭祀这一习俗却延续了下来。金沙遗址文化时期,由于历法的发展,朔望月与回归年之间的关系,月亮崇拜才又被重视起来。又由于象牙和月亮之间的关系,象牙随之也成为崇拜的对象。这也是为什么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如此之多的原因。“月”和“牙”之间的关系又并非单指“月亮”和“象牙”,甚至还包括野猪的獠牙,因此,金沙遗址往往有野猪的獠牙伴随象牙的出土。
 
  金沙文化中月亮崇拜和象牙崇拜的高度统一,在“太阳神鸟”和“青铜立人像”身体上得到完美的体现。“青铜立人像”和“太阳神鸟”都是把月亮崇拜和象牙崇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古蜀人的月亮崇拜和象牙崇拜高度和谐的完美体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2:34,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