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罗学蓬|查看: 19936|回复: 127
[新闻] 

借我一双慧眼──沈志华教授与他眼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全书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罗学蓬 发表于: 2006-12-16 23:28:54|显示全部楼层
  4、莫斯科购档案大显身手

  ──有钱能使鬼推门,这话拿到莫斯科照样灵验,下了功夫后,

  有些原来不对中国人开放的档案也开放了。但时间问题却并未解决……

  沈志华作为商人的精明在这种处境下再次发挥了作用,脑瓜子一拍,又

  让他想出个招来。


  沈志华说,其实他在十年做生意期间一天也没忘记自己的使命──创造条件重返史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商界很多朋友都不理解,说他脑袋瓜子进水了,一个人钻故纸堆的高兴劲,能和“唰唰唰唰”数钞票比?其实,他就是对研究历史感兴趣,体会到里面其乐无穷,充满巨大的吸引力。他认为研究历史的基本和主要目的就是还原历史,就是以当代人的认知和感受,在最新发现和发掘出来的更丰富、更详实的史料的基础上,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在他看来,这个再现的过程就像做拼图游戏,散碎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就是拼图零件,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对这些丰富多彩、真真假假的构件进行鉴别、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再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把它们拼装在一起,形成一幅图像──也就是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怎么能把它拼成像模像样的东西,这就是历史学家的功底了。拼得越合理,就越能接近历史的原貌。历史的原貌虽然不知道,但是历史的逻辑客观存在,一般人都能接受:这是拼图的眼睛,上面就是眉毛,下面一定是鼻子,否则就不对了。这需要有丰富的材料,还要求史学功底的训练。还有一个判断的标准是公众的认可,众人的逻辑来推动一个人的逻辑。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吸引他的“游戏”,每当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足以改变历史图像的新构件,他就激动不已,就有一股创作的冲动;每当拼装出一幅得到人们认可的,哪怕是一幅很小的图像,他也会有一种沾沾自喜的成就感,而这种感受又鼓励和催动他马不停蹄地去进行新的探索。

  图拼出来,拼图的人就有资格解释了,历史,它原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而在一次又一次解释历史的过程中,他就品尝到了一种“达者兼济天下”的欣慰感和成就感──而这,对沈志华来说,才是最最重要的!

  沈志华重返史学界后,做的第一件足堪自慰的事,便是拿出一大笔钱来,设立了“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专门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由史学前辈和专家评审,到目前为止已资助出版了64部专著。笔者从“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表上看到了两笔大数,仅是19942003年度资助《东方历史学术文库》评审、出版补贴费,沈志华就掏了共计约110万元。同年度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历史档案选编》课题组研究经费、稿费、管理费共计约140万元。
 楼主|罗学蓬 发表于: 2006-12-16 23:29:2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此外,他每年还要拿出十几万元,资助中国史学界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
  那一时期,沈志华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华彩乐章就是一掷140万,去莫斯科购回一大堆俄罗斯政府解密的前苏联国家档案。

  而此次重大行动的发韧,正源自于他1994年在深圳举办的那个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的学术会议。

  沈志华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重新振兴苏联史的研究要靠档案。他引用了一位外国档案学家曾经说过的话,“过去档案创造了历史,而现在档案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这句话简明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与档案的关系,说得再通俗一些,历史学家与档案文件,就如同厨师与粮食,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他认为,由于一件档案文件的公布而推翻一个历史结论或揭开一个历史谜团的例子,屡见不鲜。能够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史料,无非是档案文件、文献记载(包括影像资料)、当事人的回忆录、口述材料,古代史还要依赖出土文物和传说。其中,档案文件无疑是第一位的。文献记载的多是表面现象,而回忆录与口述史料往往因记忆或是当事人所处的位置,存在相当误差,甚至会将后人引入歧途。历史学家要想尽职尽责,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必须在档案上下足功夫。

  当时在北京他就已经知道,前苏联的档案解密了,再不动作就晚了。苏联档案的价值和意义对中国来说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的档案,因为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密不可分。中国史学界说了半天什么苏联解体的原因,大家都是在凭空猜想,因为中国的学者看不到自己国家的档案。苏联共产党长达70多年的历史,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中国学者不深入地研究历史本身的真相,就妄下结论,不都是凭空想像出来的吗?诚然,有一些当事人出版了回忆录,但因为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回忆性史料的可信度远远低于原始档案。苏联从伟大的十月革命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崩溃的今天的?列宁创办的苏联共产党打天下夺江山,从理论上讲不都是想给人民带来福利吗?为什么当他的接班人被赶出苏共中央大厦时和克里姆林宫时,竟然没有一个苏联人民带着哪怕是惋惜和同情的心情前去送送他们?这些重大的问题只有在档案中才能寻找到准确的答案。中国学者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搜集档案,在档案的基础上探究出历史的真相。

  沈志华的发言,引起了史学家们的强烈共鸣,激起满堂掌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罗学蓬 发表于: 2006-12-16 23:30:01|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沈志华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巳,他还真有行动。回到北京不久,他又在大兴宾馆专门召开了一个小规模的论证会,被他邀请来的,全都是国内研究苏联史的领军人物,就为了专门论证前去莫斯科购买档案这事,其实是他请来一帮高参为他的这一重大行动出谋划策。朱庭光、齐世荣,中央编译局的郑异凡,陕西师大的杨存堂,上海师大的叶书宗等史学界的大家都来了。众人都说,于民于国于党,沈志华你这事都太应该做了。但也都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完全靠沈志华个人运作,即便你钱再多,也不太可能达到目的。
  而且众位大师还有句话没说出口,那时出国不像现在这么简单,你沈志华连个单位都没有,而且公安机关还要对申请出国人员进行政审,作为刑满释放的“政治犯”,你连护照都没法办,怎么可能去莫斯科?而且究竟要花多少钱?大师们心里谁也没底。

  沈志华却打定主意,非把苏联档案买回来不可。会后,他送走了大专家大学者,马上赶去社科院,直接请见两年前从中宣部长位置上退下来、当时担任社科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的王忍之,向他谈了自己的打算和所做的前期工作。他对王忍之说,档案就是史学家的粮食,苏联五年前解体,国家一直处于动荡与混乱之中,才给我们中国人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捷足先登。

  王忍之当然知道苏联国家档案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说:“中国急需前苏联的档案,这批价值连城极为珍贵的档案最理想的当然应该是我们社科院出面去买。可问题是,社科院是出了名的清水衙门,拿不出这笔钱啊。如果向上面要,得先报项目,等到立了项,层层审查完毕批下来,那就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了。”

  关键时刻,沈志华大言不惭地说:“社科院拿不出钱我有钱啊,我今天来找你,只是来向你求个名分,请你就在社科院内部立个项,以社科院的名义组成一个赴莫斯科购买档案的代表团,我要人,你给我人,我要去莫斯科,你给我办护照,开介绍信。至于买这批档案所需的一切资金,全部由我个人承担。”
 楼主|罗学蓬 发表于: 2006-12-16 23:30:33|显示全部楼层
  王忍之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慷慨热心的沈志华的请求,双方谈定,此事作为社科院重点课题立项,由社科院出具一切必要的手续,沈志华负责全部课题经费,并主持全面工作。然后,沈志华挑选了闻一等三名社科院研究国际关系史的学者和俄文翻译,匆匆飞到了莫斯科。
  谁知到了莫斯科,才知道问题多多,远非预案中那么顺利。档案开放最繁荣的时期是1992年到1993年,等到他们去时,已经开始压缩收紧,而压缩收紧的其中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比过去贵了许多。且不讲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两国交恶所形成的感情隔阂,很多重要的档案苏联人故意不对中国人开放,而且还下决心好好地敲中国人一笔金钱,去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复印,一页1美金,去苏共中央档案馆复印,一页2·8美金,给人民币不行,给卢布朝你翻白眼,苏联人眼睛里,似乎只知道美金才是钱。

  因为俄国在专制体制下过了70多年,那种恶劣的官僚体制所长期形成的种种弊端办起事来真让人难以忍受。国家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每天只工作三个小时。说是10点上班,但是11点才开门,中午休息,下午3点还要喝茶,4点下班。这样的安排,大老远从中国跑来的沈志华一行人还能干什么?

  好在沈志华有过十年的经商生涯,只好把做生意时种种行之有效的招数悉数使了出来。单请客吃饭不够,还得行贿收买。经过大动乱之后的俄罗斯元气大伤,生活物资的价格高得来令人咋舌,沈志华邀请俄罗斯档案馆和苏共中央档案馆的两位馆长吃了一顿饭,6张嘴巴,就吃掉了460美金!

  送礼也是个伤脑筋的事,几位中国去的秀才,都不清楚苏联人到底喜欢啥玩艺儿,到商场里七嘴八舌穷尽心智好不容易把礼物买下来,还得打听行贿对像家住何处,再毕恭毕敬给送上门去。

  有钱能使鬼推门,这话拿到莫斯科照样灵验,下了功夫后,有些原来不对中国人开放的档案也开放了。但时间问题却并未解决,4个人呆在宾馆里,每天只能去档案馆查3个钟头的档案,档案浩如烟海,按照这样的进度,开销可就大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罗学蓬 发表于: 2006-12-16 23:31:06|显示全部楼层
  沈志华作为商人的精明在这种处境下再次发挥了作用,脑瓜子一拍,又让他想出个招来。他了解到莫斯科城区与郊区的物价差异很大,为了节省开支,他让一名学者和翻译坐地铁去郊区乡下,到大卖场买面包、黄油、香肠、各种汤料、咸菜什么的,再到农户家地里买蔬菜和家禽,然后背回宾馆自巳动手,准备了一桌盛宴。
  而他呢?却带着学者闻一,厚着脸皮去“公关”,什么俄罗斯历史所、远东所、东方学所,到处拜访,邀请俄国学者赴宴,盯准有利用价值的便生拉活扯地拽来。

  俄罗斯人嗜酒如命,见了沈志华从北京带来的茅台、二锅头,高兴极了,沙拉、凉菜、红肠、鸡鸭肉大盘大碗地摆上来。幸亏中国学者们在家里大都有机会长期经受锻炼,烹调手艺相当不错。蜚声世界的中国美酒一瓶瓶打开,让客人尽着性子喝,一大杯茅台、二锅头一口就下了肚。酒过三巡,红霞涌脸,俄罗斯人全变成了中国的济公。沈志华这才向客人说明自己目前所在的难处,请俄国学者帮忙去档案馆复印档案文件,复印费照付。而席间的高潮是他居然掏出绿花花的美金,塞给每人800元劳务费!

  这办法比啥都灵!俄国学者马上“里通外国”,积极建议说:“今后你们中国人就只管去档案馆抄目录,复印内容的事,交给我们俄国人办,我们出面复印,便宜多了。”

  这样一来,沈志华就既省了钱,还省了时间。

  为了尽快地把档案弄到手,沈志华可以毫不犹豫一掷千金,可他对待自己的生活,却完全不是一个有钱人的做派,他和三名同伴在宾馆里呆了两个多月,每天在宾馆里自己熬稀饭,煮点香肠就着面包对付。

  沈志华花钱雇的人都是真正的专家,拿着中国人开的目录寻找档案轻车熟路。这批俄国朋友还真守信用,沈志华等人在莫斯科呆了两个多月后,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把扫尾工作托付给俄国朋友们办,他们回到国内后,所有目录下的内容,俄国朋友们陆陆续续全寄到了北京。

  为了购买这批极为珍贵的档案,加上路费、食宿费,“行贿”所花,沈志华总共掏了140万元。他不仅没有一丝心痛,相反,他还大为庆幸,因为,就在他拿到这批档案后不久,巳经结束了混乱状态的俄罗斯政府,重新下令封存了所有的国家档案。倘若迟去几个月,沈志华就是雇船运座金山去,也买它不回来了。

  档案买回来还没有完事,沈志华在全国组织了70多人的翻译和编辑队伍,对这些档案进行分类,整理目录,并选择专题译成中文。整整干了7年,一套34卷的《苏联历史解密档案选编》终于问世了。一位知名的世界史专家说,有了这批价值连城的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价。

  沈志华私人花巨资购买前苏联解密档案,无疑是一桩非常具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个人事件,是这一代中国历史学家立足民间、独立求索的见证。自我生成的这种个人的能量,也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蓬勃活力。
 楼主|罗学蓬 发表于: 2006-12-16 23:31:46|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俄罗斯,美国也是沈志华常去的地方,因为美国的档案是全世界最多,最开放的。威尔逊中心、国家安全档案馆,他和李丹慧成了常客。单是1996年那一次,夫妻二人每天在那些档案馆里埋头苦干8个小时,一干20天,从早上9点一刻不停地干到下午5点,中午一个三明治就对付了。有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早上吃多点,中午干脆就喝凉水打发。美国的档案比俄罗斯便宜多了,复印一页只需两美分,有的甚至还免费。夫妻二人搜集购买了大量档案,精心作了分类,弄了八大行李箱回来,不知内情的中国人,看他们一人拖着几个沉甸甸的大箱子,还以为是跑国际单帮的夫妻档。
  在查找档案和有关文献的过程中,沈志华受到过不少“刺激”。

  其中的一些“刺激”发生在国内。

  某位学者手里有一本国外新出版的著作,沈志华想借来复印一下,不行。想问一下该书的书名、出版社,也不行。某家研究机构订有一些其他单位没有的国外杂志,沈志华想去看看。第一次,看到了一些。第二次再去时,那些杂志全被收了起来。

  而以他这样一个民间“三无学者”的身份,要想在中国看到一些加了各种密级的档案,连大门都别想进。中国学术界都知道这样一件事,同是研究《再生缘》,郭沫若可以尽阅当时所能看到的珍贵资料,包括北京图书馆馆藏、郑振铎捐赠的“海内孤本”,而在学术界名气远比郭大的陈寅恪就看不到。他只能凭记忆搜索,请助手查找,最兴师动众的也不过是靠“私谊”请外地的学生帮忙。郭沫若可以在全国学术界众所瞩目的《光明日报》上以“排炮”的方式发表一连串研究文章,陈寅恪却只能以“偷渡”的方式,由章士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出境外刊行,事后还要被有关方面追查,境遇之悬殊又何可以道里计?结果,尽管郭沫若是在1960年经人介绍读了陈寅恪的著作后,才心血来潮要研究这个课题的,却能迅速地使之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而陈寅恪的《论再生缘》虽然早在1954年便已完稿,却只能如陆游所咏之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根本无人问津。

  另一些“刺激”发生在国外。

  俄罗斯使馆的冈察洛夫,原来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后来任驻华使馆首席参赞。通过学术界的朋友沈志华认识了他。冈察洛夫不仅抽出数小时的时间为沈志华解释档案原件中很多难以辨识的手写批语和签名,而且还把自己做研究时的好多资料赠送给他。

  德国学者海因茨希博士,沈志华只是在学术讨论会上见过一面。然而当沈志华通过电子邮件向他提出想收集有关档案的时候,他非常慷慨地将他掌握的档案一一复印并邮寄到中国。

  美国学者威瑟斯比女士,曾多次赴俄国查找档案,积累了大批原始资料。沈志华在美国时,她不仅热情地带沈到书房参观,详细介绍自己所收藏的档案文献,而且还亲自复印这些材料,无偿提供给他。

  十几年的酸甜苦辣,使沈志华非常体谅中国学者查找档案和有关文献的难处。在收集到大量国外档案之后,沈志华并没有因为是自己投资收集来的而将这些档案封锁起来,奇货可居据为己有,相反,他要与他的同行共享这些宝贵的史料。

  因此,沈志华做出一个决定:“我带回来的档案,全部公开。谁需要都可以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罗学蓬 发表于: 2006-12-16 23:32:24|显示全部楼层
  沈志华在他的绿茵别墅里专门腾出两个房间,搁放搜集到的两万多件档案史料,在朝鲜战争、中苏关系这两个领域内,他的档案全国最全。许多人做博士论文,专程到沈志华家查找资料,包括韩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学者也都远道而来向他求助。国内学者更是穿流不息。因为现在俄罗斯档案馆不像以前那么宽松了,很多档案不再公开。他不仅免费把自己花巨资买来的档案供人使用,对国外和外地来的专家学者还管吃住,他还自购了复印机,为求助者复印资料提供方便。
  后来上绿茵别墅查资料复印档案的学者太多,一者实在招呼不过来,二者,也需要保持个清净的环境著书立说,他们索性把主要的档案材料复印了两套,一套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一套放在华东师大冷战史研究中心,这样让别人查阅起来就更方便了。他还把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原文自制光盘,送给香港中文大学,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必须供人自由查阅。此外,他还把所有他搜集到的档案细目上网。在这一点上沈志华很得意,他说:“这些材料谁用我都欢迎,档案就是要让人利用,这样学术研究才能更好的发展。”

  一位为沈志华拍摄过电视纪录片的导演回忆说:“ 20011月中旬,我带着纪录片剧组到上海,参加了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的‘冷战结束后的朝鲜半岛问题’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规格相当高的国际会议,在沈老师的安排下,我们采访了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柯、韩国总统金大中的中国问题顾问朴斗福、美国国务院的文化官员以及日本的汉学家等大批相关人士。在与各方面精英打交道中,我见识到了沈老师的号召力。在众人中他一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形象,颇现侠肝义胆。有时候正闲聊着,某位朋友打来电话,请他帮忙查询当代史中的某一数据,他马下停下一切,打开笔记本电脑很快帮忙搞掂。朋友在电话中表示感谢,这边厢沈老师有些骄傲了:‘咱这方面就是有点优势……’欣欣然如同天真的儿童。这使我部分明白了他的影响力的来源。”

  沈志华“囤积”的档案不仅在中国史学界受到赞誉,就是在国际同行中也是名声显赫,去年,俄罗斯驻华使馆为纪念中俄建交55周年举办的俄国档案、图片展览,就完全委托给了沈志华独自创办的北京东方历史学会来操办。

  沈志华知道,真实的历史从来就不会存在于教科书中,这种现像在所有的国家中都大同小异。在他眼中,只有档案才是会说话的历史,从中,他看到了太多别人看不到的重大事件的真相。中国史学界后来给他冠上一个“异类”的名号,其实就是因为他是中国人中第一个掌握了这批档案,因而有资格常常独发异响的缘故。在一个又一个的史学研讨会上,他可以用看似轻松的语调,一句话便否定了半个世纪中国人业巳形成的固定观念和认识。比如说,波匈事件与中国的反右运动之间有着什么直接间接的关系?二次被打倒的邓小平为什么会被扣上“中国纳吉”的罪名?在中国出兵朝鲜的高层决策会上,毛泽东面对的是一片反对出兵的声音,后来连他自己也说:“在朝鲜战争出兵问题上,中国只有一个半主战派。”而当斯大林拒绝派出空军支援志愿军,连那被他当做“半个”的彭德怀也改变了态度时,毛泽东为何依然能够一意孤行?对其它领导人的反对意见置若罔闻?毛泽东雄才大略,遥居深山村舍指点百万大军,三大战役接连奏凯,为何偏偏在朝鲜战争中失误连连,两次与胜利失之交臂;朝鲜和中国的所谓鲜血凝成的友谊究竟是宣传的结果,还是果真如此?有什么证据表明金日成掌握了朝鲜大权之后,对中国就只有利用而从未有过信任?中苏从密不可分到公开分裂,真正的原因究竟何在?等等。
 楼主|罗学蓬 发表于: 2006-12-16 23:32:53|显示全部楼层
  半个世纪以来,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被人为地罩上了层层迷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稳定与逐步开明,国防事业的强盛,中国逐渐揭去了往日神秘的面纱,也以更加自信更加透明的形像展现在国际大舞台上。
  许多当年的参予者、知情人,纷纷撰写回忆录,回顾共和国历史上一桩桩令他们永生难忘的重大事件。可是,由于时间久远、感情倾向,意识立场,以及“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种种原因,往往给后人一种扑朔迷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印像。

  而拥有第一手原始档案,并下足功夫的沈志华教授,在这一研究领域具有的真知灼见,不仅常常令人惊叹不巳,还一次又一次在海内外史学界刮起了强劲的“沈旋风”,对许多早巳形成的传统定论,予以强烈的冲击甚至是颠覆性的震撼。在他的重点研究方向上,诸如中苏友好条约签订的风风雨雨、中苏朝三国领袖关于朝鲜战争的决策内幕、波匈事件对中国政治生活造成的重大影响,中苏关系破裂的深层原因等方面,他的每一项研究成果一经发表,无不受到海内外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毫不夸张地说,近十余年来,不仅仅是中国以及港澳台,在亚洲各国大学里的历史专业课堂上,沈志华这个名字出现的频律也是最高的。他的著述并非官方教材,却在教学实践中占据着一个十分显著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就借用沈志华一双慧眼,来洞穿重重迷雾,看一看这些经过他艰苦“拼贴”,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的历史图画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罗学蓬 发表于: 2006-12-16 23:39:17|显示全部楼层
   5、蒋氏中国代表团受辱莫斯科

  ──宋子文、王世杰、蒋经国等人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万万没有估计

  到斯大林会如此蛮横无礼。三人顿时紧张起来,这简直就不成其为谈判,而是

  强取硬索!


  19491261950217,毛泽东在莫斯科呆了长达两个半月的时间。那是他和他的同志们辛辛苦苦创建的新中国刚刚诞生两个多月之后,用日理万机来形容他的工作强度决不为过。无庸置疑,作为新朝元首,他一个人在最不能离开的时候,能在另一国的首都撇下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呆上那么长的时间,必然是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依毛泽东刚烈的个性,遭受主人的冷遇而没有选择愤然拂袖而去,更表明所遇之事非同小可。

  过去,俄国学者普遍认为,此次毛泽东来莫斯科主要是休息和养病,中国学者则认为,斯大林对毛泽东此行的目的不甚清楚,双方在会谈中发生了误会,才导致毛泽东义愤填膺。

  事实绝非如此,斯大林非常清楚毛泽东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来和他谈中苏条约问题──毛泽东要废旧约立新约,推翻1945年蒋介石代表中华民国政府与斯大林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由毛代表成立刚两个多月的新中国,重新与斯大林签订一个中苏同盟友好互助条约。

  要捋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就必须明白1945年那个旧条约,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和斯大林签订的?它的内容都有什么?毛泽东为何要煞费苦心地争取废弃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罗斯福总统从美军攻占冲绳和琉璜两座岛屿的激战中感受到了日本军队的顽强,国防部作出评估,如果以目前的战争形式,要夺占日本本岛,美军大约还需要付出100万人的代价。罗斯福被这份评估报告镇惊了,为了在以后与日本人的战斗中减少美军伤亡,他迫切希望巳经结束了西线战事的斯大林,马上出兵帮助攻打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斯大林则说,好哇,要我打日本人可以,但是我有政治条件。罗斯福问他的条什是什么?斯大林说,苏联必须收回收回俄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失去的在远东的政治和经济权益,这些权益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占有中长铁路的经营权;二,租用旅顺港和大连港;除此之外,就是让外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而这些权益只有通过与中国政府签订条约才能得以实现。

  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国人的牺牲,居然不惜牺牲中国的重大利益,背着蒋介石政府答应了斯大林的条件。然后美苏两大强国一个来软的一个来硬的,逼着蒋介石派出代表团,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谈判。

  蒋介石深知这次谈判是一个硬仗、苦仗,屈辱之仗,所以选派国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领衔,外交部长王世杰副之,还让蒋经国则作为他的私人代表参予其事。

  宋子文一行飞抵莫斯科的时候,美国还没有公布雅尔塔协定。中国代表到达莫斯科的第一件事,就是礼节性地对斯大林进行拜访。

  斯大林态度还算客气。但是到了正式谈判开始的时候,狰狞的面目一下就显露出来了,他拿出一份文件向宋子文面前一掷,态度傲慢地问:“你看过这个东西吗?”

  宋子文瞥了一眼,知道是雅尔塔协定,回答说:“我只知道大概的内容。”

  斯大林以不容反驳的口气强调说:“你们和我谈问题,是可以的,但只能拿这个文件做根据。这是罗斯福签过字的。”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万万没有估计到斯大林会如此蛮横无礼。三人顿时紧张起来,这简直就不成其为谈判,而是强取硬索!

  但是,弱国无外交,心里再气愤,既然千里迢迢来到莫斯科,总还得忍气吞声和他谈下去。
 楼主|罗学蓬 发表于: 2006-12-16 23:40:22|显示全部楼层
  斯大林恃强凌弱,最后提出了几个条件,对中国代表说:“如果贵国政府满足我的要求,第一,我可以马上把新疆的匪患给贵国彻底解决了;第二,苏联承认蒋介石是中国唯一正统的国家领袖,并说服中国共产党加入蒋介石领导的联合政府;第三,苏联出兵东北三个月后马上撤军。如果贵国政府不能满足我的要求,那么,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以后,什么时候撤军,我就不知道了。”
  所谓新疆匪患,就是大陆史书上说的“三区革命”,实际上就是苏联人怂恿和煽动的。斯大林的目的就是要在新疆建立起与东北一样的苏联势力范围。“起义部队”,一直打到离乌鲁木齐只有六七十公里的地方。而蒋介石那时候既要忙着和日本人打仗,又要防范中共武装对他的政权的颠覆,鞭长莫及,根本无力顾及遥远的新疆。

  谈判过程中,双方为两个问题争执得非常激烈:第一、根据雅尔塔协定,有所谓“租借”两个字眼。而临离开重庆之前蒋介石给他们有过明确指示:“无论如何不能用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帝国主义侵略他国的一贯用语,中国人对这两个字尤为反感。”所以中国代表要求删去“租借”二字。第二、中国代表认为,凡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绝对不能谈判。

  通过中国代表的奋力争取,斯大林也作了某些让步,比如同意不使用“租借”二字;对于中东铁路、旅顺、大连等问题,也都表示愿意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但是,关于外蒙古的独立问题──实际就是苏联吞并外蒙古的问题,斯大林咬定钢牙不松口,坚持决不退让。

  如此重大的问题,宋子文也无论如何不能同意,这一问题马上成为谈判的最大症结,谈判一下子被卡住了。

  而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让中国代表团所处的内外环境变得来更加险恶。194589日,当中苏谈判正处于僵持状态的时候,由于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所引起的形势变化,斯大林等不及中苏条约签字,便迫不及待地对日宣战了。面对苏联150万大军顷刻之间分三个方向杀入中国东北,并很快完全控制了东北的现状,本巳处在绝对弱势地位的宋子文、王世杰、蒋经国更加感到了斯大林咄咄逼人的巨大压力。

  蒋经国在他的《自传》里写到:

  这时,父亲打电报给我们,不要我们正式同斯大林谈判,要我以个人资格去看望斯大林,转告他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外蒙古独立的道理。

  我遂以私人资格去见斯大林,斯大林问我:“你们对外蒙古为什么坚持不让它‘独立’?”

  我说:“你应当谅解,我们中国八年抗战,就是为了要把失土收复回来,今天日本还没有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一切失地,都在敌人手中,反而把这样大的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却了抗战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在这样情形之下,国民一定会起来反对政府,那我们就无法坚持抗战了。所以,我们不能同意外蒙古归并给苏联。”

  我说完之后,斯大林接着说:“你这段话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过,你要晓得,今天并不是我要你来帮我的忙,而是你要我帮你的忙;倘使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

  斯大林说这番话时态度非常倨傲,露骨地表现出帝国主义者的真面目。

  我也就开门见山地对他说:“你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外蒙古‘独立’?外蒙古地方虽大,但人口很少,交通不便,也没有什么出产。”

  斯大林干脆地说:“老实告诉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出于军事战略的观点。” 他把地图拿出来,指着说:“倘使有一个军事力量,从外蒙古向苏联进攻,西伯利亚铁路一被切断,苏联就完了。”

  我又对他说:“现在你用不着再在军事上有所忧虑,你如果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打败之后,他不会再起来,他再也不会有力量占领外蒙古,作为侵略苏联的根据地。你所顾虑从外蒙古进攻苏联的,日本以外,只有一个中国。但中国正在和你订立‘友好条约’,你说25年,我们再加5年,30年内,中国也不会打你们;即使中国要想攻击你们,也没有这个力量,你是很明白的。”

  斯大林立刻批评我的话说:“你这话说得不对。第一、你说日本打败后,就不会再来占领外蒙古打俄国,一时可能如此,但并非永久如此。如果日本打败了,日本这个民族还是要起来的。”后来他不耐烦了,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们非要把外蒙古拿过来不可!”

  谈话一直继续下去,斯大林又很正经地向我说:“我不把你当做一个外交人员来谈话,我可以告诉你:条约是靠不住的。再则,你还有一个错误,你说,中国没有力量侵略俄国,你今天可以讲这话,但是只要你们中国一旦统一起来,比任何国家的进步都要快。”

  这的确是斯大林的“肺腑之言”,他所以要侵略我们,就是害怕我们中国统一起来,强大起来。

  接下去,斯大林又说:“你说,日本和中国都没有力量占领外蒙古来打俄国,但是,不能说就没有‘第三种力量’出来这样做?”

  这个力量是谁?他先故意不说。

  我就反问他:“是不是美国?”

  他回答说:“当然!”

  我心里暗暗地想,美国人订下了雅尔塔协定,给了斯大林许多便宜和好处,而在他眼中,还忘不了美国是他最大的敌人!

  经过许多次的谈判,中苏友好条约终于签订了。不过,父亲当时对于签订这个条约,有个原则上的指示:外蒙古允许“独立”,但一定要注明,必要经过公民投票才算数。

  斯大林同意了。

  斯大林说过:“条约是靠不住的。”我们绝不以人废言,只要自己能发愤图强,有了力量,反共抗俄才能够胜利,外蒙古还不是仍旧可以归还到我国的版图吗?而且,“中苏友好条约”,经俄帝彻底破坏之后,我们已经明白宣布其“无效”;依理依法,外蒙古仍然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17:54,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