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cyrys|查看: 7191|回复: 104
[人像] 

巴金

 [复制链接]
 蜀之精灵 发表于: 2005-10-17 23:05:15|显示全部楼层

巴金:鲁迅之后的大文学家

巴金:鲁迅之后的大文学家 巴金在中国文人心中,是怎样一个形象?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作家、评论家,或接受记者采访,或撰文,或在会中表述。今天,他们中有许多人已经离世。但是,他们真切的话语留在记者的笔记本中。重读这些,见证一个伟大的形象   二十世纪的良心   曹禺:你是文学巨人,高举火炬照亮人心。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   冯骥才:由《家》到《随想录》,他一直是社会良心的象征。作家是生活的良心。它纯洁、正直、敏感,且具先觉性。在封建迷雾笼罩世人时,他呼唤着觉醒的青年一代从令人窒息的封建之“家”冲出去;当文化大革命暴力刚刚灰飞烟灭时,他不是跳出苦难开怀大笑,而是紧皱眉头,拿起世界上最沉重的器具--笔,写出心底思之最切的两个字:忏悔。他不饶恕文化大革命,也不饶恕自己。因为他希望心灵的工作首先是修复,包括道德和人格的修复。他知道只有人的健全,社会的发展才可能健全。由于这样的作家的存在,使我们觉得生活和文学中一直有一种良心可以实实在在的触摸到。这种良心是忠于生活和忠于文学的。它使我们相信生活,紧拥不弃:也信任文学,牢牢捏紧手中的笔。那就不必搭理那些乱嘈嘈的商品文字和花拳绣腿的文本游戏。作家的良心是文学的魂。魂是一种精神生命。我们从巴金的作品一直可以摸到这生命的脉搏。它始终如一,强劲有力的跳动着。   谭洛非、谭兴国:他用众多的长篇、中篇、短篇,以及散文、特写、杂文等建构了一部异彩纷呈的二十世纪人类心灵的发展史。那对美好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执着追求,那自始至终充溢着的真诚的人道主义精神,那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使它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激发起千千万万读者的同情和觉醒。在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座互相沟通、理解、团结的桥梁。正如巴金先生自己所说那样,“把人的心拉得更近了。”而它本身,也就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一个时代的伟大代表   汪应果:他的生命己整个地融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过程。这一生命与文学进程相重应的现象,本身就赋予巴金一生特殊的意义。这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一个时代的伟大的代表。   张民权:巴金终其一生都竭力站在正义、真理和人民一边,是那种努力重视“终极关怀”的作家。在巴金那里,有一种一般作家不易达到的高尚纯洁的道德力量。就是努力追求做人与为文统一的崇高境界。巴金这种富有高尚的人格在本世纪文学史上,对许多作家产生了影响。这些年还影响到整个文坛的习尚和风气。   张洁:巴老自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以来,始终是一个无畏的旧制度、旧势力的批判者。在这样一位长者面前,我应该时刻检点自己。任何游戏文学的念头,都应受到良知的谴责。   陈丹晨:他的宽大的胸怀、悲天悯人的精神,使他想到的是奉献,是付出,立志献身人民,为他们而写作,鞠躬尽瘁,九死不怕。他热切地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兴旺发达,我们民族能够进步向上,整个人类社会变得合乎理性,快乐而自由。他的文学之根深植在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土壤中,深植在广大读者的心底。同时,也庇荫和培养无数的文学后人和几代读者。   唐金海:巴金的精神:一个世纪以来以爱国主义为基础,坚持不懈地追求光明,追求真理,以人道主义为基础,激烈持久地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以自我灵魂为基础,毫不留情的忏悔和剖析。   曾敏之、刘以邑:先生从“五四”直到如今,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作了杰出贡献。您以文学大师的创作,以代表中国知识分子良知的人格力量,对中国文坛,对反封建争取民主的人民事业赋予巨大的推动和影响。   林忠民:年轻时看《家》、《春》、《秋》,年老后就想看巴金、萧珊。所以不远千里来到上海。不必说话,只要看一眼,就心满意足了。就满足了我们几十年来向往的心情。   常青的文学大树   汪浙成:是常青的文学大树,在追求火与热的艰涩中伸展根须枝叶。我们在树下呼吸感悟,灵魂中也弥漫着爱。   陈丹晨:巴金和他的作品像一株饱经风雨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他的文学的根深植在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土壤中,深植在广大读者的心底,同时也荫庇和滋养着无数的文学后人和几代读者。   张光年:他的文学作品,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传诵。在20世纪的中国,他的作品启发、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我国青年,打破黑暗追求光明的雄心壮志。这些作品将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永被珍视,长放光辉。他一贯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他真诚地对待生活,真诚地对待艺术,真诚地对待读者。   冯牧:巴金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与世纪一起经历、跋涉过来的同龄人。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怀人类的命运。他在思想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与建树,都体现了人民的呼号、愿望和心声,成为本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时代和生活,进行深刻探索和思考的重要结晶。他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陈荒煤:我的文学生涯是从巴金给予的支持和鼓励开始的。巴金说,要从解剖自己、批判自己做起。我写作也就是在挖掘自己的灵魂。   叶辛:每次我到他那儿,他从不问我当了什么官,而问最近在写些什么,然后告知我要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这是对年轻人最大的关心和爱护。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巴金始终是一种文化标志。   陈思和:90年代初,我与几位有共同理想的朋友合作,自筹资金推出系列丛书《火凤凰新批评文丛》等。这个思想是从巴金三四十年代编辑《文学丛刊》中获得的。我们的目的是为在转型期间争得知识分子的一个学术空间。巴老不仅用他当年编丛刊的经验鼓励我们,还题写了“火凤凰”3个字。我把巴老的题字,用在丛书的扉页上。在一个新书订货会上,人们看到有巴金的亲笔题词,纷纷订购。原来,我们想能发行3000册就不错了,结果一次征订就超出了5000册。巴老的声望,可以倡导出一种读书的社会风气。   讲真话的一面旗帜   冰心:巴金忧郁时,就是他最自然的时候。巴金充满了真诚,心是真诚的,话是真诚的。他不说假话,对祖国、对人民从不说假话。他是一个热水瓶,外面凉,里面热。我看他痛苦的时候,也就是快乐的时候。   萧干:巴金是一个对人对己都很诚实的人,一个敢于透视自己的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总是把他的心血、悲欢尽情地倾泻在纸上。真话万岁!   王元化:学会讲话只要一二年就行了,学会讲真话却往往是一辈子的事。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敢于秉笔直书,说真话,这就需要有真诚的愿望,坦荡的胸怀,不畏强暴的勇气,不计个人得失的品德;同时还需要对人对己都要有一种公正的态度。我感到巴金既有一颗火热的心,又有一副冷静的头脑,所以能够用热烈的激情感染我们,用清醒的思想启迪我们。   汪曾祺:我看他的书,很痛苦。好几年没有这种感觉了。他始终是一个流血的灵魂。我看这个血可以止住了,让别人去流吧。   刘心武:巴老,我要像您一样,一辈子说真话。   谌容:《随想录》150篇,似乎都是信手写来的散文,之所以称得上是文学精品和历史文献,就在于作者讲的全是真话。讲真话,说来容易,做来难。扪心自问,我们活了这么些日子,走了人生大半个旅程,说了多少假话啊。巴老说:“哪怕是给铺上千万朵鲜花,谎言也不会变成真理。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为它却花了很长的时间,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位中国文学的大师,回顾一生所作的剖白,读了令人心酸,也发人深思。巴老说自己写的不是“传世之作”,我以为确是“传世之作”,也只因为它是真话。   赵丽宏:他使我懂得了--真,是为人为文的生命,没有真,就没有一切。他不是文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对自己解剖之无情,在中国没有第二人。每件事,他都从自己身上寻找不足,他是一个真实的朴实的人。我从内心尊重他。   李辉:他的思想与生命同在。热情是火,痛苦是云,云与火的景象下,走着一个真实的人。   赵长天:原上海作协不团结。巴金能够团结所有派别的人。他们对巴金都很尊重,都能谈真心话。这是什么道理?是巴金的真惰,巴金的凝聚力。他有博大的胸怀,对人宽容,珍惜友情。   鲁迅之后的伟大文学家   王元化:如果说巴金晚年的散文与年轻时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他对人生对世事的思考更深邃了,从而抓住了世事的真谛。古老的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传统资源,可以使它和现代化建设接轨。但是,也要提防死的支配着活的。鲁迅以他的讽刺揭示了这一点,巴金以他的热情揭示了这一点。无论鲁迅的讽刺和巴金的热情,在文学风格上存在多少差殊,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着分明的事非和热烈的爱憎。   柯灵:《随想录》充满了严格的自我解剖精神。在这方面,鲁迅是一个榜样,巴金是又一个榜样。有没有深刻的自省精神和内心生活,是真作家假作家不可逾越的界线。   冯牧:巴金的《随想录》是一本大书。我很同意这种看法:这部巨著在现代文学史上,可与鲁迅先生晚年的杂文相并比。   张洁:我轻易不用“伟大”这一字眼,因为它有点被人滥用了。滥用在一些远不像巴老那样应该得到它的人的身上。难道巴老不是鲁迅以来我们这个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么?   孙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鲁迅与巴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不管人们认为二者有着怎样的差异,但是人们已经普遍注意到,在鲁迅与巴金的身上,表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某些共同的精神品德。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和人格,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成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典范。   陈思和:像巴金这样的文化泰岳,任何褒贬都如风过峡谷,徒留呼啸声而已。我们如果剥离巴金小说里所谓“反封建”的装饰性外表,他的小说所隐藏的另一层更为深刻的意义,仍然能感动今天和未来的人们。巴金与胡风两个群体,一个以文化生活出版社为阵地,一个以《七月》、《希望》为旗帜,各自开拓着鲁迅的道路。晚年,巴金惟一能继承鲁迅而做的事情,就是写作《随想录》。巴金所揭示的,不仅是他个人所走过的道路,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所经历过来的文人心态,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找意识。 --
 黄正东 发表于: 2005-10-17 23:47:03|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蜀人悲喜”可以理解为;为巴老仙逝悲,为神六成功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袁秀萍 发表于: 2005-10-18 08:08:5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默哀一分钟,为巴老献花

xFp36FZ7.jpg
巴老一路走好!你的肉体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存.感谢你留下的那些纯净的文字,希望你还可以在天堂接着你的事业
CGSSVMxA.jpg
 黄勇 发表于: 2005-10-18 16:20:02|显示全部楼层
这下巴老可以与萧姗永聚天堂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魂系巴颜喀拉 发表于: 2005-10-18 18:46:25|显示全部楼层
他还是值得让四川人骄傲。沿着他趟过的激流,我们可以搞搞新意思了。
 魂系巴颜喀拉 发表于: 2005-10-18 18:48:49|显示全部楼层

陈夏红:中华再少真君子──悼念巴金

巴金很突然地走了。前两天酒酣耳热之际,还和我的朋友仪浩无意中提到巴金。当时我们主要围绕什么是巴金的贡献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们还半开玩笑地说,去年巴金过了百岁大寿,可是他实际上只有九十九岁;而今年才是真正的百岁,按照中国人迷信的算法,这一年才是真正危险的。没想到,他真的很突然地就走了。我们这一代人,所谓80一代,对于巴金并不致于太不了解。小时候耳熟能详的语文兼历史教育中,老师就无数次地强调:巴金是一个进步的作家,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的白色恐怖下,写出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留下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作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充满了政治辞令的描述,使得我刚刚记事起,就自觉地站在人民立场上,坚决地与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认为巴金是个好人。可以说我小时候对巴金的了解,似乎和其他浩然、周立波、赵树理等语文课的“常客”们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一直认为他们之间唯一的差别是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程度。按照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原理,不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就不可能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似乎只有在猪圈里写出的东西才能香气扑鼻,而在书房里写出的文字则臭气熏天。亦正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我记得我第一次看《雾·雨·电》还是偷偷摸摸地看完地,总觉得看这些小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是很不光彩的事情,甚至我都有点替巴金感到自卑。好在后来读到了《随想录》,我终于意识到,那些御用文人和巴金相比还是有那么一段距离的。而之所以能够有这种意识,则纯粹是觉得巴金还有点人的思考力,而那些革命的螺丝钉们,则已经习惯在某某届某中全会的公报框架内,极力地为当朝的皇帝大唱赞美诗。长此以往,我的耳朵已经生茧,无法听得进去这些大合唱的声音,我的内心不断涌上止不住的悲凉。那些被狗吃了良心的作家们,越来越习惯于在作协的宣传纪律下玩弄弱智的文字游戏了。呜呼,万马齐喑究可哀!巴金的《随想录》可谓雪中送炭。我总记得《随想录》中的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语言:十年浩劫绝不是黄粱一梦。这个大灾难同全世界人民都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是不搞得一清二楚,作一个能说服人的总结,如何向别国人民交代!可惜我们没有但丁,但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新的《神曲》。所以我常常鼓励朋友:“应该写!应该多写!” 当然是写真话。(《随想录·探索集·说真话》)再比如这类能够揭穿谎言的陈述:我口里不说,心里却在想:说得好。不休止的批斗,就像我们大城市里的噪音,带给人们多大的精神折磨,给文艺事业带来多大的损害。当时对我的“游斗”刚刚开始,我多么希望得到安静,害怕当时出现的精神上的崩溃。今天听说这位作家自杀,明天听说那位作家受辱;今天听说这个朋友挨打,明天听说那个朋友失踪。……人们正在想出种种方法残害同类。(《随想录·探索集·“没有什么可怕的了”》)稍微有点政治觉悟和敏感性的人们都会发现,这些语词绝对不会出现某些自封为“人民”的报纸上,也不大可能出现在自以为“光明”的报纸上。如果我们固执地拒绝去回忆历史,那么我们将没有一个灿烂的未来;如果我们决绝地准备去粉饰历史,那么我们的未来也将被粉饰得没有一点人气。巴金走了,反思历史的精神会常驻吗?巴金此刻尸骨未寒,而我们的心却渐渐冷了,巴金一去无多路,中华再少真君子。惟愿巴金能够在天国与顾准、李慎之诸君相聚,馨香祷祝新纪元的开始。 2005年10月17日晚23时草于昌平舒云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魂系巴颜喀拉 发表于: 2005-10-18 18:56:56|显示全部楼层
蜀狂兄不必沉痛,老人走的时候,永远解除病痛折磨,所以他心中未必不喜乐。 我等最要沉痛的是,老人建立文化大革命博物馆的夙愿并未实现。相信老人对这点也会耿耿于怀。不过,最后审判的权力也不是在巴老手上。洞察人心腑肺的,是至高无上的上帝,我们天上的父亲。
 杨旭 发表于: 2005-10-18 21:52:30|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真爱永恒──28年相濡以沫巴金只爱萧珊

真爱永恒真爱永恒

“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28年相濡以沫巴金只爱萧珊  萧珊送给巴金的第一张照片,1936年8月摄于上海。照片上的萧珊戴着一顶圆边遮阳帽,显得明眸皓齿,清丽可人。照片背后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阿雯”。  “任它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神话,在巴金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对于爱情,巴金十分执着,他曾这样说过:“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多多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怎样控制感情。”而他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他的信念。  萧珊是巴金生命中惟一的爱侣,她原本是巴金的读者,18岁时写信给巴金而与他相识,那是1936年,巴金正好32岁。为了事业,他们谈了8年马拉松式的恋爱,巴金40岁时,他们才到贵阳旅行结婚,生下了一儿一女。在长达28年的共同生活里,巴金与萧珊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他们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对爱侣经历了巨大的身心煎熬,在巴金遭受批斗的那些年,萧珊一道陪着他受苦。作为巴金的妻子,萧珊被关进“牛棚”,挂上了“牛鬼蛇神”的纸牌,并被派去扫大街,受到周围不明事理的人辱骂和折磨,为了保护巴金,她还被红卫兵的铜头皮带打过。不过萧珊一直默默地忍受,就是为了不让巴金难过。萧珊经常一大早便陪着巴金从家里走到车站,她从后面将巴金推上49路公共汽车,努力不让他摔下来,还要叮嘱他不要忘了将小红书带在身边。这段时间里,巴金十分自责,认为正是自己的写作,害苦了萧珊。  1972年,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她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同年的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临终前她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巴金经常这样说:  “这并不是萧珊最后的归宿,在我死了以后,将我俩的骨灰合在一起,那才是她的归宿。”足见其爱之切,其情之浓!   巴金爱情箴言  ■你明白我这时的心情。我的确有千言万语,却无法把它们全倾泻在纸上……而且想到你,想到孩子,想到大家,这会给我增加勇气,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艰苦中,我会叫着你的名字。在任何环境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爱的人。  ■两个人在一起,用一时的情感把身体系在一个共同的命运上,就应该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相互改进自己。  ■“她躺在担架上,但已经被白布床单包得紧紧的,看不到面容了。我弯下身子,把地上那个还有点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几下,一面哭着唤她的名字。”   ■“我按期把骨灰盒接回家里。有人劝我把她的骨灰安葬,我宁愿让骨灰盒放在我的寝室里,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   ■“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有一个时期我和她每晚临睡前要服两粒眠尔通才能够闭眼,可是天刚刚发白就都醒了。我唤她,她也唤我。” (摘自《怀念萧珊》)  ■在巴金看来,萧珊主动爱恋自己是她的权利,是她纯洁美好心灵的自然表露,而自己对萧珊的爱,却出于躲不过诱惑,甚至有亵渎感情的嫌疑。因此,巴金开始仍然把萧珊当小朋友对待。  (摘自《巴金和萧珊的爱情故事》)   □爱情关键词  一个叫萧珊的女人在苍白的病房里闭上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从此一个叫巴金的男人站在生命里瞭望爱情。这个男人用他的文字擦亮了“巴金”这个名字,但在这里感动我们的,不是“巴金”二字覆盖的著作,而是巴金人生里至真至诚的爱。岁月飘摇,当一切都在颠簸中倾塌时,他们因为拥有彼此而完全,即使是在萧珊以骨灰的形式呈现,因心中有爱的永驻,巴金仍然是完全的。  爱情信──   1936年的大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当时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却没看上任何人。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有一女生写给他的信最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  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巴金原名李芾甘)能答应我的请求……”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  那天上午,巴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约定的饭店。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出现了,她就是萧珊,那年她18岁。此后,两人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爱。  1944年5月1日,他们结婚了,巴金只向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第二年,他们生下了女儿李小林,5年后,又添了儿子李小棠。  骨灰盒──   萧珊紧紧地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眼睛,“她的满头黑发铺撒在停尸床上。她那肝肠寸断的李先生穿着不整洁的白衬衫站在她的旁边”,巴金请别人为他和他最亲爱的人留下最后一张合影。他那满脸凄楚的神情和这悲凉的死别情景,让旁观的陌生人也为之泪下。  萧珊死后,友人考虑到巴金的生活和写作,认为他应当有一个伴侣来照顾他,便婉转地向巴金表示了这个意思。巴金给了他一个最简洁明快的回答:“不想找老伴,没有兴致和劲头。”巴金心中的那个位置永远地给了萧珊,没有任何人再能占据它!萧珊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  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山里人123 发表于: 2005-10-19 15:35:50|显示全部楼层

巴 金 星


仰望一颗星闪耀夜空.

那是您,慈爱的笑容.

一个时代的事您清亮了眉目.

您描画着人间的灵魂<家.春.秋>

年轻人走出了自己,投身熔炉,

我们多少的事啊,为您的理想所升华.

为您的时代热血沸腾.

时代为您愤慨为您流泪为您呐喊.

我也怀揣一颗心把您敬仰.

您高擎火炬迎接太阳,

而人类有那么多的长夜,

您用一颗心照亮,

让人好好走路,也给些温暖.

人就是自然的美丽与邪恶分离.

您用一生的真诚和爱劈波斩浪,

燃尽毕生而著<随想录>.

一颗星在我们头顶闪烁.

一幅长卷就会展开,没有谢幕.
 鱼城衰哥 发表于: 2005-10-19 16:50:17|显示全部楼层
28年,是一段不短的岁月。爱情,是一个生命的永恒与延续。

“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相濡以沫,有时候就是这样的简单平凡,却在这简单与平凡中,透露着伟大与神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20:18,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