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cyrys|查看: 7187|回复: 104
[人像] 

巴金

 [复制链接]
 王映 发表于: 2005-4-13 15:38:13|显示全部楼层

世纪巴金

“我写作品,主要问题我说过,我是为了以文艺作为武器,想改变社会,改变环境。过去写东西是写了不少,我并不是都不满意,其实说呢,严格说起来,作家对自己,应该有更严格的要求。” --巴金 2003年11月25日是中国文坛美丽的一天,巴金老人在上海武康路的寓所溢满了鲜花的芬芳与色彩,华东医院那间静静的休养室也被精心装点得生意盎然,老人脸上浮出了一丝笑意。从1904年到2003年,巴金的生命行程整整走了一个世纪。回首百年,几多坎坷,几度沧桑。作为一个世纪的见证和经历者,巴金信步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在他常年居住的上海,舞台上难得一见地同时出现4个剧种演绎的舞台剧《家》。在北京,他倡导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中正在展出50多位书画名家创作的关于他的艺术作品。许多出版社在巴金百年华诞之际推出纪念书籍: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百年巴金》,详细记录了巴金的生平,四川文艺出版社的《走进巴金的世界》、《巴金与萧珊》,还有60多万字,包括2千余幅图片的《巴金的一个世纪》,也相继出现在成都各大书店。在家乡成都,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陆续拉开帷幕:一尊2.5米高的铜座像刚刚安放在用他名字命名的文学院中,川剧《激流之家》、"把心交给读者"电视文艺晚会、巴金作品电影展映周等次第亮相,以独特的形式寄予了家乡人的祝福。 成都是巴金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留下了许多他生活的印迹,岁月流逝,成都正通顺街上已经不见昔日的模样,巴金老宅门前的石狮子、照壁上的朱红色大字、早已被岁月剥蚀,但从这些文字、图片和影象中,我们还可以追溯、发现和感受到:巴金,就这样走过了百年的时光…… 1904年,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李家公馆的院落深处传出一声男婴的啼哭,作为长房的第三个男孩,他给这个殷富之家带来了人丁兴旺的欣喜,人们当然想不到,这个小生命日后会成长为家族的叛逆,走向长辈们“长宜子孙”的反面。正是他,20多年后,以“巴金” 为笔名,运笔如枪,向封建大家庭发动了毫不留情的讨伐。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革命的地火正在运行,中国大地震荡四起,天然屏蔽中的成都还勉强维系着表面的平静,在这历史的间隙,暂时容留了祖父‘诗礼传家’的旧梦,也容留了巴金的美好童年。 “我儿童时代从母亲那里背诵了《白香词谱》,还有《古文观止》里的散文,青年时代读过《水浒》、《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小说,还看过不少《说岳》、《说唐》、《施公案》等通俗小说,这些作品对我后来写作时,都有一些影响。使我认识‘爱’字的也是我的母亲,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核心,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 当巴金来到人世,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他母亲的容颜,对他人格影响最大的也是母亲,后来他称母亲为自己的“第一个先生”,从母亲那里他得到了幸福温暖的家。然而,十岁以后,父母相继离世,巴金的童年生活逐渐蒙上了阴影,在自家的大门里他也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种种生活、青年们受压迫牺牲的遭遇、 “下人”们悲惨的命运,都使巴金产生了深切的激愤。 “我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一个一个年轻的生命横遭摧残。有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痛苦的回忆给别的人,有的被打落在泥坑里面不能自拔……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五四运动像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少年巴金的视野越过李公馆的围墙,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1920年巴金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5月,19岁的他随哥哥李尧林离开四川,乘船顺江而下,到达上海。4年后,一艘油轮又将他带离上海,去往法国。出川、出国,巴金经历了人生两大转折,当他离华赴法留学时,就立志献身人类,他的初衷是:离开家庭,到社会中,到人民中间去,做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者。 “我常说我是五四的产儿,我辞别了山,渡过了江,划起一只独木小舟,向着人间的海驶去。暴风吹打我的脸,巨浪颠簸我的船,但是它们并不曾淹没了我。啊,雄伟的黄河,神秘的扬子江呀,你们的伟大的历史到哪里去了?这里的国土!这样的人民!我的心怎么能够离开你们!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啊!我恨你,我又不得不爱你。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当地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在众人的幸福里谋个人的快乐,在大众的解放中求个人的自由,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它我准备献出我的一切……。” 巴金1927年来到巴黎,寄寓在塞纳河南岸的一座小旅店里。巴黎,让巴金迷恋的不是艺术,而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是高扬的英雄主义和民主主义理想。带领他步入文学圣殿的是法国以及俄国富有理想激情与献身精神的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卢梭、赫尔岑……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得到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他如饥似渴地读着,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他试着把自己的所思所虑写出来,巴金后来自己写道: "每夜回到旅馆里,我稍微休息一下疲倦的身子,就点燃了煤气炉,煮茶来喝。于是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响了,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在这生疏寂寞的环境里,过去的回忆继续来折磨我了。我想到那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我想到那过去的一切,我的心就像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烈焰又猛烈地燃烧了起来。为了安慰这一颗寂寞的年轻的心,我便开始把我从生活里得到的一点东西写下来。每天晚上一面听着圣母院的钟声,我一面在练习薄上写一点类似小说的东西,这样,在三月里我写成了《灭亡》前四章。” 中篇小说《灭亡》从巴黎寄到上海后,1928年由叶圣陶先生推荐,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巴金从此闯入文坛。促成巴金写作《灭亡》的,还有他对大哥的爱,巴金与大哥李尧枚感情深厚,当他从马赛回国时,大哥从成都赶来与他会面,兄弟2人感情越来越深,思想却越来越远,巴金以一种复杂的心绪送别了可敬又可怜的大哥。他没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最后一面: “他在上海住了一个月。我们的分别是相当痛苦的。我把他送到了船上。他已经是泪痕满面了。我和他握手说一句:“一路上好好保重。”正要走下去,他却叫住了我。他进了舱去,拿出一张唱片给我,我默默地接过了唱片,是格蕾西·菲尔兹唱的《宝贝儿子》,是我给他买的,他知道我也喜欢。当时的心情难以用文字来表达。我和表弟们坐上了划子,黄浦江的风浪颠簸着我们,我望着外滩一带的灯光,我记得我是怎样地送别了一个我爱的人,我的心开始痛起来,我不常哭泣的眼睛竟然淌下了泪水。” 1931年4月8日,因为家庭破产,巴金的大哥不堪重负,在家服毒自杀。这不幸的消息使巴金非常痛苦,他重新调整了小说的构思,大哥成为小说《家》中高觉新的原型。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个不夜之城,在城市的里弄里,巴金窗前的灯整夜亮着,大哥的受苦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着他,这个不爱说话的四川青年在纸上尽情倾吐着内心的情感: "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念。……它使我更有勇气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所以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过去那些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整整一年我关在书房里,不停地写作。每天每夜热情在我身体内燃烧,似乎许多、许多人都借着我的手来倾诉他们的痛苦。我忘了自己,忘了周围的一切,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这样,我写完了二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家》,八九万字的《新生》和中篇小说《雾》以及十多个短篇,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熄灭了,我也得到了拯救。” 巴金好似一座火山,时时喷出灼热的熔岩,他的创作都是热情的倾吐。小说《家》中,高家长兄高觉新是他笔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丰满、复杂、真实的人物形象之一,它凝聚着巴金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生活中,巴金没能挽救大哥的生命,在书中,他却改变了大哥的命运,让他的生命之树绽放出了新的生机电影《家》片段觉慧:不要哭,大哥,哭挡不了事。有一句话,我不该现在给你说,可是现在不说又没有机会说了。大哥,我就要走了。觉新:走?走到哪儿去呀?觉慧:上海,这个家我住不下去了,而且我觉得,象我以前那样的反抗是不行的,我得投到民族里面去,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觉新:好,你们都有路可走了。觉慧:大哥,不是我说你,你明明有路,可是,大哥,你真得改变一下了,你不能这样下去了,挺起胸膛来吧,大哥,挺起胸膛来吧,人只能活一次呀。觉新:对啊,我改,我改!三弟,你放心吧,我一定帮着你,叫你成功,你让他们看看,我们家里,到底出了个叛徒!” 1931年,《家》最初在《时报》上连载时以“激流”为题,在引言中巴金写道:“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为的是来征服它。”年轻的巴金征服了整个文坛。《家》,是巴金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那年,他刚满28岁,他没有想到,个人的痛苦和梦想得到了无数人的共鸣,多少青年男女几乎是狂热地爱读他的书,和里面的人物一起哭笑。他的作品点燃了他们的心,无数青年捧着《家》,走出家庭投身革命。 “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 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惟一的生命之海。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它。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 激流,这冲决一切阻碍、荡涤一切污垢的激流,具有青春的一往直前的力量,这部小说仿佛接通了巴金20几年的生命,串联起他所有的人生体验,三四十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期,《新生》、《雾》、《雨》、《电》、《家》、《春》、《秋》、《憩园》、《寒夜》等名作,都是这一时期写下的。巴金用笔,用一点一滴的身体力行,用人格的自我塑造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一步步向自己确认的人生目标走着,虽然历尽坎坷和艰难,仍然不改初衷,年轻时如此,年老后仍然如此。八十年代,他更是以披肝沥胆"讲真话"的五集思想漫笔《随想录》,再次震撼思想文化界,达到了他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这部由一百五十篇短小篇章组成的《随想录》,以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等广泛内容的深刻剖析与揭示,成为一代知识分子觉醒和痛苦反思的结晶,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 “我说过,这是说真话的书,也是表现我的爱和憎的书,我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要燃烧自己,把自己的热情都贡献出来; 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作家把心掏出来交给读者,作家高举着自己燃烧的心和读者一同前进,这就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十年,这位老人用发僵的手以每天两三百字的速度完成了自己42万字的遗嘱,于是,历史的风风雨雨,朋友们的坎坷命运,自己的人生复杂体验,一一在他的笔下呈现。《随想录》是沉重的,不仅是因为心灵忏悔和痛苦思索,更是因为它是巴金人生从文学家到社会活动家,进而成为一个思想者的转折点。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是我几十年来探索的问题。《随想录》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我想认真总结,使自己不再重复这种糊涂事,并且也不叫别人再干这种蠢事。但我自己与别人不同,在进行总结的时候,我要自我解剖,自我分析,并不想责怪别人,归咎别人,而是想通过自我解剖,自我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我的箭垛首先是我自己,我揪出来示众的首先是我自己。” 1979年,巴金从“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中走出后,重访青年时代留学的巴黎。每天早晨,静静地坐在窗前椅子上,他说,他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上海的淮海路,北京的长安街,成都的双眼井……他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少年离家的巴金,一生都割舍不下对家乡四川的思念,一有机会,他便要回四川看看,访老友,叙家常,听乡音,品乡情,从1941年至1987年,巴金6次回故乡,他曾在人的搀扶下,在儿时常留连的双眼井旁驻足,一口双眼井见证了时代的沧桑,他说:“只要双眼井在,我就可以找到童年的足迹。”, “我多么想再见到童年时期的足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可是我像一只给剪掉了翅膀的鸟,失去了飞翔的希望。我的脚不能动,我的心不能飞。我的思想……但是我的思想会冲破一切障碍,会闯过一切的难关,会到我怀念的一切的地方……。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这是巴金晚年的心愿,也是他的自信。他知道,自己的生命永远与作品同在,与读者同在。 对于巴金,想做的就是献出他对这个世界的全部的爱,不求回报,不求张扬。从热情投入社会革命到勤奋创作一生,从捐款十五万元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到不间断地资助贫困学生,他都在奉献着自己,用他半个多世纪前所说的话来说,奉献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因为感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连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部性格的根底。我的心怀有一个愿望: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早在1936年,鲁迅先生就这样赞扬巴金:“巴金是一个有热情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是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的一生穿越了整个二十世纪,这一个世纪,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多少风云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走过。在这变幻的100年中,百岁巴金以他个人的姿态走在历史画卷中,有过成功的欢欣,有过屈辱的磨难,有过痛苦的忏悔,也有过平静的安宁。从青年时代开始,直到九十年代后期完全病倒,巴金始终写作不辍,他从不囿于一己的悲欢,勇敢地面对生活,也勇敢地面对自己,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人格和水晶般透明的心灵;这是巴金真正的财富,也是文学的财富。 1982年至1985年巴金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等称号。巴金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的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在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1984年,巴金在东京第47届国际笔会大会上的发言中说:“在许多前辈作家的杰作中,我看到一种为任何黑暗势力所摧毁不了的爱的力量,它永远鼓舞读者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凡是使人类联合起来的东西都是善的、美的。’为人民的友谊事业奋斗,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亲爱的朋友们,请握紧我伸过来的手,我们共同前进吧。” 百岁巴金属于四川,百岁巴金属于百年中国,百岁巴金也将属于未来。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6-1 21:51:02|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巴金爱说真话。比如,他说我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是都不满意,就比那种我的作品都应烧掉来得真诚得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黄正东 发表于: 2005-10-17 20:55:35|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

新华网上海10月17日电(记者赵兰英)2005年10 月17 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

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逝世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 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

巴金还是杰出的出版家、编辑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4年之久,培育了大批文学青年。巴金晚年奉献社会的伟大之作是:五卷本的《随想录》和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25日,巴金百岁生日,国务院在上海授予巴金“人民作家”光荣称号。

几十年来,尤其从1981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起,巴金在人们心中如一盏长明灯,照亮文坛,给人精神慰藉。

巴金于1999年2月因感冒发高烧,6年多来,病情反反复复,党和国家尽全力救治,终因恶性间皮细胞瘤等病因,不幸逝世。(完)

巴金简历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代表,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17 21:06:54|显示全部楼层
悼念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黄正东 发表于: 2005-10-17 21:23:40|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

这是巴金幼年时的全家照。左三是外婆抱着巴金。右三是巴金的母亲。 新华社发

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

1981年12月,巴金(左二)及女儿李小林,夏衍(右三)、沈宁(右四、夏衍之女)与著名作家谢冰心(右二)及女儿吴菁(右一)在北京合影。 新华社发

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

这是84岁时的巴金在上海自己的寓所里安度晚年。 新华社发
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

巴金在上海自己的寓所里
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

1988年,巴金(右)和挚友曹禺在一起。 新华社发
 黄正东 发表于: 2005-10-17 21:28:21|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
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

这是1982年3月15日,巴金在家中接受意大利授予他的“但丁国际奖”。 新华社发
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

这是1979年巴金应邀在法国进行友好访问期间,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墓前凭吊。 新华社发
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

四十年代的巴金。
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文学巨匠巴金今日下午在上海逝世

巴金和家人一起欢度90华诞。我国著名作家巴金90岁生日的清晨,巴金和他的女儿李少林、儿子李小棠在一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幽幽 发表于: 2005-10-17 21:29:53|显示全部楼层
悼念.
 梦笔 发表于: 2005-10-17 21:49:30|显示全部楼层
《悼巴老》

神六上天,

巴老驾鹤,

天空浩淼,

巨星闪烁。

蜀人悲喜,

文坛哀歌,

人间星落,

宇宙星烁,

祝福巴老,

仙界走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蜀狂 发表于: 2005-10-17 22:20:15|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英雄──沉痛悼念四川作家巴金先生

  网友月在QQ里说,巴金逝世了,我非常诧异。前几天还在看他的《再思录》,读他那感人至深的怀念亲友的文字,噩耗传来,让人扼腕叹息。上网看新闻,原来消息确实,据中新网的消息:中新网10月17日电 据新华网消息,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

  巴金是一位勤奋的作家,就连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躺在病床上不能够执笔了,也没有停止他的思考和写作。《再思录》里,他说道:“躺在病床上,无法拿笔,讲话无声,似乎前途渺茫。听着柴可夫基的第四交响乐,想起他的话,他说过:‘如果你在自己身上找不到快乐,你就到人民中去吧,你会相信在苦难的生活中仍然存在欢乐。’他讲得多好啊,我想到我的读者,这个时候,我要对他们说,也就是这几句话。我再说一次,这并不是最后的话。我相信,我还有机会拿起笔。”从这乐观的文字里,我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头子,和他脸上慈祥的笑容,没有想到,他会走得这么快,这么突然。

  巴金是中国文坛里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一生著述九百多万字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的11月,他出生在文化古都──成都,到今天,他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他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在这一百年里,他体验了成功的欢欣,承受了屈辱的磨难,写了出了痛苦的忏悔,得到了平静的安宁。

  “为了信仰,为了理想,我是可以来牺牲我底一切的。”巴金是一位理想主义战士,为了理想和信仰而写作。从发表《灭亡》开始,他使用了巴金这个笔名。《灭亡》也是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他在《灭亡》里,发出了让人振聋发聩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小说描写了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小说的主人公心胸是让人敬佩的,他说出了“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这样的话语,或许,这也正是巴金本人想说的话,假借小说人物之口,说了出来。小说主人公最后为“信仰”而英勇献身,再次表达了巴金是为信仰和理想而写作。巴金还借李静淑之口,道出了他的誓言:“我们宣誓我们这一家的罪恶应该由我来救赎。从今后我们就应该牺牲一切幸福和享乐,来为我们这一家,为我们自己向人民赎罪,来帮助人民。”我们也可以看出,巴金一开始就是一位理想主义战士,他是位英雄。

  “信仰是主,用死来证实信仰,用友情来鼓舞信仰。”巴金的很多作品,都在描写信仰。《家》、《新生》、《激流三部曲》等,作品的人物,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这的伟大的献身精神,正是信仰的支撑。周若水、吴仁民等一群热血青年,他们都用他们的生命来证实了信仰。巴金说,“爱一切人”,这里的“爱”,应该是指友情之爱,在晚年的巴金,他说他是靠友情的支撑活着,友情同时也支撑着他的信仰,因为他还没有停止思考,为了他的信仰,他必须坚持下去。

  “老一辈的罪过,要由我们去偿还。”巴金有着一种强烈的赎罪心理和拆毁的精神。他不在救赎老哦辈们的罪过,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对不堪岁月里自己做过的事的直面和忏悔。一个人是否懦弱,就看他能否直面自己的历史。很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岁月的人,他们做出了许多不仅仅是荒唐的事,但是现在他们不敢去面对,甚至一味的回避,这样的人就是懦弱的人。但巴金不是,他是勇敢的,一如他小说那些为信仰而勇敢献出生命的人一样,他勇敢地面对他的过去。他也曾一度迷失自己。在1957年,刚参加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后的巴金,一回到北京,就感觉到气氛不对,恰好这个时候,《文汇报》记者向他约稿,他“当然一口答应,我正需要用这种表态文章来保护自己”,他写了一些文章,也就躲过了一场劫难。文化大革命这场劫难虽然暂时躲过去了,但是面对他的,就是灵魂上的劫难。

  “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10年的奴隶!”文化大革命过后的巴金,无论他的精神还是写作,都是处在一种赎罪和忏悔的状态,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他动摇了,没有坚持真理,没有了自己的信仰。文化大革命之后,他并没有因为历史情况的特殊就原谅自己,宽恕自己,他在拆毁,他在赎罪,他把自己罪恶的灵魂剖开来给别人看,给自己看,不惜把自己撕得粉碎,撕得血淋淋的。在那疯狂的岁月里,他写文章批判了路翎,最后,他以《向路翎同志道歉》一文来请求世人和自己的原谅。读他的《随想录》,处处可以看见他忏悔的文字。

  因为巴金的人生历程上,有过这样一段污迹,就有人说巴金算不得完人,算不得英雄,只能说他是个真诚的人。不是完人我赞同,没有哪个是完人,英雄也不是完人。我认为巴金不但个真诚的人,而且还是英雄──为理想和信仰而写作的英雄,直面自己的英雄。卢梭写《忏悔录》,他是英雄,奥古斯汀写《忏悔录》,他是英雄,巴金写《随想录》、《再思录》,他也是英雄,一个敢于否定自己过去的罪行,一个敢于把自己的丑恶揭露出来,豪不留情地批判自己的英雄!这一点上,当代文坛没有哪个作家比得上他,无论是王蒙还是贾平凹,他们都没有巴金这样的精神。评论家谢有顺说,一个民族是勇敢还是懦弱,就看这个民族是否敢于面对过去的历史。日本不敢面队二战中他们的罪行,所以日本是懦弱的民族,中国到现在也没有真正面对文化大革命那场灾难,中国也是懦弱的。但是作为这个懦弱的国度里的个体──巴金,他敢于面对,他就是勇敢的,他就是英雄!

  11月25日,又是巴金的生日。可是在今天,10月17日,他就匆匆地走了;他那句“我相信,我还会拿起笔”的话语,还在耳边回荡,然而,他却走了。沉痛之余,写上面的文字,以悼念我心目的英雄──巴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7 23:38:33编辑过]
 梦笔 发表于: 2005-10-17 22:33:26|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黄正东问"蜀人悲喜"一句,我先想的是喜对神六升天,悲对巴老驾鹤,况且巴老的喜丧,作此说明,免去误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20:16,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