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蜀虎|查看: 278227|回复: 1602
[纪实] 

四川汶川县发生8.1级地震,成都震感强烈!

 [复制链接]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5-31 20:18:38|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威胁到您骨肉生命的腐败,您还会选择沉默么?
文章提交者:一寺钟清扬一   

5月15日,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杨榕在表示,针对这次四川大地震中,中小学校教学楼的倒塌情况,建设部已要求当地建设主管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


5月28里,四川省教育厅对倒塌校舍做了初步调查和评估,将倒塌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这次地震首先是超过了预计强度,学校校舍抗震难以抵御如此强烈的地震。
二、灾情发生在上课期间,集体伤亡人数比较多。
三、学生上课时集中在教室,楼面负荷大,疏散时又集中在楼梯间,这些走廊、楼梯相对来说是建筑比较薄弱的,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四、根据四川省教育行政部门提交的材料,四川省倒塌的相当多的校舍建筑时间比较长,校舍陈旧落后,这也是导致部分校舍垮塌的重要原因。
五、学校的建筑在抗震方面本身就存在着设计方面的先天性缺陷。

明天是61节,到今天为止,半个月过去,还没有一个官员为如此多孩子的死负责
网络上为孩子的呼吁8成以上都被屏蔽
我和很多的朋友也因为为孩子的呼吁用户名被封锁
我转直接从政府公开的两条新闻给大家
只想说
请用人心善待一下我们民族的未来!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5-31 20:26:20|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转帖]新京报: 现在是祈祷的时候了

这是没有编辑过的草稿。
  
  现在是祈祷的时候了
  
  林达
  
  汶川地震,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设身处地想想,那些失去了儿女亲人的人,那些受伤致残的人,那些失去一切面对茫茫前途的人,哪一个不是痛彻心扉。此时此刻,似乎说什么都是多余的。电视里反复播放温家宝总理在灾区对一个小孩子说的话,你幸存活下来了,那就好好活下去。我们侥幸没有受到如此天灾打击的人们,又该怎样,才是好好活下去呢?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现在我们回到地震发生前,那时候孩子们还在教室里朗朗读书,在地震中失去的亲人还在呼吸欢笑,如果那个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世界,这个我们一直生存着的星球,随时有可能天崩地陷,灾难降临,夺去我们的亲人,置活着的人于种种困境,那么,我们会怎么做,怎么想?我们还会那样碌碌地追名逐利吗?我们还会为了一己之小利,把学校盖成外表光鲜内底松垮的豆腐渣楼吗?我们还会为了空头的口号,茫然地兴奋,盲目地仇恨吗?我们还会那么自豪地相信人定胜天,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吗?
  
  汶川地震,不由地让人想起当年唐山大地震。两次地震,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科学家说,地震是地壳活动的现象,长远来说,它的发生是必然的。你这一辈子轮不上,下一辈子,或再下一辈子,总会发生的。科学家又说,地震发生在哪一刻,至今难以预报。它有可能发生在下一刻,也有可能几十年,一辈子,平安无事。地震之突发,真正是大自然独自做主,人类没有发言权。那么,如果唐山大地震,不是发生在1976年,而是发生在1966年,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口号声响彻大地,掩盖了其他一切声音的时候,如果那年的夏天提前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我们中国人,还会搞十年文化大革命吗?
  
  如果有一个能洞察未来的老人,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兴起,青年学生冲出校门,捣烂社会的时候,知道十年浩劫就此展开,也知道十年以后就会发生唐山大地震,文化大革命将在余震中结束,他怎么来告诉那些兴奋莫名的青年,你们面前,整个国家和社会,将是一个接一个的灾难,一直将走到濒临崩溃的边缘。回过头来想想现在的我们,想想我们地震前在为什么而兴奋,为什么而沮丧,如果我们知道天灾将发生,我们还会为那些事情兴奋和沮丧吗?如果我们心中有这样的意识,灾难随时随地会发生,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还会像我们往常那样吗?
  
  地震是这样一种灾难,它让我们,让骄傲而盲目的人类,有一个机会面对自己的软弱和无助,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愚昧,让谦卑心回到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反省。大自然以压倒的威力提醒我们,人绝对不是万物的主宰。人只能求自己变得智慧,学会和大自然和睦相处,爱护环境,尊重世间万物。我不知道,当全国降半旗,鸣汽笛,全国人民静默志哀三分钟的时候,在那三分钟里,大家在想什么。我只知道,我在想什么。我在想,现在是祈祷的时候了。
  
  现在是祈祷的时候了,我的朋友。不管你有没有宗教信仰,不管你身处天南地北,不管你头上的神明,是基督徒的耶稣,是佛教的释伽摩尼,是伊斯兰教的真主,或者你是一个无神论者,让我们祈祷吧。让我们念想着各自心中的神明,念想着家族先人,列祖列宗。愿神明保佑,祖宗保佑我们。我们向我们心中的神保证,向祖宗保证,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做好人,做善良而正直的人,多一点爱,少一点恨,多一点祥和,少一点暴戾。我们要把每一天无灾无难的太平日子,都当作天赐的最后宝贵一天,把未来必然出现的天灾,都当成即将到来的事件,我们将怀着谦卑之心,平等地待人待己,不恃强凌弱,不妄自尊大。怀谦卑之心生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我们将尊重大自然,祈求自然原谅我们以往的妄为,爱护环境,保护清洁的水和空气,爱惜一切自然资源。我们每个人尽一己之力做好了这一切,我们祈求,赐福于我们。
  
  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5-31 20:41:1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目击者称汶川地震发生时漩口疑现“火山喷射”

中新社成都五月三十一日电(东亭)“我们都说,这个地方肯定就是"震中的震中"了!”站在映秀镇和漩口镇即将交界处,在距山顶还有约三分之一距离的地方,一位何姓老者如是说。

  二十三日晨,解放军四二医院、四五二医院医护人员以及北京来的部队心理专家医疗小分队徒步前往漩口镇蔡家杠村进行医疗救治和心理救援。蔡家沟村在山上,上山之前要经过几个塌方处。

  上坡时,突然有队员奇怪地叫道:“哪来这么多的水泥碎块?”注目眼前近一公里宽的山沟,沟底全由水泥碎块厚厚地铺成,至少绵延两公里,犹如一大块水泥,被人有意敲成了直径二十至五十厘米不等的碎块。
一条小溪在水泥碎块中潺潺穿行。

  “这里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建筑物啊?”大家边走边议论,找不到合理的答案。

  沿溪上山,大约在距山顶三分之一距离的地方,成片成片的庄稼地,地面已经干成了粉尘。一间半垮塌的木结构民房耷拉着头,无奈地立在旁边。

  歇脚时,偶遇一何姓老人,大家问起脚下水泥碎块的由来。

  “哦哟,你们不晓得,当时简直就像是火山喷发!”何大爷介绍说,五月十二日地震发生的时候,很多村民正在地里干活。地动山摇中,突然听到“嘭”一声巨响,就看见旁边一个山顶上像是炸开一个洞,洞里像挤牙膏一样炸出好多东西。

  “是岩浆吗?”我们问道。

  “不是,就是这些水泥一样的岩石。喷了差不多三分钟。”

  顺着何大爷手指的方向,但见那些“水泥碎块”的发源地犹如一个火山口。再往蔡家杠村的山上走,能看见“火山口”背后还有一个堰塞湖。

  何大爷说,那座山头下有一个十多人的施工队,“火山口”喷出的岩石一泻而下,那些人眨眼就不见了。地震发生时,我们完全站不稳。后来大家都议论,说这个喷东西的地方,肯定就是“震中的震中”。

  “那条小溪是怎么回事?”

  “本来是一条还比较宽的河,现在都被埋在石头下面了。”

  据同行的军人粗略估算,这三分钟喷发的岩石,至少得有几百吨。

  这里究竟是不是“震中的震中”?记者了解到,在救灾告一段落后,有关方面将请专家徙步进去考察,届时或可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张世光 发表于: 2008-5-31 20:43:02|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地震后最真实的语言!最真实的人性

下面的帖子来自《四川新闻网》,现转贴如下:
这是民间评论家李承鹏先生的文字,我一直很佩服他,不是因为他的文字风格我喜欢,而是他敢于说真话,他很有“人性”.这次汶川地震,他到了现场,但不是作秀,是真正的在做事。
  他如下写的文字真的很重要,对灾区的每一个人,和灾后的重建。我希望多一点人能关注,为了一种真实的“救”。
  原文如下:
  地震一来,把一切东西都震出来了。不仅岩石,一切的。
  我知道有一个记者在救护车上急切地问血肉模糊的伤员:“你疼不疼,哪儿疼,有多疼”,这样的新闻培训体制就可以培养出这样子的记者,和平时期可以问刘翔“夺冠后你是不是很高兴”,灾难时可以问伤员“哪儿疼有多疼”。
  
  我还知道一个以知性和人性著称的明星主持人,抹着口红戴着漂亮耳钉穿着时装发着靓妆跑到很安全的成都一广场,搔首弄姿高呼了“不要怕,明天会更好”,抱着俩孤儿录了一会儿可以昭告天下的相,就一骑绝尘了。
  
  那天我真有冲动把她绑架到红白镇灾区泥石流脚下去站三分钟,让她后悔跑这儿来做秀。
  
  那天被迫去了一档节目,之所以说被迫是因为虽然这次我婉拒了很多电视台,但编导说让我介绍一下刘汉希望小学的情况以推动灾后重建,托不开情面我就去了。但主持人一开场就声情并茂地问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孩子:“失去妈妈你难过吗,难过吗,以后就只有你和爸爸在一起了,你回忆一下地震当时是怎么回事”……我观察了孩子的表情,一点不比再遇到地震更轻松。
  
  我说要是知道这节目是这样子我肯定不来了,我说请不要把你们自以为是的安慰强加孩子身上,这很不公平,他们现在更需要回避当时的灾难,好么。我知道在播出时这段话肯定要被删掉,无所谓,因为那种情况下总共我也没说几句话,中途就主动离开了现场。
  -  真正的灾难永远和你想像中不一样。身不在灾区也关心灾区,这是国家的进步,但请不要居高临下,不要做秀也不要假煽情,不要以为你必须流几滴眼泪就实现了人格升华,其实那时你没有人格升华,却人品蒸发。
  
  大家都在问央视那台赈灾晚会上,女明星们为什么要化那样的靓妆,我理解,她们好容易逮住上央视慈善秀的机会了,但直播审查一向严得不行的央视为什么不控制一下化妆间?这算不算播出失误。除了倪萍,因为她是真正的母亲。
  
  救助需要人性,有些人把“灾难”当成院线里的“灾难片”,灾难是一桩很现实的事,就是忽然死了很多人,倒了很多房子,农民十几年才挣了这点家产,一下子就没了,农民在换算着这相当损失了几十头猪几亩产油菜几千斤木耳的产量时,无意却被精英旁观者当成表达道德的道具,这比地震还可怕。
  
  前天去了红白镇,受健翔、黄燕和他们的公司之托运了十二箱新生儿老人急需的奶粉,我和老陈买了二十袋大米,这是重灾区真正要的东西,很多天以来的情况是,沿高速路、大件路两旁的县镇物资充足,但越往山里走就越匮乏,因为有关部门顾不上,大部份志愿者能力有限,道德家没这个胆儿,他们的越野车是拿来泡妞观光用的。
  
  我曾经写出刘汉希望小学的真相,如果有人还要了解更多的,我会说灾民们有比悲伤还要悲伤的东西。
  
  -  我们站在山丫子处送米时,穿着花花绿绿城里救助衣服的农民兄弟们就跑过来了,几乎是在抢,但他们脸上没有太多让电视记者喜欢的悲伤,他们笑着说“二娃,快快,再拿几袋”,他们白天没事就坐在倒塌的房边摆龙门阵,开玩笑说地震那天哪个连裤子都没穿就跑出来了,他们也会抽着叶子烟对对干涸的河道发呆,当我告诉这是北京朋友送的时候,他们也会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谢谢白京的”,这是真实的灾情。他们没有错,在真正巨大的灾难中,普通人民必须用麻木来战胜伤痛,用川人的幽默来恢复,这几乎是他们最后可以依赖的武器了。
  
  对不起,这让致力于讴歌英雄谱的主流电视媒体失望了,让准备拍主流电影或电视剧然后狂揽金鹰百花金鸡大奖的导演编剧们失望了。
  
  但他们真的很饿,很缺大米、菜油、帐蓬。如果你敢往深山里走80公里,很容易发现。
  
  我得声明,地震后的救灾整体情况很好,地震让我们更团结,更有凝聚力,政府更有号召力,中国人是好样的。但这几天有的主流电视媒体有点“英雄谱”了,从胜利走向胜利,仿佛这场死了那么多万人的不幸到他们手上却成了幸运,恨不得跳丰收舞,我觉得这不符合人类逻辑,把不幸整成幸福,原来一直是我们的才能。
  
  我认为温家宝先生很好,他很实在,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比很多年轻人爬的山还高还多,胡总书记也很好,他亲自到了重灾的莹华指挥最务实的工作,他们是很好的共和国公民,伟大而人性,谢谢。
  -  但中国的有些事情就像四川的泔水油火锅,上面一层很清亮,下面一层也很实在,最混浊的就是中间。中央很累很智慧,群众很苦很受罪,但中间某些人士呢,我不能说得太多,情况你们都知道。我相信,再过几个月就是秋天了。
  
  我看到过一幢矗立在一大片倒塌了的房子中的建筑,是公安局,这不奇怪,因为它是去年新修的,但是请去年修的教学楼也不要倒,好么?
  
  我还知道刘汉希望小学其实只是按国家建筑标准来修建的,这所学校其实没有超标,更没有使用钛合金,但它没有倒,这意味着什么,有点智商的人都明白。
  
  我还听说几个山东的农民兄弟在灾后第一天开着农用三轮车跑到灾区,帮忙搭了很多帐蓬运了好多伤员,但一路上受尽道路关卡的冷嘲热讽,农民就不能来救灾吗,机动三轮车就不代表善心吗,他们出发时只带了一千块钱,现在钱快没了,回家的路比来时更艰难,请道路关卡不要收取费用,好么。
  
  前天去红白镇碰到一个可能姓“金”的哥们给我们带路,他新买的陆虎只开了六千公里还没过磨合期,地震当天就跑到深山里去救援了,拉了很多伤员,我叫他“地委书记”,因为这哥们对大山里每一条小路都熟悉得和指纹一样,比地委书记还熟,他在山里已呆了十四天了,还不想回成都。他没有接受过任何一名记者采访,但他告诉我一个心酸的事:那天我开着车要求当志愿者,他们上下打量了一下,第一句话就是:哎,汽油费你自己出哈。金哥们想:我这新车都开过来了,难道还舒不得汽油钱吗。可我想,救灾的那些免费汽油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张世光 发表于: 2008-5-31 20:44:48|显示全部楼层
· 当然我不想号召所有开着陆虎奔驰的人都把新车在山里折腾,这不现实,我真正想说的是:我害怕赈灾是某些少数人士一时的热情,或灾区观光秀,不是吗,现在真有人开车来到已很安全的灾区,站在废墟前狂拍一通表示自己也曾英勇过。那天一家报社迫切地想向我要一些第一天站在北川废墟前英勇无畏的照片,清晰点的,最好旁边还有死者,我说我只有老段的太太用手机拍的一些镜头你们要不要,他们就有点失望。
  
  我很想请他们去找那家无耻的旅游新报,他们有全套穿比基尼站在废墟前的美女照。凡在第一天去救援的时候还想着带高清数码相机的人,一定很可疑,是那个常常以歌颂伟大胜利为己任关键时刻却躲在宾馆里假装连线灾区的国家级电视台记者的干活,有创意,才第一天,就“救援工作接近尾声”了,真是人定胜天哪,那家国家大台领导常常讥讽小报记者,可大台记者这次却一点常识都没有,非常黑色幽默。
  
  救灾是长期的,不要把救灾当成暂时的热情,所以长期机制甚至比救灾本身更重要,花几天时间送点大米衣服矿泉水很容易,我们经历过非典,那时人们痛心疾首不吃果子狸不随地吐痰,非典过去后不到一个月全出门“报复性消费”去了,野味馆开得更多,奥运前电视台最重要一项宣传工作居然是要不要重罚随地大小便和吐痰。
  
  很容易产生热情,很容易遗忘,就像扔了一张卸妆的手纸。仿佛我们是需要地震而不是憎恨地震。这实在太反逻辑了。
  -  在灾区,其实我每天都很郁闷,说不清是悲凉是愤懑还是恐惧,那是一种复杂的无助感,以前从未经历过。绝大部份人是好的,但我吃惊地发现前去救灾的某些人在灾区有一种满足感,很兴奋,据说这是因为“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其实他的这种感觉可以从舞台上获得,可以从吃象拔蚌获得,从人气排行榜上获得,但与救灾无关,站在灾区外围的他们只是找了一个完全可以控制危险而且很时髦的舞台而已。
  
  喊口号和送点东西很容易,但救灾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比送东西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长期的赈灾机制,和地震不一样的是,地震会越来越轻微,可灾民的痛苦在后面,你要是真去过现场就会知道,地震后他们被灾难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甚至没有太多表情,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其乐融融的表情并不具备太多普遍性,其实灾民们表情很麻木,但以后他们会慢慢反应过来,会发现很疼,就像四川人常说的“摔倒了不痛,爬起来痛”,灾后重建的难度比挖人更大,都江堰、北川没五年时间根本无法实现重建。
  
  人性,人性的关怀,而不是搞行为艺术。再过三个月,那才是灾民们最需要关心的时候,也是真该记者发问“疼不疼,哪儿疼,有多疼”的时候。我怕,明星们善人们道德家们及主流记者们,却风紧,扯乎了。肯定很多人风紧扯乎了,因为那时曝光率太低。
  -  我去北川,去什邡,去莹华,去红白镇,一路上可以发现河里都在挖建筑用的沙子,堆成莫名其妙的山在河边,有小型中型水坝,河床有一百多米宽,但河水只有十米宽,有的甚至出现断流,我拍了DV,这些问题不是送点帐蓬送点大米就可以解决的,主流电视台应该多派记者去这些地方,而不是写英雄谱,还是那句话,夏天来了,秋天还会远吗。
  
  很高兴有健翔韩寒这样的同道一起致力于灾后长期的求济体制推动,但我们太不主流了,太渺小了,无助得不值一提,所以很高兴听到国家正在研究救灾的长期政策,这时候就靠国家了,地震只有三个月,但救灾需要十年,二十年,与很多国家比,中国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救灾机制了,一出现灾情就只能靠红十字,我不敢从人们说透明度去怀疑,我只是说红十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的,比如说我们总不至于把重建学校的水泥十几卡车拉到红十字办公楼吧,还有钢筋、PS管道、石灰,呛人不说,我一向很关心领导身体,真的很怕会把红十字的领导累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哪。
  
  建立长期机制,主流一下,相信国家和政府,给一点时间吧。
  
  再说一遍,救灾是需要技术含量的,更需要冷静的概念,而不是一窝蜂冲上去搞行为艺术。那天,我亲眼见电视台请来一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讲话,唐山大哥歌颂了他的一位朋友当年怎样大义灭亲的故事:他正要去救埋在地下的妻子和女儿时,旁边有邻居请他帮忙挖掘邻居的妻女,他没管自己的妻女而是去救别人的妻女,帮别人把妻女挖出来,后来他又要去救自己的妻女,又有邻居请他帮忙去挖邻居的妻女,他又不管自己的妻女去帮忙挖别人的妻女……如此,终于,他自己的妻女不幸了。
  -  唐山这位朋友不停在节目中大力歌颂这位见义勇为的爷们,可是我却觉得郁闷而恐怖,因为这太不符合人性逻辑,也不符合科学救援法则,但愿不要因为电视台这么广泛的工具被大力地推广了,成主流了。这比地震还可怕,还郁闷。
  
  不要做秀,不要居高临下,不要鳄鱼眼泪,不要再搞捐款排行榜,凡事量力而行,做实事,所以我很感谢《先锋居周刊》的夏旗舰先生、郑平先生、谢红志女士,叶姣女士,和以前的朱亚先生,你们让我成为国内最高标准稿费的专栏作家(虽然这比有钱人比低太多),而且每年初都开明地预支稿费,这次又提前支付了数万元,我只是一个写字为生的人,这样才可以跟随置信公司共建希望小学。
  
  十几天了,在灾区,我每天都会碰到一些郁闷的事情,难以名状,一方面是因为我能力太小,胆子也不够大,一方面是感觉到绝大的无助,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理解那种感觉……
  
  比如昨天就很郁闷,据和我们共建“安心学校”的置信经理说,他们在和一些灾区部门联系时碰到了软钉子,不仅当地倨傲地要求企业自行报上修建计划和手续(要知道这些计划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繁琐得可怕,单靠企业根本搞不定),而且因为现在排队重建学校的企业很多,所以价格也一路高涨,献爱心搞得像钻石拍卖会一样了。我还听一个朋友说,他们准备花两百万给老家捐一所希望小学,也就是房子不倒人人可读的那种,可当地部门一张嘴就报出价格,660万,1000万,乖乖,听上去都像余震,从成本而言在农村县镇建一所希望小学怎么可能这么高价格,那些倒掉的房子在修建时最多花了五十万,重建却得花660万、1000万。是不是要感谢地震让倒掉的房子也增值了,套用股市的话,是不是叫“大盘震荡,一路飙升”。
  -  所以关于抗震救灾第一阶段,我决定不再写任何文章了,我说得过多,而且再说也像做秀,除非新的阶段开始。
  
  我等着。
 代蜀华 发表于: 2008-6-1 12:12:06|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这样,地壳运动应该很剧烈

真不知道地震局的人是否打麻将去了,会一点反应都没有,难怪大家要养癞蛤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1 12:47:54|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提交者:mawyun   

现在看来这次地震形成的地下裂缝向青川、西安一线延伸的可能性在增加,是否可能使得我们这个大地块沿着西安-北京一线完全裂开呀?

专家们不说,但是地理学用到的物理学知识其实很简单,高中的牛顿力学完全足够了。

现在的事实是,映秀地下19公里处开始的10公里宽的裂缝有7米深,2分钟内张力使得裂缝延伸到200公里外的北川,深度为10公里,裂缝深度为4米。而现在很显然,这个裂缝又继续向东北方向延伸去了,是在青川还是宁强?专家们不说,但既然有一侧低下去,而且据专家说,喜马拉雅山所在的地块在印度洋板块的推挤下本来就在不断抬升,这次显然是某种原因使得成都平原所在的地块没有同步上升,终于两个地块断裂,而西部的地块一瞬间向成都平原所在的地块挤压过来了8米!这几乎相当于正常情况下的几千年的移动距离!而成都地块的下降,以及印度洋板块的不断的挤压造成的西部地块的持续东移,将使得成都平原和相邻的地块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中国大陆的地下在今后的10-20年内难得安定了。就是不知道结果是成都那一块完全断开呢,还是使得北京或者福州那一块翘起来?反正看起来今后这几个月地震是少不了,西安、北京和福州其实和成都一样不定。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1 12:53:11|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汶川”的汶字到底读wén还是wèn?

标签:汶川 地震 发音 文化   

序:本来不想学孔乙己:“这是怎麽‘囘’事兒?”,可“汶”这个字关乎着我每天的发音,假若天天口吐白字,对不起我们所谓的“受过高等教育、出入上流社会”的口号啊!

为“汶”字正音

涂建华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播报了这个消息,并随即连续24小时报道,使一个叫“汶川”的地名让观众耳熟能详,并带出关于“汶”字的读音问题,需要辨正。

“汶”是一个读音很复杂的字,很易出错。“汶”在语文中使用频率不高,这就使很多人不太认识。因为大众生疏,一旦出现误导,将会被大多数原本不知者接受,三人成虎,像劣币驱逐良币一样,使本来正确的读音被淘汰。语言上的逆淘汰,对弱势语言是不公的,违背了真理原则,因此煞有介事,考证“汶”字音义,略述如下以显求真务实之精神。

一、“汶”基本读音为wén,读若“文”。

“汶”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康熙字典》确定它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文”的古字,称:“汶,古‘文’字。” “汶”又写作“渂”。《康熙字典》收录“汶”在先,“汶”“渂”两字同义。“汶”是一个多音字,它的第一个音就是“文”。然后才有其他的音。作为基本音wén,《康熙字典》的依据是《广韵》、《集韵》:“无分切,音文,粘唾也。又辽东有汶城。即孤竹国也,音文。”这就是说:在wén的读音下,汶有“粘唾”和“汶城”这两个意义。

汶城,新莽前叫文县,新莽改文县为文亭,东汉改“文”为“汶”,就是古代的孤竹国,在今天大连一带。

二、山东地方音wèn,读若“问”。

汶,山东音wèn,指汶水。

汶水有主流支流,《山海经》、和《书经》等有详细记录,这些记录被《康熙字典》收录,称大汶水、大汶河等,“源出山东莱芜县北,西南流经古嬴县南,古称嬴汶。”(辞海)。又晋郭缘生《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曰汶。”衍生的地名有汶上、汶阳等。其读音《说文》注为“亡运切”,《唐韵·集韵》注文运切。

作为源流均在山东的水“汶”,被今天的《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等确定为第一个义项也是唯一的义项。

三、“汶”是“岷”的异体字,音mín。

“汶”是“岷”的异体字,《集韵》标的是“眉贫切”、《正韵》标“弥邻切”,都读mín。《正韵》称“音珉,与岷通,汶江也。”《舆地广记》:“汶山,在茂州汶山县西北,俗谓之铁豹岭,禹之导江发迹于此。又,汶山,郡名,汶川,县名。”山水相依,汶山之下有汶水,汶山汶川,一个是郡名,一个是县名。作为县名的汶川是隋出现的。《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广柔,隋改曰汶川。”《战国策·燕策二》:“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一·封域》
引《(岷江)志》:“岷江亦曰汶江。”

“岷”怎么会通“汶”呢?原来,“岷”的古字很复杂,历史上字体的改变和笔画的简化,就成了“岷”字或“汶”字。有人认为“汶”是“岷”的隶书之变,可能有一点道理,但笔者还没有获得实据。《说文》:“岷,山名,在蜀湔氐西徼外,本作×。”这个“×”是由“民”、“日”、“欠”、“山”四个部分组成的。这个字太复杂,后来就不用了,今天也打不出来了。但四个部分为后来的简化提供了依据。一个是往“民”“山”方向的简化,成了“岷”,一个是往“欠”这个方向的简化,就成了“汶”。

“欠”和“文”不是一个字,怎么就联系起来了呢?这就是形近的原因。在手书中,“欠”和“文”往往混为一样了。作为地名的“岷(汶)”既是山,又是水,山水不可分。用形声法造字时,作为山的mín就成了“岷”,而做为水的mín就成了“汶”。

由于形近而使同字异体的情况,比较多见。上面我们说了,“岷”的古字是“民”、“日”、“欠”、“山”四部分合成的。这是《康熙字典》的说法。在《说文》中,篆书却是“氏”、“日”、“欠”、“山”四部分的组合。说明《说文》把“氏”“民”混淆了。根据“岷”字的音义,很显然“氏”这个部分是误写的,《康熙字典》的改变是正确的。因形近而异写的情况,在当时是一个错误,但以讹传讹,后代就认可了。

既然“民”可误为“氏”,“欠”误成“文”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就是“岷”、“汶”相通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两个字是相通的,但他们并不是通假字,而是异体字。“汶”是“岷”的异体,即“岷”的另一种写法。这一点,包括古籍也没有明确指出,或者还搞错了。

作为“岷”的异体字,“汶川”的“汶”与“汶上”的“汶”,和“发箭”的“发(發)”与“头发”的“发(髮)”的关系类似:他们形体相同,原来毫不相干。

四、形容词“汶”音mén,读若“门”。

作为形容词的“汶”有两个意义,一是玷污、污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受物之汶汶。”二是蒙蔽,清?周亮工《休休道人授书图记》:“惟静者见微,如其见著,岂复有能汶之者乎?”

五、其他读音:wěn。

作为山东水名的“汶”,还有另一个音wěn。《康熙字典》在解释“汶水”时补充道:“又《集韵》,武粉切,音吻,义同。”就是说,同是山东“汶水”、“汶上”、“大汶口”的意义,还可以读wěn(吻)。

六、分析和结论:汶川,读wén(文)川。

我们确定汶川读音,应该依据以下原则:

第一:基本读音:如上所述,读wén。

第二:属地原则:地名是专用的,属地原则是第一原则。调查得知:汶川当地人读“汶”为wén。

第三:从俗从简从今的原则:从字义上考察,“汶”、“岷”同源,是同一个繁体古字简化来的,属于异体字。但由于我们现在看不出“汶”、“岷”是异体字,他们的形体太悬殊了。所以,不明就里者很难知道,更不可能读准。这样,人们就不可避免地读wén了。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我们这样较真,好不容易考证出“汶”的来历,为什么就可以不严谨地世俗地读呢?这里还有一个从简从今的原则。比如,我们都知道“江”的古音是gāng,但我们今天都已经不这样读了。

第四:“汶”异读的地区原因:在音韵学范畴里,山东地方古音多入声,语音重。这与北方人个头大发音器官共鸣效果好有关。因此,读“汶”为wèn是很自然的。我在考察这种发音习惯时注意到这样一个相似的例子。山东和河南方言说“湖南”“长沙”,就说若“户南”“唱沙”了。而四川属于西南官话区,很少有带入声的发音习惯,说“汶(文)川”是很自然的。今天,现代汉语注音里已经没有入声了。古入声归入了上声和去声。所谓入声,是接近上声和去声的。这样回过头来,我们想见在山东方言里,“汶”的读音既有上声也有去声、或者处在二者之间,这样《康熙字典》在解释“汶水”时才需要补充“又《集韵》,武粉切,音吻,义同。”

同属北方的辽东,汶城为什么就不共鸣出一个入声wèn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汶城”本是“文城”。

结论:“汶”多音多义的字,作为地名的汶的基本读音是wén(文)。个别地区(如山东)读wèn(问)或wěn(吻)。作为“岷”的异体字本应读mín(民),但依多个原则也读成了wén。作为动词和形容词,读mén(门),但这个音和义今天已经很少用了。

汶川,应读wén(文)川。

七、建议与思考。

作为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他们需要在第一时间播报一个突发新闻,因此无法像我这样研究考证,读错一个音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他们还是有依据的。播音员的依据就是《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如果这两种工具书本身有错,播音员就只能将错就错了。由此想到:

第一、作为大众工具书的《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应该不断完善。大众化原则和普及目的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它的完整性。但是在简洁通俗的同时如何保证它的正确全面,就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了。因简致缺致偏甚至本末倒置,就失去了经典的意义。像“汶”字的四个读音和多个意义,《新华字典》简去mín、mén、wěn,是可以的,但让最基本的而且是第一位的wén缺失,如果不是疏忽,那就只能认为是粗糙了。

第二、当权威的观点出来并被认可,央视播音员应该改正错误。5·12地震原来测定为7.8级,5天后,国家地震局再确定为8级并更改。与此相仿,地震发生地地名的误读更容易而且更应该改正。

字词工具书改正错误,央视播音员更正读音,还“汶川”以“汶(文)川”的本来面目。

我本书生,别无所长,把误读改正过来,还灾区地名以本来面目,也算是对灾区人民的支持和尊重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1 13:15:23|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是如何在抗震救灾一线指导工作的

2008年5月25日,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王君一行在警车开道,省、市当地官员几十人的陪同下,由七辆车辆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一路警笛开道下,于下午15时到达重灾区的重灾企业──四川省什邡市宏达股份有限公司什化分公司,我公司厂房、办公大楼以及生产设备在地震遭到毁灭性的损坏,几乎全部垮塌,死亡人数就达标100多人,受伤者更是难计其数。王君局长一行到达我企业厂门口后,他的慰问方式让人目瞪口呆:他竟在他所乘坐的车内听取企业负责人汇报救灾工作,企业负责人分别上车向他了救灾情况,前后不到10分钟,“慰问”结束,王局长一行即扬长而去。同一天,温总理深入受灾第一线,面对面地关心、慰问受灾群众,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震中艳秀的瓦砾上会见。而这位王局长却是如此“慰问”,他给灾区人民带去的是什么感受?
宏达什化职工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1 13:39:53|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盆地沉降重庆抬高

新华网成都5月31日电(记者黎大东)本月发生的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盆地沉降,重庆地区抬高。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3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经过对GPS数据分析和现场地质调查,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映秀至北川断裂带出现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错,最大的垂直位错幅度为4米左右。这造成了四川盆地沉降,龙门山大幅度抬高,重庆地区也有所抬高。相关的完整数据还在进一步测算中。
张培震说,与其他地震的变形一样,这种位错--抬升和沉降发生之后,“它会逐渐恢复到原来那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7 04:16,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