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地震预报的差异
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一般认为地壳中,当断层突然断裂时,邻近的两个断块会突然发生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的错动,从地层深处发生断裂的那个点上会有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辐射开来。一种叫做纵波P波的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拉伸或者压缩岩石,另一种横波S波则使岩石发生横向摆动。地质学家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地震监测站对这两种地震波进行记录,就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以及处于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即震中。地震发生时,P波和S波在地球表面上形成表面波,引起地面的上下震颤和左右摆动,通常沿着发生断裂的断层传播时能量是最强烈的。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 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不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其次地震还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另外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再次,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主要有以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而降水,风,洋流,河流等地表过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阳所驱动的。从机理上说,地震是由于地壳物质受力后出现移动产生的,主要是发生结构破坏所产生的移动。地壳质震受力的主要方面包括有:a。受整个地球或地心引力所产生的重力。b。受地幔物质托浮所产生的支撑力。c。地球转动产生的离心力。d。受温度变化热胀冷缩所产生的挤压力。e。受月球,太阳,行星和其他天体产生的引力或引潮力。f。受降水,风,洋流,河流,车辆和动物移动所产生的力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地震预测通常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和临震预测。在我国,以数年至10年、20年为长期;1年至数年为中期;数月为短期;数日至十几日为临震。对此如果没有正确的奇性地震力学方程的被发现,即便探测清楚了结构和受力的所有细节,也并不就可以实现准确的地震预报。例如有的专家说他一辈子带研究生,就是研究断层是怎么运动的,怎么破坏,破坏以后是怎么回事,并从数据上、物理上予以解释,然后在地震观测中检验,但也没有能预报“5·12”四川8级大地震。因为如果是从龙门山脉断裂带的对称性地震理论出发,即使地震天天来,积累数据量再多,预报准确率也不高──今天那个地带的余震仍不断,而预报实际的准确率就是证明。 有人会说邢台地震之后,李四光先生在世时也预测到华北地区在一定时期之内会有地震,但是到底是哪一天在哪一个断层会动,还是无法具体预测。但我们说,所谓的地球不可入性、地震孕律的复杂性、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地震过程的高度非线性,临震预测难无法从物理上完全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规律──经验规律的总结概括以及理论的建立验证,都由于每次地震的发震过程都不尽相同,地震产生的类型很多,每个个例都不一样──有的有前兆,有的什么都没有;有的是主震型,有的是双震(断层多次破裂),不同的断层的形态也不一样,很难找到规律性的东西而受到限制,同时也很难在实验室里重复地震的过程,等等,这都是重复原先的地震理论对称性下的思维。 也许有人会说,他不是断裂带状地震理论,而是犹如圆球弹壳的地震理论,是基于岩浆房高能量的积累必须有物质高密度的积聚,还必须具备一个高压的密闭腔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地震如同地外的雷电、气泡、空穴暴,为要使岩浆房高密度物质所蕴含的能量在瞬间释放出来,又必须使禁锢的物质元素处于一种高度的激发态,以使岩浆房高密度物质处于密闭腔内被约束在一定的时间,进而达到能造成连锁反应的“点火”温度,才能实现瞬间的临界爆发。然而试问,不能计算出奇性的这类圆球弹壳地震理论,不也是在重复原先的对称性地震理论思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