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蜀虎|查看: 278226|回复: 1602
[纪实] 

四川汶川县发生8.1级地震,成都震感强烈!

 [复制链接]
 nklwkl 发表于: 2008-6-2 11:04:07|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国家对于暴徒、暴力,缺乏有力的法律武器。往往打伤人之后赔钱了事,如果没有打伤,那么挨打者就白白挨打!总之,施暴者始终处于有利地位,这是我们国家的悲哀、人民的悲哀啊!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2 15:02:58|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06年论文:紫坪铺坝区基本烈度七度 危险工程修改设计或炸坝

李有才(中国成都 610041 四川省地震局高工)

曹树恒(中国成都 610072 四川地矿局物探大队高工)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该区地震地质、新构造、深部地球物理、历史地震,古建筑等最新丰富资料的深入研究,对"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烈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论证,结 果表明,工程区坝址的地震基本烈度不是七度,而应是九度,或九度以上;工程区坝址的地壳不是基本稳定区,而应是基本不稳定区;工程区坝址在此基础上进行抗 震设计,它将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工程";在工程区坝址下方成都平原的几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将时刻受到威胁。


关键词:坝区基本烈度七度 危险工程修改设计或炸坝


前 言

1989年12月由国家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中心完成的《四川省岷江紫坪埔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烈度复核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坝址影响的地震烈度最大可达七度"。其主要依据:

1 工程区4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未见有强震发生,对工程区影响较大的外围历史强震有七次,根据烈度衰减关系,工程区的地震影响烈度不超过七度。

2 据地壳结构、深断裂规模、活动断裂时代及地震烈度影响等因素综合判定,紫坪铺坝区属地壳基本稳定区。

经笔者最近研究表明,工程区4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可能存在M>7.0级强震发生,坝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应是九度,甚至九度以上,坝区属地壳基本不稳定区。

问题的提出2002年初,因研究四川震情需要的一个偶然机会,查阅了《四川省岷江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烈度复核报告》。由于专业职业的敏感,发现这份报告存在着十分重大的问题,通过近一年的反复研究,最后确认,该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对坝区及其附近的重大断裂构造研究较差

(1)有资料显示*2,松潘—汶川—都江堰—峨眉—雷波,近南北向断裂,通过坝区及其附近地区;在报告也一字也未提及。(图1)

(2)有资料显示*1、*2,南充—广汉—都江堰近东西向有一断裂通过坝区,或坝区附近地区;在报告中也一字没给出说明。(图1)

(3)著名的北东向龙门山断裂是通过堤坝的一条断裂,但该报告未对其深入地对它进行分析研究。

2 对隐伏的深部断裂的活动性研究很差

由于报告中,对南充—广汉—都江堰东西向断裂、松潘—汶川—都江堰—邛崃南北向断裂,都已遗漏和缺失。说明该报告对这几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图1)

3 对历史地震和古建筑研究存在问题

(1) 报告中所提到的7次强震,统计的范围达300公里左右,但时间仅为100—200年;对以往更长的年代历史地震的问题未给予深入研究说明。对比,报告对坝 区40公里范围内无强震发生的历史地震记载的认识,似有过份夸大的嫌疑。在这方面,国家地震局对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历史地震记载认识的失误分析 似曾有过惨痛的教训[1]。

(2)古建筑是历史的重要见证,可是坝区40公里范围内,与地震有关的古建筑(古塔)未开展研究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该报告存在着这么多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不对坝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和稳定性等问题产生怀疑!

几个重大问题的研究讨论

前面我们已指出了报告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但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出这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问题给予科学的论证和研究讨论,从而,加深对这些问题严重性认识。

1 关于坝区其附近地区的断裂构造

(1)龙门山断裂

该 带主体断裂构造形迹是呈北东45°展布,主要由青川—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及江油—都江堰断裂所组成;我们研究发现,地表上的三条断裂在深处合并为一 条;同时我们还认为,龙门山断裂并非是坝区所通过唯一的一条断裂,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楼海等人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川滇地区重力异常进 行了分离计算后得到局部和区域二部分异常;认为:浅层的局部异常的龙门山异常梯级带走向与地表地质观测的北东向龙门山断裂走向相平行。表明;龙门山断裂不 管从深度上,还是从走向空间的展布上其规模还是属于有限的浅层断裂构造;而且,这个浅层的龙门山断裂构造又是迭加在区域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之上[2]。(图 2)

(2)南北向松潘—都江堰—邛崃—雷波断裂(图1)

从卫片解译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北起松潘北,往南经汶州、都江堰、邛崃、峨眉、雷波 以南进入云南,走向为近南北向,长度达600公里以上。该断裂南段雷波—峨眉段与雅龙江断裂、安宁河断裂及甘洛—布拖断裂等统称为川滇南北向断裂带*1; 以峨眉往北经洪雅扦入成都平原之下,在邛崃水口场至新津的新生代地层之中的亮带,微地貌陡坎,邛崃河湾转制译有两条隐伏断裂,可能是该断裂中北段部份;再 往北是同一经度上岷江南北向断裂带,与此似有相连接之势。

我们研究发现区域重力异常图上出现了近南北向重力异常梯级带,与松潘—都江堰—邛崃—雷波大断裂相重合,该断裂似与浅层的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呈—斜交重叠立体展布之势,其夹角达30-40度[2]。(图2)

从龙门山及邻区地壳厚度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松潘、汶川至都江堰一带也呈现近南北方向等厚度线的密集带,与区域的深部重力异常梯级带分布完全相一致。(图3)

(3)东西向南充—广汉—都江堰断裂

该断裂东起南充东,经广汉至都江堰以西地区全长达300公里以上,走向为近东西向;据地表地质资料表明,南充—广汉—都江堰断裂,仅局限于南充至中江一段,该断裂东头被新华夏系川东带限制,断裂的中江段西头又被巴中—仪陇莲花状构造的南部所干扰影响*1。

据 航磁化极异常图表明,南充、广汉至都江堰一带,航磁化极异常所呈现的串珠状南北两侧呈现异常的巨大变异带,其异常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该异常有向东和向西 继续分布的情况,表明该断裂分布的规模远不止300公里,而是800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可见其规模是异常宏大。(图4)

从剩余重力异常,其几组北东走向的正负异常南西端,较整齐的消失于都江堰至彭州东西向的一线上,紫坪铺坝区正好位于这一东西方向上。(图5)

从 龙门山及邻区地壳厚度图可以看到;都江堰至小金一线;等厚度线呈现由南北方向急剧向东西方向弯折的突出异常变化,其弯折角度近乎90度,都江堰至新都地壳 等厚度线呈一近东西,或南西向的隆起,隆起北缘都江堰至彭州一线明显出现近东西向地壳等厚度线的梯级带,表现深部断裂构造与线层断裂构造有相一致,说明, 浅层的断裂构造有受深部断裂所控制的特点(图3)。另外,我们还看到,坝区正处于地壳厚度急剧转折部位附近。[3]

(4)北北东向断裂

1980年四川地震局地震地质编图组所编绘的龙门山地区新构造,从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紫坪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有一条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通过,该断裂明显切错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图6)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都江堰紫坪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正处于三组的断裂构造带交汇部位。这样的部位,断裂构造十分复杂,远非仅为《报告》所认为的简单的一组龙门山北东向断裂构造,把坝区的断裂构造看得过于简单。

2 关于断裂构造的活动性

1976 年中国唐山7.8级地震,1995年日本版神7.2级地震,1999年中国台湾集7.6级地震等,震例表明,巨大的地震灾害是位于城市之下的活动断裂快速 挫动所引起的,我们说,如果巨大的地震不是发生在城市,而是发生在一座容量巨大的水库或其附近时,那么,它的后果是不堪设想!因此,研究水库之地下或附近 活动断裂的分布并采取相应措施,主动积极的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说明其深部断裂构造的活动性,我们从以下5个方面给予说明。

(1) 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四川地质局区测队野外调查表明,在坝区及附近地区出现一组走向近南北向其中一条通过坝区附近尤其引起我们的注意,断裂长度达50—60公里,该断裂已斜切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构造,并呈反时针纽动。(图6)

(2)重力异常形态特征

从 重力异常垂直二次导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都江堰南部附近地区,出现有形态规整,异常轴走向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和东西向的重力低值负异常带。这类低值负异 常,它主要是反映第四系、第三系低密度地层的分布特征;这中异常轴向出现三次扭动,表明,每出现一处扭动就是该处被近南北向断裂所错断的证据。(图7)

(3)地震活动性

某 一时段内,中小地震沿某一方向呈现有规律条带的分布,往往是反映该方向断裂活动的证据。如:从图8所示,近10余年历史仪器记录M≥4.0地震活动分布情 况,反映了松潘—茂汶—汶川—都江堰及以南地带,南北向断裂带构造带活动呈现十分明显的条带状活动情况,其强度之高,频度之大实在是令人吃惊,表明在近十 年来活动仍在加剧。(图8)

(4)岷江河流的河谷被牵引和扭错

从坝区及其附近地区的野外调查可以看到岷江的河谷被扭曲、错动的现象。如" 南北向的岷江,当其从北向南流至漩口附近时,突然转变为一近东西向;当其从旋口向东流至都江堰附近时,却突然又转变为近南北向。这种河流河谷出现转变的扭 曲、挫动,说明近东西向断裂和南北向断裂现今最新活动的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控制河流流向的特征。(图9)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2 15:03:41|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5)强烈的第四系构造活动

从 成都平原第四系厚度图,我们可以看到紫坪铺工程坝区位于成都平原北西缘邻近几公里的山区,成都平原北西缘是盆地沉降幅度最大的中心地带,总体呈北50°东 走向;实际上,明显为北东东向,沉降中心厚度为150—500米不等,呈斜"列"式分布所组成,即每一"列"之间,均呈现整体向北的"错动";这当中,以 坝区南东的那一"列"最为突出,其沉降中心厚度达580米以上。这种变化可能被现今强烈活动的近南北向断裂扭错所造成。(图9、10)

以上情况表明,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南北向断裂构造是现今活动最为突出和强烈。

3 关于对历史地震与古建筑

我 国著名地震学家丁国瑜院士曾在《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拾遗》(刘昌森等2003)的序中说到:"历史地震资料在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参数的确定、地震区 划、地震危险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与评估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有时候,一个历史大地震事件的发现,一条新的重要现象记载的发现,会改变人们对一个地点、地区 地震活动状况的认识,改变对一项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程度的评估结果,看似很零碎的材料或很一般的事实记载,却可能成为解决在地震科学研究或防震减灾工作中 一些重大问题的关键依据。"从丁先生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历史地震资料对今天地震科学研究、防震减灾和重大工程建设等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从历史资料查明,对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有历史记载已达5000年左右。在这悠久的历史时段中,有关历史地震与古建筑的记载虽然非常稀少,虽然 100多年前才有点滴的一些模糊记载,只是到了近代才又稍加详细了一些。仅管如此,我们会从这有限的模糊的历史文献和古建筑记载中发现过去历史大地震所遗 漏的珠丝马迹。如:

(1)历史地震记载

公元前195年;地点:灌县。原文:汉惠帝2年正月,灌县地震,八月乃止,(据《灌县志》7卷十四)。

公元前14年,地点:灌县,资料原文:汉成帝文延三年,岷山崩[4]。

据 灌县关于历史地震记载如"岷山崩"类似意思的记载还有不少。它仅给了都江堰及其附近地区一个十分模糊,有一定破坏的地震发生情况,但破坏到什么程度不清 楚,如地震震级大小、震中位置、震源深度等情况是十分困难的。从现今大地震的现场调查对比来看,我们认为这"山崩"的含义至少可说明当时地震震级还是相当 高的。

(2)与地震有关的古代"塔"*1

古建筑是古代的见证,古建筑也是古代历史地震的反映,因为古建筑如古塔、古墓、古代的房屋建筑 等,是真实、客观地保留古代地震的各种现象和表征;而这些现象和表征对于我们研究、揭示过去千百年所发生的地震及地震有关的种种情况,如:地震震级的大 小,震中的大致位置,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及国际的历史、建筑、地震等有关部门对于古建筑的研究是格外重视。

龙兴 寺塔位于坝区东30公里左右彭州市北门,据考查系唐代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所建;属十七节密檐式方砖塔,高约34.5米。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年间龙兴 寺塔"缺去东北一角,只存三面,历久如故。"说明在明弘治以前更长的时间,此塔已被地震震裂为四瓣(后东北角残余下三瓣);[5]据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建 筑史学家张驭寰先生考证认为,彭州龙兴寺塔门窗上下开裂,塔身被分成四瓣,是彭州历史上遭受大地震的破坏影响所造成[6]。据笔者现场调查,认为:彭州龙 兴寺塔震裂的这种情况与1547年山西解州大地震造成靠近震中很近的安邑太平兴国寺塔被震裂为四瓣的情况十分相似,也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靠近震 中20公里左右的丰润天宫寺观音塔开裂有一定相似的情况[7];所不同的是,彭州龙兴寺塔震裂的裂缝明显地要比山西安邑太平兴国寺塔*1、河北丰润天宫寺 观音塔的裂缝还要宽、要深些[6、7]。(图11)表明,这次地震震级是相当的大,由此也可以充分地说明,坝区4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曾发生过7.5级左右 大地震的重要事实。

据《报告》:近100—200年坝区附近300公里左右所发生的7次大地震,对坝区的破坏影响都不是很大,其最大地震烈度也仅为6度。看来,这种认识实在是大错特错。(图12)

4 关于坝区及其附近地区地壳的稳定性

(1) 从以上的研究表明,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深部是处于三组活动性断裂构造交汇部位,该部位地下岩石是极其破碎和地壳结构极不稳定。虽然,地表上有三迭系须家河组 地层,岩性为厚层砂岩的推覆体,但这仅仅给人们似"稳定"的假象。如果说,在这个本身就不稳定的地带上还要建造一座如此巨大的蓄水大坝,它能"稳定" 吗?!据了解,在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对处于多种活动性断裂构造交汇部位上修建的广东新丰江水库、河北唐山陡河水库等给我们都曾留下过深刻的教 训。

(2)地壳的均衡调整

从地壳厚度图我们也可以看到,从成都平原向松潘高原,地势逐渐由低变高,地壳厚度也逐渐由薄变厚,但到了茂汶东较场一带地壳厚度却从55公里变成48公里,松潘以东的雪宝顶等,海拨却是最高,为5588米左右,是黄龙现代隆起的主峰地带,地壳厚度却仅

为44—46公里;这就说明在这里的松潘—汶川—都江堰断裂构造带,是一个地壳的失衡带,地壳最深,没有山根。这样一个失衡地带,正是现今地壳最为活跃的地带,而地震的活跃就是其中主要的活动方式[8]。(图3)

坝区灾害未来预测

从以上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对坝区及其附近地区的有关问题大胆地作出如下预测。

1、 未来大地震的震中位置

从以上研究表明,我们认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应是未来大地震(7.5级左右)的中心位置。其理由是:

(1)坝区及其附地区正处三组活动性大断裂构带交汇部位,据我国著名已故科学家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理论认为,这样的交汇部位应是大地震集聚应力的最佳场所。

(2)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所处的深部构造背景与1933年8月25日茂汶迭溪7.5级地震有相似特征,甚至比它具有更为复杂的深部构造背景[9]。

(3)彭州龙兴寺古塔受大地震的破坏情况,对上述结论意见给予了最活生生的一个"证据"和支持。说明,坝区及其附近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M>7.0级大地震的事件。据大地震可重复的原则,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未来发生7.5级左右大地震是可能的。

(4)M≥4.0级地震围空区

四 川地震局所提供的近10余年地震记录(M≥4.0级)表明,松潘、汶川、都江堰、等地,表明了南北方向分布活动带,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在靠近大坝,并以都 江堰、小金、松潘、棉竹等地形成了一个中强地震的围空区,这个围空区位于被地震专家称之于的著名中国南北地震带中部区域,要知道这是近10余年这一区域的 最新地震观测记录资料,是重要的异常现象,它反映靠近坝区内现今断裂活动的闭锁段,是应变能积累高应力区域,是未来发生大地震的中长趋势背景;看来,这个 靠近坝区的中强地震围空区的异常变化现象,值得引起格外的注意!(图8)

2、坝区及其附近是地震的高烈度区

一个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确立, 主要是根据历史地震和该地区处的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特殊条件及新构造活动等基础资料所决定的,然而原《报告》在这二个根本问题上均有重大的失误和明显的错 误。从前面的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坝区及其附近地具有与迭溪7.5级地震相类似的深部地质、地球物理构造背景。据迭溪7.5级地震的极震区烈度为十度,极 震区面积达290平方公里,震源深度为15公里[10]。根据烈度衰减关系,我们认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应为9度,或9度以上才比较科学和 符合坝区的实际情况。现《报告》把坝区地震烈度定为不大于7度的地区,显然坝区的抗震强度实在是太低!看来大坝难以抵御7级以上地震的影响和破坏。

3、坝区建成后是各种灾害易发生地带

(1)诱发地震,坝区地处大地震孕育的最佳地质,地球物理环境条件,一旦坝区蓄水,很可能诱发坝区及其附近地正在孕育的大地震,由于大地震的发生会给该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巨大的,甚至毁灭性的打击。

(2) 次生灾害──洪灾,大地震的发生也会给大坝造成巨大的毁坏,从而引发巨大洪灾;据了解工程地处岷江上游河段,距都江堰市9公里,距成都市60公里左右;坝 区工程又处于岷江流入成都平原之重要关口;水库建成之后正常蓄水水位要高出成都市地面377米,库容达11.12亿立方米,预计2005年完工[11]。 据此,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如果,大坝一旦被大地震所毁,这股巨大的洪水就会直泄成都平原,其后果不堪设想!!

(3)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工程遭破坏

据2003 年10月10《晚霞文摘》第3版《准保卫了都江堰》一文所叙"……紫坪铺电站的调峰运行会导致岷江来水的大起大落,形成对都江堰鱼嘴的直接冲刷,造成对鱼 嘴工程的破坏"。鱼嘴是都江堰工程的灵魂,它一旦破坏,整个都江堰工程也就遭到毁灭,千年的古文物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工程也将随着历史而消逝。

(4) 其它,如泥石流、山体崩塌等灾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灾害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已多次频繁的发生,造成了人员很大的伤亡和国家建设的巨大损失。如:

1、2003年8月29日早晨7时和下午3时,在一场暴雨中,两股泥石流从龙池镇查关村6组尖尖山山顶奔泻约600米,将紫坪铺水库料场施工区内一石灰窑厂20余人围困,阻断查关村至龙池镇的道路;

2、2004年5月距紫坪铺大坝临近的一山坡上发生一岩崩,巨大的山岩崩塌,造成213国道较长时间的停止通行。

3、2004年12月7日4时10分,位于新213国道都江堰至汶川段的龙眼睛隧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61人受伤,4人死亡。

4、2003年紫坪铺大坝在导流洞的施工过程中发生瓦斯大爆炸,造成地下施工作业人员60余人伤亡的惨剧。

5、2005年12月紫坪铺水库大坝旁都江堰至汶川的高速公路地下隧道施工中发生瓦斯大爆炸,造成地下施工作业人员44人死亡的惨剧。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原《报告》所认定的,紫坪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大地震的影响烈度不超过7度的"工程区4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未见有强震发生……",这论断应予否定,应修改为9度,或9度以上;坝区4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曾发生过7.5级左右的大地震。

(2)原《报告》所认定的,紫坪铺坝区属地壳结构基本稳定的论断也应予以否定;该地区的地壳结构应属基本不稳定地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未来具有发生7.5级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2 建议

(1)停建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或炸掉已建好大坝。

(2)如不停建,则必须修改原设计;修改后设计须按9度,或9度以上的地震基本烈度进行设防。以此提高坝区抗大地震的能力,确保成都平原的安全万无一失。

(3)国务院应组织中科院、水利部、地质矿产部、石油部等专家,重新对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基本烈度进行审定。

紫坪铺坝区存在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但这种分析认识仅属一家之言的个人看法。对此个人建议供国家参考。


2006年2月24日 .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2 15:32:04|显示全部楼层

巍巍大坝,安乎危乎?-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1期

(范晓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1期》(河流专辑)http://www.chinarivers.ngo_cn/Views/document.2004-11-08.4079529868/view) 1969年,在准备打仗的考虑下,毛泽东回答修建三峡大坝的请求时说:“脑壳上顶200亿方水,你怕不怕。”最近,关于三峡大坝在战争时受到攻击的安全问题,一度又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其实,大坝的安全远不仅仅是受到战争攻击的问题,还有多得多的比它更为现实的问题──


保险单,还是达摩克利斯剑


大坝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用来防治洪水。三峡大坝就被赋予了防治长江洪水的重大作用,但指望大坝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防洪问题却是不切实际的。例如,三峡水库的有效库容为221.5亿方,扣掉满足发电、航运等的兴利库容165亿方,实际防洪库容只有56.5亿方,即使把221.5亿方的有效库容均作为防洪库容,对于历时一个月的洪水量就可达一千亿方以上的长江洪水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何况,对于因长江中下游降雨形成的洪水,三峡大坝则无能为力。

也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大坝在以防治下游洪水为目的的同时,却是以永久淹没库区的大面积良田和城镇,以及加剧上游洪水灾害为代价的。这方面最典型的又莫过于三门峡。三门峡水库造成渭河平原严重淤积,河床抬高,小水大灾,洪水肆虐。虽然以降低蓄水高度,放弃防洪、发电、灌溉等功能为代价,对工程进行了大规模改建,使潼关以下的库区勉强达到冲淤平衡,但潼关以上的库区仍在淤高,仍在加大上游洪涝灾害的威胁。

无独有偶,当年痛陈三门峡大坝之害的黄万里,对三峡大坝的修建也表示了强烈的质疑。他最根本的理由其实只有一条,因受长江上游流域地质结构的影响,长江河床堆积的主要是卵石,而且随流水向下游缓慢地推移。三峡大坝修建后,部分泥沙仍可排出,但由于水库长达600多公里,随着流速大减,卵石只能在库尾不断堆积,无法排出,从而导致水库末端以上的河床不断淤高。由于卵石粗糙,阻力系数大,形成的平衡比降要比泥沙质河床陡得多,换言之,也就是在库尾导致河床抬高的河段要长得多,这将极大威胁长江上游农田和城镇的安全,其害将数倍于三门峡。

黄万里还以1983年安康水灾为例证:安康下游200公里处的丹江口水库在1969年建成后,安康以下河床内的卵石即已逐渐淤高,安康下游石梯一带为峡谷,河床既高,峡谷又窄,洪水一来,水位自然抬高。安康1983年7月27日至成灾日7月31日的降雨量并非很大,五日累积降雨为166.6毫米,但汉江水位涨势极猛,加上安康上游的石泉水库已蓄到高水位,不得不开闸放水,结果导致安康水位在十多小时内快速上涨达19.4米,7月31日洪水破城,很快淹没全城,爬上四楼的人也被淹毙,死亡超过千人。

最近在三峡库区发生的开县水灾,也引起高度关注。2004年9月6日,特大暴雨造成开县水位飚升至171.5米,超过警戒水位5.6米,超过历史最高记录2.32米。原计划在2007年完成搬迁的老县城全部被淹,最大水深达11米。而正在建设的开县新县城海拔也只有180多米。不幸的是,此次洪灾中位于县城上游51公里,蓄水1420万方,坝高60米的三汇水库,因超过正常高水位2.68米,不得不放水溢洪,无形中给洪水推波助澜。

三峡建委办主任卢纯说:“现在三峡水位才只有135米,发生特大洪灾以后,开县小江的水就排不出去,造成这么大的灾难。如果三峡蓄水到了175米以后,怎么办?如果再发生5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开县又怎么办?”灾后有舆论指出,“问题不仅是在开县,也直接追问整个长江上游的地方政府。在此次特大洪灾中,重庆和四川其他不少地区也受到了水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在三峡蓄水到175米水位后,各个地方政府的防洪体系能否再应对一场特大洪灾?”。三峡大坝是否会加剧长江上游洪灾的争论未有定论,而三峡大坝已经建成,其实这已是无需争论的问题,随着三峡蓄水位的逐步提高,一切都将接受事实的检验。我们谁也不愿看到黄万里所言再次应验,我们还能花得起这么大的代价来买一个教训吗?
岁月载不动许多病险


在开县洪灾中,当时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县城上游的多个病险水库。尤其是三汇水库,该水库修建时,就因左坝肩的岩石比较破碎留下了隐患,大坝建成仅仅9年后的2001年,三汇水库就被水利部鉴定为三类病险库。2004年9月的暴雨中,如果三汇水库溃坝,县城水位还要凭空增高10米左右,而且上游来的几十米高的水头将摧毁所有建筑。

据中国水利专家公布的数据,我国病险水库的比例高达36%,其中大型、中型和小型水库中的病险库比例分别为20%、30%和40%,目前急需加固的重点大中型病险水库就有700多座,全国待除险加固的小型水库有数万座。比例如此之高的病险库,在突如其来的洪水或其它突发事件面前,无疑是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我国历史上的这类教训不胜枚举,也是极其惨痛的。1975年8月,河南省淮河流域的特大暴雨更是酿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库垮坝惨案。板桥、石漫滩2座大型水库、以及2座中型水库、60座小型水库垮坝,这次洪水灾害死亡总数超过20万人,受灾人口12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据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2003年防汛会议上的报告,1991年以来,全国共发生235座水库垮坝事件。从垮坝原因看,147座是因发生超标准洪水导致水库漫坝失事(63%);71座是因工程质量差、抢险不力造成垮坝失事(30%);其它7%的垮坝主要是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造成的。从垮坝水库的规模看,小型水库233座(99%),中型水库2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2 15:32:20|显示全部楼层
在发达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库大坝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除
险加固—报废退役的全过程管理体系。例如,美国不仅所有水坝都有严格的注册管理,
而且在1994年颁布了《大坝及水电设施退役导则》,明确规定了大坝退役评价所需要的
数据以及拆坝所要开展的工程、环境和经济评价的方法。


我国在水坝的数量和规模上堪称世界第一,但在水坝的安全管理方面和发达国家
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于1991年颁布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并于2003年7月1日
起开始实施《水库降等与报废管理办法(试行)》,但具体操作中还有许多问题急待研
究。大量病险水库无论在管理上、技术处理上以及资金上,都还存在巨大困难,而废弃
和拆除那些不安全的、不经济的、丧失功能的水坝,还未进入实质性的研究和运作阶
段。

谁来推算地质环境风险成本


近年来,推动我国西部大规模水电开发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西部有极其丰富的
水能资源和优越的水电开发条件。但是,在我国的水电开发历史中,对地质环境的制约
因素和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影响,长期以来缺乏充分和正确的认识,对于我国西部水能
资源开发条件也作了过于乐观的估计。

以川渝滇黔藏五省区为例,其水能资源的蕴藏总量和可开发量分别占到我国的
67.8%和70%。但是有一个现象却往往被人忽视,西南地区水能的可开发量与蕴藏量之
比为49.1%,远低于全国56.0%的平均水平,与全国的其它地区相比也是最低的。而这
还是根据传统意义上的水电开发技术经济条件确定的,尚未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因素影
响。

中国西部,尤其是作为我国水电开发规划重点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
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在地貌上,处在我国第一级地形阶梯青藏高原向第二级地形阶
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地形反差巨大;在地质上,处在印度洋、欧亚、太平
洋三大构造板块的碰撞接合带,地质环境很不稳定,地质灾害十分频繁。

虽然因为地形上的急变与反差,在这里造就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水能资源富
集区。但是,也正是由于地质环境的极不稳定,这里也成为了我国水电开发中地质环境
风险成本最高的地区。

中国西部处在我国几个最著名的地震区和地震活动带上,这里几乎平均10年左右
就要发生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由于坡陡谷深,这里还是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因地质灾害造成大规模的堵江断流继而又溃决成洪的事件屡见不
鲜。

1786年6月1日,在大渡河流域发生震级为7.5级的康定大地震,据史书记载,区
内出现大规模山崩,建筑物倒塌者占十之八九,大渡河断流达十日,后又致下游洪灾。

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7.5级大地震引发大规模山崩,在岷江上形成三道天然
大坝,岷江断流45天后又突然溃坝,洪水席卷包含灌县、成都在内的下游城镇,这次大
地震及次生洪灾造成6800多人死亡。

1967年6月9日,雅砻江中游的日雨发生特大山崩,瞬时形成一座高175米至355
米、长200米的天然拦河大坝,雅砻江堵江断流并造成长达53公里的回水区。9天后大坝
溃决,下游洪泛成灾。

1985年6月12日,在三峡坝址以上约25公里的新滩发生大崩滑,约3千万方崩滑的
土石在几分钟内就摧毁了新滩镇,崩滑体入江形成巨大的涌浪,涌浪冲上南岸猴子岭的
高度达到49米,受涌浪严重影响的河段长度近30公里,并导致上下游几公里内的十多艘
船只沉没。据史书记载,历史上该滑坡曾多次活动,并造成堵江毁船事件。在这样的地
区,由于地质环境极其脆弱,边坡稳定性很差,所以大规模的大坝施工活动,不可避免
地会诱发地质灾害,这种灾害事件在西部的大坝建设中层出不穷。

1989年,云南澜沧江漫湾电站在左岸坝基的开挖过程中,导致山体失稳,发生大
规模坍塌,造成坝项公路中断,坝基和厂基无法开挖,据核算,仅这次坍塌灾害便使工
程投资增加了1.4亿元左右,而延长工期引起的其它费用尚未计算在内。

2001年,在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工程施工区内的麻溪,因进行公路改线和排砂洞
施工,开挖边坡使山坡前缘出现高陡临空面,加上连续降雨,结果在7月10日和19日两
次发生大规模滑坡和坡面泥石流,造成213国道中断以及其它灾害损失。

2002年8月17日,云南澜沧江小湾电站工地发生泥石流,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
损失。

2004年2月23日,雅砻江锦屏一级电站前期施工的公路修建中,引发雅砻江岸高
约100米的山体突然崩塌,雅砻江断流4小时,至少有14位筑路民工被埋在崩塌体下。而
此前自这段公路开工以来,因山地灾害事故不断发生,付出了几乎每天一人死亡的代
价。

另一方面,在大坝建成后的运行过程中,受水库蓄水以及库区水位反复变动的影
响,既会诱发地震,也会加剧和引发滑坡、崩塌等灾害,而且其影响范围由建设期的大
坝附近扩展到整个库区及其周围。

水库诱发地震主要是因为巨大体积的蓄水增加的水压,以及在这种水压下岩石裂
隙和断裂面产生润滑,使岩层和地壳内原有的地应力平衡状态被改变。值得注意的是,
水库蓄水可以在天然地震较少和较弱的地区,诱发较强烈的地震。

世界上最著名的水库诱发地震是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韦奥特水库,韦奥特水库
坝高261米,1960年开始蓄水,随蓄水增加,引发的地震也开始直线上升,1963年9月上
旬就记录地震60次,地震最终导致水库旁的托克峰大山崩,3.5亿方岩石崩入水库中,
形成高出坝顶110米的巨浪并致溃坝,下游村镇被水夷平,2600人死亡。

我国已经报道的有15个水库诱发地震的震例。最严重的当属广东东江上的新丰江
水库。1959年,新丰江水库在蓄水一个月后,就开始发现该区有地震活动。在1960年5
至7月,当地连续发生3.1级和4.3级地震。1962年3月19日,发生6.1级强震,突破当地
历史纪录。震中距大坝仅1.1公里,大坝出现82米长的横贯裂缝并渗水,电站受损停
运。并致6人死亡,80人受伤,1800间房屋倒塌。这是世界上4次6级以上的水库地震之
一。此后,一个月之内便发生了3.0级以上地震58次,后又花费高昂代价按Ⅹ度的抗震
烈度对大坝进行第二次加固。1962年6.1级强震之后二十余年,在水库水位变化不大的
条件下仍有中强地震发生。

青海黄河上的龙羊峡库区蓄水前地震活动较弱,蓄水后随着库水位的升高,库区
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在围堰拦洪期间,大坝周围就发生近70余次小震。1986年11月水库
完成蓄水,坝前水深达到148.5米,淹没面积380平方公里。三年半后的1990年4月26
日,水库附近的共和发生7级地震,极震区房屋全部倒塌,死伤2000余人,经济损失上
亿元。其后至1994年10月又多次发生5级左右的地震,而且震中有逐渐靠近水库的趋
势。

2003年6月11日,世人瞩目的三峡水库在蓄水到135米后,也出现了微震。事实
上,愈是高坝、大库,愈易诱发地震,三峡大坝诱发地震是预期中的事。未来值得关注
的是,三峡水库诱发的地震会有多大?它对三峡工程会产生何种影响?

在西部的许多库区,原本就存在很多诸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崖等地质灾害
体,而水库蓄水之后,一方面,水位上升将使这些灾害体因浸泡失稳而加速活动;另一
方面,水库运行过程中水位的反复变化,也导致浸水条件和水文地质环境的反复改变,
更易使各类灾害体复活或新生。

1961年3月,湖南资水柘溪水库在蓄水过程中,诱发了大坝上游1.6公里处的唐岩
光滑坡,滑坡总量达165万方,大型滑坡体滑入水中,激起20米高的涌浪,摧毁坝顶的
临时挡水设施,并漫过坝顶,造成重大损失,死亡66人;隔河岩和水布垭是湖北境内长
江支流清江上的两座已建和在建的大型电站,坝高分别为151米和233米。

1993年4月10日,隔河岩水库开始蓄水,在水库水位由132米抬升至200米的过程
中,下距隔河岩水库大坝66公里、上距在建的水布垭大坝25公里的茅坪滑坡体开始出现
变形,而该滑坡在隔河岩水库蓄水前未见任何变形迹象。据观测,该滑坡已开始整体下
滑,方量约2400万方,而且近期有较大发展,极有可能在近几年内全面失稳。一旦滑坡
体入库堵江,将会因滑坡体的堵塞使水布垭工程中途夭折,还会因滑坡体的溃决,给下
游造成严重损失。

云南澜沧江漫湾电站自1993年以来,因水库蓄放水,已引起库区周边100多处崩
塌或滑塌。1995年3月,漫湾电站库区清库排障放水,短期内库水位迅速由991米降至
940米,变幅达51米,导致库区四周大量滑塌或坍岸,仅景东县库区在一周内即坍岸51
处,在五里村诱发大型滑坡,至今山体仍在下滑。据统计,漫湾电站建成以来,因库区
地质灾害造成的二次移民达2958人,已基本相当于原库区淹没的移民数3042人。

此外,在中国西部这样的地质灾害高发区,一旦大规模灾害事件发生,大坝的存
在,尤其是高坝、大库以及梯级大坝的存在,将极可能对灾害起到放大作用,对国家安
全造成严重威胁。
2003年7月和10月,云南大姚两次发生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造成金沙江右岸支流上54座
大中型水库的坝体发生严重的裂缝与渗水,丧失了正常蓄水功能,并给下游造成巨大威
胁,下游居民不得不组织撤离。

四川岷江上的紫坪铺水库坝高156米,库容9.63亿方,其上游还有一系列的梯级
大坝,面对岷江上游曾多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强震区和大规模山崩堵江溃坝的历史背
景,一旦类似叠溪、松潘大地震的事件重演,后果将不堪设想。

重要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地质灾害危险的存在,我们在大坝设计与建设中,也会考
虑大坝的抗震烈度与相应的工程防护,但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在特殊的地质环境区域,
仅仅是大坝工程的技术指标达到安全标准,也绝不意味着大坝的安全,更不意味着库区
的安全,也不可能意味着大坝下游的安全。可是我们很多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论证
与评价,都是在工程已决策或已上马之后,才开始进行的,而且这种评价主要是坝基厂
址的工程地质评价,而几乎没有涉及整个开发流域的整体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即使作出
这种区域评价,这些灾害风险是否会被计入这些大坝工程的效益—成本评估,并真正影
响工程决策,又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2 15:34:27|显示全部楼层

华尔街日报:地震加速中国信息开放步伐

5?12大地震除了给四川省部分地区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之外,也给中国社会留下了一笔人们料想不到的遗产:公众对于开放性和知情权有了新的期望。

将于今年夏天召开的北京奥运会一直被视为敞开中国大门的历史性机遇;然而,公众对于此次地震的反应或许已催生出了意义更为深远的改变。

有了互联网和更显活跃的国内媒体的帮助,再加上因这场中国数十年最严重自然灾害而激起的深厚同胞之情,中国民众不仅屡屡伸出援手帮助灾区人民,还对悲剧的发生提出了各种尖锐问题。这幕人间惨剧的范围之广、程度之烈也给了幸存者不同于以往的自由──至少现在是这样──他们公开质疑地方官员,直指质量低劣的建筑是许多地区死亡人数增加的罪魁祸首。

距离成都两小时车程的汉旺镇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引发的校舍垮塌致使大量学生遇难。这些天来,数百名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家长举行了抗议,指责低劣的学校建筑夺走了孩子们的生命。周四,家长们站在雨中,向主管汉旺镇的德阳市副市长张金明大声喊话,愤怒地要为死去的孩子讨个说法。

东汽中学的多数学生家长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如今那里已有178名学生遇难,另有五十多名学生失踪。张金明试图安抚周围人群,告诉他们对校舍坍塌问题的调查这周末会有一个初步结果。但家长们的情绪并没有因此平复,他们高声叫喊,“这是危房!”、“我们要见到负责人!”

共产党对于信息和言论的铁腕控制本已逐渐受到挑战,而此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和破坏性之大更是加快了这一变化。截至本周四,中国公布的地震死亡人数超过了68,500人,仍有19,350人下落不明。中国政府称,已调集了178,000名部队官兵参与地震救援。

与此同时,在一个受到堰塞湖威胁的地区,大雨给灾后救援工作带来了困难,不仅影响直升飞机降落,还阻碍了抽排唐家山堰塞湖的进度。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阻塞了河道,水面继而以每天数米的速度猛涨,由此形成了堰塞湖。据新华社报导,在地震形成的34个堰塞湖中,有28个存在溃坝风险。

越来越富进取精神的媒体,加上互联网的巨大覆盖范围使这个原本可能只是地方性问题的事件一下子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线。过去几天,许多中国网站都刊登了这样一张照片:绵竹市委书记蒋国华面对因校舍倒塌而失去孩子的学生家长突然下跪。这张照片也成为公众展示权力的一个象征。

不过政府依然在严格控制着有些话题的讨论,无人预计政府会允许民众不受限制地随意谈论西藏等敏感话题。然而地震引发的公众反应正令已经发生的一些变化更加不可逆,以致于在许多人看来,很难再走回头路。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中国学院院长姜闻然指出,这里谈到的主要变化是观念上的──是一种意识的变化。他说,这些思想会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和争执,政府最终也会有所考虑。

中国上一次发生大地震是在1976年,当时公众对地震的破坏后果知之甚少。即使是对近些年的自然灾害,比如1998年长江的特大洪涝灾害,人们对灾情的了解也十分有限。

在四川大地震中,政府本可以对有关地震的报导实施更加严格的控制。但专家指出,这次政府决定给予公众更大自由,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有些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发生了这么大的悲剧后如果再压制公众的知情权,也许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有些评论家指出,这次地震灾害将成为推动中国政府提高透明度的催化剂。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在上周末出版的《新京报》专栏中写道,“汶川地震与其说暴露出中国农村学校存在大量危房,不如说揭示了中国地方民主机制还有待完善。”

呼吁改变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在中国2.28亿网民中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他们中的许多人经常通过手机、博客等渠道获取信息,这在10年前是无法想像的。

香港大学中国媒体项目研究员班志远(David Bandurski)指出,国内媒体在此次地震中的表现十分活跃,因为年轻一代中国人的知情权意识正越来越强。他说,尽管政府对媒体依然有着严格的控制,但过去十年间中国百姓对于信息的需求在呈几何增长。他还谈到,对“民主”和“人权”等抽象概念的要求很少,大多是对教育、安全、土地权及政府职责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此外,新技术也给这类公众行为提供了便利,这在以往的中国也是少有的。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即时信息系统Twitter的中国用户便蜂拥而至,相互告知刚刚发生的事。成都的一些大学生还开设了网站,搜集前线记者和灾区其他人员的各种消息。其中一则报导引起了人们对一所偏远村庄三千被困群众的关注,最终他们成功获救。

许多博客作者一直关注着救援行动中发生的腐败问题,比如,有人怀疑红十字会有滥用救灾款的现象。他们自行组成了审计团队,将帐篷和大米的实际价格与该组织提供的支出报告进行对比,还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一家餐馆的用餐费用提出质疑。

不过,让中国民众最困惑的是,为什么有如此多校舍在地震中坍塌?一位博主在搜狗(sogou_com)上发言说,为什么地震中倒下的大都是学校教学楼,政府办公楼却没倒?

人们要求地方和中央官员给出答覆。德阳市副市长张金明周四面对参加抗议的遇难学生家长时说,如果调查表明造成校舍倒塌的原因是建筑质量低劣,那么不管责任人是谁,政府一定会予以追究。

四川省教育厅官员林强曾公开承认,校舍倒塌可能有腐败的因素。他决定不再担任奥运火炬手。

周四,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们已从地震倒塌校舍的废墟中提取了样品用于调查。该局还重申了中央政府近日的承诺,即一旦发现低劣建筑质量引发死亡,将对所有责任人予以严惩。

这种开放性将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并延续,答案还未可知。有迹象显示,政府对那些较尖锐的批评仍有所控制。不过阿尔伯塔大学的姜闻然认为,有些领导人可能已意识到适当的开放对政府是有利的。温家宝总理就因推动中央政府对地震做出迅速反应而被视为民族英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2 15:49:13|显示全部楼层

川教厅官员林强──面对灾难深深忏悔第一人!

林强是谁?应该是很多人都不熟悉的人。他不是一切具备知名度的人。他不是演艺界名流,不是商贾大亨,不是名人学者,不是显赫的政府高官,只是一个普通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准确说是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巡视员是何等职务,且之前还有一副字,我们大可不必细究)他的魅力何在?他的意义何在,但凡认真读过《南方周末》08.5.29第7版“真相比荣誉更重要──林强访谈录”,都应该为其内心深处的社会良知和大灾前的勇敢承担和忏悔而深深感动!

和一切面对大灾的官员不同,林强没有千人一面的大喊夺取胜利的空洞口号,也没有为大灾面前的本部门失误而推托辩解,更没有无耻的圣化自己的部门和本人在灾难面前的如何英勇。恰恰相反,林强完完全全站在深刻反思和痛苦忏悔救赎一边,悲苦的,痛心的,以袒露人性的真实和痛苦,发出了自己独特而又深沉的声音。象林强这样的直面灾难,直面问题的实质,不回避、不遮掩,勇于承担责任和袒露内心的痛苦,在我们当今官场,能有几个?

访谈录从林强辞请火炬手和北京奥运会观摩资格开始,林强以非常沉痛的心情告诉记者,此时此刻,他无论如何也没有心情去享用那些喜悦和高兴的事,因为面对死去的学生亡灵,他内心不安,作为也是教育系统行政官员,他深深的感到了应有的负罪感。面对记者,他坦诚,在学生大量死于豆腐渣工程面前,他虽然没有直接责任,但在良心上,他对不起那个学生,对不起那个家长。

说到天灾和人祸的关系,林强痛彻心腑的自责和谴责那些对生命的推诿行为。他表示,面对那么多孩子的亡灵,面对那么多破碎的家庭,如果生命的价值还不能战胜官场潜规则,我们还要官官相护,还要你好我好大家好,(也就是教育厅归结的校舍倒塌五大原因)那我们就太没有良心,就太无耻了。那我们就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做一个教育工作者了。

有关方面尤其是教育部门,是否对死去的学生负责请罪问题上,林强丝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深深的自我谴责,他对记者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我是个罪人,我应该向那些冤死的孩子,向他们的亲人,向社会负荆请罪,应该向他们下跪,而不应该披上荣誉的长袍。但是我没有别的办法赎罪,只好用转让火炬手来自我救赎。

当记者提到这次大地震中,中国教育交出了一份非凡的成绩单,很多老师舍己救人,为保护自己的学生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很多孩子也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自己的同伴,说明中国的教育是成功这一话题时,林强不但没有沾沾自喜的附和,反倒表现出自己截然不同的观点。他驳斥了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给自己贴金的自我称颂,一针见血的指出,非但如此,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行政系统问题很大。从人道的角度思考,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答案。那些老师确实伟大英勇,那些孩子确实伟大英勇,但伟大英勇并不一定要用送死来表现。面对灾难和无数冤死的亡灵,是我们做教育行政工作的耻辱。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应该忏悔,而不能用英雄的生命悲剧来为我们自己推卸责任。

林强在如何对待灾难问题上,一再强调有关方面尤其是教育界,应该深刻反思和勇于担责与请罪,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和个人勇敢的站出来大胆的说这样的话。目前除了林强,没有第二个人!为此林强感到痛心和不安,因为教育系统的人很少人愿意这么想,很少人愿意这么做。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了。不但是教育界,教育界背后的政府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勇于承担责任和忏悔,辞职,谢罪等表现,相反却是紧锣密鼓的自我表白和自我表彰。按照林强的说法是,我们发生了那么大的悲剧,我们却一点反思都没有,一个说法都没有。如此下去,我们的心灵提升和机制的重建成为不可能,我们也同样不可能永绝后患。

大灾过去半月有余,在一片自我称颂和赞扬声中,我们难得的可贵的听到了林强这样理性、清醒、负责、良知的声音。我们因此庆幸,我们的社会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我们的少数个别官员具备了应有的悲天悯人情怀,有了对自己的深深自责和忏悔与救赎,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力量!才是我们社会和民众的希望所在!

林强,你敢于和官场潜规则唱反调,敢于第一个站出来,积极的反思和担当责任与认罪和救赎忏悔,你让我们真正感动和钦佩。你首先是一个真正的人,有热血非冷漠的普通人,其次才是省教育厅的副巡视员。如果我们全社会从高官到各部门都能够象你一样,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就有希望了。林强,我们为你感动、为你喝彩、为你呐喊!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2 15:51:07|显示全部楼层
附:真相比荣誉更重要
──林强访谈录
陈敏

南方周末 2008-05-29

本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林强上书四川省委宣传部及2008奥运火炬传递四川组委会,请求转让其火炬手及观摩北京奥运会资格。本报记者闻讯,就此专访了林强先生。


南方周末:做火炬手和观摩北京奥运会是很高的荣誉,而你居然要求转让自己的这些荣誉,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事件。你这个举动主要基于什么考虑?



林强:主要基于我现在的心情。我现在的心情很沉重。



南方周末:为什么这么沉重?



林强:因为大地震。那么多学校倒塌,那么多孩子无辜牺牲,我想只要有一点点良知的人,都会受不了的。何况我是一个教育行政官员。



南方周末:也就是说,作为教育行政官员,你认为自己负有特别的责任?



林强:当然。学校倒塌是一个社会事件,全社会都有责任。但是教育系统的责任最大。我作为一个教育行政官员,应该有一份负罪感。



南方周末:你的这种感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林强:从我目睹悲剧现场的那一刻开始。



南方周末:能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吗?



林强:我可能是四川第一个直抵重灾区的教育行政官员。13号上午我接到命令,把海南来的一支专业救援队安全送往北川。到了设在北川中学的救援指挥部,已是14号凌晨5点多。救援队马上投入战斗,我插不上什么手,就带着摄像机走到县城去。那时指挥部到县城的交通还没有恢复,大型机械进不去,救援队伍主要集中在北川中学。我想一个人去看看县城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南方周末:你看到的最震撼的场景是什么?



林强:我看到一个家长在痛哭。一座五层楼塌了,把孩子压在下面爬不出来,又没有救援队,家长看着自己孩子的生机一点点地流失,但完全无法可想。我赶到的前四个小时,孩子就在家长眼皮底下去世。家长一直哭,一直喃喃地说那是我娃娃,我娃娃成绩多好多好。



南方周末:这样的场景,你到现场之前有过心理准备吗?



林强: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准备。心里特别难受。



南方周末:当时你直接的反应是什么?



林强:我马上把我身上所有的钱──那天走得急,钱带的也不多,就一两千块钱──我全部掏出来塞给她,她不要,说娃娃都死了,还要钱干什么。旁边的人把钱接过去帮他塞到口袋里。我也知道这钱对她没有意义,但我就这一个安慰方式,我当时没有别的办法。



南方周末:实际上只是反映你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本能。



林强:对。是一种自我救赎。我当时特别自责。作为教育行政官员,我固然没有直接责任,但在良心上,我对不起那个学生,对不起那个家长。



南方周末:你也可以不这样自责,毕竟,这是八级地震,你可以把原因都归为不可抗力啊。比如四川教育部门就刚刚宣布校舍倒塌五大原因。一是地震超过预计强度。二是灾情发生在上课期间。三是学生集中的教室和走廊属于薄弱环节。四是校舍陈旧落后。五是学校建筑在抗震方面有设计上的先天缺陷。总之主要是天灾造成的,这么一来,自然就无须问责了。



林强:当然有天灾因素,但天灾并不必然导致悲剧,把悲剧推诿于天灾,在道德上是一种偷懒的做法。



南方周末:具体到你看到的那个场景而言,到底是天灾还是悲剧呢?



林强:我认为主要是悲剧。因为那个学生并不是非死不可,他所在的那个学校,并不是非倒塌不可。我拍了一个学校,离北川中学也就七八百米的距离,根本就没有倒,一个人都没有死,就伤了三个。



南方周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壤之别?



林强:原因很简单。那个没倒的学校是中科院捐建的一个希望小学。有捐赠人的监督,质量就有保证。倒塌的学校,大多数应该说不存在这样的监督机制,质量也就没办法保证。



南方周末:这就是说,不完全是天灾杀人。缺乏监督的体制惯性,放大了天灾的杀人效应。



林强:天灾人祸总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点我原来在理论上并不是不清楚,但原来想象的后果,最多也就是一些经济上的损失罢了,很少跟生命上的悲剧联系。这次亲眼见到这么惨烈的生命悲剧,用惨绝人寰来形容,也决不过分。这对我的心灵冲击,实在太大了。就从这一刻起,我容不得任何对生命悲剧的推诿。面对那么多孩子的亡灵,面对那么多破碎的家庭,如果生命的价值还不能战胜官场潜规则,我们还要官官相护,还要你好我好大家好,那我们就太没有良心,就太无耻了。那我们就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做一个教育工作者了。



南方周末:所以你要请求转让你的火炬手及观摩北京奥运会资格?



林强:对。从一定意义上说,我是个罪人,我应该向那些冤死的孩子,向他们的亲人,向社会负荆请罪,应该向他们下跪,而不应该披上荣誉的长袍。但是我没有别的办法赎罪,只好用转让火炬手来自我救赎。



南方周末:你的请求会得到批准吗?



林强: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我希望我的这个小小愿望能够得到尊重。而且我不只是要转让自己的资格,我更希望张艺谋先生能够体察大地震造成的特殊的社会氛围,体察大地震对国民心理的巨大震撼,对他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做出相应调整。

南方周末:你认为主要应该朝哪个方向调整?



林强:奥运会开幕式应该隆重,但更应该素朴,更应该庄严,更应该体现我们民族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一个没有悲悯元素的奥运会开幕式是很难想象的。当然不止是开幕式,北京奥运会的整个基调,现在都需要调整。我们伤痛,但我们坚忍不拔,这应该是调整的主要方向。



南方周末:这个创意很好。但是怎么落实呢?



林强:就从火炬手人选的调整开始。把担任火炬手和观摩奥运会开幕式的机会,尽可能让给抗震救灾的英雄代表,死难者亲属以及灾区人民代表,这更能彰显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让奥运火炬传递成为心灵和生命的接力。



南方周末:你的思考极具价值。但这种思考在教育界有代表性吗?



林强:实话实说,没多少代表性,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2 15:51:21|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周末:我听到的一个声音或许可以佐证你的判断。这个声音是说,过去一些人总骂中国教育这不好那不好,但现在他们可以闭嘴了。这次大地震中,中国教育交出了一份非凡的成绩单,很多老师舍己救人,为保护自己的学生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很多孩子也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自己的同伴,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说明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没有做错什么。



林强:这个声音在教育行政系统确实比较突出,但它的突出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行政系统问题很大。其实换个角度思考,从人道的角度思考,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答案。那些老师确实伟大英勇,那些孩子确实伟大英勇,但伟大英勇并不一定要用送死来表现。如果我们做教育行政的都尽职尽责,让腐败在教育领域没有多少空子可钻,我们的校舍就不难跟我在北川看到的那所希望小学一样坚固,那些老师、那些孩子就不会白白送死,现在已经发生的那么多的生命悲剧就可以尽量避免。最应该得到保护的人反而得不到保护,反而夭折了,这是我们做教育行政工作的耻辱。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应该忏悔,而不能用英雄的生命悲剧来为我们自己推卸责任,来给我们自己贴金。



南方周末:我注意到你特别强调悲悯两个字。



林强:我这么强调悲悯,是因为教育系统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缺乏悲悯。



南方周末:这有些什么样的具体表现?



林强:时至今日,我们还没有积极对校舍倒塌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还没有积极对悲剧责任主动调查取证,更没有积极对死难者家属道歉;所有这些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和措施在我们的心目中份量并不重,这都是具体表现。



在大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正含着眼泪,没日没夜地在倒塌学校的废墟中寻找建筑材料,作为以后评估的依据。他们不单是为了让自己死去的孩子在天堂得到安息,更是为了以后千千万万的孩子不再遭遇这样的悲剧。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人民的公务员,我们本来应该在歉疚的前提下感激他们的这种行为,我们不但要尊重他们,而且要用全力支持他们的行动。但现在教育系统很少人愿意这么想,很少人愿意这么做。当然大家现在都很忙,要安排灾区考生高考,要塑造抗灾模范,要统计物质损失,要规划灾后重建。这些工作确实都非常必要,大家为这些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完全可以理解。但无论怎么忙都不能忽视,孩子们的亡灵需要一个说法,家长和整个社会期待一个说法。如果发生了那么大的悲剧,我们却一点反思都没有,一个说法都没有;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名誉和前程看得比孩子们的生命更重要,这样下去,怎么可能有心灵的提升和机制的重建?又怎么可能永绝后患?





林强简历:



林强,四川资中人。1973年入伍,1987年转业到四川省教育厅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现为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据中央媒体介绍,到地方工作后,林强20年如一日,始终心系基层、心系群众、心系贫困山区教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特别是2005年3月以来,他先后12次徒步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深入到被称为麻风村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帮助村里解决了办学、修路、用电等大量实际问题,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誉。



2007年,中组部、人事部、XX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务院军转办等五部门联合授予林强“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称号,XX部等三部门授予林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中共四川省委授予林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胡锦涛总书记并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广大干部向林强同志学习。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2 15:58:06|显示全部楼层

5·12大地震以来没有人性的一句话诞生

中央电视台表彰晚会和新浪网首页上最上面的一句公益广告语……..四川地震再大的问题除以13亿就会变的微不足道.

──
对于那些死去的6万多人,以及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你是怎么样的一个除法把这些人的死变的微不足道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7 04:15,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