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蜀虎|查看: 99414|回复: 162
[少数民族] 

羌族的民风民俗图片集(雷康拍摄)索引

 [复制链接5熊猫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21 16:45:39|显示全部楼层
二、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是与他们的生活时代、生产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甘孜丹巴羌族的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也如此,无论是饮食文化,还是服饰文化,都具有羌民族的风格与特征,现分别介绍如下。

  1、 饮食习俗
  丹巴羌族的饮食习俗,既保持着本民族的饮食文化,也融合了当地其他民族的饮食花色,绝大多数习惯已与汉族基本一样。在这里只介绍几种羌民日常生活习惯和主食品种。正如前面所说,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与他们所处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作物栽培、产量高低等有着密切联系,俗话说:靠山吃山,临水饮水。在丹巴小金河流域的羌族村寨,一般都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半高山地区,羌民以农为主兼营畜牧业。据《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记载“丹巴羌族以玉米、小麦、青稞为主食,玉米、青稞可做馍吃,或做糌粑吃,小麦则以做面皮为主。一日三餐中,早上喝茶,或吃青稞酒;中午吃馍、喝茶;晚上吃面皮,并以酸菜面皮居多;三餐结构比较固定。”丹巴小金河流域属高原型季风、干旱河谷气候,年均气温14.2℃,农作物种植方面,在小金河的河谷地带和半山腰适合栽种青稞、荞麦、碗豆、大豆等杂粮。河谷地带可种植的蔬菜种类有元根、洋芋、萝卜、白菜、莲花白等。羌民的肉食主要吃猪肉、牛肉、羊肉等。羌族的主要饮食是玉米馍、酸菜汤和咂酒。
  (1)玉米馍馍。笔者有亲身体会,玉米馍、酸菜汤和咂酒这三种饮食,最具有羌族的饮食文化特色。由于当地玉米产量高,营养好,而且羌族居住的地区最适合玉米的种植,玉米成为羌民的主食之一。玉米有多种吃法,嫩玉米粒可磨水粑、嫩玉米包可烤蒸煮食,玉米籽可炒来吃。磨成玉米面粉做法更多,如玉米馍、玉米粥、蒸蒸饭、炕锅魁、打搅团、面疙瘩、金裹银或银裹金等。吃玉米面作的饭食,是羌区的主粮之一,玉米馍馍的制作方法有几种:一是做“锅边子”或叫“锅塔子”。做法:取适量玉米面加水和匀,揉捏成圆形状后,在水烧开的铁锅上半部抹油,将馍胚子一个一个贴在上面,盖锅盖封好锅边,旺火数分钟后即熟,最好水干后几分钟后起锅,这样馍馍的贴锅面起了一层黄壳,吃起来香脆可口。二是做“火烧子”或叫“烧馍馍”。做法是把开水或冷水加入玉米面中,和匀后做成圆盘状,有的还要放在烧烫的烙片上,双面烙黄后再放入火塘灰中烧熟,或直接在火炭上烤熟。火灰中烧的别忘了要翻面,取出享用前必须经过“三吹三打”程序,除去表面火灰才可以食用。三是做“刀片子”或“切刀子”。做法:与锅边子差不多,不同的是把揉好的面胚放在面板上拍打成条形,直径十公分左右,横向切片,厚度在两公分左右,然后贴在打了油的锅上,掺水加盖密封,中火十多分钟即可。也有用蒸笼蒸做蒸馍馍的。以上几种馍馍定会让你胃口大开,回味无穷,若在磨玉米面时再加5-8%的黄豆,磨出的面粉做出来的馍馍更胜一筹,又香又脆又回甜味。玉米馍馍即使没有汤菜你也可以吃饱。
  (2)酸菜制品。酸菜也是羌民喜吃的食物之一。也因地理气候条件的原因,当地羌民们冬季和初春季节都很难吃到新鲜蔬菜,只有食用夏秋季节储备的蔬菜,如萝卜、白菜、元根叶、干豆角等干菜。酸菜的做法是把白菜、元根叶洗净煮熟加上酸水,做成酸菜比直接煮来好吃,还可以把菜叶凉干后再煮熟做成酸菜。还可把做好的酸菜切碎或制饼晒干,方便出门携带,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酸菜在日常生活中,可做酸菜包子,酸菜面粥,酸菜炒大豆,酸菜面块、酸菜面条、酸菜粉丝汤等酸菜系列群。据羌民介绍,酸菜除了味美可口,食用方便以外,还具有消肿止痛,生津止渴,开胃键脾等药理功效。
  (3)羌族的咂酒。在解放前,由于交通不便,商品经济不发达,所以羌民们饮食品种单一,饮料方面主要以大茶和自酿酒为主,在当地称自酿酒为咂酒。解放后羌区生活环境和条件得到改善,现在羌区交通方便,市场繁荣,物资丰富,应有尽有。所以羌族人民也喝白酒、啤酒以及各种饮料。咂酒仍然是他们的主要饮液,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朝山聚会,招待宾客都离不开咂酒。酿制咂酒的方法:主要原料有玉米、小麦、青稞等粮食酿造,制作时把玉米或大麦等某种粮食煮熟,撒上酒曲和匀后封于土制坛子中,六七天后即可起封饮用,饮用前注入开水,插入吸管,吸管多用麦杆、麻杆、竹杆等作成,饮用时要边喝边加水,直到喝到味淡为止,余料酒糟也可食用或作饲料。按照羌族的民间习惯,在喝咂酒时有较为严格的规矩和仪式,例如家族或家庭中咂酒起封,必须长辈先饮,然后以辈份高低依次饮用,平辈者可同时饮用;族长或德高望众的长辈在喝咂酒之前,还要以歌唱或朗诵的方式作祝酒词;如果咂酒是用于招待远方来客的,要请客人先喝,客人在喝咂酒之前也要表达感谢之意,否则有失礼节,并且会得罪主人家。由此可见,“咂酒”也能充分体现出羌族的饮食文化。

  2、服饰文化
  羌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是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勤劳智慧的羌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精心培育出来的,它在万紫千红的民族服饰文化大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据《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记载,“羌族男子除常穿羊皮褂子外,亦或穿汉装、或穿藏装。羌族妇女的服饰较男子复杂,穿棉制右开襟长衫,搭头帕,系围腰和腰带。衣服的襟边、领口用彩色丝线锈有图案。头帕用墨色棉布做成,两对角也锈有图案,用头发或假发与彩色毛线系在头顶,毛线上系有各种金银首饰。”现在大多数羌族男女都喜穿汉装,也有不少羌族男的仍喜欢戴皮帽,穿长衫,披褂子,缠绑腿,挂烟干,佩小刀。女的仍喜欢褡头帕,吊耳环,拴裙子、系花带。
  (1)羊皮褂子。在羌族的服饰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羊皮褂子”和“刺绣”两种。“羊皮褂子”也叫“皮褂褂、领褂子”,是用绵羊皮、山羊皮和岩羊皮做成,其制作工艺和方法,是将已晒干的生羊皮拿来用冷水浸泡三至五天,全软后捞起加工,加工程序:脱水,削刮,上油,踏扯,搓揉直至干燥柔软。在加工中不去毛,也不起层,只要达到使羊皮柔软适度即可。缝制皮褂子,按照羌民的传统习惯,针线活之类的家务事主要由家庭主妇承担,但羊皮褂子却一般由年长的男子来负责缝制。一件成人羊皮褂子需要两张完整的羊皮料才能做成,缝纫的连线一般使用獐子或麂子皮割成的皮筋线。缝纫时主要工具有:尺子、剪刀、锥子、皮针、皮线、木槌等。缝制要有较高的技巧,特别是在挖领口、开襟边、收腰围、编纽扣等方面的工艺都需要具备高超熟练的技艺,否则制作出来的羊皮褂子就会扇领耸肩,翘尾锁腰,既不合身、又不美观、不结实,也不经用。羌族的羊皮褂子正反两面均可穿用,在秋冬季节毛面贴身,以达到保暖御寒之目的。在春夏季节则将皮面向外,毛既防雨,又防晒。在劳动的时候,皮褂子是盖肩垫背的好工具,在休息的时候皮褂子又可以用来当坐蓐。假如在劳动中困倦了,还可将羊皮褂子铺地当毯子用,羊皮褂子的用途十分广泛。
  (2)羌族刺绣挑花。精美的羌族刺绣艺术,展示羌族妇女心灵手巧,多才多艺的手工技能。羌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他们谱写了自己的悠久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羌族的刺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代,刺绣已在羌族地区盛行,后来挑花也渐普遍,为羌族妇女所擅长”。当历史进入公元21世纪之际,具有近千年历史的羌族刺绣艺术之花越开越旺盛。绚烂多姿的羌族刺绣图案是羌家女人取材于生活环境中的自然物景,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花鸟虫鱼,福禄寿喜等寓意美好的图形。羌族妇女的刺绣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将观察自然、改造自然、丰富生活的美好愿望,采用传统的编织刺绣技艺,用图案的形式显现出来,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斑斓、富有淳朴之美的羌族挑花、刺绣图案艺术。羌族挑花、刺绣图案艺术是羌族历史发展、生活纪实、意识物化等的最集中体现,是羌族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看羌族妇女的服饰打扮就可见一斑,从头帕、衣服、裤子、腰带,襟边,领口到鞋子、袜子等都绣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图案多数是反映她们热爱生活,追求生活的创意写照。其图案丰富多彩,如刺绣花纹名有 “万子格”、“轱辘全”、“尖菊花”、“圆菊花”、“鱼鳞甲”、“水波云”、“弥纳回花”、“九针加干”,还有“桃花争艳”、“二龙抱宝”、“燕子双飞”、“喜鹊闹梅”、“五蝶祝寿”、“龙凤呈祥”等等图案。她们挑绣出来的景物秀丽精致,栩栩如生,所表达的内容一般都是吉祥如意,花好人和之意,或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这些用五彩丝线挑绣出来的刺绣饰品,不但结构完美,物象突出,色彩鲜艳,而且工艺精巧,具有较强立体感。
  笔者在丹巴太平桥乡三叉沟考察时,正遇羌民集会跳舞,我有幸见到了约二十多名妇女身着保存完好的清朝服装,这些妇女服装雍容华贵,古色古香,艳丽夺目,让人惊叹不已。这种展示充分说明了千百年来,这里虽然交通闭塞,但却紧邻阿坝州的小金县,距成都平原不远,汉区的文化早已渗透到了丹巴羌族的生活中。可以想象当年的羌家妇女好不时尚,好不妖娆,好不风光。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羌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条件的好转,羌族人民更加注重穿着打扮。使传统的刺绣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甘孜州旅游业不断发展,丹巴已成为四川旅游西环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据笔者目睹,凡是到丹巴来旅游、考察的中外游客、专家、学者都对羌族的刺绣艺术饰品赞不绝口,猎奇拍照,争相购买。由此可见,羌族的服饰、刺绣确实具有她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21 16:46:04|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三、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
  丹巴羌族的民间音乐舞蹈,是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丹巴羌族的民间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独具风格,早在唐朝就流传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羌族的民间音乐舞蹈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民歌
  羌族是一个动情的民族,豪放乐观擅长抒情的民族。羌族男女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羌族民歌的特点是,原始古朴,调式优雅,色彩明朗,旋律流畅,题材广泛,语言生动,比喻贴切。羌族山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分男女老幼皆会唱颂,民歌种类大体分为酒歌、山歌、情歌、劳动歌、叙事歌、喜庆歌、丧歌、苦情歌、风俗歌等。酒歌为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饮酒时颂唱的歌。酒歌以唱为主,也有像诗歌一样朗诵出来的叫“祝酒词”。如羌地《结婚迎宾词》:“帖子揣在我的怀,主家请我迎客来,杯筷摆在龙门外,等了多久没见来,十冬腊月天色黛,宾客路上莫碍怠……”。羌族情歌内容十分丰富,多以期盼、追求、赞美、歌颂男女间的纯真爱情,节奏较自由,或高昂激越,或忧伤委婉,或情深深,意绵绵。情歌是从民歌的形式上演变而来,歌词一般以七字四句为主,也有六句、八句、多句的长歌,几十句甚至几百句的都有,格式有律诗、绝句,也有自由诗似的朗朗上口,演唱时常用“啦、咳、嘞、哟、嘛、哦”或“小郎哥儿”“贤妹儿”等衬词作过度词。如情歌《我的贤妹我的人》:“我的贤妹我的人,你妈打你我心疼。若还下次再打你,收拾包包过炉城”。《郎在高山打石头》:“郎在高山打石头,妹在河坝摘石榴。哪个要你酸石榴,要你臂弯作枕头”。《单身汉》:“作晚一梦梦得怪,梦见娇娇抱在怀。梦到半夜醒转来,还是空手抱空怀”。《奴家丈夫小娃娃》:“高山荞子放大花,奴家丈夫小娃娃,再等三年丈夫大,老了荞子谢了花”。
  羌族民歌,是羌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民间口头文学。许多民歌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有深刻的内涵和教育意义。有的如警世篇,记述古人的前车之鉴,教你引以为戒,让你理解人生真谛,懂得明辨是非,辨别魑魅魍魉,教你明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情歌《打戒指》:“一两二钱雪花银,打个戒指送情人。上去成都请银匠,下去云南找匠人。俩个匠人都请到,这个戒指打得成。一打龙来龙现爪;二打虎来虎现身;三打桃园三结义;四打海马朝乌云;五打乌龙归大海;六打童子拜观音;七打天上七姊妹;八打神仙吕洞宾;九打九龙盘九转;十打鸳鸯俩个人……”。 又如“四句歌”《不会说话得罪人》:“大路边上一窝藤,藤条开花闹呈呈。不会摘花弄坏藤,不会说话得罪人”。《小小公鸡才开叫》:“小小公鸡才开叫,麻雀飞过吓一跳。麻雀飞过九架山,公鸡还在打颤颤”。《好汉不吃眼前亏》:“大河涨水起浪堆,铜盆打水喂子归。子归不吃铜盆水。好汉不吃眼前亏”。

  2、民间器乐
  丹巴羌族不但爱唱民歌,而且也爱好民间器乐。如笛子 (羌笛)、口琴子(口弦)、唢呐、手铃、三弦、铜号、牛角号、海螺号、皮鼓、铜锣、铜钹,铜铰等吹奏乐、弦乐和打击乐器。其中羌笛比较有名,据有关资料记载,羌笛具有悠久的历史。例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笛三孔”。唐代《乐府杂录》中记载,“笛,羌乐也。”宋代(左日杨右)《乐书》记有“羌笛五孔”。近代和现代流行于甘孜、阿坝地区的羌笛都是六孔。可见羌笛已经历了从三孔到五孔,又由五孔变成六孔的发展过程。羌笛多用竹制成,也有史书记载,古羌笛有用鸟、兽腿骨制成的。羌笛有竖笛和横笛两种,竖笛的构造比较复杂,横笛与普通的横笛基本相同,丹巴羌区不产竹子,自制羌笛较少,一般是从商店里购买的竹制横笛,也有少数人自制的竹质羌笛。羌笛以独奏为主,在唱歌、跳舞等场合就可用笛子作伴奏。当你进入大、小金河流域时,无论白天黑夜,山间田野,牧场村落,到处都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悠悠羌笛声。羌民们的情投意合,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都可以用笛声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古至今,羌人男女对羌笛和口琴子(口弦)两种乐器特别钟爱。因为这两种乐器小巧,可以随身佩带。羌族女人将口弦作为饰物,佩挂前胸或系在腰间,只要有一点空闲,都可拿出来弹上一阵。口弦用竹片制成,制作方法:将一长10公分,宽1公分的竹片,削薄,两端各打一小孔,作穿提线用,然后在竹片中部开一“U”形口,中间留鸭舌部分为发音舌簧,有的留双舌簧(也称双须子),舌簧的长短、宽窄、厚薄不同,所发出的音也不一样,舌簧决定音色音调。弹奏口弦时,将口弦横放在上下嘴唇之间,左手掐住口弦后端线头,右手均匀扯动前端拉线,借助嘴唇张合变形产生共鸣,同时利用唇、舌、口形的变动,加上气息大小,发出抑扬顿挫,优雅别致,美妙动听的口弦曲调。羌族姑娘爱在夜晚人们就寝前,或者黎明前弹口弦,以表达女人对爱情的向往,或对生活的憧憬,或对远方亲人的祝福,或对恶人的诅咒等等。据羌人介绍,当你入睡前,或者黎明刚醒来时,听到那优美动听的口弦曲时,你会住足洗耳恭听,那优美的口弦曲犹似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口弦乐声声落地,动人心魄。可见,口弦曲可算是羌族民间器乐中的一朵灿烂之花。但是在近些年来,丹巴羌人中十多二十岁的年轻人不再佩挂口弦了,也不会弹奏,连制作口弦的匠人也越来越少了,口弦乐器在丹巴羌民中已频临消失,这不得不说令人遗憾。我们真切希望羌族人民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民间器乐,让它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3、民间舞蹈
  据丹巴太平桥乡长胜店村的羌族尹正华老人介绍,丹巴羌族在来丹巴居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是从遥远的茂州城迁徙而来,本民族自称“嘉卡”或“嘉卡布”(屯兵)。羌族人从迁徙到这里起,每年的正月初九都要在三叉沟的“刹啦寺”庙子举行盛大的集会,跳两三天的羌族锅庄舞,他们用歌舞的形式向故乡的的亲人诉说:远方的亲人们,我们在这里戊守边关,不能与你们团聚,只能在每年的这个时候,用我们雄壮的歌声与舞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尹大爷说:三叉沟现有五个村子仍然保持着较完整的羌族习俗。男女老少最喜欢的就是跳羌族锅庄舞,不管农活多忙多累,只要聚集到院场上,就有人牵头歌起来,舞起来,笛子伴奏,或有人领唱或舞者齐唱。即使在“破四旧,立四新”,只准跳“忠”字舞的年月,他们也照样要跳羌锅庄。有时为回避住社的干部,一边派人放哨,一边组织村民悄悄跳锅庄,吹羌笛,弹口弦。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凡在羌寨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庆祝丰收等时候,羌民们都要集会,集会就离不开唱歌跳舞。羌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有羌族锅庄,舞姿优美,边唱边跳,过去用胡琴、笛子伴奏,现在多数放录音磁带来伴奏。羌族主要在自娱自乐、祭祀求神、迎客送宾、集会庆典时舞蹈。羌族的舞蹈,形式多样,轻快活泼。下面介绍几种。
  “跳萨朗”( 羌语唱起来,跳起来之意 ) ,跳萨朗又分“忧事萨朗”和“喜事萨朗”两种。羌族舞蹈内容广泛,载歌载舞,表演时还有一唱一答,悦耳动听。羌族在跳舞时,喜欢在舞场中央摆坛咂酒,坛中插上数十根吸管,一曲终了或跳累了可以尽情的吮吸香溢四射的砸酒,使整个舞会气氛热烈、一曲未尽一曲又起,歌舞不迭,通宵达旦,那正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的场景。羌族跳舞的歌词较为固定,词中与山歌一样贯穿的衬词还是有“哟、嗬、也、呃、勒、依、哦、嘎,啦”等。
  克西格西,又称“跳盔甲”或“盔甲舞”,是羌族表演频率较高的舞蹈。这是一种传统祭祀风俗舞,多用于表达对族群英雄的怀念,跳舞者头插野鸡翎和麦草杆,身披牛皮铠甲,手持兵器,分列对阵而舞,吼声振天,舞姿浑厚,威武雄壮, 舞蹈具有肃穆、庄严、宏伟的特点。
  哟粗布(意为向天祈祷),这种舞蹈是以祭祀内容为主的歌伴舞,无固定表演程序。除此,还有表现劳动后欢乐情绪的《哦呐里什莫》、《打连盖,勒索亚》,以及赞美装饰物的《石奎余奎》等。另外还有跳皮鼓舞,原先是在寺庙里的宗教舞蹈,留传至民间。跳皮鼓舞,舞者舞姿矫健,轻快激烈,观者美不胜收,其乐无穷。
  羌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甘孜丹巴羌族沿袭他们的民族习俗文化一路走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民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后代们仍然传承并发扬光大了本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特别是精湛的建筑技艺,独具风格的刺绣艺术,民歌舞蹈,享誉中外,举世注目,充分体现了羌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此外,在婚丧嫁娶和禁忌等方面也充分体现了羌族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鉴于篇幅所限,这一方面的情况另文介绍。
  杨国君,康定民族师专
  源自:《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韦建生 发表于: 2006-6-21 17:32:18|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谢谢。
 楼主|蜀虎 发表于: 2006-6-24 12:54:41|显示全部楼层

2006-7-1日:首届中国汶川古羌文化节

  由“大禹故里、熊猫家园、九环眼睛”之称的汶川县举办的首届中国汶川古羌文化节将于2006-7-1日(即农历六月初六)在素有“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遗都”之称的阿坝州汶川县萝卜寨举行。
  羌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汶川县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类聚居县之一,既是大禹的出生地,也是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同时还是九寨沟旅游环线的画龙点睛之地,距离成都市仅140多公里。
  首届中国汶川古羌文化节内容十分丰富。大型实景原生态羌族民俗歌舞《羌山神鼓》,将向游客再现古老的祭祀仪式。文化节期间将举办首届全国“释比”文化研讨会,来自全国的著名羌族民俗文化专家将汇聚一堂,研究和探讨六千年古羌文化发展史。文化节还将举办全国首届羌绣大奖赛,展演羌笛、口弦、萨朗等羌族民间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活动。
  中共汶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围绕建设“大禹文化风情走廊”和“都市民族风情后花园”的目标,推出了萝卜寨古羌文化游、西羌第一村游,以节日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挖掘、保护和弘扬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一个让世人了解羌族历史、弘扬羌族文化、传承羌族艺术的平台,全力将古羌文化节打造成为羌族地区规模最大、羌族民间民族文化展示最丰富、最具吸引力的文化盛典和旅游节会。
  为全面提升首届中国古羌文化节的的影响力,提升节日的档次和提升节日的权威性,本次活动将由中共汶川县委、汶川县人民政府,阿坝州旅游局共同主办。阿坝师范专科学校,汶川大萝卜寨景区管理委员会,四川光大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首届中国古羌文化节主要以羌人祭山还愿,颂扬祖国太平万事,讴歌和诣羌寨以及人民安居乐业为主题,辅以展示羌族民间原始歌舞,羌族刺绣艺术,原始体育活动等。将为观众呈现一道民族特色浓郁、原滋原味的羌族民族文化大餐。
  『影像网』站应邀参与这次活动的采风。

萝卜寨文字内容请看主站萝卜寨
萝卜寨大量图片请看主站
  ①http://www.phoer.net/history/2003/20031123.htm
  ②http://www.phoer.net/history/2003/20031220.htm
 楼主|蜀虎 发表于: 2006-6-24 13:20:45|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县九条措施确保古羌文化节顺利举行

  首届中国汶川古羌文化节定于今年农历6月初6(公历7月1日)举行,古羌文化节各项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为确保首届古羌节顺利举行,汶川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务实创新的积极态度,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筹备工作任务,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配合到位、督查到位,以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秩序,确保首届中国汶川古羌文化节成功举办。

  二是紧紧围绕文化节的活动主题,充分利用广告宣传和新闻宣传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报道文化节的盛况,县广播电视部门切实做好电视直播准备工作,确保电视信号转播质量。
  三是县公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密切关注社会动态,为文化节创造一个稳定的治安环境,确保节会期间的社会稳定。
  四是县交通、交警、安监等部门做好车辆、道路安全预案,加强交通疏导,确保车辆、行人有序畅通,保证游客出行安全、方便。五是县旅游部门进一步加强宾馆、饭店等服务场所服务人员的培训,努力提升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以积极的态度、全新的面貌迎接各方宾客。
  六是县卫生、消防等部门要集中时间检查各宾馆、饭店、招待所、旅游景点、公共场所的卫生、消防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确保会期的卫生安全和消防安全。
  七是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对消费者的投诉要求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八是县监察、政府法制等部门在会期要加大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损害政府形象的执法行为要一查到底,从严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九是县市政公用管理局切实做好县城及三个入口处的环境卫生,各乡镇和县城各单位切实做好公路沿线及单位内部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同时,积极组织职工及家属着羌装参与文化节各项活动,各单位要挂彩灯、插彩旗,营造喜庆、 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

(汶川县政府办公室)
 罗子兰 发表于: 2006-6-24 22:15:59|显示全部楼层
站长真的好敬业的!
 石匠 发表于: 2006-6-28 09:33:44|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打广告唆。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28 19:55:35|显示全部楼层

羌族历史文化三题

──以四川理县桃坪羌乡为例
⊙ 李绍明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乡位于该州东部岷江支流杂谷脑河畔,是一个羌族聚居地区。桃坪乡有桃坪、增头、古城、佳山、东山等五个自然村寨,其中以桃坪村寨的建筑最具特色。雄伟的碉楼、石砌的民居、自然的供水系统将整个桃坪村寨联为一体,为羌族传统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且当地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积淀丰厚,早已蜚声中外,成为到阿坝州者不可不去之地。近年来桃坪羌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纷纷前往考察研究。20世纪末期四川大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组团对该地考察并形成《四川省理县桃坪羌族乡1988~1999年度羌族社会历史文化调查研究》,即是此中重要成果之一。
  桃坪乡属羌语南部方言地区,又具有这一地区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桃坪乡历史文化的研究可以揭示出这片地区历史文化的某些特点。但桃坪乡的面积毕竟有限,我们在探讨该地历史文化时,还必须涉及与此相邻的有关地区并加以考虑方能奏效。本文仅对桃坪远古文化、桃坪历代建置与族体、桃坪铁林等三寺民间信仰等三个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是否之处,请读者予以指正。

一、桃坪远古文化
  桃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未经科学发掘,仅有一些实物被采集者发现。如桃坪寨杨天林家中有块磨制石锛,宽6厘米,长约13厘米,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器物。据他介绍,石锛出土于该乡佳山寨的黄泥巴坪。1998年春,四川大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组成的“羌族社会历史文化合作研究课题组”在桃坪寨和佳山寨调查时,在很多农户的家里还发现了不同类型的石斧和石锛,据了解这些石器均出土于佳山寨山坡。此外,在与桃坪相去不远的理县薛城乡箭山寨,以前还发现过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该遗址约1500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深3.5~4.5米,文化层厚0.35~0.8米,内含大量泥质灰陶、粗砂泥质红陶、粗砂泥质褐陶、夹砂红陶以及烧红土块、木炭硝,还有磨制石器、彩陶片等。该遗址同汶川县威州姜维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一样,主要为本地区粗砂陶文化,经测定属新石器晚期遗存。根据陶片纹饰风格与甘肃马家窑文化极其相似,反映出二者间的某种内在的文化联系。由此可见,桃坪一带自远古以来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桃坪除远古文化外,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还在佳山寨出土有“石棺葬”。石棺葬是我国古代先民以石材(片石、石板、卵石)构造墓穴而葬的一种形式。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主要集中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黑水河一带,也在与此相邻的大渡河上游小金东部等处有所发现。这一带石棺葬的年代约在西周至东汉对期,延续时间相对长久。一般认为该区石棺葬的墓主与古代氐羌族系的冉駹人有关。在桃坪佳山寨,1984年阿坝州与理县文物管理部门共发掘了15座石棺葬及一个祭祀坑,其时间由秦至汉初乃至西汉中晚期不等,为当地古代民族的活动提供了实物佐证。从出土文物得知,当时这一带的民族已进入农耕与畜牧并举的阶段,其社会经济与文化已有相当的发展。

二、桃坪历代建置与族体
  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4世纪末期,在岷江上游两岸已有古氏羌人的存在。公元前310年秦惠王遣张仪和司马错统一巴蜀后,即将岷江上游一带和盆周的都江堰及彭州等地纳入版图,设立了湔氐道。“道”是当时一个以管理少数民族为主的县级地方政权。湔氐道的范围很广,今桃坪地方亦在其管辖之内。当时这一带的族体泛称氐
  羌,虽不可确指,但他们与现今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诸民族,尤其是羌语支的民族应有族源上的联系。
  迄至秦汉之际并延至西汉初期,岷江上游一带存在着一个称为冉駹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其中,以冉和駹两个部落为大,故习惯以冉駹概称这些部落群体。有关冉駹的情况,《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均有记载。当时,这一带是多族体的地区。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说:“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又如《华阳国志·蜀志》说:汶山郡本蜀郡北部都尉,孝武元鼎六年置。……有六夷、羌胡、羌虏、白益峒
  九种之戎。以上说明当时这一带有着众多族体,但何以《史记·六国年表第三》张守节《正义》又说“禹生茂州汶川县,本冉駹国,皆西羌”呢?盖由于这里所说的“西羌”是个泛称或总称,与当地的多族体并无矛盾,只不过说明此时在当地众多族体中,以氏羌系的民族为主或为多而已。
  当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今川西北设置汶山郡时,又于该郡之下设置了绵 、湔氐、汶江、蚕陵、广柔诸县。其中的广柔县即在今理县一带,而县治即在今桃坪乡的古城村。此后,历经东汉、三国、两晋诸代,广柔县相继存在,直到南朝刘宋时才因社会动荡而被裁撤。由此可见,桃坪一带自汉迄晋一直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当地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域,但与中原却有密切交往,其经济文化均受中原较深的影响。桃坪佳山寨的石棺葬中出土有不少中原古钱币,如秦代半两和汉代五铢等即是最好的说明。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10年),重新在岷江流域恢复建置,定名汶州并于桃坪相邻的今通化乡置石门镇。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又在今理县杂谷脑以下一带置定廉戍与薛城戍以进行管理。今桃坪一带又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置了金川县,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名为
  通化县,县治亦在今桃坪乡的古城村。迄至唐代,设于今桃坪古城的通化县的县治与县名均未改变,仍为管辖川西北一带的会州(或南会州、茂州)所属诸县之一。
  隋唐之时,桃坪一带羌人究竟有何称谓?《元和郡县志》于“通化县”云:“本汉广柔县地,周武帝于此置石门镇,隋年皇十六年以近白狗生羌于金川镇置金川县。”这是说当时的白狗羌部落与金川县(治今桃坪古域)相近,但当时的金川县是否为白狗羌部落呢?于此《新唐书》卷42《地理志》云:“维州维川郡下,武德七年以白狗羌户于姜维故城置,并金川、定廉二县。贞观元年羌叛,州废县亦省,二年复置。麟德元年二月,自羁縻州为正州,仪凤二年以羌叛复降为羁縻州,垂拱二年复为正州。广德元年没吐蕃,太和五年收复。寻弃其地,大中三年首领以州内附。”由此可知,金川与定廉两县当时也有白狗羌部落,只不过时而依附于唐,时而依附于吐蕃而已。白狗羌部落当时不仅分布在唐代维州(州治今理县杂谷脑),也分布在与维州相邻的保州、坝州一带,亦即今理县及黑水县这一带地方。至于白狗羌如何得名?按白狗在一些史籍中又作白苟,应为羌语的汉译,极可能与当地古代的一支羌人的领袖名为白苟(白构)有关。至今岷江上游羌民口传的史诗《羌戈大战》中即说:羌民原本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后因战争与自然灾害,有九支羌人向西迁徙,其中的一支在途中又向南移动,率领他们的“阿巴白构是大哥”。此后,这支羌人逐步迁来岷江上游及涪江上游定居,逐步发展并形成为今日的羌族。据此,今桃坪一带的羌民应与唐代的白狗(白苟、白构)羌部落有着族源上的联系。
  宋代,泛称岷江上游一带少数民族为“蛮”或“夷”,也包括今桃坪一带羌族的先民在内。宋时,于今理县一带仍置威州(治今理县薛城),管辖保宁、通化二县,桃坪属于通化县。迄至元代,保宁、通化二县继续沿袭下来。明、清两代均在今理县置保县,桃坪归属保县。清干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废杂谷土司,以该土司原辖地与保县合并,改置杂谷厅(后改理番直隶厅,厅治仍在今理县薛城),该厅管辖桃坪未变。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理番厅为理番县(后又改为理县)。在历史长河中,桃坪的行政区划虽时有变迁,而桃坪的居民也有延续与更迭,但这里上自秦汉以来,迄今二千余年,一直是羌民聚居地区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三、桃坪铁林等三寺民间信仰
  在桃坪一带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地方,即铁林、天元、白空等三座寺庙所反映出的羌族历史与文化特点。此三寺今分属理县桃坪乡和通化乡,排列在杂谷脑河北岸相近的三个山头上。这三个寺庙可谓是羌族传统信仰的典型神庙,其祭祀的神祗及形式均属羌族所固有,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研究价值。
  铁林、天元、白空等三寺羌民传统信仰的状况,最早见于记载的是美国学者葛维汉(DavidCrockettGraham)所着《羌族的习俗与宗教》一书。他在此书中说:“从理番(按:指当时理番县治薛城)过河的山上有座寺庙叫白空寺,内有三块白石被作为神灵来供奉。有四名汉族巫师负责照看神庙,为免除灾病,这一带的羌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都要来此地祭拜。人们烧香祭供,牦牛、羊和其他牲口常常养在寺庙近处,它们不是作为有罪之身被放生的。本来人们可以在适当时候把它们杀了吃,但却通过放生作为一种积德手段”。在此之前,还有另一位英国学者陶然士(TomasTorrance)也曾在他的一本着作《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中国西部的土着居民》中有过类似的叙述。他说:“神性是一个整体,不容对此抱怀疑态度。神还被视作三位一体。对这种宗教概念的准确特性,难以下界说。但他们为了支持这种信念,在屋里较高的墙上立有三块白石头,在某些神龛和庙宇立有三块的石头,也许还根据他们的崇拜理由,在它们两者后面各设三个祭坛。他们有一间空荡、简陋的祭祀房,那是一间真正的神殿,尽管不含有这个词华美和现世的意味。那里就安置着的石神。神庙就建在灌木丛或矮树丛中,有时就在附近,有时一英里左右,有时却得到山顶上”。这极可能是他对羌民白石崇拜的一般概述,或许也包括着他所见到的铁林寺等三座羌族神庙内的情况,由于其叙述较为简单,现已不知其详了。以上两位外国学者所述的都是新中国建立前的情况,亦为迄今仍存在于当地的客观事实。我国着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马长寿亦曾于新中国建立前的1937年和1941年两次赴羌族地区考察。他在其后所着《氐与羌》一书中对铁林等三座神庙作了如下叙述。他说:“茂汶各地羌民来源是多元的。试以威州西南杂谷河南岸佳山三寨羌民为例。据入达寨一个70多岁的杨姓老人说:‘三寨最早的居民来自距上孟董沟进头寨还有二日程的莫尼谷挑。再早莫尼谷挑的羌民来自产牦牛的康藏地面。’佳山寨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传说,康藏某一地区有兄弟三人,最幼弟名白拉拉,留居康藏;长兄名白安安,迁到佳山寨西面的白孔(空)寺;次兄名白西西,迁到西山寨,今两地都立有庙宇,纪念他们祖宗的渊源。西山寨的白王庙有三块白石,纪念他们的祖先驱逐戈人(葛人)出境的事。佳山寨白孔(空)寺每年公祭一次,参加公祭的村寨,除佳山、入达二寨外,西山六寨、增头三寨、牛罗二寨、九枯六里的羌民都来致祭,所以叫做‘还牦牛愿’。买牛的价由西山六寨、增头三寨、牛罗二寨公摊,佳山寨则出黑羊一只。牦牛到达通化,便由通化的居民焚香迎接,然后每到一寨,各寨羌民迎送,直到白孔(空)寺,献牛于神。从这一事实说明佳山、入述、西山、增头、牛罗、九枯的羌民祖先又是从康藏地区来的。”马先生引用这段资料,主要在于说明羌族来源于西北以及其族源的多元性。因此,我们以往在编写《羌族史》时,又再次引用了他的这段调查资料而加以申述。实际上,上述羌族这一民间信仰与习俗还有其自身深刻的文化内涵。
  最近新编的《理县志》对此也有一段明确的叙述:“理县羌民的神庙,只有通化乡的西山村山顶的‘白空寺’、桃坪乡增头村的‘铁林寺’、牛山村的‘天元寺’,寺内皆供白石。相传这三寺的菩萨是来自草原的三兄弟:白西西、白哈哈、白身小身小,由于他们‘显圣’护卫羌民,清末民初,羌民才择地修白空寺供奉白西西;修铁林寺供奉白安安;修天元寺供奉白哈哈。民国时期,来此三寺者络绎不绝,特别是白空寺,一时香火不绝,草原男女藏胞不辞长途跋涉亦常结伴来此朝山还愿。铁林寺影响较大,民国时期,汶川县信众还给该寺赠送木匾:‘泽被绵虒’。由于年久失修,各庙均已残破。又谓:正月初九在白空寺举行的玉皇会。当时县属‘三番’(按:即旧番、新番、后番,今茂县曲谷、雅都、维城三个乡)、‘四土’(按:即梭磨、卓克基、松岗、党坝四个土司区,今马尔康、黑水县一带)及邻近的善男信女,不辞长途跋涉,务于初八赶到。该寺海拔高,曾发生上香者被雷击毙几个。……但虔诚的信徒们,仍不以为惧,甚至有为父母消灾祈寿、许愿‘拜香’的,自山脚一跪一拜直至山顶。会期由寺庙供应斋饭,每餐几十席,朝山的人除给寺庙捐献‘功果’外,有的还以牦牛、羊、雄鸡放生在寺庙后山,以求消灾免难,多子长寿。”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见到羌族民间传统信仰的一个发展过程。
  本来羌族信仰的原始宗教尚停留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乃至某些图腾崇拜阶段,其特点便是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而多神又均以白石作为象征加以祭祀,本无寺庙的存在。后来因受邻近汉、藏等民族的人为宗教文化的影响,于是才修建起自身的寺庙。这便是桃坪、通化的铁林等三座寺庙的由来。此三座神庙所祭祀的皆是这支羌民传说中的祖先“白”氏的三兄弟。他们或与“白石”崇拜有关,或与古代的“白苟”羌部落有关,尚难作出定论。此实际上为一种将祖先崇拜加以公众化和地域化的形式。羌民原始宗教信仰本无寺庙,桃坪铁林等三寺建寺的历史亦均在清末民初,迄今也不过百年左右,可见羌族信仰中这种由无寺庙向有寺庙的过渡与发展,也仅是近代才发生的事。值得注意的是此三寺中供奉的神仍是羌族诸神的表征三个白石,而非其它塑像。这可说这三座羌族神庙尚保留着羌族民间信仰形式的精髓,但它却已经向寺庙过渡了。这一羌族信仰形式的个案为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发展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据闻白空寺中,近来村民还建了一些泥塑木雕的神像,不过尚未完全取代作为白石象征的神之主体地位。我们从此亦可看到羌族传统信仰的形式迄今亦仍在发展和演变之中。总之,桃坪铁林等三寺在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与文化学上的意义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事。
  李绍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源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4期
 罗子兰 发表于: 2006-6-28 22:25:40|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睢文发先生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羌族的历史和文化。
 荣雨 发表于: 2006-6-29 15:33:16|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对羌族文化非常欣赏,谢谢楼主的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 07:43,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