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脐橙,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8293|回复: 45
 张建 发表于: 2004-8-18 16:30:31|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人像] 苏东坡

 [复制链接]
  苏东坡(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由于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写诗讽刺朝廷,一生被贬无数,飘若惊鸿,大部分时间在做地方官。但是他每到一处,都留下无数政绩和佳话,受到人们的爱戴,而且地因人传,名气更大。苏东坡曾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先后两次到杭州,做了三年通判和两年知州,所以他有“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歌颂西湖的名句。苏离开杭州后,曾出守颍州,贬到惠州,这两处都有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东坡到处有西湖,杨万里对这种巧合曾作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唐汝颍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那得休!”

千古风流苏东坡千古风流苏东坡
  东坡一生足及天下,全国有近百个东坡遗迹,连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大家都不及他,东坡有一首诗总结他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嶦州。

东坡故乡眉山三苏祠有对联曰: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东坡一生有三个重要女性:王弗是原配,然而三十岁前就去世,她赢得一曲《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王闰之是继室,是王弗的堂妹,她照顾东坡25年,于46岁去世。王朝云是伺妾,12岁时在杭州被东坡收留,伺候先生23年,忠心耿耿,死于惠州西湖。东坡按照自己的理想,把朝云塑造成他心里的“巫山神女”,常把自己比作楚襄王,有一联曰: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

  有趣的是,东坡三个夫人都姓王,一生去过三个西湖,一家三父子名“三苏”。苏东坡的一生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说得清楚的,他的诗词中大多感叹“人生如寄”,“人生如梦”。下面以两首诗来缅怀东坡的一生: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建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建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建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张建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建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建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8-23 14:55:15|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9 09:46:23|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9 09:47:12|显示全部楼层
 眉山三苏祠是北宋时期 (960-1127)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纱彀行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三苏祠自元代建祠以来,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21 09:52:24|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与禅师

作者:彭印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苏轼与佛教关系密切。苏轼之接触佛教,至少可以上溯至他十来岁之时,据《苏轼诗集》载:“君(苏辙)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栾城后集》卷二一《书白乐天集后二首》也说他“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而苏东坡于禅宗则是情有独钟,并对他影响深远,历久而弥真弥坚。禅宗透脱无碍,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使苏东坡在种种危难困厄中仍能保持通脱无碍的姿态和积极乐观的信念。因此他在《东坡居士过龙光留一偈》中盛誉禅宗:“所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苏东坡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不少禅师与他保持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苏杭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在苏杭的时间前后有七八年之久;苏杭不但风光旖旎,经济发达,而且高人云集,禅师倍出,苏东坡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曾说:“默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东坡志林》卷二),此话并非夸夸其谈之辞。

  苏东坡在苏杭结识的禅师,有清顺、守诠、仲殊、道臻、可久、垂云、思聪、惠思、怀琏、善本、道荣等。

  清顺,字颐然,是当时杭州的有名诗僧。苏东坡之结识清顺实由缘份使然。熙宁五年(1072年),苏东坡在仁和县汤村镇开运河,有一天即兴游览西湖,“于僧舍壁间见小诗(印川案:即清顺《题西湖僧舍壁》),问谁所作?或告以钱塘僧清顺,即日求得之,一见甚喜,而顺之名出矣”(《宋诗纪事》卷九一)。当时清顺所题诗为以下四句:“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之后二人交游唱酬,互相往来。苏东坡曾写过两首诗赠给清顺:

  草没问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 拾薪煮药怜僧病,扫地焚香净客魂。 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 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

  长嫌钟鼓聒湖山,此境萧条却自然。 乞食绕村真为饱,无言对客本非禅。 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守诠(一作惠诠)也是吴地名僧,《冷斋夜话》说他“佯狂垢污”,但“诗句清婉”。有一次外出游玩山水,他诗兴大发,就在一座山寺的墙壁上挥毫写下了一首禅诗:“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一作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唯闻犬吠声,又入青梦去”(《题梵天寺》》,见《宋诗纪事》卷九一)。周紫芝《竹坡诗话》说此诗“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苏东坡上山见此诗,细细把玩,觉得颇有意蕴,一时技庠难耐,遂和诗一首于后:“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见《苏轼诗集》卷八),不料“竟以此诗知名。”

  仲殊,俗姓张,名挥,字师利,本为文士,后中举为进士。其妻投毒欲加害于他,遂弃家为僧,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喜食蜜,人称“蜜殊”。苏东坡说他“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又喜他“胸中无一毫发事。故与之游“(《东坡志林》卷二)。有一年刘泾(字巨济)赴任时路过钱塘,苏东坡留他在中和堂饮酒,仲殊也荣属其列;苏东坡见屏风上有幅《西湖图》,遂索纸笔作《减字木兰花》:“凭谁妙笔,横扫素缣三百尺,天下应无,此是钱塘湖上图”,付嘱刘泾续作后叠,但刘泾只是再三谦辞而不肯动笔,苏东坡只好请仲殊续作;仲殊挥毫续出后叠:“一般奇妙,云淡天高秋月里;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苏东坡大加称赞。苏东坡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中一首是:

  夜半幽梦觉,梢闻竹苇声。 起续冻折弦,为鼓一再行。 曲终天自明,玉楼已峥嵘。 有怀二三子,落笔先飞英。 共为竹林会,身与孤鸿轻。

  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夸。 禅老何复为,笑指孤烟生。 我独念粲者,谁与予自成。 (《苏轼诗集》卷三三)

  苏州定慧长老守钦,也是吴地著名的诗僧,但苏东坡在苏杭时并未与守钦有往来交游。苏东坡贬谪惠州后,守钦派侍者卓契顺至惠州向苏东坡问安,并寄赠诗作十首。苏东坡见诗大惊,题词于后:“此僧清逸绝俗,语有璨、忍之通,而诗无岛、可之寒。”并自忖:“予往来吴中久矣,而不识此僧,何也?”(《东坡志林》卷二)恐是守钦避攀比炫耀之嫌。

  了元,字觉老,神宗赐号佛印。佛印本出身于富庶之家,后因皇帝说他若肯出家为僧,可以赐他一个度牒,进退维谷的佛印只好答应出家。苏东坡移居湖州过金山时,结识了佛印。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贬谪黄州,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与佛印了元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有一年苏东坡到江西去看望佛印,久候未至。于是手书一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放于佛印处,返回家中。佛印回来看到偈子,略一思索,便提笔在上面批了四个字:“放屁!放屁!”差人送给苏东坡。苏东坡见到这粗俗透顶的批语,大为愤怒,径直过江找佛印理论,指斥佛印对他虔诚护法的怀疑和不恭,不料佛印从容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弄得苏东坡哭笑不得。

  苏东坡在黄州时,还有幸结识了道潜,并保持着二十余年的交情。道潜,号参寥子,钱塘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诗僧,苏东坡特爱其诗,说它“无一点蔬笋气,体制绝似储光曦,非近诗僧可比。”苏东坡在彭城时,参寥专程自余杭往谒苏东坡。一日,宾朋同僚聚会,苏东坡当众说;“今天参寥不留下点笔墨,令人不可不恼。”遂遣官妓马盼盼持纸笔就近参寥求诗。参寥意走神驰,一挥而就,其中两句是:“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苏东坡见之大喜:“我尝见柳絮落泥中,私谓可以入诗,偶未收拾,遂为此老所先。”另据《宋诗纪事》卷九一载,苏东坡曾以彩笺作墨竹赠官妓,参寥因之而作《题东坡墨竹赠官妓》:

  小凤团笺已自寄,谪仙重扫岁寒枝。 梢头余墨犹含润,恰似梳风洗雨时。 (《宋诗纪事》卷九一)

  苏东坡从参寥处获益不少。苏东坡在黄州时,参寥从之游,士大夫致函诋毁苏东坡,说:“闻日与诗僧相从,岂非‘隔林仿佛闻机杼’者乎?真东山胜游也。”苏东坡将来函展示道潜(参寥),指着“隔林仿佛闻机杼”说:“此吾师士字号也”(惠洪《冷斋夜话》)。苏东坡尊参寥为师,不可谓不器重参寥。据说苏东坡《浣溪沙》”村南村北响缲车”即取意于参寥的这一名句。苏东坡曾写过《送参寥师》,其中数句云: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现身卧云岭。 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清。

  (《苏轼诗集》卷十七)

  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任海州团练副使,四月游庐山,会晤东林常总禅师,作诗《赠东林总长老》。东坡夜宿东林兴龙寺,曾与照觉禅师“夜情话。有省。”写下了一首有名的参禅诗谒:“溪声尽(印川案:《苏轼诗集》卷二三作‘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五灯会元》卷十七)

  苏东坡至荆南,听说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便微服前往参谒。玉泉皓禅师问:“尊官高姓?”苏东坡答:“我姓秤,即是秤天下长老的秤。”玉泉皓禅师喝斥一声,问:“我这一喝重多少?”苏东坡无言以对,于是施礼拜之。(《五灯会元》卷十七)禅本不可道,“说似一物即不中”,更不可斗量斤秤,禅师自也不可斗量斤秤,又怎能秤出禅师的一喝。

  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赴岭外,过金陵时曾与泉禅师(号佛慧)斗机锋。东坡问:“如何是智海之灯?”泉禅师对曰:“指出明月是什么,举头鹞子穿云过。从来这碗最稀奇,解问灯人有几个。”东坡于是欣然。(《罗湖野录》卷三)泉禅师有《送东坡居士》传世,“脚下曹溪去路通,登堂无复问幡风。好将钟阜临岐句,说似当年踏碓翁。”(《宋诗纪事》卷九二)

  东坡与禅,禅味盎然。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10-13 13:54:13|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瞄准三苏祠

  昨日从北京新玫瑰影视文化公司获悉,40集大型古装剧《苏东坡》将于12月在京开机,剧中许多场景将在四川眉山苏东坡故里和乐山等地拍摄。
  据了解,《苏》剧采用史诗型的艺术创作手法,首次在荧屏上全景式地展现苏东坡的一生,旨在让人们重读苏东坡。著名演员濮存昕也透露:苏轼所具备的政治良知、政治抱负,以及面对多变命运所表现出的乐观态度和生命激情,都非常出彩,若我能出演苏东坡,真是莫大的荣幸。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罗松涛 发表于: 2004-10-13 17:06:22|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应该好好宣传一下了。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10-26 20:14:57|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定州轶事

河北省定州市,不仅保存着文物古迹雪浪石和东坡槐,而且一直在传唱着地方戏曲“定州秧歌”。这些,都与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有关。 苏东坡,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县,嘉佑年间进士。宋朝熙宁年间,他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后又因“爱性刚偏,黑白太明”,敢直言谏君,於元佑八年,又由礼部尚书贬为定州知州(刺史)。那时,定州北临契丹,是宋朝的边防重镇,苏东坡上任后,首先整饬军纪,修建引箭社,以鼓舞士气。他在定州任职虽然只有八个月,但做了大量利国利民的好事,至今传为佳话。 苏东坡在定州勤於察访民情。一天,他来到定州城北的苏泉、西坡、大西丈、小西丈村一带巡访,看到这些地方地势低洼,沼泽片片,茂密丛生的杂草掩盖着肥沃的泥土。於是,他便想到盛产水稻的老家四川眉山,如来个“南稻北移”,定会将定州变为富庶之地。於是,他责成专人,到南方运来稻种,并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术,使昔日的荒野水滩开出了一块块稻禾竞秀的水田。 过了些日子,苏东坡下乡巡访又路过这里,听到插秧的农民在唱:“蛟子咬哇蚂鳖钻,挠洼苦哇插秧难,眼看水荒变成了米粮川。唱不尽的插秧歌,心里喜滋滋的甜。”生动朴实的歌词和活泼动听的曲调,吸引了这位既擅长诗画,又精通音律的大文豪。於是,他将词曲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定名为“插秧歌”。自此,插秧歌在定州北部男女老幼间传唱不息。后来,苏东坡又填过几首“插秧歌”歌词,以“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田千里尽秧歌”的词句,描绘当年秧歌在定州一带的普及情况。“插秧歌”开始时民间歌舞,后发展为有人物、有情节的河北地方戏曲“定州秧歌”。 苏东坡在定州除鼓励农民改良土壤、治理荒滩外,还广为植树造林。他非常喜欢北方的大槐树。这种树木质坚实,枝叶茂盛,夏季里黄花满枝清香怡人,并且耐严寒抗风雪。苏东坡曾在定州他的“雪浪斋”院里栽种了两棵。此树虽历经千载,但至今枝繁叶茂,东面那棵的侧枝向两侧伸展,犹如凤凰展翅;西面那棵则挺拔高耸,犹如神龙游天,故定名为“神龙”、“舞凤”,成为当今定州市一大景观。现在,“神龙”历经千载风雨已有“龙锺之态”、“舞凤葱茏如盖”。树下边还挖有一口“龙井”,正好将架辘轳安在枝桠上。 至于苏东坡在定州修建的“雪浪斋”,更是有名的一景。它是苏东坡的故居,具有北方建筑的朴实、幽深;又有江南园林建筑之精巧、典雅,乃北宋群体建筑的代表之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10-26 20:17:39|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历史给了我们苏东坡

  东坡是我们喜欢的文人,我对这位天才般的文人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无法言喻的崇敬。

  东坡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时代,就连邻国挑起战端也是用对联这一方式来为难宋朝,给他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一副绝对“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避免一场生灵涂炭,应该是文人想也不能想的功劳。东坡同样生活在一个政治变革的时代,两党相争,他不偏不倚说真话说实话,受益的是真理,受苦的是他个人。东坡留下了传世的华章,也留下了性情中人的佳话,他应该算一个全才,琴棋书画无不精通,他也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上可陪玉帝下可交乞丐,他一生好酒,在酒中释放那份豪放和豁达。

  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首诗正好作为写照: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浩瀚史卷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领悟生命有几个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检索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留下了旷世奇才,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个凡人,任凭世俗尘埃掩盖;他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他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也许我们现在感受的东坡只是对他诗文的一种诠注,而千年前的他的所思所为,我们不可体验,不管他当时如何苦难,后人对他如何美誉,都不可能完整叙说一个真正的东坡。他完成的是一个真诚的东坡,后人接受的是一个美丽的东坡。

  记着他的自勉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如果要去比较文人,我觉得李白太狂、杜甫太拘,商隐太悲,李煜太怜。东坡应该怎样归纳呢?看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序言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对苏东坡最为精妙的概括。在这诸多身份中,一般人只要具备其中一种,就得耗尽一生的心血。而苏东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

  历史总是留下一点遗憾让后人有感可发,弥补进程中的不尽如人意的瑕疵,人也是在过来后回首往昔检讨一路走来的过程,用事后的智慧看到当时的不足。不知道东坡有没有检讨过自己,只是在每次流放的时候,他会对一些朋友说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但不知道吐了多少只苍蝇仍是一意孤行本性难移。如果我们妄加设想:他的正直中多一些媚俗,官场会多一个不倒翁;如果他的聪明中多一些圆滑,朝廷也许会多一个宰相;如果他的才华中多一些世俗,风流中也许会多一个骚客;如果他的性情中多一些恶毒,惨遭流放的也许会是另一个人;如果他君子风范里搀杂一些小人作为,历史的一些章节有可能重新改写。

  而唯一的苏东坡,正如宋玉描绘的邻家小妇一样,历史给我们一个恰如其分的唯一的苏东坡,任何的改变都不是我们喜欢和崇敬的唯一的苏东坡,就是他身上的缺点都是那么美丽。他为官可造福一方却老是不得志,他广交四方朋友却总是受小人陷害,他的诗文熠熠生辉却在现实生活中黯然失色。

  把酒问青天,不论怎样,感谢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唯一的苏东坡!
 睢文发 发表于: 2004-12-16 20:07:01|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苏轼:不朽的精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就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而言,三苏父子无疑是最高的。在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均为散文作家)中,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位,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奇迹。其中,苏轼的成就尤其惊人:在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在文学史上大概难以找到第二人。再加上他精于书法,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又擅长绘画,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真是千古一人,千古一人啊!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饱尝艰辛。

  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嘉礻右二年(1057),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其卓荦不群的才华而名震京师,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然而,就在此时,其母程氏病故,苏轼立即与父亲、弟弟回乡奔丧,并在家守丧两年。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仅仅当过三年多的凤翔府签判。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尽管苏轼主张革新政治,却力主渐进,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引起新党的不满。苏轼历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干弊病,常常作诗讥讽,更激化了与新党的矛盾。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的投机政客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他逮捕,企图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经过多方营救(包括已经退隐的王安石的上书营救),苏轼被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神宗死后,哲宗嗣位,高太后控制朝政,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也被起用,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礼部尚书。旧党尽废新法,苏轼则有所保留,主张兼用所长,这又引起旧党的不满,他只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早已变质的新党重新得势,苏轼连连遭到打击,先后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成为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五岁。总之,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几起几落,饱经忧患。虽然他任地方官时有所作为,但却远远没能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抱负。晚年的他,更是境况凄凉,令人悲叹。

  然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苏轼决非那种悲悲切切、顾影自怜的落魄者,而是一个豪迈洒脱、个性鲜明、开一代风气的大作家。确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个性的张扬。这首先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忧民的精神,乐观开朗的胸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这一切,都倾注于他终身不怠的文学创作之中。

  文学,抒发了苏轼的理想与壮志。例如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上片写出猎的盛况,下片抒报国的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尤为形象传神,令人振奋。又如那首更加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为宋词开创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绝唱”。吟诵这壮美的词章,谁能想到苏轼已经被贬黄州,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文学,挥洒着苏轼对生活的热爱。这里有对祖国美好江山的生动描写,如传诵极广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里有对生活场景的信笔抒写,如七律《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雨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这里有珍惜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绵邈深情,如七绝《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里还有他对生活哲理的独特发现。例如充满机趣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寥寥二十八字,大处着笔,发人深省,远远高出那些具体描写庐山风貌的诗篇。“不识庐山真面目”一语,已化为妇孺皆知的熟语,具有久远的生命力。又如另一首七绝名作《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明丽的画面上,动静相映,生意盎然。“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联想既出人意表,又深含物理与哲理,真是神来之笔。

  正是由于对生活充满热爱,苏轼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而是永远含笑面对人生。即使晚年贬谪岭南,处境艰危,他仍然随时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如《食荔枝二首》其二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轻松的笔调中,透出的是独立不倚的个性。

  文学,浸透着苏轼感人至深的真情。这里有生死相依的兄弟之情,如《系御史台狱寄子由二首》(其一)云:“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有温馨难忘的朋友之情,如七律《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中云:“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有刻骨铭心的夫妻之情,如那首催人泪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还有真挚纯洁的男女之情,如那首清丽婉约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文学,寄托了苏轼对美好人生的向往。最能代表这种向往的是那首极富浪漫色彩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篇写得酣畅淋漓,摇曳多姿,结句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仅是苏轼在苦恼人生中的真诚愿望,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幸福的共同心声。

  是的,文学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苏轼的精神家园,是其生命意义的集中体现。而苏轼本人,也已化作不朽的文学精灵──西蜀山水孕育的文学精灵,永远激励和指点着在人生的旅途上艰苦跋涉,在文学的峰峦间奋勇攀登的人们。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15:56,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