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张建|查看: 18555|回复: 45
[人像] 

苏东坡

 [复制链接]
 张明军 发表于: 2005-7-27 19:32:12|显示全部楼层

东坡楼断想(随笔)

⊙ 张明军/文

  三十多年前第一次游览乐山凌云山的时候,就深深地被东坡楼这处文化胜景所吸引。那在栖鸾峰上凌空矗立的华彩楼阁,楼前洗墨池中的一泓绿水,还有那临崖的几处修竹幽篁,其清雅秀逸,让人置身于浓郁的灵气文风之中。那时尚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后难觅地方史料,因而对东坡楼的历史沿革毫无所知。只知道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大文人。我是从什么人的口里得知东坡楼是苏东坡曾经读过书的地方,有人干脆就称其为“东坡读书楼”。

  后来遍查地方史料,却没有找到苏东坡年轻时曾在凌云山读过书的确凿证据。只知道因为苏东坡有“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的诗句,宋代就有人在今东坡楼旧址建了载酒亭,后毁。明代,阉党魏忠贤在朝中权重一时,乐山的地方官欲媚上官,就在载酒亭处为魏忠贤建了一座生祠。

  所谓生祠者,乃是为尚活着的人所建的祠庙。在中国的历史上,大凡宗祠神社,都是为所尊崇敬仰的已故的历史人物而建的纪念性建筑。因为人逝去,一生画了句号,历史才可能对他有一个盖棺定论。人倘是活着,即使他的前半身曾做过些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但也难免其晚节不保,成为历史和人民的反动。所以为生人立祠是有风险的。

  魏忠贤何许人也?他既非乐山籍,也并未在乐山做过官,而乐山却有过他的生祠。史籍载明,魏忠贤原名李进忠,河北省河间县人。明神宗十七年入宫。他不识字,但熹宗时却被任为司礼秉笔太监,兼管东厂(当时的特务组织),他广树党羽,专揽朝政,一手遮天,自称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思宗即位,被免职查办,畏罪自缢而死,后人称他为“逆贤”。

  近日读明人刘若愚的笔记《酌中情》,其中有一篇《魏忠贤出行》云:

  
每遇逆贤远出,则京中街市寂然空虚,顿异寻常者,将数日焉。大约外廷之约亲炙逆贤,内廷之献谀乞怜者,凡四人之轿,将数百乘矣。

  怒马鲜衣束玉而为之前后追趋、左右拥护者,又百千余矣。跑马射响箭,鸣镝之声,不绝于耳,鼓乐笙管数十余簇,且行且奏。夏则大车载冰,冬则炭火如山,古今所罕见也。逆贤坐八人大轿,前用骡二头或四头拉拽之,疾如飞鸟。逆贤饱则正坐,倦则卧,醉则凭轼,两眼迷离,不知行至何处也。


  魏忠贤出行时的排场、声威可以想见,其兴师动众,挥霍无度也令人咋舌。这种专横跋扈的朝廷权臣,地方官如何不逢迎他,惧怕他?所以就在凌云山栖鸾峰上纪念苏东坡的地方为他建了一座生祠。

  然而,在凌云山这块风水宝地上,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的是苏东坡。大明朝廷“换届”,魏忠贤倒台,栖鸾峰上马上易帜。人们将体恤百姓、一生为民办实事的苏东坡又重新扶入正殿。

  苏东坡受到后世人们普遍的尊崇和爱戴,也不完全是他作为一个大文豪,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诗文。他一生为官,尽管宦海浮沉,但没到一地,他总是首先想到要为那里的百姓做点儿什么事。宋人费衮的笔记《梁溪漫志》中记载了一则“东坡卜居”的故事。说的是宋建中靖国元年,苏东坡自儋州北归,卜居阳羡,友人邵民瞻为苏东坡买了一处住房,房价为五百贯。苏东坡倾其一生积蓄勉强付清了房款。然而某日晚,苏东坡与邵民瞻月下漫步,行至一村落,闻一老妇人在失声痛哭。东坡问其故,老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苏东坡听后,问被儿子卖掉的旧居在哪里。当得知老妇人的儿子所卖的房子正是自己刚买下的那座房子时,当即表示将所买的房子退还老妇人,并命人取来房契当众烧了。他还让人将老妇人的儿子叫来,嘱其第二天就接母亲回老屋居住,五百贯的购房款也不必退了。

  苏东坡爱民,更多的是为民办实事。

  苏东坡在山东密州任知州的两年,旱灾接着蝗灾,他全身心地扑在消灭蝗虫的抗灾斗争中。他向老农请教,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用火烧和土埋的土办法消灭蝗虫。蝗灾过后,密州周边几千里的范围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到处可见被遗弃的儿童。苏东坡怀着沉重的心情,一面“洒泪循城拾遗孩”,一面拨出几百担粮食,使几千名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儿童度过了灾害年。

  公元1077年8月,从密州到徐州任太守还不到三个月的苏东坡又遇上因河南澶州的黄河大堤决口造成的水灾。徐州城内城外一下成了水乡泽国。苏东坡冒着大雨登上城墙查看水情,并果断调集5000民工加固城墙。为稳定城内居民的情绪,他苦口婆心劝说那些企图冒险出城避难的人,并向徐州百姓许诺,“只要有我在,洪水就进不了徐州城”。整整70多天,苏东坡身披蓑衣,脚蹬草鞋,拄着木杖,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一连几周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城墙上,始终与徐州军民一起战斗在抗洪第一线。大水退后,为使徐州能长久地抵御水患,苏东坡设计了一个加固防汛工程的方案,作了预算上报朝廷。一年之后,朝廷终于准奏,拨款24000贯,并准许动用地方财政1000贯修筑大堤,于是,徐州终于有了坚固完整的防洪大堤……

  苏东坡一生坎坷,前后曾遭贬谪三次,调任十余次,从京城到杭州、密州、徐州、黄州、登州、颖州、定州、惠州、儋州,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但他不管是在哪里,不管任期长短,他都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是今天你到上述地方,都还能看到当年苏东坡留下的工程业绩,也还能听到许多关于他的传说。而他一直到死都没有任何财产,他最后是死在租住的别人的房子里的。

  我想,这大概就是凌云山要供奉苏东坡的原因!

  2004年
 周进 发表于: 2005-7-27 22:12:47|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古人为官,廉洁者多多,而今,什么多多?唉,好象蜘蛛网多多,嘿嘿
欢迎张明军老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王晓东 发表于: 2005-7-28 21:43:57|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欢迎张明军老师!
与周版同感
 周进 发表于: 2005-7-28 22:24:05|显示全部楼层
晕,东方大哥怎么做复印机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爱四川 发表于: 2006-2-20 15:19:08|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一生喜《易》与佛

  苏轼(公元1037~1101),号东坡居士,字子瞻。北宋著名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豪迈奔放,其著名作品有《大江东去》、《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等。几百年来他的诗作深入民间脍炙人口,至今传诵不绝。苏东坡出生于大文墨之家,历史上号称三苏(苏洵、苏辙、苏轼 )三大文豪皆出于其家族中,人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他在哲宗时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作为一代文豪,在他的一生中,也历经波折,曾被捕入狱,遭受三次贬官到黄州(湖北)、惠州(广东)、琼州(海南)。但也能深悟众连成一片,关心民间疾苦,进行各项兴利除弊的改革创新事业,颇有政绩。
  他喜研《易经》,尤其处处以《易》理思维融入诗篇中。如《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便是例证。他以自然界阴消阳长、月圆月缺与人生变化巧妙地结合起来思维。这是《易》变的本义。此外,他也是很喜爱佛学,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提到佛教。苏东坡还深研过与《易经》相关的星相学。据史书记载,苏东坡对星命之学颇为内行,此有一事可以说明。苏东坡根据韩愈的《三星行》发表意见道:“吾平生遭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吾命在间,而退之身宫在焉。今谤吾者或云死,或云仙。退之之言,良非虚也。乃知退之磨羯为身宫,仆以磨羯为命宫。平生多得谤誉,殆同病也。”他认为自己所以平生遭人语诽谤无数,是由于自己出生时辰的星象与韩愈(退之)相似,而平生遭人诽谤方面亦极为相似。于是苏轼感叹韩愈《三星行》之言实在不是虚言。
  苏东坡的易学著作有《东坡易传》,他的《易》学主要继承王弼的学说,以说义理为主,多兼老子、庄子之学,儒道共宗,并杂以禅学。在易学史上该书亦有一定的影响。又据史书记载苏东坡不仅对《易经》与佛经深有研究,著有多种学说,且对《易经》的术数也极有研究,清代袁树珊在《命谱》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附苏东坡研习《易经》术数的记载)

东坡亦读相人书
  东坡诗,坐阅诸公半廊庙,时看黄色起天庭,注不甚详,按王朴太清神鉴,黄色吉凶歌云,黄色天中列土分,圆光重大拜公卿,坡盖用太清神鉴语耳。
  [笔者注]这段文字是苏东坡研究学习《易经》术数的历史记述:根据古人相术书,认为“头为君,额为臣”,因而额上具有:“分一面之贵贱,辨三辅之荣辱”的特征。“明君离不开贤臣的辅佐”因此干庭的大臣如果额上的天庭位置(天庭在额上天中的下面,两眉之间的印堂之上)出现黄色光泽时,有机会为卿为相。

东坡赠相者程杰诗
  东坡自谪海南归,人有问迁谪之苦者,坡云,上是骨相所招。少时入京师,相者云,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异日文章显,当知名,然有迁谪不测之祸,坡又赠善相者程杰诗云,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亦似相其不寿。
  而欲以早休当之,故又曰,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然坡公生平居官,起而复踬,未得遂急流通退之愿,而卒于毗陵,年仅六十有六,未尝一日享林下之乐,相者之言悉验(坚瓠八集)
  [笔者注]上段文字记述的是苏东坡年青初入京城时,善〈易经〉术数的人,曾经给他作人生预测,论定他一定会文章显名,因为,他眼神中有学者的气质,但头上有充军贬职的印迹,因此一定要遭流放边地之祸。当时苏东坡认为自己可以提前退休,免遭贬职之苦,即是文中说的急流勇退。但苏东坡最后还是遭三次贬谪。并在任内的常州去世。
 蜀途 发表于: 2006-2-20 16:48:47|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蜀之精灵 发表于: 2006-7-18 15:36:37|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遥想东坡 ──读《苏东坡大传》有感

  2000年,法国《世界报》报道了12位生活在公元1000年左右的、被该报称作“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12位英雄”东西方著名人物,其中有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以及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和名臣苏东坡。

  东坡是我喜欢的古人,我对这位天才般的人物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崇敬。东坡留下了传世的华章,也留下了值得让人深入研究和品味的为官为人之道。他才华横溢,思想透彻,感受敏锐;他诙谐幽默,率真自信,慷慨厚道;他清高孤傲,飘逸不群,谦虚谨慎;他热爱生命,亲切热情,关怀百姓……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

  近日读美籍华裔学者李一冰先生写的《苏东坡大传》,我被作者那种写实而生动、严谨而不失风趣的笔触和典雅的文字所吸引。这本书最初是由台湾联经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次出版,原书名叫《苏东坡新传》,多次重印,被公认为是了解、研究苏东坡必读的传记之一。现在我所阅读的版本是九州出版社从联经社引进版权后在大陆出版发行的。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苏东坡新传》:“是文字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作者 的归结甚有见地。”

  随着阅读的深入,东坡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更加丰满和生动起来。就如李一冰先生自己所言:“苏轼是一个力求精神自由、富有性情的人,所以喜欢和朋友作毫无遮拦的谐谑,恣意说笑,但却绝对容忍不了庸俗,特别厌憎虚伪的做作。他是一个求痛快的人,假使不能怒骂,他就用‘嘲讽’来发泄这种情绪。充满机智的嘲讽使旁人称快,却也使受者刻骨仇恨。然而,一千年来,同情他的多数人,从那些讽喻中,领略他的热情,欣赏他的正直。”(《苏东坡大传·浩气不亡》)的确,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个人能像东坡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有几个人的为人处世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有几个人领悟生命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有几个人有他那种“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豁达和潇洒?又有几个人有过他那种“达则金马玉堂为帝王师,穷则食芋饮水为南荒逐客”的经历?

  与其他有关苏东坡的传记不同,李一冰先生写的《苏东坡大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大传》中,事无巨细,其资料来源皆详备,且多标明出处,全书仅参考书目就达200多本,体现了作者那种求真、求实的创作态度,从而使我们能尽最大可能地感受和体会到一个真实的、历史的东坡,使我们对东坡的喜怒哀乐能感同身受,而正是这点,常让人不禁掩卷长叹,唏嘘不已,如同回到了九百多年前的宋朝,同东坡一起在宦海浮沉,真切地感受他以豁达旷放对待悲苦愁闷的复杂心态。

  其二,在内容的选取上,作者独辟蹊径,十之八九的内容皆取材自东坡的诗词,参照其他文集资料,勾勒出东坡一生不平凡的际遇。东坡与杜甫一样,皆非纯粹的抒情诗人,他写诗都以事实为主,许多作品后面常有特定的事实背景或包涵独特的生活经验在内。若不明了东坡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不体察他所遭遇的经验事实,就无法真正读懂他的诗词;而不充分了解他的诗词,后人也就无法触摸到东坡内心感情的脉搏。东坡的一生,历尽坎坷,常被命运摆布,在极不自由的境地里,独行于荆天棘地之中。从他的青年时代起,直至客死常州为止,四十多年里他陆续写成的诗篇,传至今天有二千四百多首,不论是当哭的长歌还是欢愉的短唱,全是从他性情深处倾泻出来的真实情感,生命中自然流露的天真。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为苏东坡写传记,绝对不愁资料贫乏。”“东坡自己的文字,当然是其传记的第一手好资料……在塑造东坡这一人物形象上,此(其诗作)是血肉材料的无上宝库。”

  其三,作者在刻画东坡这一形象时,从大处着眼,细处落笔。作者是将东坡放在处于动荡、变革的北宋这一背景之下来进行刻画的,东坡跌宕起伏、曲折坎坷的一生实际上就是北宋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和折射,而在刻画东坡这一人物形象时,作者却有选择性地从一些细微之处着笔,使他笔下的东坡真实、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为了刻画东坡的顽强和达观、宽容和慈悲,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东坡一生屡遭政治陷害,对他下手最狠辣的大概莫过于章敦这个人。贬东坡于岭南、于海南,想把东坡置之死地的正是此人。因此,后人谈论东坡者常会论及章敦,对章敦一般都深为憎恶。等到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以一般人的见识,东坡这时即使不幸灾乐祸,至少也可拍手称快,但东坡却不是这样。全文引用了章敦的儿子章援写给苏东坡的一封信和苏东坡的回信。章援的信凄凄哀哀,诚惶诚恐,他为了老父亲向苏东坡求情。他以为北归的苏东坡定能拜相,而拜了相的苏东坡大概不会忘记他父亲昔日的种种迫害,所以他满纸泪水地写信求情。苏东坡抱病回信,信中说:“ 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在信中,东坡不仅把章敦认作老友,从而打消章援怕他向其父报复的顾虑,而且让章援转告其父如何储药养生。卧病在床不久就辞别人世的东坡,竟不惜耗费残余的一点心力精力去向“仇人”的儿子亲笔回信,还不厌其烦地转告这“仇人”如何保养身体,这样的心胸情怀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中鲜少见到。

  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已经看透了让人疯狂的政治斗争,因此也很明白权力如何让他昔年的好友章敦变得那样歇斯底里。他没有简单地情绪化地把章敦当做小人看,而是照旧把他当做人来怜悯。这当然需要广阔的胸怀、慈悲的心肠,但也得力于东坡认知的通达。如果说钻牛角、认死理、走极端是传统文人的通病的话,那么东坡则是一个相当难能可贵的反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的这首颇有哲理的诗最能说明他对人间万物的认知态度,而他的人生态度与这种认知态度密切相关。

  读完此书,掩卷而坐,不仅对东坡的才华、东坡的人格、东坡的胸襟有了一种更具象、更感性的认识,而且对他的诗词也有了更深的体悟和理解。不少诗句让人情不自禁地反复吟咏,或觉两颊生香、回味悠长:“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让人似乎已经闻到枣花和黄瓜的清香;“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随手勾勒,竟是一幅上佳写意;或觉荡气回肠、飘逸不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觉细腻婉约、催人泪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如,写送别,“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让人感叹人生的离多聚少;写友情,“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让人仿佛回到了九百年前的宋朝;写留人,“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后,少清欢”,东坡那种寂寞寥落的神情恍如在眼前。只有洞彻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道理的人才会说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这样平淡而优雅的话来。

  东坡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要想用一部书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大才子”准确而真实地描绘出来,无疑是有挑战性的,而李一冰先生很努力地做到了,在他的《苏东坡大传》中,我们知道了: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坛巨擘,他还是一个将儒家的入世、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调和起来,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与出世的交互中,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和碰撞激荡中寻求精神自由、完成人格修炼的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政治家。他不为官位所迷惑,关心民间疾苦。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幼主哲宗即位,他被召回朝廷任中书舍人,两年当中,为皇帝起草诏令达800多件。在贬谪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还在黄州组织过一个社团,跟当地猖獗的溺婴行为作斗争,在杭州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医院……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诗文永远值得我们诵读,他的为官为人之道同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正是东坡为人那份难得的坦诚、直率和心地善良,让后世之人提到他时就倍感亲切。也正如李一冰所说:正是他那胸襟浩荡而正气凛然的伟大人格,使他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崇敬。
 何晓 发表于: 2006-7-20 23:14:50|显示全部楼层
早年喜欢林大师写的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睢文发 发表于: 2007-7-26 21:09:42|显示全部楼层

论苏东坡诗中的民俗文化及意蕴

⊙ 井东燕

  苏东坡的一生创作颇丰,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在诗歌方面,他开创了“苏诗”风格。现存的苏轼诗有四千余种,其中,他写的大量的民俗诗作是中国文学史上反映民俗文化最全面,最具有独特价值的宝贵财富。在他的笔下,节气物态、风土人情、世俗众生都显得情趣昂然,耐人寻味。当然,这与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有关:他一生儒道兼信,政治上抑郁坎坷,生活上飘零不定,身如浮萍;但又能随缘放旷,适时派遣,虽在士大夫阶层,却心系民生疾苦而歌咏风土人情。


一、关于年节俗文化

  自古以来,年节文化都是文人笔下备受关注的文学题材,苏东坡亦不例外。他才高气盛,十分热爱民俗文化,节俗传统成了他诗作中描写的重要内容。翻开他的民俗诗,我们可以看到一副副鲜明生动,细致入微的风情画面。

  春节,一岁之首,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苏东坡诗中描写此节日的也最多。例如《岁晚三首》、《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减字木兰花》、《和子由送春》等,其中以《岁晚三首》,即《馈岁》、《别岁》、《守岁》最有名。这三首诗用古朴的笔调和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民间过年的风俗。诗人当时一人在凤翔,又逢除夕,想回汴京和家人团聚而不可得,回想起故乡的淳朴民风,一种独在异乡的思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如《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左。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此诗生动地描述了一幅故乡岁暮馈送图,邻里之间不记货贝,互赠礼物的风俗。诗中还写出民间馈岁时的贫富差异:“盘鲤”“笼兔”“彩绣”与“舂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钱人追求富贵奢华,而贫穷人家只能拿出自家加工的食品当作礼品。无论贫富,诗人客观地写出了当时当地馈岁风俗,也不乏流露出无人与之共举乡风乡俗的遗憾和伤感。

  另外,《岁晚三首》的其它两首同样精彩。《别岁》中“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写除夕夜,人们酒食相邀,辞旧迎新的情景。诗人在最后一节感叹岁月流逝,让人回味无穷。诗云:“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来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守岁》中“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即为蜀地守岁的生动写照。除夕夜,吃罢年夜饭,全家老少围炉而坐,边吃边聊直至深夜或通宵达旦,谓之“守岁”。

  除了春节,诸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的节日民俗在苏东坡的诗中皆有体现。我们可以以其中的代表诗句加以说明:

  《徐使君分新火》中“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即为宋时黄州清明节改火的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禁火三天,只吃冷食。到清明节重新钻木取火,叫做“新火”

  《屈原塔》一诗显然是端午节缅怀屈原的风俗诗。“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则是对这一节日的描述: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据说在这之前,粽子只是一种夏令食品,同时用以祭祀水神或龙,后来人们才把纪念屈原附会上去,并流传至今,当然这只是一地说法。

  中秋节,恰值三秋之半,民间有合家团圆赏月之俗。苏东坡的《中秋月》则是一首中秋赏月诗,寄寓了作者的对人生无定的感慨。正如诗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九日黄楼作》是九月九日所作的一首既追述上一年重阳节的情景又写这一年此时的盛会的诗歌。“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客一呷”在对比中写出了重阳节的民间风俗。古时九月九日,人们有登高、野宴、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以求免祸呈祥。现在老人节也定为今日,举行各类活动,以示对老人的尊重。

  人是文化的载体,一种民俗文化就是集体无意识地反映一定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诗歌则可以作为研究这一领域的窗口。通过以上诗歌不难发现,节俗文化最能体现特定的民俗心理和审美情趣。这种趋向已成为一种蕴含在一种民俗形式中群体对于具体民俗的较稳定的意识和定势。在苏东坡的节俗诗中,不论是春节还是其它节日的习俗都包含着渴望团圆、求吉祛灾、珍惜时光、佳节思念的民俗心理。
 睢文发 发表于: 2007-7-26 21:09:56|显示全部楼层
二、关于饮食文化

  饮食俗文化是指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或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等方面的民间文化。苏东坡的诗中描写此类文化的亦不在少数,下面主要从茶文化、酒文化、美食文化三方面举例说明。

  苏东坡是一位高级的茶艺师。他的诗作多次记载了对茶叶的选择、采集、制作及烹煎方面的宝贵经验,至今对我们都有启发作用。如诗作《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列举了各地名茶,而且他认为福建建溪茶为北宋全国之冠;双井茶为草茶第一。《记周安孺茶》一诗则追述了茶的历史,并指出建溪贡茶的制作过程。另外,有关如何煎茶、用水、用火的诗作以《汲江煎茶》、《寺院煎茶》最为有名:

  《汲江煎茶》云:“活水还需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又《寺院煎茶》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水发新泉。”在这两首诗中,诗人用十分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他专精的煎茶技艺。一要讲究火的变化,火有文火和武火之分,炙茶须文火,煎茶须武火。二要观察茶汤的色象、水形、耳听其沸声,似松涛之声为限度。若煮得未熟或过熟便觉乏味。此外,苏东坡还有记载碾茶、磨茶文化习俗的诗作如《次韵黄夷仲茶磨》,这首诗主要介绍了茶臼、茶碾、茶磨等碾磨茶的器具,品茶人通常用这些工具将茶饼加工成末茶。

  由以上诗作可知,苏东坡不仅博学多识,多才多艺,也是一位不乏闲情雅致之人。自古以来茶饮是一种文化,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个人人生心态的反映。古之爱茶者多将茶品与人品相联系,“品之高,必求之其质”,人如此,茶亦如此。

  苏东坡对酒文化也颇有研究,他爱酒、醉酒、谈酒、写酒并且知酒,酿酒。咏酒诗中如咏“竹叶酒”、“罗浮春”、“桂酒”、“真一酒”、“蜜酒”、“松花酒”、“天门冬酒”等,都是很好的酿酒史料,其中对如何用料,发酵,制作过程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遗留下来。以《蜜酒歌》为例,诗云:

  珍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先生。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这首诗为苏东坡在黄州酿酒时所做。据说当时他是模仿西蜀道士杨士昌作蜜酒之法,后人也曾按此法试酿,果真味甜如醇醪。早在林弼的《临江》诗中云:“蓬窗吟罢还成醉,蜜酒初香玉笋肥。”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料,在功用上与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有振奋人之精神,又有保身健体的作用。尤其对于文人学者来说,茶酒之饮更是激发灵感,调解情绪的最佳方式。或独饮或对客同饮,都别有一番自情致在其中。

  苏东坡作为一个美食家,同样可以找到大量相应的诗作加以印证。他不仅懂得食用要与营养、健康相结合,而且亲自制作,甚至对传统的食品做法大胆的创新。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脯”、“东坡腿”、“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都是经他创造或与他有关的食品。下面举几例加以说明:

  苏东坡在黄冈时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味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不管。”当时,宋人吃猪肉大都不把猪肉煮烂,苏东坡发现煮烂的猪肉更好吃,他用这种“慢着火,少着水”的方法炖猪肉,并与朋友们分享,大家都觉得特别好吃,于是“东坡肉”在广东,浙江一带广为流传直至今日。

  “东坡羹”是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名馔,主要以野生荠菜与米糁为主要原料的粥。这种食品既好吃又能治病,是苏东坡发明的一道食疗汤。据说当时他们因困于儋地又逢“米贵如珠”,忽出新意以山芋为原料烹制了玉糁羹(东坡羹的一种),苏东坡称赞“色香味皆奇绝”。其有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苏东坡喜爱平民食品,怀念苦笋江豚,他的《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说黄州人喜食河豚的写照。另外,他的诗歌中还记录了各地特殊的食俗,反映一定的地方特色和人文色彩。如《食槟榔》一诗就具体介绍了槟榔的形、色、食用方法、食用过程、味道、食者的感受及药用价值。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00:22,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