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东燕
苏东坡的一生创作颇丰,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在诗歌方面,他开创了“苏诗”风格。现存的苏轼诗有四千余种,其中,他写的大量的民俗诗作是中国文学史上反映民俗文化最全面,最具有独特价值的宝贵财富。在他的笔下,节气物态、风土人情、世俗众生都显得情趣昂然,耐人寻味。当然,这与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有关:他一生儒道兼信,政治上抑郁坎坷,生活上飘零不定,身如浮萍;但又能随缘放旷,适时派遣,虽在士大夫阶层,却心系民生疾苦而歌咏风土人情。
一、关于年节俗文化
自古以来,年节文化都是文人笔下备受关注的文学题材,苏东坡亦不例外。他才高气盛,十分热爱民俗文化,节俗传统成了他诗作中描写的重要内容。翻开他的民俗诗,我们可以看到一副副鲜明生动,细致入微的风情画面。
春节,一岁之首,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苏东坡诗中描写此节日的也最多。例如《岁晚三首》、《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减字木兰花》、《和子由送春》等,其中以《岁晚三首》,即《馈岁》、《别岁》、《守岁》最有名。这三首诗用古朴的笔调和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民间过年的风俗。诗人当时一人在凤翔,又逢除夕,想回汴京和家人团聚而不可得,回想起故乡的淳朴民风,一种独在异乡的思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如《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左。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此诗生动地描述了一幅故乡岁暮馈送图,邻里之间不记货贝,互赠礼物的风俗。诗中还写出民间馈岁时的贫富差异:“盘鲤”“笼兔”“彩绣”与“舂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钱人追求富贵奢华,而贫穷人家只能拿出自家加工的食品当作礼品。无论贫富,诗人客观地写出了当时当地馈岁风俗,也不乏流露出无人与之共举乡风乡俗的遗憾和伤感。
另外,《岁晚三首》的其它两首同样精彩。《别岁》中“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写除夕夜,人们酒食相邀,辞旧迎新的情景。诗人在最后一节感叹岁月流逝,让人回味无穷。诗云:“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来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守岁》中“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即为蜀地守岁的生动写照。除夕夜,吃罢年夜饭,全家老少围炉而坐,边吃边聊直至深夜或通宵达旦,谓之“守岁”。
除了春节,诸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的节日民俗在苏东坡的诗中皆有体现。我们可以以其中的代表诗句加以说明:
《徐使君分新火》中“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即为宋时黄州清明节改火的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禁火三天,只吃冷食。到清明节重新钻木取火,叫做“新火”
《屈原塔》一诗显然是端午节缅怀屈原的风俗诗。“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则是对这一节日的描述: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据说在这之前,粽子只是一种夏令食品,同时用以祭祀水神或龙,后来人们才把纪念屈原附会上去,并流传至今,当然这只是一地说法。
中秋节,恰值三秋之半,民间有合家团圆赏月之俗。苏东坡的《中秋月》则是一首中秋赏月诗,寄寓了作者的对人生无定的感慨。正如诗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九日黄楼作》是九月九日所作的一首既追述上一年重阳节的情景又写这一年此时的盛会的诗歌。“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客一呷”在对比中写出了重阳节的民间风俗。古时九月九日,人们有登高、野宴、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以求免祸呈祥。现在老人节也定为今日,举行各类活动,以示对老人的尊重。
人是文化的载体,一种民俗文化就是集体无意识地反映一定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诗歌则可以作为研究这一领域的窗口。通过以上诗歌不难发现,节俗文化最能体现特定的民俗心理和审美情趣。这种趋向已成为一种蕴含在一种民俗形式中群体对于具体民俗的较稳定的意识和定势。在苏东坡的节俗诗中,不论是春节还是其它节日的习俗都包含着渴望团圆、求吉祛灾、珍惜时光、佳节思念的民俗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