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张建|查看: 18554|回复: 45
[人像] 

苏东坡

 [复制链接]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12-19 13:23:13|显示全部楼层

馋嘴苏东坡"美食广告诗"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一生作诗上万首,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中不少诗还有神奇的广告作用。宋代绍圣年间,海南岛有一位老太婆,丈夫早逝,无儿无女,以卖环饼谋生,做的环饼非常爽口。但因为地处偏僻,所以生意十分清淡,老婆婆只能勉强度日。有一天,她得知大诗人苏东坡来到儋县,便找到苏东坡,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听了她的情况后,深为同情, 当即挥笔写下了一首十分绝妙的广告:“纤手搓来五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诗把环饼做工之精细、色鲜、味香、酥脆,以及形似美人环钏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刻划出来,令人食欲大增。老婆婆将此诗精心装裱后,高高挂在店堂之上,从此小店的生意便日益热闹起来。苏东坡一生喜爱旅游,曾游历过不少祖国的名山大川,也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等于为一些名胜古迹作了间接的广告。如他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对庐山风景做了恰到好处的描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起了神奇的广告作用,把众多的游客“引”上庐山。苏东坡的《饮湖上初睛后雨》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为杭州西湖名扬天下 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古今中外的诗人中,苏东坡可以算得上是一位美食家,他创造的“东坡肉”至今仍是宾馆 酒楼的名肴之一。1972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也曾品尝过此菜,尼克松食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东坡肉”是苏东坡被贬至湖北黄州时所创,为了推广,他写了一首广告诗──《 食肉歌》:“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食肉歌》的问世,给“东坡肉”的流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致使老百姓争相模仿试制,东坡肉很快便名扬天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12-19 13:41:39|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东坡文化──苏东坡与菜羹

  大文豪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美食家。东坡自谑为“老饕”,即爱吃、贪吃之人。苏东坡著《老饕赋》云:“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老饕”一词,由“饕餮”演变而来。饕餮原指传说中一种贪吃的凶兽,多见于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源出于《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古人把好吃之人喻为饕餮,苏东坡把自己比作“老饕”,并为之作赋,可见苏东坡对饮食文化之酷爱,他的确也在饮食文化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菜肴的制作、酒的佳酿、茶的烹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并留下了千古文墨。而老饕一词,此后便成为“美食家”的一种别称,老饕一词也成为饮食文化中的具有特定含义的一个术语。 从苏东坡的《菜羹赋》中可以看出,两宋时期,菜羹仍是平常人家的主要菜食。羹仍然分荤素两种。有钱人家用肉作羹,而苏东坡当时经济拮据,就用菜作羹,所用的原料,是大头菜、萝卜、荠菜,加上豆粉。由于苏东坡十分强调烹调技术,对水、火、油都十分讲究,尤其是掌握火候,怎样才能煮烂,何时加豆粉为宜等等,都很有经验。所以他将最普通的素菜加豆粉,能制作出最美味的菜羹。这种羹,后人叫做“东坡羹”。名士文豪为菜羹扬名,成为一道名菜。 “东坡羹”中的三种蔬菜,都极平常而富于营养。萝卜能通气、解毒,荠菜有丰富的维生素C,大头菜味道鲜美,加上豆粉,可口而营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这种羹汁,能软化中年人的血管,降低血脂,有利吸收,营养丰富,所以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美食。苏东坡认为,菜羹进入人之口中,能帮助口中产生津水,有利于消化。“勿语贵公子,以渠醉膻腥”,表示了东坡对菜羹的自信、自豪。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文人名士的影响很大。“东坡羹”、“东坡肉”都以东坡命名,证明了苏轼在饮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北宋人士大夫对扭转中国古代饮食(特别是作羹)偏肉食的习惯起了很大作用。这主要归功于北宋因印刷术的推广而带来的文明进度。加之北宋时内丹功盛行,道家清静无为的哲理更深入士大夫,所以在饮食上讲求以蔬菜为主。先秦时代的牛羹、羊羹、豕羹、犬羹、兔羹、雉羹、鳖羹、鱼羹等,全是荤的,穷人吃不起。苏轼以蔬菜作羹,并在社会广为流行“东坡羹”,其原因一是“东坡羹”的营养价值;二是东坡名满天下的名声。由于“名人效应”,“东坡羹”一直流传至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睢文发 发表于: 2004-12-30 21:01:2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苏东坡的“墙”与老歌德的爱情诗篇

⊙ 黄玉峰

  近来忽然想到两个大名人:东坡居士和歌德老人。

  苏东坡晚年被贬到岭南,有一天出去散步,听到隔墙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几个少女在荡秋千,这位大师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踮起脚跟偷窥,激起了一阵阵的冲动。回来后写了那首著名的《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墙内秋千墙外道”,“多情总被无情恼”。这妙不可言的诗句,早已嵌入中国一代一代知识分子的灵魂之中。不过对这些诗句,历来解读颇多谬误,有的则虽知其意而不肯直说,吞吞吐吐,闪烁其辞,其实,只要不过分顽冥,这些诗句是不难理解的,把它翻译成白话,就是:“人间到处有好姑娘”,“但我们之间隔了墙”,“我想占有她,她却不爱我”。何等坦白!何等率真!东坡同志不愧旷达之士,心态极青春,却又相当绅士。自己虽“爱”少女,但承认已经不“般配”,不“交融”了。他与她之间客观上已隔了一堵不可逾越的“墙”。既然如此,可不能去伤害那些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哦──那年,这位老同志还不满60岁。

  真是无独有偶。700年后,世界上最有智慧、最成熟、最彻悟的哲人之一歌德,也经历了一场内心的情感与理智的搏斗。一场大病后,他突然奇迹般地恢复了久违的青春,这位七四老翁简直像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疯狂地爱上了常陪他散步的东家之女,19岁的妙龄少女翁尔丽克。在与医生密谈以后,他向年长的大公爵吐露衷肠,托他去求婚。遭到女孩母亲很有礼貌地拒绝。

  1823年,9月5日,一个秋风瑟瑟的早晨,歌德乘马车毅然离开女孩所在的城市。一路上,在那疯狂的情绪下,他用诗记下了自己“内心日记”。这首诗后来成了世纪老人晚年最伟大的作品,恰似西下的夕阳,散射出绚丽的光辉。他说:“这是上帝让我倾诉烦恼”。100年后,茨威格评论道,那不仅是“激情达到最高峰的产物”,更是“高尚的自我克制”的结晶体。“是他枝繁叶茂,簌簌作响的生命之树上最鲜丽的一片叶子。”在写完这首爱情长诗《玛丽恩巴德悲歌》后,老歌德告别了爱的激情带来的痛苦,进入了心境平和、勤奋写作的暮年,完成了写了58年的巨著《浮士德》,为世人留下了一笔贵重的文化遗产。歌德活到84岁,然后安详地离去。

  相隔700年,相距千万里的两位老人,竟有同样的内心经历,看来对爱欲的追求确是人的原始冲动,能终其一生。“饱暖思淫欲”“食色性也”,也确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有些人只许自己做,不让别人行;尽管偷偷摸摸或大鸣大放地干,而不敢大鸣大放地承认罢了。

  苏老和歌老之所以可贵,在于他们能“发乎情而止乎礼”,他们有“墙”的意识,懂得“违天不祥”的道理,他们的智慧、理性以及社会责任感,实在令人可爱可敬。须知,并不是只要“真”的东西就是好东西,还有“善”与“美”呢!至于如果不是出于真情,而是虚情假意地说什么“爱”呀,“理解”呀,“牺牲”呀,“震撼人心”呀,那就不仅是把肉麻当有趣,简直可以说是让人恶心了。

  末了,还是不妨一起重温歌德的诗句:

  回到内心深处去吧,

  在那里你会得到更多的发现。

  她会在你心里幻出变化无穷的姿影。

  一个身体会变成许多形象,

  千姿百态,越来越可爱。 (文汇报)
 何晓 发表于: 2004-12-31 10:35:03|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真才子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一米阳光 发表于: 2005-3-26 18:03:26|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泡小蜜

  话说苏东坡四十岁那年仕途受阻,心情烦闷,心说老子大学本科毕业,高考全四川省前几名,后来还上了在职研究生,拿了结业证。本来是杭州市长,正局级干部,给杭州老百姓办了六十件实事。不提拔俺倒也罢了,干吗非提拔王安石那孙子,丫有什么牛的,借三讲有群众反映我为名,把我下放湖北黄州(现在黄冈)当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处级。人家欧阳修和我齐名,人称‘苏修’,可人家那官多大呀,真TM没面子。

  回到家里,媳妇王朝云炒了两个小菜,叫儿子过来一起吃饭。老苏去冰箱里拿了一听燕京啤酒,自顾自的喝。老婆问:“呦,老公,有啥高兴事儿?怎么喝上酒了?‘老苏没言声儿。这朝云是他的第三任老婆,原本是小保姆,老苏第二任老婆死后,就地取材,续了她。要说人也不错,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时候不好,赶上老苏这些年心气不顺,所以也只是表面上相敬如宾,知心话实际都窝在心里。

  那时正是大宋朝的好光景,人民安居乐业,一亩地能产八百斤粮食,喂猪都是白面馒头。常言道,保暖思淫欲,宋朝人当然不例外。就不说首都开封市的歌舞升平,就连黄州这破地方也欣欣向荣,桑拿浴、娱乐中心开了80多家。老苏本来就风流倜傥,加上官场不得意,又不愿意回家说,心里憋屈的难受。所以常常借开会加班为名,找俩能唠叨心里话的哥们,黄庭坚、秦观他们,到歌厅喝酒唱歌。好在老苏虽然没有实权,但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也是个官,打的费和饭费一般都给报销,老苏也乐得享受封建主义社会的待遇。

  这黄州城里最火爆的一家娱乐中心叫‘赏红楼’,是宋神宗他小舅子的背景,当地公安不管。每天一到傍晚,各种豪华进口轿车就呼啸而来,连小姐都开着富康来上班。这里的客人都是有势力的,不是大地主,就是当地的豪绅,最不济的也是个刑名师爷什么的,连武汉的地主都往这儿扎。因为老苏思想保守,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和他们观点相近,都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一来二去,和他们打得火热。这赏红楼就成了老苏他们的据点。

  老苏每次到这里,倒不是来找小姐,他找的是赏红楼的常务副总经理,是个年轻姑娘,年方二十八,名叫‘黄轩窗’,因为比较拗口,大家就叫她‘小黄’。老苏他们来这,总是先喝黄州大曲(后来就成了剑南春),喝的五迷三道,送那帮醉熏熏的酒色之徒到贵宾房。自己沏一杯毛峰,和小黄谈诗论词,针砭时弊。

  黄轩窗是黄州市师范学校毕业,见识广,有商业头脑,还会唱几首丑奴儿、钗头凤什么的,人长的比那李师师、柳如是也差不到哪去。苏东坡本就豪放不羁,加上落架凤凰不如鸡,在这穷乡僻壌,有小黄这样的红颜知己更显珍贵。于是沉溺温柔乡里,忘却了官场的争斗,忘却了人生的坎坷,时而痛哭流涕,时而逍遥自在,倍感温馨。只是花销也不菲,好在可以报销,从黄州军区业务招待费里列支。

  却说王安石,自知推行新政阻力很大,在地方布了不少眼线,知道现在各地官吏公款吃喝,土豪列绅,营私结党,企图反对改革开放的政策。尤其是苏东坡等人,还不断在《黄州周末》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诗词,影射王安石的废除保守主义的新政。王安石哪能容他放肆,想找辙修理修理他,可是苏东坡倒底也是文播四海,不敢拿他怎么着,于是就想了一计,推出了严打政策,亲自带了80名御林军,分乘五十辆京O牌子的车,连夜从开封出发,一路上不开警灯,不拉警鼻儿,摸黑直扑赏红楼。

  赶上老苏书读多了迂腐,不顾大宋王朝关于领导干部廉政的三令五申,还敢顶风到赏红楼喝酒,当然被王安石当场拍住。各色人等一网打尽,整个黄州市党政军工青妇六大班子全端。其他人都给了行政记大过处分,罚款白银1000两。苏东坡因为在宋朝作家协会挂职名誉副主席,罚款白银三百两草草了事。可苦了这黄小姐,好歹也是一个才女,居然也被当做小姐被送到短松冈农场筛沙子去了。老苏到处托人,也没能捞出来。

  回家后,老苏大怒,股票被套,三讲被告,现如今小蜜又被抓,真TMD郁闷,心情激荡,写了下面这首江城子。(后人为维护老苏的高大全形象,假说是给原配妻子写的,瞎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后记:(这首词读来太伤心,只好以毒攻毒,戏谑几句,在忧伤中寻点开心。其实老苏还真是高大全,看过老苏,就没人敢说怀才不遇了
 韦建生 发表于: 2005-4-17 11:29:19|显示全部楼层
他妈的这个世道真黑!连东坡的款也敢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5-5-7 19:51:48|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的美食经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化名人与饮食结下了不解之缘,且都是善于烹饪的美食家。苏东坡便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位。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的大文豪,他不仅诗文书法造诣极深,而且对烹饪技艺也颇有研究,还善于把饮食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位地道的美食家。

  苏东坡历仕江浙、中州、南粤各地,尝遍了各地的肴馔,写过许多反映各地佳肴名馔的诗文,如《食猪肉诗》、《豆粥》、《鳆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以老馋嘴自居,这生动地反映了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和品尝佳肴美味的丰富经验,苏东坡除了善于品尝外还经常自己动手烹饪佳肴。据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冈时,不时下厨劳作,他见黄冈市面猪肉价贱,而人们较少吃它,便亲自烹调猪肉,吃得津津有味。有一次他吃得兴起,即兴戏作了一首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来这首诗传了出去,人们争相仿效如法炮制并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数百年过去了,“东坡肉”的制作方法不断改进,流传至今。

  苏东坡烹制鱼羹颇为在行,并自称在家乡时常亲执炝鱼以待客,客未尝不称善。正因为苏东坡与饮食有如此的缘分,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芹菜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

  苏东坡与他的美食文化在民间广为传播,流芳百世。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5-5-7 19:54:37|显示全部楼层
n0raBUBG.gif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5-22 16:25:26|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郭沫若、张大千等一批四川文人,都是美食家,其中有何内在联系,很值得研究。
 曾伦 发表于: 2005-7-8 17:12:56|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8:52,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