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蜀虎|查看: 278216|回复: 1602
[纪实] 

四川汶川县发生8.1级地震,成都震感强烈!

 [复制链接]
 爱四川 发表于: 2008-5-27 20:31:41|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此次地震的“特色”:通讯基本靠吼,寻人基本靠狗,挖掘基本靠手,交通基本靠走,钢筋基本没有!
***说:余震就像打麻将,如果半天没的啥子动静,就绝对是在做大的。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5-27 22:02:37|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回复 楼主 的帖子

七律·汶川地震感赋(修改稿)

地动山摇天柱倾,汶川一震九州惊。
河山千里无干土,沃野万家有断云。
举国衔哀同患难,三军抢险铸忠贞。
人间自有真情在,众志凝成民族魂。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5-28 00:00:4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转帖]院士警告:晚期强余震可能突然来袭

本报讯  (记者任荃)随着地震活动的衰减,人们常常容易放松对余震的警惕。然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陈运泰日前警告说:“晚期强余震很可能在人们将其淡忘时突然来袭。”

在前天中科院地学部举行的四川汶川地震院士座谈会上,陈运泰发出了上述警告。陈运泰介绍,此次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8.0级,根据矩张量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7.9级至8.3级;而唐山大地震的面波震级和矩震级分别为7.8级和7.6级。也就是说,两次地震的震级差至少有0.3级,这意味着,“汶川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是唐山大地震的3倍。”

通过对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数字地震资料,陈运泰和学生反演得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面上的破裂错动分布图。该图显示,在此次地震的断裂带上,有两个比较大的破裂“亏空区”,即目前基本上未发生过破裂的地方。陈运泰说:“这两个破裂‘亏空区’很可能发生较大余震。”但他同时强调:“即使是余震预报,也不比预测主震容易。”

按照已有的一些震例和统计规律,余震的最大震级一般比主震平均低1.2级。陈运泰指出,这个统计规律上下波动幅度很大,据此估算,汶川地震的最大余震应接近7级。然而,到目前为止,汶川地震的余震尚未达到这个水平。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发生在我国华北和西南的地震,包括1965年东川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龙陵—潞西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等,很多都是以所谓“双震”的形式出现的。

陈运泰表示,此次汶川大地震如果是“主震型”,强余震的震级将接近7级;如果是“双震型”,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更大。“这两个情况都警示我们,要特别加强对强余震的监测。”陈运泰再三强调。

“以往一些震例的经验表明,余震可能与主震相隔一个小时,也可能相隔几个星期。”陈运泰指出,要准确预测余震发生的时间,难度相当大。但是,地震往往是“狡猾”的。陈运泰提醒:“地震发生几天或是几十天后,当人们逐渐将其淡忘时,也许会突然来一个‘晚期强余震’,那将是非常致命的。”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5-28 07:00:25|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需注意初一,初八,十五,廿一,廿三,及月末余震

声明:
  谣言没有什么科学根据,我的帖子有一定科学依据,不要一见“阴历”就以为“不科学”。
  
  我只想说;今天27日(阴历二十三)还是比较那个的。信不信由你自己判断。
  
  余震注意:初一,初八,十五,廿一,廿三,及月末(修补版)
  
  2008年5月12日,8.0级地震,阴历初八,初八处在初一,十五的正中间。
  
  
  2008年5月25日,6.4级余震,阴历廿一,廿一处在十五到月末的中间。
  
  
  2008年5月27日,5.8级余震(下午两次哦),阴历廿三。也是个特殊的日子。这天容易下雨(实际上全国很多地方都下来),有谚语说:“要知未来瘫不瘫,就看农历二十三”(瘫指下雨)。
  
  初一,十五,很好理解,朔望。人们常说: "初一、十五涨大潮"就是月球吸引地球上的水造成。所以,可以理解初一、十五月球引力对地球的特殊意义。(科学家有统计)
  
  
  另外,每月初八、二十三时,月球、太阳和地球三者位置成直角,这样特殊的位置关系也使得地球所受引力与往日不同。有俗话说: "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就是说诱发海水潮涨潮落主要是月球引起的,但太阳亦能起一定作用。每当月球移动到和太阳在一条直线上,其两天体的引潮力就会作用于同一方向,海水的涨落必然增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初一、十五涨大潮"的原因。而因它发生在每月朔望的时候,故又叫"朔望潮"。朔望以后,月球和太阳的位置逐日变化,至上、下弦即夏历每月初八、二十三时,月球、太阳和地球三者位置成直角,这时海水涨得不高,落得也不低。──可见二十三也是个值得警惕的日子。
  
  
  再另外,初二,初三也得稍微注意一下。谚语中有预测天气的: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坏了初二三,半月不得干”。尽管这是古人预测下雨的。
  
  
  
  附1:美日首度證實 月亮潮汐恐引發地震
  【民視 93/10/25 】地震和月亮到底有沒有關係?這是百年來始終困擾科學家的問題,如今,美日兩國學者,終於聯手證實了這兩者的關係,這項即將發表在一份網路科學期刊的研究,分析了一九七七年到兩千年間、規模在五點五以上的兩千多次地震,結果發現地震發生的時間,與潮汐對斷層面的壓力有很高的關連性。因為潮汐是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引發海水流動,造成地層壓力變化。
  
  海平面每上升幾公尺,地震的頻率就明顯改變。
  
  這是科學家首度證實,地球的潮汐可能引發地震,對於未來地震的預測,又提供了一絲希望。
  
  
  附2:关注5月28日下弦月相和29日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学者叶鹰指出,地球作为一个天体,必然与周围天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首推日、月。日、月无疑是影响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关键天体。大气圈中的气候变化,水圈中的潮汐,岩石圈中的地震,都与日月运行相关,已有天文气候学之说,而潮汐本来就是天文学论题,那么是否应该考虑天文地震学呢?粗略统计表明,中国近百年地震中七级以上强震多发生在初七、初八、廿七、廿八正负三天以及下弦月经朔至上弦月的“危险月相区间”,而地震引发海啸最可能发生在初一、十五正负两天的朔、望引潮力增大之时。表明引潮力从强大变松弛时可能引发陆地地震,而潮汐与海底地震叠加则可能引发海啸。同时,观察全球地震带分布,可见欧亚、美洲板块分离或大西洋底扩张是形成大西洋底地震带的原因,而欧亚、美洲板块挤压太平洋底的结果是导致环太平洋周边乃至中国东部地震的根源,印度板块推挤欧亚板块则是造成中国西部地震的缘起。地应力沿构造带传递可能导致伴生地震,上弦月地震后也容易引发下弦月伴生地震(1976 年7月28河北唐山大地震后就有8月16日四川松潘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后也应注意5月31日前后可能存在的沿川甘晋冀构造带传递的伴生地震,需加强地应力和地下水位监测)。天气预报短期容易长期难,地震预报长期容易临震难,适当寻求地球灾害的天文原因,可能有助于多角度解决问题
  
  
  
  
  
  附3:国外十大地震时间(通过国际换日线,得出以下中国农历时间):
  1、厄瓜多尔:1906年1月31日 9级。农历:1906年正月初七。
  2、俄罗斯:1923年2月3日 8.5级。农历:1922年12月18日。
  3、俄罗斯:1952年11月2日 9级。农历:1952年9月15日。
  4、美国阿拉斯加:1957年3月9日 9.1级。农历:1957年2月初八日。
  5、智能利海城:1960年5月22日 9.5级。农历:1960年4月初二日。
  6、俄罗斯:1963年10月13日8.5级。农历:1963年9月初七日
  7、美国阿拉斯加:1964年3月28日 9.2级。农历:1964年2月15日。
  8、美国阿拉斯加:1965年2月4日 8.7级。农历:1965年1月初三日。
  9、印度尼西亚:2004年12月26日9级。农历:2004年11月15日。
  10、苏门答腊群岛:2005年3月29日 8.5级。农历:2005年2月15日。
  
  
  附4:未来阴历对照
  
  5-12号初八
  5-13号初九
  5-14号十
  5-15号十一
  5-16号十二
  5-17号十三
  5-18号十四
  5-19号十五
  5-20号十六
  5-21号十七
  5-22号十八
  5-23号十九
  5-24号二十
  5-25号廿一
  5-26号廿二
  5-27号廿三
  5-28号廿四
  5-29号廿五
  5-30号廿六
  5-31号廿七
  6-1号廿八
  6-2号廿九
  6-3号三十
  6-4号初一
  6-5号初二
  6-6号初三
  6-7号初四
  6-8号初五
  6-9号初六
  6-10号初七
  6-11号初八
  6-12号初九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5-28 07:05:14|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地震日记:四川新闻人在耻感中忙碌着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地震的第12天,离六一儿童节还有7天,报社决定出一期“六一”特刊,用大规模的篇幅来展示地震中的孩子们。我被点将,参与其中最典型的十个儿童的采访。

  凭心而论,我对这样的特刊兴趣不大,我甚至对近来有关地震的一切新闻,兴趣都不大,因为自从从各个地震灾区回来,看了如此多的惨烈场景之后,再回头看那些经过严格审查,导向十分明确,几乎只有一面之词,且有些用力过猫的所谓正面典型报道,以及惯有的拿腔做调的播报风格,我开始拒绝看一切与地震有关的电视和报纸新闻。网络倒是偶尔看看,但满目尽是吵架,也就没多大兴趣再看了。

  作为一个地方新闻工作者,我觉得四川本地的新闻单位在本次地震报道中总体感觉是不尽人意的。虽然最初两天也不乏经典战例,同行们也吃苦耐劳付出了许多的代价。但就报道质量而言,所有的报道,基本没有展现出媒体第四城的质量和风范。选点之平庸,手笔之小气,大局感之欠缺,都不像一个传媒发达的城市的表现,这个经济创收能力在全国排名靠前城市的媒体,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只是经济动物和宣传工具,而不是媒体。此前我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曾发自内心赞叹过成都媒体在地震前三天的表现。那时,报道的限制还不多,新闻工作者们凭着残存的本能在工作,表现过短暂的高水准。

  一些本土新闻工作者,把地震作为自己从业生涯中难得的机遇。我曾看到一位因不能到前方去采访的编辑,一怒之下辞职自费到一线去当义工。大多数本土新闻工作者,对外地媒体在此次地震中的表现,都是既羡慕又不服气的。有的摄影记者,在看到外地报纸和外国通讯社发出的那些感人至深的经典画面时,几乎是流着泪说:我也拍了的,我的画面和细节处理得比他们好,可是……

  我始终认为,好的新闻,应该是真实快捷的信息发布,而真实,应该是全面客观的,而非片面或经过裁判甚至PS过的。虽然在大灾来临前,民众特殊的心理条件之下,有必要对某些过于刺激的信息进行屏蔽和软化处理,但这只是非常手段,而非常态手段。如果成为常态手段,那么大量的经过删改和包装的主题先行的新闻,就会让人们厌恶,反感甚至逃离。

  当下,有关部门要求新闻单位做的,就是这样的新闻。于是我们就能看到那些原本在地震中感人的事迹和细节,被无限拔高,无限典型化,而许多必须关注的问题和细节,却在有意无意中被放弃和忽略了。

  一位被调去做典型报道的记者对我诉苦说:其实很多人和事,不用添油加醋,只须客观描述就已非常感人,但现在让我们做的,或是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脸上涂浓脂重彩,或是将一个不太漂亮的女人装扮漂亮,或干脆将一个丑女,整容成为天仙……

  这样的后果,便是出现一大批文学色彩过重的新闻报道。一些匪夷所思的奇闻被发掘甚至创作了出来,这些不需一一列举,只要有基本的逻辑能力,就可以判别出这些新闻的真实性。许多媒体,凭着讲述者本人的单面叙述和孤证而做出的一些所谓传奇性经典感人场面,将像以往硬塑起来的一些典型那样,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而与此同时,一些真实感人的事迹,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如本报记者张欧采写的汶川大地震后一个清贫的清洁工在自己还吞不下稀饭的情况下,将自己震后剩下的全部家当800元钱捐出来救灾,却因为不够奇不够高且金额不够大,而被忽略了。而汶川灾区里那些受灾的乡民,在房子被震塌之后,从垮塌的房里拖出腊肉和菜,背着走8小时山路来到县城救助城里人和犒劳救灾军队的自发行动,也只有在我这篇日记中记述下来。

  感谢那些平凡而没有传奇事迹的人们。

  为在本报的“六一”特刊选择典型人物时,我对网上各媒体对地震中出现的有关儿童的典型报道进行了梳理,其中有许多事迹确实令人感动,但其中也不乏我前面所列举的种种过度典型化痕迹的人和事。大家可以凭着常识,去加以分析。凡一件事,已典型到了超出常识太远的地步,我们就应该警惕了。

  随着灾情由救援抢险阶段转为医疗和安置阶段,加之人们对地震新闻已有一定的接受疲劳,因而,地震将逐渐从报道中心转向边缘,虽然它留下的波澜和震荡,非三五十年难以抹平,但这些,将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化远去。所有的血和泪,所有的爱和恨,所有的惊恐与绝望,所有感动和悲悯,一如我这一段拉拉杂杂的日记,都将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深处。

  一如这座星球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灾难那样。

  伤会痊愈,痛会消失,一切都将会好起来的。

  但,一切,真的会像我们想要的那么好起来吗?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5-28 07:09:16|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看看人家四川省教育厅归纳校舍倒塌五点原因

http://news.sohu_com/20080528/n257121904.shtml


四川省教育厅对倒塌校舍做了初步调查和评估,将倒塌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这次地震首先是超过了预计强度,学校校舍抗震难以抵御如此强烈的地震。

  二、灾情发生在上课期间,集体伤亡人数比较多。

  三、学生上课时集中在教室,楼面负荷大,疏散时又集中在楼梯间,这些走廊、楼梯相对来说是建筑比较薄弱的,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四、根据四川省教育行政部门提交的材料,四川省倒塌的相当多的校舍建筑时间比较长,校舍陈旧落后,这也是导致部分校舍垮塌的重要原因。

  五、学校的建筑在抗震方面本身就存在着设计方面的先天性缺陷。

  本报记者:谢苗枫 胡亚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5-28 07:09:44|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发言人分析地震灾区学校校舍倒塌原因2008年05月26日17:33 [我来说两句(9)] [字号:大 中 小]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26日电 教育部今天下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介绍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工作有关情况。

  有记者问:这次地震中倒塌了不少学校,也死了不少学生和老师。教育部会不会在全国展开学校建筑安全的措施,对倒塌的学校这么多,教育部的部长和其他的高层领导人会不会因此辞职?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这次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校舍的严重倒塌,师生的重大伤亡。


我们在这里确实深深的感到悲痛。我们向被地震灾害夺取宝贵生命的老师和我们的学生表示深切地哀悼和纪念。关于您提出的校舍倒塌的问题,我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在5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有关负责人就这个问题也做了解释。

  当时这位负责人提出,地震造成房屋倒塌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据这位负责人了解到,对倒塌房屋的总体数量和构成情况,建设部的领导还在进一步的了解当中。他提到,学校房屋有倒塌,但是他了解学校周围的房屋也有倒塌。另外,这位负责人谈到,他所见到的两所学校房子并没有全部倒塌,有一所倒塌了一半,有一所倒塌了三分之二,这是当时他看到的情况。

  同时,作为建设部的负责人,他也提出不能排除在建设过程中有偷工减料的情况。在调查清楚以后,如果确有情况,一定要严肃处理。同时这位负责人再次表示,对学生的伤亡非常痛心。如果调查出有偷工减料的问题,一定要严肃查处。作为教育部门,我们的态度很明确,一定要配合有关部门。如果最后调查出来在学校房屋倒塌中有偷工减料的问题,一定要严肃查处,特别是对豆腐渣工程和有贪污行为的决不姑息。

  当然,分析这次房屋倒塌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上次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出很多问题,我说对学校房屋倒塌的原因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据我了解,有关部门正在组织调查,我们也请四川省教育厅对倒塌的房屋、校舍做了初步的调查和评估。据他们提供的分析材料表明,倒塌房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这次地震首先是超过了预计强度,学校校舍抗震难以抵御如此强烈的地震。学校建筑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裂度设计的,四川教育行政部门给我们提供的材料表明,成都地区当时设计的标准为7度,汶川也是7度,德阳是6度,所以从设计的标准来看,这次地震是8度,面对如此强烈的地震,学校确实是难以抵御的。

  另外大家也知道,这次灾情正发生在上课期间,集体伤亡人数比较多。另外,学生上课时集中在教室,楼面负荷大,疏散时又集中在楼梯间,这样走廊、楼梯相对来说是建筑比较薄弱的,所以就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另外四川省教育行政部门给我们的材料当中表明,四川省倒塌的相当多的校舍建筑时间比较长,校舍陈旧落后,这也是导致部分校舍垮塌的重要原因。

  当然,还有学校的建筑在抗震方面本身就在设计方面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对于校舍倒塌的原因,确实要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进一步的深入评估,来得出结论。据我了解,有关部门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提高学校校舍建设的标准和抗震标准。制定新的标准的基本原则,所有新校舍的标准必须要高于当地一般民用建筑的建设标准。学校建设是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点,要优先做好规划,同时今后所有新建学校必须严格按新的标准建设,对没有达到新标准要求的校舍,要尽快采取抗震加固措施。

  刚才您提出的全国教育部是不是要检查,我可以告诉你,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要求,要求全国教育系统进行排查,重点是灾区和地震易发地区,凡是达不到安全标准要求的,属于危房的,要坚决停止使用。我想,经过各级领导、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温家宝提出的“我们一定要使学校成为最牢固、最为安全”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谢谢。(据中国网文字直播) (责任编辑:赵健)

~~~~~~~~~~~~~~~~~~~~~~~~~~~~~~~~~~

看来完全是根据教育部的说词走.
明显这是一条线.下面动了那一根神经,上面都会受到牵连.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5-28 07:23:53|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汶川大地震牛B语录集锦!

1.“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看着办!”--总理
  2.“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师生无一伤亡。”--重灾区某中学校长叶志平电话连线家长中汇报
  3.“救救我,我是张书记!” --某县政法委书记
  4.“我必须要坚强,为了每一个深爱我的人,一定要活下去。”--陈坚
  5.“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一位女士遇难前写给身下婴儿手机留言
  6.“答应我,你一定要活下去。”--初一生小亚遇难前鼓励同学小雪道
  7.“中国是灾害频发的国家,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某地产商
  8.“我觉得是这样:现场的情况比我想像的要好,救援工作已接近尾声。”--某前方记者5.14报道
  9.“你被埋了多长时间?”--现场记者问受难者
  10.“关你们屁事!”--某女警回答群众质疑非法受灾帐篷
  11.“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刚获救的小男孩
  12.“老子还以为被震到外国了”--被俄罗斯救援队救援的灾民答记者问
  13.“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
  14.“不捐款,就滚蛋!”--某老板对员工如是说
  15.“用红十字会这个品牌就要收取5%的管理费,不能白给用。”--某红十字副会长
  16.“中国加油”
  17.“公遍越世之绝岭,可越汶川一坟乎?”--网民讥王石
  18.“爸爸,我把新配的眼睛丢了。”--刚从废墟中救出的小女孩对父亲说
  19.“失去亲人,你是什么感觉?”--某记者采访言
  20.“你让让,我们先拍。”--某记者对营救人员说
  21.“你现在还能呼吸吗?”--某记者问压在水泥板下的受难者
  22.“收到赔款,高兴不?”--某记者问灾民
  23.“只许说,不准动!”--医生怒斥闯入手术室采访的记者
  24.“我没事,谢谢你们救了我。”--被埋107小时的女孩救出时对现场营救人员感谢道
  25.“我没事,你们慢慢来吧,谢谢武警叔叔!”--半身被压的高一女生王佳珍对营救人员轻声说
  26.“现在的记录保持者是……”--央视某主持人言
  27.“当我们看到这幕救人的大戏时。”--白岩松言
  28.“我还欠***3000元钱”--某遇难者写在手掌上的遗言
  29.“我是世界上第一个背上压着3块预制板的人”--陈坚

“叔叔先救我,我是班上第一名。”--某被埋小学生
“灾区人民情绪稳定”──CCTV头几日新闻
"你把我弄脏了!"手术室医生怒斥闯入的记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5-28 07:33:08|显示全部楼层

卫生厅干部打人:煞费苦心的辟谣与工于心计的澄清

近几日,在各大论坛疯传着一篇题为《17岁志愿者被四川某厅官员抽耳光》的帖子,揭露四川省卫生厅来人在江油市长钢总医院检查工作时与一17岁安徽籍志愿者发生摩擦,动手抽志愿者耳光的事情。帖子呼吁网友启动人肉搜索揪出打人者,并提供线索“此打人男当时坐一辆车牌号为川B26931绿色的丰田佳美车,一行陪同的有绵阳市卫生局秦局长”。


在随后的人肉搜索中,网友逐步将矛头对准四川省卫生厅农卫处处长马步钢。而在4月26下午15时左右的四川省抗震救灾的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上,四川卫生厅厅长沈骥专门回应此事。人民网发出“四川卫生厅长澄清干部殴打志愿者谣言”的即时报道,转述沈厅长的痛心疾首,告诉公众此事“纯属谣言”!

又是谣言!笔者闻听此消息也实在为一线的卫生干部鸣不平,在大灾当前的紧要关头,网民们不知轻重的“炒作”(沈厅长语)此事,实在是伤了一线干部群众的心。在随后20点16分在门户网站公布的记者招待会视频中,笔者认真学习了沈厅长发言,却有些越来越看不懂了。沈厅长先是大谈“全省上下正在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大形势,给“炒作”此事的网民一个预设的道德语境。随后就语含悲愤地表示被人肉搜索的该厅马处长有不在场的证据。但接着又莫名其妙、欲言又止地开始说“时间紧,任务重,摩擦和误会在所难免”铺垫之语以及“为卫生人而自豪”的真情表白……整个辟谣过程亦庄亦谐,时而庄严,时而暧昧,让人莫衷一是。

笔者不明白,既然已经确定是网民“炒作”,需要出来辟谣,为什么又这么语焉不详?只是给出一个“这不是事实”的结论,却对网帖中提供的“川B26931绿色的丰田佳美车”这一重要线索避却一直不谈。到底是打人了没有?不是马处长打的那有没有可能是卫生厅其他处长所为(毕竟马处长只是网友在信息极度不对称前提下的人肉搜索所得,不准确也在所难免)?事情到了这个程度,着实吊足了笔者的胃口。果不其然!26日晚23:41:16,四川省卫生厅官方网站上刊出打人者的《检讨致歉》,27秒之后又刊出“卫生厅及时调查处理工作人员在江油长钢医院的不当行为”的最新消息。

哈!原来卫生厅干部打人的事件并非谣言,只不过肇事者不是先前疯传的马处长,而是离退处副处长张建新!这有什么区别吗?!在笔者看来,事件刚刚发生的最初一段时间,网友信息无法实现哪怕一点点对称的情况下,关于马处长还是张副处长的错误实在是可以理解的。而如果没有网友群追不舍的“炒作”,恐怕也不会有四川省卫生厅“及时调查处理”的果断与英明。

不针对打人事件本身,而是先就网友的误传进行澄清,随后再抛出“及时调查处理”后的打人者,这样的“谣言”应对机制实在是让人佩服,也足见有关部门的良苦用心!但真不知道沈厅长满含委屈的“与事实完全不符”的澄清与“为卫生人感到自豪”的情怀怎么可以同时直面那个“及时调查处理”的英明?有理由相信,下午记者招待会上忍辱负重的澄清之时,我们的沈厅长是知悉打人事件真相的,说不定同时就怀揣着处理决定。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需要的时候便是“我厅马处长”,不需要的时候就把张副处长弱化为“工作人员”,可谓信手拈来,手法何其纯熟!不能够想像,在心知肚明的情况下还要在镜头前大做委屈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包裹在委屈与大义凛然背后的煞费苦心与公于心计,让我们看到公职人员公然愚弄公众的肆意妄为!

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众多与己无关的网友们几日来的“群追不舍”,如果没有这一“炒作”,我们恐怕是永远无法见到有关部门“及时调查处理”的。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沈厅长明白,如此煞费苦心的设计,实在没什么必要。谁都知道打人者不能代表全体“卫生人”,网友们的“炒作” 不是添乱,这是在帮大忙──为了纯洁我们的抗灾队伍,为了每一个志愿者的救灾热忱不被玷污!

                               2008年5月27日

相关新闻链接:
四川卫生厅长澄清干部殴打志愿者谣言视频:
http://video.sina_com_cn/news/c/v/2008-05-26/201616686.shtml
四川省卫生厅打人者的检讨致歉:http://www.scwst.gov_cn:7080/modules/article/xtext_view.jsp?textId=t1211816476203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5-28 07:40:40|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境外记者频患“震后忧郁症”:心痛感觉一生难磨灭

“我心里睹得慌,生命在灾难面前无能为力!所以,请你不要再让我回忆现场、谈感受了!”

“灾区太惨了,新闻与人的生命比起来微不足道。哪儿都一样,你没去过,你不懂!”

“日本救援队的人会觉得救不出人而感到自己太无能而辞职,我同样也有这样的心理压力。”

“在那边活着都觉得内疚。”

这些都是一些亲历四川地震现场的境外媒体记者的感言。

每天面对大量被挖掘出的遗体,耳边充斥着受灾者失去亲人的哭喊,背负“新闻现场”使命的境外媒体记者们心情日益沉重,加上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无疑都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据台湾“中央社”报道,有香港记者在回港后因不自控地感到哀伤,主动向当地“生命热线”求助,经评估后被诊断患上了早期忧郁症。

“每个画面都让我心痛”

首批深入四川地震的境外媒体记者在返回后,不约而同地有了心理包袱。

俄新社记者谢平跟随俄罗斯救援队在四川地震现场采访,虽然返回北京已经四天,但他向《国际先驱导报》坦言,自己这几天晚上一直做噩梦,食欲也不振。“可能以后都不会有比这再恐惧的时刻!我没法用语言描述,我说不好!”

美国摄影师艾伦也有同样的感受,他是战地记者,曾经深入伊拉克战场,面对死亡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但他现在心情并未平复,“我的相机掠过一处处残垣断瓦,镜头记录的每个画面都让我心痛。”

香港无线台记者吴子敏在完成采访工作后,回酒店休息时,梦中不断闪过日间所见的片段,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而刚从灾区回港的记者何永康,在休息时撞到桌椅,第一时间竟然误以为是发生地震了。

半岛电视台记者那西尔是在5月13日第一批赶去都江堰参加现场报道的记者,回忆当时的场景,他向《国际先驱导报》坦言现在仍然感觉很难过,就呆在家里,也不想出去:“虽然去之前已经有心理准备,但到了映秀镇后,到处都是倒塌的楼房,到处都是冒着烟尘的瓦砾堆,我真的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



一生无法磨灭的记忆



“我看到很多遇难者被夹杂在瓦砾碎件的边缘上,像夹三明治一样,有的伸出了苍白发紫的手或折曲了的下肢……令人惨不忍睹,摄影师也不能专注拍摄,要深深呼一口气才能勉强继续。”

这是香港有线电视记者吕秉权在返港后写下的亲历四川地震所感。吕秉权是第一批参与四川地震现场报道的香港记者,接到地震采访任务后,翌日清晨就深入到北川。

“走在左右布满巨石的山路旁,听到呼天抢地的嚎啕大哭,伤者趴在死去的亲人旁边,泣诉如何目睹亲人被压死。听着我心中哀痛莫名,天又在下雨,雨水、泪水、泥水夹杂着血水在流淌,大地也在哭泣。”到达北川中学后,吕秉权听到有人喊救命,他亲眼目睹了一名被困女孩向他发出的求救。

“叔叔,你能不能给我水?我快不行了。”

“叔叔,你能不能替我翻翻身?”

面对这样的请求,吕秉权痛苦难堪,他只能鼓励女孩要坚强。

吕秉权这样总结自己在返回香港后心情低落乃至抑郁的原因:“地震采访期间,种种喊救命的声音、情景和熏天的尸臭味,令人心痛无比,一生都磨灭不了。灾民及伤者的每个伤痛眼神,至今我仍然深深记忆。”



“请不要再让我回忆现场”



现在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不仅包括灾民,还包括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甚至还包括了亲历现场的境内外记者。由于创伤带来的情绪并无固定模式,个别境外媒体的记者有不同程度的反应,俄新社记者谢平在面对《国际先驱导报》电话采访时突然失语:“我心里睹得慌,生命在灾难面前无能为力!所以,请你不要再让我回忆现场、谈感受了!”

凤凰卫视《冷暖人生》主持人陈晓楠在地震发生后,立刻奔赴灾区,转辗绵竹等地进行实地报道。“在采访中,我也曾从头哭到尾,但不是失声痛哭。”这位曾参与“9・11”等重大报道的女主播说:“有人问过我会不会得忧郁症,我说不会。救人的人要懂得自救。而且我不只是报道灰暗,而是从灰暗中发现亮色。”

对于近期频发的境外记者疑似“震后抑郁症”的现象,中国心理学会抗震救灾小组副组长高文斌提醒道:“境外记者第一时间走进灾区最前线直击采访,见尽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若发现自己情绪受困扰,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应找专业人士协助。”

高文斌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如果梦中不时重现不快的片段,甚至令精神长期处于扩张状态,对家庭及工作生活会造成不良影响。他指出,“可保持做运动,及与亲友、同事讲述四川灾区经历,都有助克服心理障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23:15, Processed in 0.078001 second(s), 5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