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类似时空撕裂的宏观或大尺度模型,就是大地震。即大地震类似一种“膺大型强子对撞机”。5·12四川大地震前不久新闻报道说有两位美国公民,把完工正待启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告上了法庭,就是指LHC对撞的类似时空撕裂实验威胁人类的安全。如果说欧洲的真大型强子对撞机还没有投产,那么亚洲的“膺大型强子对撞机”却在四川盆地的映秀启动了。即“膺大型强子对撞机”是地球内部地应力积累和释放的自然物理过程的一种结果。应对这种映秀发生的自然冷核魂裂变的不幸,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众志成城。多难兴邦,有人说,坏事变好事,震出一个崭新的中国。 2)、《震源物理学》一般是基于震源悖论工作的。例如基于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先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而定义地震震源是发源于地下某一点,称该点为震源—这是震源点论-。但它又隐含有震源线论的悖论。例如它说地震震源一般在几十上百公里的地下。引发地震所需的能量和规模大大超出人类的日常活动,于是有什么“断层说”、“岩浆冲击说”、“岩层相变说”等等,但如何完满自洽地回答清楚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即震源机制问题的呢?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还是以大陆飘移、海底扩张和地壳板块结构三大学说为基础取得核心地位的现代地质学理论,加之历来发生的地震有90% 以上属于构造地震这一事实,以及全球三大地震带都发生在“地壳”大断裂带和海岭附近的事实,使得现代地震学对于震源机制的认识基本上趋于依据“断层说”推演出来的震源点论。但这实际是震源线论的悖论──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地震带是构造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方;地震发生的震源机制是地球内部地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物理过程──前两者是又不是震源。 当然这三者各都没有错,但震源点论并不等于震源线论,特大地震并等于一般地震。我们的膺大型强子对撞机或自然冷核魂裂变的大地震震源论,是坚持震源点论的。它既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也是大地构造地震的原因──它并不反对地壳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形成了岩石的错动和断裂地震──这只是它的“时空撕裂”的宏观效应的自然结果。因为地壳板块为什么会相互碰撞和断裂分离?其巨大的动力源又是什么呢? 有人说,震源机制果真是地球内部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物理过程吗?那地应力为什么一定要集中呢?因地表层100公里以内的岩石,密度一般不超过3克/厘米,具有含水性能,是电导体,又是散热体,在高温、高压下又具有物质粒子的相变性能,它可以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再何况旧的断层又是开放的,一个大陆板块在一年之内相对运动1—5厘米所形成的整体应变能,包括动能、热能、化学能。所以在一年的长时间里。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岩石的电导性、散热性、相变性,以及断层的缝隙空间缓慢地疏散开来,却一定要按照类似膺大型强子对撞机或自然冷核魂裂变的震源点论想象的那样,非要朝着一个很小的震中点上去集中呢? 可以说不搞碰撞的宇宙、膜、弦及其他的核魂裂变的科普,按照现在人们对“时空撕裂”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这个问题不仅地震学家回答不清楚,就连创立地质学三大理论支柱的地质学家也恐怕难以自圆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