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真正的地震预报是大震问题,而前兆观测是实现短临预报的关键。但现有的地震理论的缺陷,严重地妨碍着他们从监测信息中提取和发现有关地震前兆的变化规律,从而加大了地震预报的难度。然而有专家也说,对地震发生机理,人类暂时还没有能力认识,但并不妨碍人类利用技术手段观测地震发生前后的异常变化,现在关键是找到适合地震预测的观测技术系统。这话也对。从震源机理来说,分震源点论和震源线论。如果把大地震的震源点论确定为膺大型强子对撞机震源机制,那么与之不同的震源机制都相对类似震源线论机制,这两者的预测观测技术是不同的。由于震源线论的预测观测仪器较多,也效成熟,震源点论和震源线论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震源线论预测观测技术有人分为十个方面: A1、根据地应力(地磁、地电、氡气元素、地下水位等)预报地震
A2、根据可感异常现象(动物、地表水、地光、地声、地气)预报地震。
A3、根据天体位置(朔、望、上弦、下弦和行星位置)预报地震。
A4、根据气候异常(大旱、大涝)预报地震。
A5、其它因素(第六感、预感、古代传统理论)预报地震。
A6、根据相关地震数据预报地震。
A7、根据近期地震活动预报接下来的地震。
A8、根据历史地震数据预报地震。 1)、从以上十个方面来说,用A3以下的方法来进行地震预测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地震预测毕竟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如果遇到上报哪个地方将要发生地震,专家们要会商,国务院要作决定,这都是很严肃的事情。我国发展了测震、大地形变测量、地倾斜、重力、水位、水化、地磁、地电、地应力等9个学科方法,中国地震局也大力投入力量作监测,现在主流的地震预报是类似测震学方法,它提供了当前地震预报工作中绝大部分的地震预测信息。在5·12四川大地震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一批资深院士倡导创办的《前沿科学》杂志,就推出了一位发明地震预测仪器的标兵人物孙威先生。 他是内蒙包头钢铁设计院的一名中专学历的技术员,自学成才,1976年他自制地应力仪,在唐山大地震前后预测到了多次地震受到国家重视。像大多数地震预测仪器一样,他是按观测记录数据出现明显异常变化的比较,来预报地震的,由于没有定量公式,这类奇性其本质还是对称性的。 32年来孙威的成果发展,本质也还是定性分析:如类似建立在每次地震爆发的那一瞬间,都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的聚集有一个较长(需数十天到数月)的过程。伴随地球能量升高,相继引起一系列地球物理、化学场的变化(如强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它们在临震的一刻达到最大。孙威的自制地应力仪如果能完整地记录这一过程,就能发现许多异常的变化规律──如震前一刻各种地异常在同一时刻达到高潮和出现相对短暂的平静。这就是所谓准确预报地震,提供的充分的时间和可靠的临震标志。这也是我国官方和其他许多民间地震预测仪器能预测地震达到的水平和秘密所在。 2)、以此高度和秘密,可见国内外一批用作地震预报根据的标志,如地应力、地电、地磁、地倾斜等仪器鉴别、分析和处理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的方法,实际还是要靠积累实际经验,所谓发展新型结构的地震观测仪器──就像计算机一样是新一代数字地震仪,和加上先进的网络通讯,以满足地震预报实践的要求,也不是在于突破地震观测仪器本质上的对称;而且这还有部署地震仪器台站、学科管理体制遇到奇性丧失的问题。 例如有人说,从李四光倡导的钻孔应力监测演变而来的钻孔应变仪,是前兆观测的重要手段监测,如果实际的台站布局是“撒胡椒面”,在地震带上部署的台站不多,地震仪器的奇性就会丧。如这次汶川大地震因为震中区没有台站,也就没有捕捉到直接的地震前兆信息。其次,地震预报是探索性很强的科学研究,如果地震的研究、监测、预报和管理四个部分人为割裂,虽然也强调结合,但通常效果是看资料的人不知道仪器怎么回事,分析预报的人不知道数据怎么来的。地震一旦袭来,地震系统的反应就会太迟钝,不适应作战需要。
所以有人说应学习美国的板块边界观测计划(PBO计划),所有的数据全部是开放的,在我国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从家里很方便地获得PBO项目的全部数据。如果这样的数据,不允许垄断,对地震预报感兴趣的很多自然科学家,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共同研究分析,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