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蜀虎|查看: 30118|回复: 63

孙中山推荐蒋介石任成都市警察局局长

 [复制链接]
 马涵坚 发表于: 2006-3-28 17:19:39|显示全部楼层
  狗奴才
 季风 发表于: 2006-4-1 12:52:1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题蒋介石和于右任照


  季风:题蒋介石和于右任照

  
  
  绝顶谢邦国
  
  篷茅慰小我
  
  隔海同唏嘘
  
  叹尽星星火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巴人 发表于: 2006-4-5 17:34:07|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转帖]蒋介石曾严惩台独分子,铁血手段镇压台独骨干

 蒋介石曾严惩台独分子,铁血手段镇压台独骨干
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后,国际反华势力开始积极策划“台湾独立”的阴谋,在岛内处于萌芽状态的“台独”分子也蠢蠢欲动,企图借机兴风作浪。面对民族分裂分子的猖獗活动,蒋介石毫不手软,将铁血手段和政治攻势相结合,坚决镇压了岛内的“台独”势力。
  日本投降后,岛内出现4种“台独”势力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收回宝岛台湾,日本当局及驻台的军政人员对此极不甘心。为了继续操控台湾,在原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的策划下,日本人组织成立了一个“台湾自治委员会”,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在台培养的一些汉奸和暴发户网罗进该组织,并策动他们谋求“台湾独立”。这些为虎作伥的汉奸,生怕日本投降后,台湾人民会清算他们的罪行,于是甘愿帮日本人大叫“台独”的好处。在台的日本浪人也乘机四处散播“台湾独立”的好处,中国管辖台湾的害处。在日本人的教唆、策动下,一些不明智的台湾人也迷上了“台独”活动,成为了一股较大的“台独”势力。与此同时,日据时代的一些台籍政客由于在国民党政权中备受冷落,也开始走上了“台独”的道路,成为又一股“台独”势力。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_net/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蒋介石为稳固统治,强行推行土地改革。这对台湾的社会稳定本是件好事,但一些被剥夺土地的地主、绅士却因此对国民党产生了怨恨。他们形成了另一股“台独”暗流。“台独”的另一大势力是一批在美国留学的台湾富豪子弟。他们的上一辈是靠日本人发的家,因此对日本的殖民统治颇为怀念。在美留学期间,他们成立了诸多“台独”组织。1970年,他们还在美国搞了一个全球性的“台独”组织──“台湾独立联盟”,今天的一些“台独”死硬分子,如蔡同荣、陈唐山、罗福全等人,均是当年在美国的“台独”组织的头面人物。除了上面的四大“台独”势力外,在那段时间,还有一些零散的“台独”组织,如王育德、辜宽敏、黄昭堂等人组织的“台湾青年社”和以史明为首的“独立台湾会”等。
  这些“台独”分子均以日本、美国为靠山,并得到日美右翼势力的大力支持。他们互相勾结,在岛内外大肆活动,企图将台湾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去。
  阻止“台独”恐怖活动,跨境追捕“台独”头目
  “台独”势力的猖獗使蒋介石认识到,必须采取坚决手段对“台独”分子进行打击。早在1945年秋,已投降的日本军政人员的“台独”阴谋就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陈仪去接收台湾前,蒋介石多次叮嘱陈仪,要注意防范“台独”活动,对“台独”组织及“台独”分子要严厉打击。
  陈仪到台湾后,根据蒋介石的指示,采取果断措施,对“台独”组织及其骨干分子作了严惩。1946年初,“台湾自治委员会”的主要成员许丙、林熊祥等人先后落网。同年7月29日,台湾省军事法庭以“共同阴谋窃据国土罪”将这些人处以重刑。“台湾自治委员会”随后土崩瓦解。这是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打击的第一个“台独”组织。
  1947年12月,“台湾省主席”魏道明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向外公开表明了国民党当局对“台独”的态度,极大地震慑了“台独”分子以及与之勾结的国际反华势力。魏道明指出:“如果少数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600万台湾人民和4亿大陆人民将不惜为之流血牺牲。”
  进入50年代,蒋介石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台独”主张及其组织的危害性。那时,“台独”组织经常秘密派人到台湾,挑拨族群矛盾,实施暗杀、爆炸等恐怖活动,使蒋介石对“台独”分子更为痛恨。他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打击“台独”活动。
  1950年5月14日,在他的过问下,从事“台独”活动3年多的“台湾再解放同盟台湾支部长”黄纪南及其同伙被一网打尽。1952年2月,“台独”分子史明、周浩等人在台秘密组织“台湾独立武装队”,并在岛内四处搜寻建立“台独”武装的武器。蒋介石获悉后,下令保安司令部火速侦缉。此案很快破获,该组织成员大部分落网,其主要头目史明秘密逃往日本,但蒋介石马上派特工前去跟踪,最终将史明抓获归案。这次漂亮的行动令潜逃在外的“台独”分子更加胆寒。
  1959—1967年,国民党当局先后破获了多起“台独”大案。这些行动基本铲除了岛内的“台独”组织,“台独”骨干分子不是落网,就是潜逃岛外。
  软硬两手瓦解海外最大“台独”组织
  蒋介石对“台独”活动最有力的打击,就是用多种手段瓦解了“台独”元老廖文毅的“台湾民主独立党”。廖文毅曾在日据时期受过日本人的重用,台湾光复后虽然混入了国民党政权,但在政坛屡受挫折。1946年,廖文毅在竞选“制宪国大代表”时因差一票而落选。自此,他开始对国民党政权心生不满,企图利用“台独”活动来进行报复。
  1949年廖文毅经菲律宾偷渡到日本,并在日本成立“台湾民主独立党”。第二年2月,他又纠集了一帮“台独”分子在日本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该组织成员大部分为日据时期的汉奸、地主及其后代,他们依附的是日本右翼政客,具有极浓的“皇民化台独”色彩,是当时海外最大的“台独”组织。
  蒋介石得知廖文毅在日本组织了“台独政府”,极其愤怒,多次指示蒋经国注意该组织的动态,并采取措施进行狠狠打击。由于廖文毅“台独”组织的总部及主要成员不在台湾岛内,逮捕不太方便,蒋介石和蒋经国决定用软硬两手打击该组织:一面公开号召该组织成员主动投诚,并派特工到日本,打入廖文毅的“台独”组织内部进行策反;一面对其在岛内的同伙进行严惩,没收其所有财产。
  根据蒋氏父子的指示,台湾“调查局”局长沈之岳曾数次到日本,对廖文毅“台独”组织的主要成员进行跟踪、策反。经过艰苦努力,“调查局”的特工成功策反了“台湾民主独立党”的中央委员陈哲民,然后以陈哲民为突破口,陆续策反了10余名“台湾民主独立党”的中央委员。
  蒋介石的攻心战术令廖文毅惊慌失措,他派了一名杀手潜回岛内,企图通过暗杀蒋介石使自己摆脱困境。谁知杀手行动败露,行刺未果反而被台湾特工人员盯上,杀手虽然成功地逃回了日本,但仍难逃一死,最后神秘地暴尸日本街头。这件事使廖文毅意志更加消沉。1965年5月,经过国民党当局的多次工作,廖文毅终于放弃独立主张回到台湾。此后,“台湾民主独立党”群龙无首,渐渐萎缩,少数死硬分子后来又成立了一个“台独”组织,但却难以为继,最后自行解散了。“台独”势力也因此遭受重大打击。
  在台湾光复后的40多年时间里,蒋介石父子用铁腕手段打击“台独”组织,使“台独”势力在两蒋当政期间始终未能在岛内掀起大的波浪。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4-10 14:02:25|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长跪的段祺瑞与暴怒的蒋介石

若说民国史,会给人以“两多”的印象:战争多和惨案多。而惨案最为人们所熟悉,经常提到的,便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三.一八惨案和国民政府时期的李闻惨案。这两个惨案,衍生出了两篇名文: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与闻一多的《最后的演讲》,都是中学语文课本里重要的学习内容。从那时候就打上的烙印,恐怕终生也难以抹去。
  不过,在三.一八惨案发生80周年和李闻惨案发生60年后的这篇文章,笔者想把一直关注于遇害者的眼光暂时收回,投向施暴者,那两个被人唾弃的施暴者──段祺瑞和蒋介石。两起惨案发生相差20年,都是悲剧,是中国国运的悲剧,是中国民主运动的悲剧,但,又何尝不是段祺瑞政府和蒋介石政府的悲剧?这两个当时中国合法的政府,因为这两个惨案,失去了自己在人民心中的合法性,彻底的被历史所抛弃。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一个月,段祺瑞政府倒台,李闻惨案发生三年后,蒋介石政府退出大陆。若说在这两起惨案发生之前,人们对于这两个政府还有幻想,那么之后,便是“失尽民心”了。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典守者难辞其咎。两起惨案的始作俑者,自然是段、蒋二人,而人们在重温那段历史的时候,却发现这两位在惨案发生后都表现的极为无辜。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顿足长叹:“一世清名,毁于一旦!”随即赶到现场,向死者长跪不起并即刻命令严惩凶手。之后,他又宣布自己决定终身食素,以示对这场杀戮的忏悔。惨案发生后十年中,段都不吃荤腥,至死不改。36年其身体虚弱,病痛不断,医生建议开荤以增强体质,他则以“人可死,荤绝不能开”回答,食素如故,乃至不治而死。

  而蒋介石在李闻惨案发生后,暴跳如雷,下令缉拿凶手,调查真相。

  沈醉所著《军统内幕》记载:“蒋介石从庐山打长途电话到南京责问毛人凤的时候,毛人风也回答不出是什么人干的,只能说是他没有叫人干这件事。”

  唐纵日记中也说:“五时半赴主席官邸,报告此行经过,主席愤怒犹未已,大骂霍揆彰是疯子。”

  据后来的考证,对于两起惨案,段蒋二人都确实有点冤。三一八惨案究竟是谁下令开的抢,虽大多指认是段祺瑞,但无实际证据。反而还有其他说法,按傅斯年的说法是鹿钟麟,有人指出是总理贾德耀,还有人说是当场指挥官传令失误。而李闻惨案则已有了定论,乃是云南警备总司令霍揆彰为了向蒋介石邀功,希望让他兼云南省政府主席而擅自派手下特务行凶。

  段祺瑞在长跪不起后,严惩了凶手,执政府的国务院总辞职,作为执政的段颁布了“抚恤令”。蒋介石在暴跳如雷后,撤了霍揆彰的职,下令枪毙直接行凶者──在云南警备司令部特务营当连长的汤时亮和当排长的李文山(后证实是找了两个替死鬼,汤李二人都逃脱了惩罚)。

  但是,舆论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态度而对他们稍有宽恕。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等著名知识份子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鲁迅为此终止正常创作,就此惨案连续写了《纪念刘和珍君》在内的七篇檄文。著名报刊《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晨报》、《现代评论》等,特别是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地发表消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导惨案真相。《“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记载,仅仅从3月19日以后的十二天里,《京报》就发表了一百一十三篇有关“三.一八”的消息、评论、通电、文章,平均每天十多篇,最多的一天达十八篇。《京报.副刊》也发表了鲁迅等撰写的有关文章一百零三篇。中国的知识界和媒体几乎异口同声的要“唤醒各黨各派,一致起而讨贼”。

  李闻惨案后,更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就如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认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时的知识分子们也普遍认为这是国民党统治到了最黑暗的时候,更多的知识分子对国民党政权丧失了最后的一点信心。《大公报》用“闻一多之死,各方震动”来总结知识界对于这一暴行的震惊和愤怒。主持西南联大工作的梅贻琦在日记中写道:“……一多近年来之行动最有招致之可能,一旦果竟实现,而查其当日之情形,以多人围击,必欲置之于死,此何等仇恨,何等阴谋,殊使人痛惜而更为来日惧尔。”朱自清在给闻一多家属的信中表示:“这种卑鄙凶狠的手段,这世界还成什么世界!”,杨振声也在《大公报》上表示“我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并相信其他友人亦系如此。”,胡适、萨本栋、李济、梁思成、傅斯年在唁电中表示“无任痛悼”,沈从文发表《忆北平》,表示“实在象征国家明日更大得不幸!”。7月18日,《时事新报》、《世界日报》、《新民报》、《新华日报》、《民主报》、《国民公报》、《西南日报》、《大公报》同日刊载闻一多之子闻立鹏、闻立雕的《是谁杀死了我的爸爸?》。举国上下,“舆论界以及社会无不同情闻一多氏之不幸遇害。”连美国哈佛、哥伦比亚、纽约等大学的53名教授也联名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美国学术界莫不为之震撼”,要求“在中国尚未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之前,美国必须停止其一切军事及财政援助。”8月间,民盟中央委派梁漱溟、周新民单独去昆明调查。9月底,民盟在上海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李闻案调查报告》,以大量事实,揭露这一法西斯暴行。

  在惨案发生之前,段祺瑞在国民心目中印象颇佳,以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的“六不总理”名闻于世。更有逼迫清帝退位、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张勋复辟的“三造共和”之功。在1924的3月纪念北大25周年的民意测验中,大学生们选出的“国内大人物”中,段祺瑞排名竟在胡适、梁启超等人之前。得票情况依次是: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段祺瑞(45票)、胡适(45票)、梁启超(29票)、吴佩孚(27票)、李大钊(25票)、章太炎(10票)。大学生对于其评价之高,可见其人望。

  而蒋介石在当时,更是获得了从他执政以来最为崇高的地位。随着日本战败投降,中国与苏、美、英并肩成为“四大强国”。其当仁不让的与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人并立于世。43年1月11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在华盛顿签字,中英同名条约同日在重庆签字,完成了美英放弃在华特权的法律手续。国内民众欢欣鼓舞,称为一举解决了国人力图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百年之痛。国内对于蒋介石本人的歌颂与崇拜,可说无以复加。

  两起惨案发生之时,是段政府和蒋政府都处于“非常时期”。其时,段政府既有颁布法令及人事任免均受到奉、冯两派的掣肘的内忧,又有大沽口炮击事件的外患。蒋政府也处于内战开始前的紧张状态以及美国支持与否的关键时期。按正常的逻辑分析,都是政治老手的段与蒋只要不是“脑髓里有贵恙”,决不会做出这样的暴行来给自己增添麻烦。

  可惨案偏偏发生了。段与蒋都不无冤屈的承担了一切后果。

  无论是段祺瑞的长跪不起还是蒋介石的暴跳如雷,表现的都是中国传统式的后悔──后悔得不是不该对手无寸铁的民众开枪,而是枪开的不是时候。他们并不认可这么一个铁律:一个政府,一旦向徒手的青年学生与平民百姓开了枪,不仅践踏了为政之德的最低底线,也越过了维护社会秩序的法治界限。虽然他们事后为违背这条铁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蜀泉 发表于: 2006-5-4 22:03:51|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12 17:08:44|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从陈独秀晚年看蒋介石对陈独秀的态度


[历史随笔]从陈独秀晚年看蒋介石对陈独秀的态度


作者:温酒导古今 提交日期:2005-11-5 23:12:00 

陈独秀生于1879年,蒋介石小陈独秀8岁,生于1887年。由于政见不同,两人可以说是死对头。但这并不妨碍蒋介石对陈独秀的敬重。陈独秀晚年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十分不得意,他是当政的国民党的重要人犯,被共产党开除,被托派开除,在政治舞台上,他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当时的老蒋可谓春风得意,国家大权独揽,但他并没有对老对头陈独秀宜将胜勇追穷寇,痛打落水狗,他完全可以这样做,但他没有,而对陈独秀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其中多有耐人寻味的地方。
  陈独秀是1932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之后押往南京。陈独秀的被捕震惊了全国,蒋介石对此案非常重视,在他的授意,何应钦10月25日在军政部会客厅审讯陈独秀。何应钦时任军政部长,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等高官,在北伐中,曾与陈独秀共过事,蒋介石如此安排确有深意。何应钦并没有摆出审讯官的威严,也没有威胁利诱,而只是将北伐前国共合作时签定的《两党领袖联合宣言》递给陈独秀,希望陈合作。老陈大怒,啪的把宣言往桌上一拍说:“是你们不合作!”何应钦温和的说:“先生不要发火。”他转移话题,问:“不知先生与赣鄂等省的暴动有无关系?”“毫无关系。”“这就好。”审讯结束。这与其说是审讯,不如说是温和的走走过场。据当时的报载,何应钦走后,看守的下级军官马上围住陈独秀索要墨宝,陈独秀的毛笔字和古体诗是很有功力的,完全可以自成一家,由此一节也可以看出,看守的军官也没有把陈当看成十恶不赦的罪人对待。上面的人对陈都不过于追究,下面的人才敢稍稍放肆。
  蒋介石决定对陈进行公开审判,这在对中共要犯上也是少见的,审判即使是法官说了算,人们可以旁听,舆论可以曝光。在法庭上,陈独秀毫不退让,指责蒋介石“吸尽人民脂膏以养兵,挟全国军队以搜刮人民,屠杀异己……大小无冠之王,到处擅作威福,法律只以制裁小民,文武高官俱在议亲议贵之列。其对共产党人,杀之囚之,犹以为未足,更师袁世凯之故智,使之自首告密,此不足消灭真正共产党人,只以破灭廉耻弃国人耳。” 从陈的抗辩中,不难看出他那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陈独秀一生都实践着这样的信条,“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即使在强权和刺刀下,他也不改初衷。陈独秀的让人佩服,这可能也是一个因素。蒋介石并没有因为陈独秀的不敬而挟怨报复,他顶住国民党强硬派枪毙陈独秀的压力,没有重判陈,而只判了13年,后改判8年。
  在监狱中,陈独秀这个重要政治犯是受特殊待遇的。单独住一牢房,可以看书看报写文章,著书立说,可以有外人来探望,可以与外界通信联络,更有甚者,他年轻的第三任妻子潘兰珍可以陪住。这种优厚的坐监生活,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享受得到。1937年8月23日,因监狱受到日机轰炸,蒋介石决定提前释放陈独秀。这可说是对陈的又一个优待。
  蒋介石不是对所有曾做过中共高官的人都优待的,瞿秋白做过与陈独秀相等的职位,1935年被捕,蒋介石没有犹豫,就下令将其枪毙了,蒋介石对共产党人是绝不手软仁慈的。
  陈出狱,陈果夫、陈立夫立即宴请。他们传达蒋介石的意见:聘请陈出任劳动部部长之职。陈独秀即席发言:“……他叫我当部长是假,叫我点缀门面是真。他杀了我们多少同志,包括我的两个儿子,把我关了许多年……这不是异想天开吗!但是,今天国共合作抗日,在抗日的工作上,我可以和蒋先生合作。”  
  陈独秀就是这样一个人,公私分明,直言不讳,国难当头,他可以先搁置私仇党见。他支持国民党抗战,但并不表明他不发表自己的见解。1938年7月16日,陈独秀在民生公司发表演说《资本主义在中国》,此后,他继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表达了他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受日本欺凌,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发达的民族工业。所以,中国应该努力“发展民族工业”。“我们不要学唯名主义者,一听到社会主义便肃然起敬,一听到资本主义便畏之如蛇蝎,厌之如粪蛆,如果人们不敢断言中国此时可以采用社会主义制发展工业,就必须毅然决然采用资本主义制来发展工业。只有工业发展,才能够清除旧社会的落后性,才能开辟新社会的道路”。汪精卫当时是国民党副总裁,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公开表示,国民党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汪精卫的言论显然是针对陈独秀的,在汪精卫的推动下,国民党的御用文人舆论界一度掀起了批驳陈独秀发展资本主义的论战。
  陈独秀于1938年8月3日从重庆乘轮船顺长江来到了江津。 陈独秀到了江津之后,国民党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和戴笠经蒋介石允许后,曾提着水果、茅台等礼品微服拜访陈独秀。开始,陈独秀拒不接见。后来,两人找到陈独秀的朋友、也是黄埔军校著名的政治教官高语罕通融,才得以见面。陈独秀表示,自己逃难入川,虽国事萦怀,但不问政治,也不曾有任何政治活动,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独秀请胡宗南和戴笠转告蒋介石,要好自为之。蒋介石得知陈独秀的答复后说:他还是识大局的。
  陈独秀夫妇与祖母及三儿子陈松年妻儿共一家7口生活在一起,陈还有疾病,经常需要看病治疗,陈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紧张,除了稿费,主要靠友人馈赠,但国民党人的他大都拒收。他的最稳定的馈赠是“北大同学会”按月捐赠给他生活费。晚期他也有甄别的接受了一些国民党人的馈赠。从心里上,陈是不愿接受别人的馈赠的,何况是国民党的。由于生活的窘迫他也完全是不得已。比如朱家骅先后所赠的三笔款项,分别为1000元、5000元、8000元。在给朱家骅的回信中,陈独秀写道:“国焘兄来津,奉读手教,并承赐国币八千元,远道将来,不敢辞却,无劳而领厚赐,受之实深惭愧也。”又说,“以后如再下赐,弟决不敢受,特此预陈。”可见陈独秀在本心中,是不愿意接受的。凡是对陈独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的这种性格,在馈赠时都要想出能够使陈接受的方法和理由。
  陈独秀在有生之年,并不知道有些馈赠的钱的真正来源,据现在人考证,朱家骅的馈赠的是国民党官方的钱,蒋介石是同意的。“北大同学会”的按月馈赠也是蒋介石安排的。
  1942年5月27日夜,陈独秀由于食物中毒逝世,享年64岁。他的葬礼是江津国民党地方政府操办的,“参加葬仪者有朝野名流学者三四十人,左右乡邻壮丁不期而会者一二百人,沿途护卫且放鞭炮以示景仰惜别之意。”  当时来的最大的官员是教育部次长、国民党中委段锡朋,段还带来了蒋介石、陈立夫等人的赠金。蒋介石赠了一万元,朱家骅五千元、段锡朋、王星拱、陈立夫各两千元,许静仁一万五千元。此外,胡小石、欧阳竟吾、高语罕等人也也表示。收支相抵,尚欠五千零三元,由乡绅邓蟾秋叔侄承担。
  有关陈独秀安葬的情况,当时的村民吴元珍说;“埋陈独秀那天,来了好几百人,有当官的,也有大户绅粮。双石乡公所还组织了上百个乡丁来沿途护卫,一路放火炮,点冲天铳。从石墙院到埋陈独秀的‘康庄’要走30来里路,队伍拉了好长好长。陈松年端着遗像走最前头,后面是八人抬的黑漆棺木,衣衾棺木都是白沙的大绅粮邓蟾秋送的。陈太太一路上哭得死去活来,由杨二太太和吴白林的堂客扶着,我们这些当下人的就打起花圈,跟在后头走。陈先生活时我们没觉得他有啥,死了,才晓得他了不起,连县长那么大的官,鞠躬时,还只能站在最后头。”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略知当时隆重的场面。
  有人认为陈独秀晚年贫病交加,在凄凉中死去,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陈自己没有稳定收入,且有比较严重的高血压病,这些都不假,但在多方的资助下,他的生活在当时当地应该说还是可以维持小康的水准。有国民党上层的默许,且高官中的朋友也常来看望,加之本人的威望才学,受到地方上的尊重也是理所当然,江津的县长曾多次拜访就很说明问题。可以设想,以当时蒋介石的倾国之权,别说发话,就是暗示一下,陈独秀的日子就好过不了。蒋介石不但不干扰陈的正常生活,还暗中给陈资助。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政见不同,但蒋是尊重陈独秀的为人的。用古人的话说,为惺惺惜惺惺,好汉识英雄。或许有人会说,蒋只不过是要利用陈,这种用意肯定是有的,他曾几次派人劝说陈出来做高官,但都无一例外被陈拒绝了,但蒋并没有因此而对陈加压,反而任其自然。有人或许又会说,因陈社会威望很高,有很多人为陈说情,蒋也要考虑社会舆论。此说也不假。当陈被捕后,社会各界反响很大,《申报》刊出蔡元培、柳亚子、杨杏佛、林语堂、潘光旦、董仁坚、全增嘏、朱少屏合署的《快邮代电》;傅斯年发表《陈独秀案》一文,说政府决无在今日“杀这个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之理!”蒋梦麟、刘复、周作人、陶履恭、钱玄同、沈兼士等12人致电张静江、陈果夫说情;胡适、翁文灏、罗文干、柏烈武等或致电蒋介石或私下奔走,以求从宽处理。国际著名学者爱因斯坦、罗素、杜威等人都打电报给蒋介石,要求释放陈独秀。特别是与蒋介石关系非比寻常的张静江、陈果夫亲来说情,对蒋的影响确是不小,但这也不能掩盖蒋本人对陈的特别之情。我们现在看不到蒋对陈独秀过多的褒贬文字,但从他对陈独秀的处理上已经看出了他对陈的态度。
  相比之下,中共的某些人对这位建党并是最初的领袖却恨入骨髓,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且不说他们公开以匪徒称呼,且不说他们在陈被捕后冷嘲热讽,希望国民党杀掉陈,且不说无中生有,大肆发表文章,公开诬陷陈为领取日本津贴的汉奸,就是老毛等人,对陈的态度也十分暧昧。陈出狱后,最想去的是延安,他曾委托罗汉与中共联系,中共对此事非常重视,专门开会研究,1937年10月10日,张闻天、毛泽东电告林伯渠,提出对托派分子的几条原则,并要他转告罗汉。这几条原则是:(一)我们不拒绝与过去犯过错误而现在真心侮悟,愿意抗日的人联合,而且竭诚欢迎他们的转变。(二)陈独秀等托派分子能够实现下列三条件时,我们亦愿与之联合抗日:1。公开放弃并坚持反对托派全部理论与行动,并公开声明同托派组织脱离关系,承认自己过去加入托派的错误;2。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3。在实际行动中,表示这种拥护的诚意。至于其他关系,则在上述三条实现之后可以再考虑。很多人都据此认为中共是欢迎陈独秀的,重要阻挠的是王明康生。此说值得商榷。那时,正是中共提倡统一抗战之时,欢迎任何人任何党派与中共联合抗战,如果拒绝陈独秀,显然与与其声言相违背。但提出的三个条件,对陈独秀来说,也是相当苛刻的,与陈长期共事的中共领袖们对陈的性情不能不清楚,陈对这样的条件是不会屈从的。果然,在董必武来见陈独秀。提出这三个条件后,陈说:“回党固我所愿,唯书面检讨,碍难从命。”
  再看老毛对陈的态度。在五四时代,毛对陈是相当崇拜,1923年夏到1924年底陈独秀是中共总书记,毛泽东是秘书,他们一起共事一年多,1925年,在陈的同意下,毛泽东当上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在整个从23至25年的合作期间,两人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且合作还是比较愉快的。到达延安后,毛曾对前来访问的斯诺说过,胡适,陈独秀对他影响深远的人。并特别提到陈独秀是“对我的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1942年3月30日毛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 1945年毛在中共“七大”预备会上讲“七大”工作方针时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这些人受陈独秀和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老毛并不否认陈曾在建党时期的功劳,也并不否认他青年时期受到陈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他欢迎陈到延安,更不表明他没有否定陈的晚年。1955年3月,毛在对《邓小平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稿》的批语的修改时写道:“我们党内曾经出现过陈独秀,张国焘等著名的大叛徒,他们都是阶级敌人在我们党内的代理人,我们曾经进行严肃的斗争驱逐了这些叛徒。”叛徒者,最危险,最凶恶的敌人也。长期以来,一个潜规则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叛徒是众敌之首,陈被按上这样的罪名,如果他还活着,其下场可知。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刘少奇对毛说:“陈独秀抗战初期曾要求到延安来,如果来了。看到革命胜利,也可能改过来,” 毛回答:“他后来去世了。那个责任也在我,我没有把他接来延安。那时我们提了三个条件,他不能接受。当时我们还不稳固,那时就那么一点资本,那么一点根据地,怕他那套一散布,搞第四国际。现在我们本钱大了……”
  历史的是是非非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事人都已作古。但陈独秀的晚年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索。人啊,难道仅仅是政见党见的关系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12 17:09:19|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提交者:且听猫吟
这两位都是太宅心仁厚才玩不过流氓
 fangliang 发表于: 2006-5-13 09:53:42|显示全部楼层
  应让当今的青年人多了解真实的历史,客观、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一个民族只有敢于面对真实的历史,才会进步;青年人只有看清历史,才能分清善恶,明白荣耻,也才会创造新的,不再让后人蒙羞的历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21 14:04:47|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蒋中正先生最喜爱的一首赞美诗

众所周知,蒋中正先生全家都是基督徒。蒋先生特别是到了台湾后,每周都按时礼拜。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凯歌堂周联华牧师(当年蒋的御用牧师,也有些台湾人对其不满,称其为“教棍”)来大陆传教,他在一次与重庆某教会牧师交通中,谈到了老蒋最喜爱的一首赞美诗,这首赞美诗大陆的教会也收录了。细读这首赞美诗,你会惊奇的发现它述说的正像是蒋的经历,难怪周牧师说老蒋唱到此诗,常泪流满面,还常因太入神而把教会公用赞美诗误带走。
  下面附上这首基督教赞美诗的中英文版:

慈 光 歌

恳求慈光,导引脱离黑荫,导我前行!
黑夜漫漫,我又远离家庭,导我前行!
我不求主指引遥远路程,我祇恳求,一步一步导引。

向来未曾如此虚心求主,导我前行;
我好自专,随意自定途程,直到如今!
从前我爱沉迷繁华梦里,骄痴无忌,旧事乞莫重提!

久蒙引导,如今定能继续,导我前行,
经过洪涛,经过荒山空谷,夜尽天明;
晨曦光里天使和蔼笑容,多年心爱,契阔一时重提。

(来自《赞美诗(新编)》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 第262首)

Lead, Kindly Light (慈光歌)

Lead, Kindly Light, amid the encircling gloom,
Lead Thou me on
The night is dark, and I am far from home!
Lead Thou me on
Keep Thou my feet; I do not ask to see
The distant scene - one step enough for me.

I was not ever thus, nor prayed that Thou
Shouldst lead me on.
I loved to choose and see my path, but now
Lead Thou me on!
I loved the garish day, and, in spite of fears,
Pride ruled my will; remember not past years.

So long Thy power hath blest me, sure it still
Will lead me on.
O’er moor and fen, o’er crag and torrent, till
The night is gone,
And with the morn those angel faces smile
Which I have loved long since, and lost a while

  -John Henry Newman
上面这首由十九世纪英国神学家及文豪纽曼枢机主教所作的赞美诗,是英国文学中的一首名诗。全诗洋溢着一种温柔敦厚的气质,而且氤氲着幽静而恳切的情怀。此诗在世界文学上,亦被公认为一篇杰作,值得读者诵读欣赏。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5-21 14:05:45|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提交者:netharry

据说蒋介石到台湾后反思,认为自己没有打碎中国的偶像而被上帝弃用,而毛却破了四旧。事实也的确如此,基督教在中国受到抵挡,上帝就利用毛击碎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基督教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接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4:31,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