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脐橙,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张建|查看: 29572|回复: 153
[旅游] 

眉山三苏祠

 [复制链接]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21 10:17:08|显示全部楼层
启贤堂后北楹开轩,清嘉庆十七年(1812)辟为木假山堂。堂内木假山三峰鼎峙,坚骨瘦石,壁立嶙峋,系清代留存珍物。据《眉山县志》记载,苏洵偶得木假山三峰,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叹其“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漂沉汨没于湍沙之间,脱泥沙而远斧斤”之幸者。赞其“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因苏洵十分珍爱此木山,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父子三人离眉赴京(河南开封)做官时,将木山运至京城置于住宅的南园处。当时诗坛上享有盛名的诗人梅圣俞见其木山奇特,赋《木假山诗》予以赞赏,苏轼步其韵也作了《木假山诗》并序。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写诗赞曰:“枯楠千岁遭风雷,披根折干吁可哀轮菌无用天所赦,秋水初落浮江来。……一丘一壑吾所许,不须更慕明堂材。”表达了对三苏父子的仰慕之情。岁月沉浮,原木假山不知流失何处。今日木假山堂,堂上为干隆甲戌年(1754)眉州知州阎源清维修原木假山房时,由杭州宋凤起书“木假山堂”巨匾悬挂于上。而堂内木假山,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见城南岷江河边一色黝质坚,三峰宛具,状如乌牛的乌木,乃购回陈列于木假山堂内。此木假山形似木山,实为树根,天工自成,古朴奇特,堪称全国一绝。木假山和木假山堂都饱含着三苏不朽文学传统和道德精神,展现了眉山千载诗书城的文学风范。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21 10:17:59|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碑亭南侧水渠旁有苏宅“洗砚池”,世传是苏氏兄弟青少年习作书法、绘画后洗涤“天石砚”的水凼处修置了洗砚池。池为正八边形,每边长2米,有砖砌栏杆围绕。正东面留有门,沿石阶可至池中。正西面临水处嵌一碑,有眉州人彭耀章仿苏字题写的“洗砚池”三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21 10:18:5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建于2002年。“虬池”取意于苏轼《后赤壁赋》中“履巉岩,披蒙茸,距虎豹,登虬龙”及《仇池笔记》。怪石中,一道飞瀑裂地而出,一泓碧波,水光鳞鳞。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21 10:19:52|显示全部楼层
眉山三苏祠,既具有古祠堂的建造布局,又有名人纪念性园林的风格和文人园林的意境。庭院红墙环绕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屋宇堂廊,布局有序,点线相呼,疏密有致。匾额对联,缤纷耀彩。三苏祠以其自然、野趣、古朴、典雅的四川园林特色甲于西蜀,充分展现了“南州胜迹古祠堂”的风采。 三苏祠主体建筑是一组典型的、完整的清代建筑群。殿堂布局中轴线相贯,座北朝难,由南到北依此是前厅、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来凤轩及两厢房。整个建筑为三进四合院式,为典型的四川民居式清代古建风格。丰富的水域景观是三苏祠园林的一大特色:古殿堂三面环水,形成“岛居”。池中植有莲荷,风起时,云影波光,荷叶摇曳,“苏祠瑞莲”自古誉为古眉州八景之一。竹木景观是三苏祠的又一特色,素有“三分水,两分竹”之美称。苏东坡十分喜竹,曾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后人纪念苏东坡,改其住宅为祠时,无不掘池磊山,广栽竹木,精心培植,使其生机蓬勃,以明东坡先生高风亮节之美德。而今三苏祠,修竹耸翠,万竿竞发,摇曳婆娑。其竹径、竹亭、竹廊,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苏祠园林树木葱茸,绿草茵茵,藤蔓奇花倚墙绕屋,芳香宜人。名木古树、人文景观繁多,古老苍朴的榕树枝叶蔽天,两株三百年银杏粗壮挺拔,数株百年丹桂翠如羽盖,中秋之季,香气袭人。百年黄荆盘曲出枝,树大中空而枝叶繁茂。这些林林总总的景观,给苏祠平添了几分庄重与幽静。漫步三苏祠,但见楼堂亭榭与山水相依,古木修竹掩通幽曲径。雪片似的海棠,湾湾碧水,一花一木,一山一石,一桥一景,无不典雅别致,引人入胜,颇具川西地方园林风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21 10:20:44|显示全部楼层
建于2002年。以三苏父子文峰鼎峙为构想,造型别致,三道飞瀑直流而下,象征三苏文化源远流长。“文峰”二字为清代眉州知州金一凤所写,“文”多三点,乃金一凤有意为之,以强调三苏父子的文章盖世。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21 10:21:41|显示全部楼层
三苏祠古祠堂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三进四合院组成,祠后一宇便是来凤轩。据说来凤轩原系苏轼兄弟青少年时期的寝室,又是其读书房。苏洵为勉励苏轼兄弟二人勤学上进,博学多才,将它取名为“来风轩”。嘉佑二年(1057)苏轼兄弟二人同榜考中进士后,名震京师。诗人梅尧臣于嘉佑三年(1058)写了《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诗中有“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的诗句。他热情称赞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年少博学,进士及弟,声震天下,犹如两只神奇的“雏凤凰”。后人以此便将“来风轩”改为“来凤轩”,喻意苏洵家中飞来了两只可爱的凤凰。现存的来凤轩系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其时因苏宅木假山房遣址难寻,又无力另修,便以此堂名为木假山房,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木假山堂后,又更名为济美堂。1982年维修后复更名为来凤轩。轩前两株铁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21 10:27:21|显示全部楼层
云屿楼在来凤轩东侧,抱月亭北端,座北朝南,重檐歇山式,抬梁式梁架,小青瓦屋面。正脊、垂脊、戗脊均饰卷草式图案。清光绪元年(1875)建。楼南、西、北三面临水,东、南、西三面阶沿下有块水池,池边有石栏杆,石砌素面台基,南面有五级垂带式踏道。据《眉山县志》载:“楼为清同治丁丑年张文襄督学至眉筑。1979年维修云屿楼时,见正梁上书为”光绪元年“,其时张任四川省督学使,故楼应为光绪元年始建。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21 10:28:06|显示全部楼层
南园碑亭(原消寒馆)位于瑞莲池西岸,民国八年(1919)修建。内为敞厅。东房为硬山式屋顶,筒瓦房面。东向有两道门,一与百坡亭相对,一隔池与瑞莲亭相望。皆依桅而作亭,亭为攒尖式,两亭间有廊相通,亭与廊都设有石凳。东房后为一“H”型碑廊,形成两回合小庭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21 10:28:58|显示全部楼层
快雨亭在大殿西侧,亭临瑞莲池畔,清代咸丰年间修建。每当荷花盛开时,游人在此小憩,可使心清神爽。在快雨亭中看雨景应于盛夏。盛夏若遇大雨,水雾蒙蒙,笼罩着树梢和亭榭,骤雨激起荷池浪花,一阵凉气袭人。清代著名学者、大书法家何绍基任四川学政使时,来眉州主持考试,曾宴集三苏祠快雨亭,适逢炎夏遇雨而得凉,于咸丰三年(1853)题篆了“快雨亭”匾额。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9-21 10:29:47|显示全部楼层
百坡亭是横跨瑞莲西池上的一座桥亭,东连西厢房、快雨亭,西对碑亭(原消寒馆)。苏轼任颖州太守时,曾作《泛颖》诗,诗曰:“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南宋时州守魏了翁疏凿环湖后于湖上筑修了百坡亭,后环湖与百坡亭俱毁。后代诗人曾因此而慨叹道:“百坡何处问荒亭,池馆犹荐菡萏青。寂寞江山空有泪,飘零词客岂无灵!”民国十七年(1928),眉山人为纪念苏东坡,希望眉山有更多的东坡式的人物出现,在三苏祠瑞莲西池修建了这座百坡亭,亭长二十米,中间为八柱小亭,攒尖式屋顶,筒瓦房面。亭边设飞来椅,供游人临池俯照。每当夏季莲花盛开,游人观鱼赏荷趣味甚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15:35,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