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姚兴国|查看: 32245|回复: 103
[建筑] 

会理

 [复制链接]
 罗松涛 发表于: 2005-3-9 21:17:04|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结集出版了吧。
 谭成钢 发表于: 2005-3-9 21:33:49|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共有二十余篇,如能出版,当然是件幸事。当年收集整理这些故事的人,如象李华飞老先生,已经作古。李华飞是四川老一辈中有名的剧作家,著有川剧《望娘滩》等作品,与流沙河、石天河等老前辈均是同时代的文化人。发这些帖子,也是怀念这些老前辈们。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谭成钢 发表于: 2005-3-10 21:03:01|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专题]会理民间故事(4)──小龙滩的传说

原搜集整理人:大觉 会理东坝的北边山沟里,有个叫小龙滩的地方,一块房子大的石头下,流出一股清澈的山泉。传说有一条小白龙被压在山石下面,却为人们喷出这股常年不断的泉水来。 东坝这地方,北起吊脚楼,南到白塔山,曾是个兴旺的坝子,上万亩良田,由于水好地好。年年丰收;而农民却过着异常困苦的生活。因为这坝子里所有的土地,都是地主们占有的,农民得交纳沉重的租粮,尽管出产很好,终年劳苦,仍然不得温饱,有的甚至曾被逼得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离东坝不远,有座香火鼎盛的玉皇庙,供奉着玉皇大帝的金身,每年春秋二季,都要盛设供品,祭祀这个至高无上的天神,才能保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东坝的穷苦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东西送去上供呢!于是惹恼了这位主宰人们命运的神灵,命他的力士神将,截断了所有通往东坝的水源,仅留下北面山沟里的一个小潭,只能勉强供得住坝子里人们的吃水。从此,这一片肥沃的土地,就成了有名的望天吃饭的干东坝了。 东坝农民的苦难,感动了西边大龙滩的小白龙。这条小白龙,遍身银光闪闪,矫健异常。不论飞到哪里,都带着成团成条的白云;看到受干旱的地方,就普降霖雨,为人们解除灾难。它看到东坝的大片干得开了裂,人们吃水都要轮流排队到北边山沟小水潭边去等,就飞到东坝上空,现身绕行,布雨降雨,解除了东坝人民的危难。 “久旱望甘霖”。小白龙现身降雨,庄稼得救了,农民们高兴得冒着大雨望空礼拜,感谢小白龙的帮助;小白龙也摇尾点头,向人们频频致意,然后缓缓向西飞去。 雨后,农民们聚会商量,推举了五位年高德重的老人,到西边去寻访小白龙;并备了猪羊酒礼,用黄绫写了表文,奉请小白龙来东坝居住,永保东坝不受干旱。 五位老人带着礼品和表文,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走了三十三天,才终于在西方的大山中找到了大龙滩。当地人说,这就是小白龙的住所。他们在大龙滩的潭水边,摆下猪羊酒礼向小白龙致谢,烧了奉请小白龙到东坝去的表文,就露宿在大龙滩旁。 当晚,小白龙给五位老人托了梦,愿意把东坝作为他的一个行宫,只要东坝的人民为他准备一个住地,便于东西往来兼顾就行了。因为他还要护佑西边一带的农民呢!五位老人醒来,互相说了各自做的同样的梦,欢欢喜喜地赶回东坝去了。 东坝的人民,为了小白龙在正对西方的山梁上修了一座龙王庙。从此以后,小白龙来往于东西两边,适时布云降雨,人们再不受干旱的祸害,连年丰收,生活渐渐富足有余了。 小白龙给东坝带来连年丰收,却得罪了上天的玉皇大帝。他命令千里眼和顺风耳天天偷听和探看小白龙的动静。这两个家伙不说干旱给人们造成的苦难,却专说人们如何地敬奉小白龙;诬蔑小白龙擅自行雨,讨好百姓,违反天规,博取敬奉。昏庸残暴的玉帝,不察实情,居然令雷部众神,火烧东坝龙王庙。 一天夜晚,狂风陡起,暴雨阵阵。人们都觉得奇怪,因为这并不是需要降雨的时候;而且小白龙降雨就从来不是这样雷霆烽火的。大家都预感到将有什么灾难降临似的,惊慌地不敢睡觉。突然,一声炸雷,带着一团火球,从空而降,直扑龙王庙正殿。霎时,风助火势,火趁风威,忽喇喇烧将起来。人们不顾霹雳轰顶,狂风扑面,带着提水工具,呼喊着:“龙王庙烧起来了,快救火啊!”从四方八面,直向龙王庙奔去。 一场天火,烧了龙王庙,毁掉了小白龙的行宫,人们是多么痛心啊!,只好重新备料,准备重建庙宇。而英勇善良的小白龙,并没有因行宫被毁而退缩,他仍然适时兴云布雨,保护人民。没有住处,就暂时在北边山沟中那个小水潭里存身。 小白龙这种顽强的精神,使玉帝越加震怒了。他凶神恶煞地命令黄金力士搬来了小山般大的一块巨石,趁小白龙不备之时,直向水潭砸来。“轰隆”一声,巨石下落,劈头盖脑地正压在水潭上面,小白龙被困在这块飞来的巨石下面了。 从此,水潭不见了,巨石下的清泉,却越涌越旺。小白龙虽然被困在巨石下面,却仍然在不断地喷出清澈的水来,造福东坝人民。于是人们把这里改名叫“小龙滩”,还在巨石下流泉出口处,雕了一个威武的龙头,张着大口,让泉水从龙嘴中流出。 如今,干东坝早已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坝,东坝大堰建成后的二十多年中,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望天等雨的面貌;更建起了一条银白色粗如巨龙的倒虹管,把水都引上了千寻绝壁。人们说:这才真正是我们的小白龙!
 leikang 发表于: 2005-3-10 21:10:24|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搜集整理,和发布。这些对我很重要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谭成钢 发表于: 2005-3-10 21:30:43|显示全部楼层
我因工作忙,一时打不出这么多文章,只好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发。
 谭成钢 发表于: 2005-3-11 19:38:21|显示全部楼层

[专题]会理民间故事(5)──东山寺的钟

东山寺的钟原搜集整理人:大觉 东山寺的钟,西来寺的鼓, 朝暮钟鼓鸣,声声报子午。 东山寺在会理很有名,东山寺的钟就更有名。据说这钟声响三十里,南边要传到小柳树翻山,北山要传到油菜地。若干年来,祖祖祖辈辈教育子孙要珍惜宝贵的时间,留下了“东山寺的钟”这个传说。 会理,得天独厚,非常富庶;人民勤劳,四季如春。可是由于地处边远的金沙江角角上,交通闭塞,连一个计时的钟都没有。人们记时的方法,是看日头,点更香;连夜晚打更的更夫,都是用这些方法来定时间的。 有一年,来了一个老工匠,鹤发童颜,精神奕奕,专为老百姓铸造各种家庭用器和种田农具,东家请了西家请,忙得日夜不闲,很受欢迎。他见会理连个统一报时的钟都没有,就决心给这里的人们铸造一口大钟。大家听到后,非常高兴,自动筹集款项,纷纷献出自己的铜铁,并公议在东山铸造。铸好后,就挂在东山寺里。 从那以后,东山顶上,日夜炉火熊熊,映红了半边天,照得东门一带夜晚走路都不用点灯。人们派了最得力的年轻人去给铸钟师傅当下手;找了最好的厨师给铸钟师傅做饭菜;送去了冬青叶和松枝,在炉旁搭盖起凉棚,给他休息。铸钟师傅深受感动,决心要使这口钟能够声传百里,响彻云霄。 铸钟师傅带领着助手,在火光熊熊的熔冶炉旁,不分日夜地辛勤操劳。火势越来越猛,火光越来越亮;映红了周围的山山水水,映红了城中的家家户户。人们怀着欢悦期待的心情,盼望大钟早日铸成,盼望祖祖辈辈朝思暮想的报时钟声。 整整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熔炼,大钟终于铸成了。人们欢天喜地,万人空巷,都跑到东山去。大家齐心合力,竖好了钟架,将大钟悬挂起来,还要为大钟修建一座钟楼。至于鸣钟的日子,得由铸钟师傅决定。 人们为了感谢铸钟师傅,纷纷邀请他到各家作客,盛情款待,整整吃了一个月送别酒。 钟楼修好了,铸钟师傅也要走了。他围着大钟走了三圈,然后告诉人们,在他起身时,点起一支更香,香燃完了,才开始撞钟,连续四十九响,这样,钟的声音就能远传百里之外。 铸钟师傅动身了,负责撞钟的人点燃了更香,坐在大钟旁边,守候着鸣钟时刻到来。时间慢慢过去,这个玩忽职守的撞钟人却打起瞌睡来,等他惊醒的时候,发现更香熄了。他不知道自己究竟睡了多久,更害怕承担失职的责任,就举起钟槌,用力撞钟。 “咚──!咚──!咚──!” 洪亮悠扬的钟声,冲破四周的宁静,震撼着群山,飘荡在会理城上空。这时,铸钟师傅正走到油菜地,他突然听到了钟声,立即停下脚步,惋惜而又懊恼地向油菜地的人们说:“为什么不照我的嘱咐办事,这么早就撞钟?要是等更香烧完,我已走得很远很远,钟声就能传到百里以外去。现在我才走了三十里,从今以后,钟声就只能传这么远了。可惜!可惜!”说完,头也不回,飘然而去。 东山寺的钟,声传三十里,就是这样来的。从此以后,会理的老百姓就按东山寺早晚的钟声,作为生产劳动,早起晚归的时间标准。 时间过去了很多年,天主教传到会理,在城内修起教堂,还在大经堂的后面高高地修起了一座钟楼,把外国的洋钟挂在上面。每天早晚作祈祷时,便响起一阵“叮当,叮当”的钟声,按时报点,打钟的时间比较准。 那时会理虽也有了少数的机械钟,还不普遍。老百姓由于受“排外”思潮的影响,常常说:“饿不得才投天主教”,所以对那又脆又响的一连串“叮当”声有些反感。于是有人建议,把东山寺的钟搬到中学堂,作为学生上课的标准钟,让全城及周围三十里内都能听见,把天主堂的钟声压下去!老百姓完全支持,费了很大力,终于将东山寺的大钟搬到中学堂来了,而且修了一座比天主堂还要高的钟楼。老百姓高兴极了,从此都不理睬天主堂的祷告钟声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谭成钢 发表于: 2005-3-14 21:49:23|显示全部楼层

[专题]会理民间故事(6)──金洞山

金洞山原搜集整理人:李华飞 金洞山,高又高, 铜头铁尾黄金腰。 ──会理民谣 从前,会理城头有家银匠铺,大家喊那铺子的主人叫做老康。某天,他到姜州赶了街子转来,走拢弹冠驿的时候天就黑了。由于生意兴隆,多喝了几杯“烧老老”,冷风一吹,禁不住偏偏倒倒脚粑手软,只得靠着路边松树坐下,正想卷根叶子烟,忽见金洞山中段闪起几团火光。起初他以为是过路马帮打的火把,没管它。那知眨个眼睛,又是一团接一团的火焰,时亮时熄。 他吃了一惊,霍地站起来自言自语说:“金洞山有宝!有宝!” 第二天早上,他带了两个蜂窝眼银锭,还封了四样礼品,去拜望山脚的大地主孙耀前。说明合伙开发金洞山,给孙“干二成”。孙耀前当然乐意。办了一桌“九大碗”请老康,又吩咐管事通知佃户,去给康老板做工,不许耍刁,随喊随到。他们定下阴谋,对外宣称开荒造田,开出来后将来还分点给出力的农民。 老康曾在金河边淘过金,把山顶的地形土质看了看,确定了地点,就带着兄弟小康,用翠绿的松毛搭帐蓬,砌起石灶水缸,把做工的农民分成早晚两班,连更宵夜的干。七七四十九天过了,挖下去十多丈深,马牙石块分五彩,洞内隐隐放豪光。忽然现出一凼水,水中游动着一条金鱼鳅,口吐黄泡沫。老康捉来丢进石水缸喂起。接着又挖了半个月,发现有个大石框,石框中间关着两扇门,门上一对又亮又圆的金环,射得人眼花缭乱。 老康把笑得合不拢的嘴一闭,咬着牙齿吼道:“你们快回去,哪天再来,另行通知。” 农民听了敢怒不敢言的走了。 等到太阳落坡,老康和小康悄悄地在洞口架起木棒,吊着箩兜,挂上铃铛,让兄弟拉着绳子,把他放下洞去。猛然一股夹着泥沙的冷风吹瞎了眼,睁开眼时,哪有啥石门?面前只见一块大石头挡住。他伸去摸,好细嫩啊,忙伸舌去舔: “哎呀,密甜!是座金岩石啊!” 老康上到洞口之后,立即带着钻子、手锤,第二次又吊进洞里,乒乒乓乓的打了起来。可是,打了三天三夜,腰酸脚痛,却一分也没打进。 “怎么办?老弟。”老康又回到洞口。 “哥,嫂嫂办法多,快去同她商量。” “对!你不提醒,我简直忘了。” 老康的婆娘矮而胖,坐店开铺有名堂。她用嘴算帐比你算盘来得快。那天坐在门口兜生意,忽见大青骡子上骑个瘦长的络腮胡子,在门前下鞍,正是她家“门前人”。 “装了几箩金子回来?”她把双手一伸。 “几箩,连指甲壳那么点都没整到。” “咋个的呢?该不是哄我?” 老康端起普洱茶一五一十摆给婆娘听了。老婆胖脸上两个眼珠直转,心想:这宝山不寻常,买田买地几州县,收租要装万眼仓,修起楼台象宫殿,呼奴使婢赛君王。......眼眨眉毛动,七十二条计策,一条比一条强。天刚发白,老康就赶忙上路,婆娘送他到大花桥: “等你喜信一到,派出百匹好马帮;牌坊扎起它三十座,红毯铺起五里长;敲锣打鼓放火炮,迎接我夫转还乡。” 且说老康来到金山上,把一堆堆杠炭围满洞口,他要用烈火化金石。当熊熊火焰从林中冲天而起的时候,锦鸡不展翅了,貂鼠也逃跑了,山羊没草吃了,山溪水干涸!天地昏暗,日月无光。 老康和小康却得意洋洋,三顿大肉大酒,喝得醉眼朦胧;呼噜噜噜地进入了梦乡...... 钢铁处士挑起万斤“孩儿铁”,急急忙忙走下哑巴山,来到尖子洞向老康说:“你挖金子为发财,我送你仙铁一万担,该要得?”老康瞪住黑大汉,冷冷地笑道:“哪个要你的烂毛铁啊?”钢铁处士气得头发立,大声吼道:“你这个金匠心太贪,好言劝你偏不听,恐怕你的命难全!”说完,他一阵风不见了。 铜先生家住弹冠驿,听说金子姑娘被人放火烧,大难临头,异姓骨肉心连心。它背起铜号铜乐管,踏着月色来找老康,叮叮当当,说话象奏乐:“我和金子差不多,声音比金子还要响亮又好听,你拿我去卖好价钱吧?”老康不耐烦的把嘴巴一瘪:“破铜咋能和金子比?再你吹得莲花现,我啥也不爱,只爱田房家财和金钱。”铜先生气得喉管嗡嗡响:“你这金匠心太贪,好言劝你偏不听,恐怕你的命难全!”说后,化一股黄光飞上天空去了。 熊熊大火!大火熊熊! 烧得绿树变枯枝,烧得清泉变干涸,烧得四周田土开了辙,烧得石头变粉末......。急坏了团转的农民们,都说老康是个活旱魃,不把他赶下金洞山,天干了穷人要饿饭!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顿时成群结队,拿起扁担和锄头,冲上金洞山去找老康算帐。 这时老康正在高兴婆娘的办法强,做着发大财的美梦。他熄了洞中火,不顾一切,又坐着箩兜坠到洞底。金石熔化,洞门大开,到处堆起金砖金块。可是热气逼得心发慌,他急忙服了老婆事先预备好的清凉丸,一口吞下十颗,果然见效,全身非常凉快。他抬头一看,真是洞天福地,金花、金树、金凤凰,金子姑娘坐在椅子上。她见老康进来,杏眼圆睁,柳眉倒竖说道:“你快快出去,不然叫你死无葬身之地!”老康哪管这些,狠不狠,毒不毒,举起钢钎铁锤,向金子姑娘打去,只听得哗啦一声,天崩地裂,金砖、金子姑娘、金洞金门,一样都没有了,剩下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老康贼心不死,还想用打火石发亮,却被那好象火烧的热气闷得喘不过气来,他把最后五颗清凉丸吞了也不顶事。正在万分焦急的时候,洞外吼声如雷:“打死盗金贼子!打死贪心的老康!” 农民们把尖子洞围得水泄不通。老康拼命地拉挂有铃铛的绳子,却没有一点影响,他哪里知道,小康早被吓跑了。 “救命啊!救命啊!”老康被热气闷死洞里。 山上的树叶发绿了,路边的花儿开放了,溪涧的泉水叮咚流响了,山羊跳跃,群鸟歌唱,金洞山又恢复了那葱笼青翠的美丽景色。
 谭成钢 发表于: 2005-3-15 22:52:49|显示全部楼层

[专题]会理民间故事(7)──神奇的银楠果

神奇的银楠果原搜集整理人:金文品 很久很久以前,会理南坝、力马河、凤山营一带长满了神奇的“楠树”,树上一串一串挂满了楠果,这种果子竟然神奇得长年不落。阳光一照,银光闪闪,光彩夺目,煞是好看;风一吹来,楠果碰击得铿锵作响。当地的人们,每家都在端阳那天,摘下一串楠果。说也奇怪,这天,人们从摘下的楠果里便可剥出许多银子钱,男妇老幼,皆大欢喜,远远近近的人都说楠坝一带是“摇钱树窝窝是宝地”。 祖先有言说:这楠果,每家只能摘一串,贪心了要得祸,并且外乡人不能摘。究竟是什么原因,大家都不晓得,不过人们都一代一代严格地遵守这个祖传遗规,从来没人违背。 据说,在一百四十多年前的一个端阳节,南坝的人们在欢天喜地地摘着银楠果,突然,马铃急响,几匹大灰马载着几个肥头大耳的钩鼻洋人来了。这些身挎马刀,用倒通不通的“跛脚”中国话说,他们是“耶稣的后裔”,早算出金沙江北岸的会理有宝,今天特地从云南那边赶过来,愿意出高价买这些银楠果。说话时比手划脚,趾高气扬,对人们不时投来鄙视的眼光。人们把关于楠果的祖规告诉洋人。可洋人一点也听不进,边晃脑袋边说:如果不卖,他们就要自己动手了。人们还是再三告诫,洋人置若罔闻,冲入楠树林,见楠果伸爪就抓,一边还放肆狂笑。他们嫌慢,竟贪婪地抽出马刀,朝楠树乱劈乱砍...... 忽听“轰隆隆”,一声霹雳。顿时,黑云骤聚,狂风呼啸,泻下倾盆大雨。那满树的楠果一触雨便马上爆裂,楠树里掉出的已不是银子金子,却是一股一股的蚊虫,多么秀丽的楠坝,瞬时满地滥泥,蚊虫乱飞。 领头的洋人见势不妙,急忙把砍下的楠果装进一个大口袋,其余洋鬼也抓起楠果往自己衣兜果塞了又塞,然后上马扬鞭,沿着力马河向东而去。 人们见此情景,又气又急,眼看那惹下灾祸的洋人劫宝而逃,那肯罢休。几十个青年提刀挟弓,翻身上马,追赶钩鼻子强盗。 一口气追了十里,渐渐追近,青年们弯弓搭箭,“嗖、嗖、嗖......”只见那领头的洋酋连口袋一起,滚下了滔滔的力马河。其余洋鬼子继续逃窜,只听“哗啦啦”一个响雷,灰马受惊,洋鬼子一个接一个也被撂下了力马河。 青年们立即下河打捞被盗的楠果,一直捞了七七四十九天,什么也没有得到...... 痛心啊!那满山花果的楠坝变成了遍地淤泥的“滥坝”,人们再也看不见他们的银楠果了......。 后来,人们在力马河、凤山营一带发现了闪光的宝矿。当地人们都说,这就是当年洋人劫的楠果下的儿,现在终于找到了,中国的宝,毕竟是中国人民的。 (船夫注:力马河有西南最大的镍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谭成钢 发表于: 2005-3-17 21:07:37|显示全部楼层

[专题]会理民间故事(8)──李彦青大闹东岳庙

李彦青大闹东岳庙原搜集整理人:大觉 会理城中心的钟鼓楼墙上,嵌着一颗碗大的炮弹头,那是清朝咸丰十年回民起义将领李彦青、桂吉富和清兵作战留下的纪念。直到现在会理还流传着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 那时坐镇会理的州官姓黄,老百姓都喊他“黄吃屎”,他的儿子黄扯眼是个花花太岁,横行一方,无恶不作,老百姓恨死了这个坏蛋。 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四,南门外东狱庙要办娘娘会,在庙会期间,男女老少,挨肩接踵,都往东狱庙来赶热闹,卖小吃的,玩杂耍的,应有尽有,热闹非常。 那年正逢娘娘会的正会日子,黄扯眼吃过早饭,带着五七个随身的跟班,大摇大摆的往东狱庙走来。南国三月,颇似初夏,他穿着白大绸长衫,戴顶青煅红顶瓜皮帽,帽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黄的长辫,手摇洒金摺扇,摇头晃脑的东盯西瞧。还没有走拢庙门,只见贴心豆瓣黄小三嘻皮笑脸,跌脚打掌的跑回来:“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少爷,快去看多漂亮的一个年轻婆娘在走软索呢!”黄扯眼一听,料定是跑江湖卖艺的,高兴得连奔带跑;两个跟班挥舞双臂,嘴里喊道:“让开,让开!”在人群中估住推出一条巷道来。 看热闹的人们回头一看,认得是州官黄吃屎的公子,只好往两旁退让。胆小怕事的,早就退避一旁,到别处游逛去了。 黄扯眼进到场中,恰巧铜锣不响,软索演完。一个二十多岁的汉子,赤裸着上身,腰系一根五寸宽的黑色绦带;身旁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头上用红头绳将头发拢起,挽成双髻,一双黑亮的大眼,象漾着晶莹的水波,微笑着的黑红的脸颊上,隐隐现出一对洒窝。她身穿米黄色打衣,腰系翠绿色丝带,真象一朵盛开的山茶。二人直到场中,那汉子双手一拱: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九门八灶,龙堂虎社,老大老三,老五老幺,兄弟初靠贵龙码头,一式少来问候,在此请安!”说着,屈了屈右膝,丢了一个歪子。“因家乡冬旱,庄稼欠收,生计无法,带着家小,不顾抛头露面,糊口四方。各位看客,高抬贵手,一文两文,各随心意,资助了我桂某,我夫妻不忘大恩大德。”说完又是满圈一拱,拿起铜锣伸到观众面前,请求张罗。观众们纷纷向铜锣里叮叮当当的丢着小钱和铜板。但有的看见黄扯眼在场,就只好稳起不敢动手。 黄扯眼正被那女人娇美的面容和身姿引得入了迷,忽见一面破铜锣伸到他鼻子底下来,心中着实不安逸,开口道:“老子才来,看都没看,就要他妈啥子赏钱?”说着顺手一推,只听得哗啷啷一声,铜锣被掀得老远,铜钱撒了一地。那卖艺汉子不由得满身是气,他涨红着一张大脸盘,双手拳一捏,气冲冲地问道:“你不给钱到不要紧,为啥把我的铜锣掀了?”一个跟班接口反问道:“你认得这是哪一个?告诉你,这是方圆百里大名鼎鼎的州官老爷的公子,黄大少爷!” “既是黄大少爷,更要讲理才对嘛!” “好哇!大少爷就同你讲理吧!把你的刀枪把子收拾起,随我到公馆里演一场,赏你十两银子!” 好心的观众们,直向卖艺汉子摇手示意:“去不得!”那汉子也算个风尘中的英雄,江湖上的好汉,怎会上黄扯眼的当。 “对不起,黄大少爷!我夫妻还要赶路,不敢领受大少爷的赏赐。” “真是狗戴帽子,不服人尊敬。把他的摊子收了,看他去不去!” 那帮跟班狗腿,一拥而上,抢着收那卖艺汉子的家什。那女子也不好惹的,一抬手,一提脚,就丢得两个跟班打窜窜,几乎摔倒在地。黄扯眼仗持自己也学过几天扁挂花拳,撩开长衫,一步跨上前去,起手对着那卖艺汉子就是一拳,哪知那卖艺汉子灵巧不过,来个顺水推舟,一把接着黄扯眼的拳头,随势一弯,往后一扭,那黄扯眼就杀猪般地尖叫起来。一个跟班看见主子吃了亏,提起一根板凳,趁早着那卖艺汉子不防,直向他头上砸到去。恰巧这时卖艺汉子侧身飞起一脚,踢倒了黄扯眼,也躲过了头上那一板凳,只砸在左边肩头上。他转身要抓那打他的跟班,却不料左手已抬不起来,一个捞窜,跌坐在地上。 卖艺的那个女人,正要上前相扶,忽听黄扯眼嘶声烂气的叫了一声“打!”霎时间,一群如狼似虎的跟班们,棍棍棒棒齐向他夫妇二人拥去。 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了,里三层外三层远远围了个密密麻麻,尽都为卖艺的夫妇俩不平,却谁也不敢上前。正在难解难分之际,忽听一声“住手!”威震全场。一个彪形大汉推开众人,大步走进场来,厉声喝道:“你们仗人多势众,就敢随便欺负人么?”跟班们见有人前来阻拦,而且口气不小,回头一瞅,禁不住身子都矮了半截,倒抽了一口凉气。 来的这人,乃是西门大地上的李彦清。他家以种灯草为业,只有老母幼妹,生活上到也还过得去。这灯草可算得是一种有名土产,每到收割季节,抽出草芯,既是不可缺少的中药材,又是居家点油灯离不得的芯子;剩下的草壳,妇女们凭一双巧手,又可编织出光滑凉爽的草席来,所以当时西门一带广种灯草,西街上编度的人也很多。李彦清是一条有名的硬汉子,喜好武艺,爱打不平。西门内明义巷里的武童生考棚,常年都住得有两位武教师,带着城里的童生练武。李彦清同西门一带的挑脚青年一有空了常爱去看看,时间长了,人也混熟了,有时也送武教师一点蔬菜土产,博得两位武师的好感,教了他不少功夫把式。他在大地、挂金梅一带,结交了一大批耿直忠厚的庄稼人,忙时务农,闲时练武,耍刀、玩枪、弄棒,武艺越来越精,结交越来越广。加之他为人异常豪爽。急人之所急,济人之困,所以在会理城乡出了名,都知道他是个禀公仗义,不畏权势的好汉。今天他也是来赶会,站在场边看卖艺人练了几路拳脚,耍了一趟大刀,又看那女子走了一趟软索。心里正想着:“这两个的武艺,远远超过那武棚的教师,定是远方路过。这样的朋友,应该结交结交。”哪知黄扯眼纵容跟班仗持人多,将卖艺人打伤,实在按捺不住满胸的气愤。今见这帮如狼似虎的跟班,还在围住卖艺人乱打,忍无可忍,就推开旁边看客,大步走进场内,随着一声怒喝,三拳两脚,打得狗腿子们鼻青脸肿,东倒西歪,把那帮弯脚杆镇住了。 只有黄扯眼不知利害,见他的跟班们被一个庄稼汉子镇住了,觉得大伤了他的脸面,刚要跳起来去抓李彦清,却被身后的大管家拉住,逗在他耳边悄悄地说道:“少爷,这个人不好惹,是西门外大地上的李彦清。光棍不吃眼前亏,忍口气,回去再说吧!”黄扯眼也还有些机灵,同时也知道自己的跟班都是些只会摆威风不禁打的孬货,随即站起身来高声说道:“李彦清,你好生记着!,你胆敢耍歪耍恶,躲得过初一,你逃不过十五,黄大少爷也不是好惹的!”说着挥挥手,带着跟班匆匆地溜走了。直到他进了大山门,还听见人群中大声在说:“黄大少爷出门,从来不空过的,今天又算拣到小财喜了!”随着在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哄然的笑声来。 李彦清向前扶起卖艺人,亲切的问道:“大哥,伤重不重?我有跌打损伤药。”那卖艺人拉住彦清的手,感激不已道:“这是外伤不要紧,肩膀脱臼,刚才已经投上去了,回去服点药酒,是决无防碍的。”李彦清顺手摸出几块散碎银子递过去:“我看大哥的武艺甚精,流落江湖,不是办法,何不另找出路?”那卖艺人道:“实不相瞒,我原来也是会理人,只因那年遭逢战乱,逃避在外。我本是回族,如今要去云南大理谋生,一时短少盘缠,帮借此庙会卖艺,偏偏又遇着这条地头蛇。”彦清道:“英雄所见略同,我正要劝你前往大理投奔杜文秀将军。既是如此,你要马上离开会理,我已看出,黄扯眼对嫂子不怀好意思......”说着拉起那卖艺夫妇二人,收拾了刀枪家什,到庙侧纸关街上一家小饭馆里吃了午饭。临行那卖艺汉子向彦清拱手问道:“深谢恩人搭救,请教贵姓大名?” “姓李草字彦清。转请大哥留名。” “我姓桂名吉富。有朝一日,当报大恩!” 二人依依不舍。李彦清将桂吉富夫妇直送到水路尽头,方始互道珍重,匆匆握别。
 谭成钢 发表于: 2005-3-20 22:11:46|显示全部楼层

[专题]会理民间故事(9)──龙的后代

龙的后代原搜集整理人:李华飞 会理城西关外的小山上,绿竹掩映,松柏蓊郁,林中有座白墙红柱的大院落。人们叫它“景庄庙”。据记载,南诏景庄王做过行宫,死后作为埋葬他的墓园。 南诏姓蒙,始祖叫蒙舍诏,因避仇家,从哀牢山迁居到蒙舍川,景庄王(酋龙)是他的十二世孙,传说蒙家是龙的后代。 从前,永昌郡的哀牢夷,住在山上的靠打猎过活,住在江边的靠捕鱼为生。蒙迦独讨了个摩梨羌的女儿沙壹做妻子,两人相亲相爱,勤劳的过着幸福日子。有年山洪暴发,河水上涨,蒙迦独在火塘里煮好包谷饭,吃后拿起石箭石叉和草网下河,捕着一条五尺来长的大鱼,他用草网网住往岸上拖,那鱼却拼命往水里奔。一个浪头打来把蒙迦独卷下河去。他素来水性好,满不在乎的拉住网绳一点不放松;随着大鱼滚过了几道险滩,渐渐感到头昏手软,支持不住,时沉时浮,被洪水灌得半饱,最后淹死了! 沙壹在家久等,丈夫总不回来,跑到河边只见激流滚滚,波涛汹涌,一点人影子也没有。她不禁哭丧着脸大声呼喊: “蒙迦独!蒙迦独!” 除了轰轰轰地巨浪呜啸外,什么回音也没有。 这时突然浮来一根长满青苔的古木,停在沙壹脚下的岸边,树干上的苔须被水旋起一朵朵酒窝似的花纹。看看日落西山,算定丈夫被洪水吞没了,她抽泣坐在古树上,捧起河水喝了几口慢慢回家。第二天洪水消了,那古树还是停在岸边,她就坐在树上洗菜,第三天、第四天......每当她坐上古树就象有一股温都都地气流浸进全身;几月后,沙壹发现自己怀孕了。左邻右舍的阿嫂阿姐见她肚子一天天大起来,都笑着安慰说:“蒙迦独这个人总算心肠好,还给你留下了块血肉。”沙壹心头明白,却不敢说出口,心里既高兴又害怕。 十月怀胎,沙壹生下了九个儿子,好象九个肉丸子,“呱呱呱”地满屋乱滚乱叫,她慌忙用草垫盖着,下河提水来冲洗。当沙壹走到河边,那根古木突然化成一条黄龙,从水面升上天空,向她不住点头摇尾,穿云飞走。那夜晚,她梦见一个头戴黄冠,身披龙袍的人站在面前说:“沙壹,你替我养了九个龙子,我要带走八个,留下最小的九龙在你的身边,待我教会八弟兄的武艺,再回来辅助九龙创立帝业。”说后一阵清风不见了。沙壹醒来摸着身边硬是只剩下九龙一个儿子。 这样过了十八年,九龙已经成人。长得魁梧健壮,粗眉大眼,勇如猛虎,健如猿猴,能造刀弓箭弩,会听懂兽言鸟语。都说沙壹有些这样个好儿子将来要享福。有天晚上,黄龙来投梦,要她通知哀牢乡亲,第二日中午,齐集江岸,迎接八子归来。 果然,第二天午时三刻,平静的江中,浪花四溅,两支巨大的龙爪托起八兄弟破水而出。九龙欢喜地跳起丈多高,大声说道:“谢过龙父。”从此,八兄弟就拥九龙为首领,把哀牢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制造兵器,排阵练武,乡亲们不但可以安居乐业而且也不受附近外族的侵犯。 在哀牢山另一家叫奴波息的,她一胎生了九个女,一个个风姿绰约,能歌善舞,都嫁给沙壹的儿子做了媳妇,几年后,九龙带起队伍,南征北战,打败了许多部落,分五族九十九部,建立了六诏。其中南诏最强,统一了六诏,迁都善阐府(昆明),势力越更发展,延伸到了楚雄、姚安、金沙江岸...... 公元八五九年南诏丰祜去世,传位酋龙。酋龙又名世隆,称景庄王。他的母亲原是滇池畔的渔家女,很得丰祜宠爱。有天晚上梦见金龙与交,并告诉她说:生子乃九龙转世,当有半壁江山。奇怪的是这个孩子生下后,两手紧紧握成拳头,怎么也分不开,而且不说话,大家怀疑是个哑巴。直到满七岁那天,正是阳春三月,忽听雷声轰隆,这孩子伸开双手大叫:“爸呀,妈呀!”左掌心现出“通天”,右掌现出“彻地”四个红字,丰祜给他取名酋龙,含有继承祖先九龙创业的意思。 酋龙继承王位后,励精图治,国富民强,雄心勃勃,决定渡过金沙江,夺取唐朝的益州(即成都)。那时正是唐宪宗当朝,昏庸无能、奸佞掌权,地方官又只谋私利,不顾人民的疾苦,到处发生义军和边衅。景庄王认为时机成熟,就兵分三路,率领大队人马,攻破几个府县,在古宗地方杀败唐兵二十万。唐宪宗吓慌了,派使臣向景庄说,愿把公主下嫁,封疆媾和。景庄要天下不要美人,继续北上,打到了成都附近。唐宪宗调来名将高骈为西川节度使。高骈戌边多年,很懂得民族的特性。当两军交战,唐兵假败退兵,遍地撒起布帛金银,南诏兵见了就停下观望不前,怕中埋伏,乱成一团。高骈这时指挥着军马,象排山倒海一样冲了转来,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景庄又被高骈射中一箭,落荒逃走,一直退到了大渡河岸。 景庄王虽然被打败了,却仍然管辖着会川(今会理)、通海(今越西)等地,还在这两处设立了都督府。 景庄从小就有个习惯,不论寒冬数九天气,他都每天要下河洗澡由于左肋被高骈毒箭所伤,沾了冷水开始溃烂,一天天越来越严重,行动也感困难,上下马都要人搀扶。 有天半夜,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忽听到半空中有人在喊:“九龙!九龙!”这喊声只有景庄听得懂,他好象有所领悟,忙走出宫门仰望天空,一条黄龙盘旋云层: “九龙儿呀!人间富贵已尽,随我快回大海!”景庄回答说:“儿王遵命。” 众将兵丁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话语也没听着,大家望见景庄的嘴在蠕动,双眼含泪,默然回到宫里,穿起王服,坐上宝座,向兵将们说道:“我升天后,不必运回善阐,就此埋葬。”说完后闭目而终。 后来这个行宫就改成了景庄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07:16,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