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奉奇,字能久,号纬?,四川荣县贡井乡(今白贡市贡井区)人。(贡井院子坝)
1884年(清光绪十年)生。谢家祖籍湖北,先世于明朝初年迁往四川,后世居荣县。父亲早逝。
谢奉奇年轻时曾就学于本乡炳文书院,他资质敏捷、学习刻苦自励,成绩甚优。原欲通过科举进入仕选但两度应试均末中。
通过两次应考,谢奉奇痛感在国势日益衰弱之时,朝廷取士却录用那些“徒唯晤咕哗于章句间,以期揣合当世”的无用之辈;②因而对封建科举制度和腐败政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憎恨。
是时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之见已经吹到了僻处西南一隅的四川,谢奉奇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维新书册,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从日本的变法自强上,从自己的科举失利中,深感到教育的重要,萌发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愿望。
在义和团失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的震动下,谢奉奇毅然放弃科举,先赴成都,进入东游预备学堂学习日语,赓拟赴日求学。
1904年,谢本奇携友黄治皋、黄缉生等整装东下。船过夔巫时,中流浪急,船触石将覆,众人皆十分惊惶,而谢奉墒却泰然自若,他赋诗抒怀,以壮行色,
匆匆荡浆下渝关,风雨羁人意往还 回首西番无净土,奋身东渡探神山 乡心犹饶慈亲墓,客路多亏壮士颜 待到文明输入后,数年应亦谢阿蛮
船抵南京后,谢奉奇专程绕送到苏州拜见在当地任通判的二叔谢高渠,向他畅陈东渡的抱负和热忱,深得二叔赞赏。
到日本后,谢奉奇进入成城学校学习,他凭着崇高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认真攻读学业, “所授科学,诸能深入堂奥,肆应自如。”
谢奉墒并不因此而满足,他感到成城学校设备不充,于是又转入早稻田大学继续深造。
在此学习期间,他常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切磋学问,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学友詹鸿章、 吴文伯等翻译编辑了有关理化的教科书,准备介绍给国人。
1905午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遭到全体中国留日学生的强烈反对,东京的留日学生全体罢课,以示抗议。谢奉奇与学友相约奔走,四处呼号,并向清廷驻日公使提出交涉。
在学生们的坚决斗争和舆论的强大压力下,终于迫使文部省作出了让步。
事平之后谢奉奇才回到学校。
经过这场斗争,谢奉畸看到时事艰危之际,所谓“教育救国”、 “科学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另一方面,学生们团结斗争的力量也使他感到振奋。适值孙中山、黄兴等人正在日本鼓吹革命,初设同盟会于东京,其主张与谢奉奇一触即合,逐由黄兴亲自主盟,是年谢奉奇加入了同盟会,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谢奉奇加入同盟会后,日益得到孙中山的器重,I906年春,他结识了日本革命志士宫崎寅藏,经其介绍进入日本小室私立兵工厂学习制造枪药的技术。
是年冬,孙中山欲派泸州哥老会首领朱英联络川滇黔三省会党和沟通长江青、红帮,扩展革命力量。但孙中山虑及余为武人,于是又派谢奉渐、熊克武回川,共同主持四川同盟会工作,相机组织起义。孙中山说 “谢奉劝、熊克武可与余英等共肩斯任。吾国革命用兵,当在场子江之滨,四川乃其上游也,宜亟图之”。⑤
谢奉奇等回到四川后,即秘密设同盟会机关于沪州小市绫子街邓西林家。邓为世宦人家,住宅宽敞,便于掩护。谢奉奇、熊克武等以此为基地积极联络党人,发展盟员, “川东南人士先后加入同盟会者致以百计,全党人尤多”。⑥
在谢奉高等的出色工作下,川东南地区的革命力量得到迅速发展,泸州也成了全川革命的重心。
1907年夏,谢奉奇、熊克武、朱英、黄树中等三十余人在成都草堂寺召开秘密会议,决定遵照同盟会总部的指示,分工负责,积极准备在四川举行武装起义。他们预定于11月14日(西太后那拉氏生日),趁省城清吏集于“会府”,举行祝寿典礼时,聚而歼之。并以沪州、叙府两地响应,三处同时并举,造成全川革命的声势。谢奉奇认为叙府为四川险要,扼川、茁、黔三省要害,又为川东商商业中心,如此地得手,上可进成都,下可临重庆。于是挺身担负起组织叙府起义的重任。
是年夏末,谢奉奇来到叙府,联络党人,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他还与曾省斋说服了府中堂勇管带刘绍峰、县幕詹树棠,得府县党勇二百余名为其所用。不久熊克武、系英等组织领导的沪州、江安、成都的起义先后都因事泄而末发先止,起义的计划无法实现,革命党人逐渐聚集到了叙府。
是年冬,谢奉奇、余英、曾省斋等又会议于隆昌,认为泸州、成都赵义虽然失败,但叙府为响应起义已有相当准备,为鼓励群众斗志,决定由叙府、隆昌同时再举,并相约于1908年1月14日两地同时发难。
预定起义的这天傍晚,谢奉奇等事先约集的数百人已奉命集结城外,历定由城内刘绍峰、詹树棠首先起事,城外数百人便冲进城夫,见应外合,聚歼清吏,占领府县。可是城外人等到晚上九、十点钟,仍无功劳。原来中央团队的土劣雷东垣团惧祸,竞向叙府知府宋联空自首,密告了起义的全盘计划。宋联奎闻讯,立即浦杀了刘、詹二人。谢奉奇缒城与城外同志会合并告之事已泄路,无从下手。多数同志认为情势紧迫,为避免无谓的牺牲,遂分散隐蔽。谢奉奇回到家乡贡井,伺机再举。叙府起义就这样半选而废了。
宋联奎探知谢奉奇为叙府起义领导人,乃悬重赏缉拿谢奉奇。同盟会败类汪蔚然遂贪利出卖了奉奇。
是年二月,汪蔚然带领巡防军便衣来到贡井。汪蔚然先只身找到谢家,声称有要事与谢奉奇面谈。奉奇知汪系同盟会员,毫不戒备,遂出面接待,并要汪不要住客栈,搬来家里住几天,以尽地上之谊。汪蔚然要奉奇先到外面谈谈,于是二人便装伴来到茶馆。等谢奉奇刚一落座,预先埋伏在茶馆里的便衣一拥而上,在谢奉奇后背上横砍一刀,牵苟淬不及防,不幸被俘。
谢奉奇被捕后,经富顺、沪州解往叙府。清吏惧怕奉奇,恐其逃跑,竞惨无人道地用铁索穿锁谢奉特的锁骨。而奉奇泰然自若,沿途侃侃宣传排满大义,鼓吹革命。围观群众深受感动。 谢奉奇被押至叙府后,即遭宋联奎审讯。奉奇对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活动毫不讳言。宋又要谢奉奇交代同党,否则难免一死。
奉奇挺身答曰: “我死,归耳,何惧?且自我作之,自我任之,何必党7”⑦接着又慷慨陈词,痛斥宋联奎身为汉人,却甘心受异族驱使,若有人心,就应起来反对满入统治,否则也只有死路一条。宋联奎恼羞成怒,遂决定杀害奉奇。
1908年3月,谢奉奇神色自若,从容地定上刑场。临难犹言非革命不足以救亡之道理,并索纸墨赋绝命诗一首: 中原多故祸燃眉,草泽人怀复国思。 我志未酬民益愤,还将万弩射胡儿。
接着又寓书斥责汪蔚然 “叹生平泛泛交,到而今热血空流,谁误我,君知否?”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 四川光复后,沪州革命党人探知汪蔚然躲在昆明,就设法诱汪返川。等汪蔚然舶到沪州的那一天,在码头上早巳设好谢烈士的牌位,汪上岸后,即在谢奉奇牌位前被处决,以祭烈士英灵。
1912年3月18日,蜀军政府公布谢奉奇为四川死义烈士。同年,孙中山颁行恤典,;追赠谢奉骑为陆军中,谧章左将军。叙府群众当时也建祠纪念。
《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四辑 陈必
- 谢奉奇

贡井旭川书院遗址(河街子)
辛亥革命烈士谢奉琦事略 政协自贡市委员会
烈士谢奉琦,字能九,号玮顺,生于公元一八八四年。.其先世为楚人,明初迁蜀,世居荣县之贡井乡(今属自贡-市)。父名坚、兄奉踪、弟奉琳、奉煊。烈士生性脱略,资质敏捷,有慷慨豪侠之气。好交游,不甚择友,与人相处无猜忌,人见其貌若难合,而实廓然无城府也。
五岁丧父,十五丧母,弱冠就学于贡井旭川书院,刻苦自励,成绩甚优。其仲父高渠,宦苏州通判,时以书召之,卒未赴。 翌年入县试,继又赴嘉定应府试,均不售。益僧恨科甲制之不足以得人,而八股试帖之束缚思想,所学非所用。尝日:“天方丧乱,国事绸塘,士者国家所恃以为栋梁,而喻晤咕哗于章句,斤斤然揣摩迎合,自丧其性,冀体一中有司之绳墨以为光宠,国何贵有是。”
当时清廷方杀六君子,康梁走海外,逾年而八国联军又据我京都,国人愈感创矩痛深,知清室之不足有为,思有以覆之。革新学说,风动海内。烈士读之大为感奋,革命之志遂胚于此。戊戍政变,富顺刘光第为新政蒙难六君子之一,每道及,辄痛斥满族凌砾汉人乃至于此。又尝谓:“洪杨首’倡革命,亦知春秋夷夏之防,惟泊于权利,势成内江,致使曾左诸人有所藉口,严兵破灭,迁延数十年,致有今日之.祸,岂非谋之不减哉!”
又尝语人曰:“六君子不死于西后而死于新政之不成,吾辈睹诸死者宁毋愧乎?”当是时,蜀 民慑伏于专制积威之下,相与安焉,以嬉以息,抚牌之士,有以国事揭巢于路者方目笑之。
贡井又为大利之市朝,竞以.豪富相矜尚,自好之士游其间者或且俱化。烈士独卓然不群,矢志益坚,毅然弃科举,走成都,入东游预备学堂学日语。翌年,乃偕其戚友黄治皋 及傅缉生等人整装东下,舟过夔巫,中流风急,船触石将复,舵人失措,众皆惊骇。烈士独危坐不动,神色弗变,并赋七律诗一章云:
匆匆荡桨下渝关,风雨羁人意往还, 回首西藩无净土,矢心东渡恋神仙。 家庭忍系思亲念,途次多亏壮士颜; 盼到文明愉入后,数年应自谢阿蛮。
及抵江陵,绕道过苏州辞其仲叔,并畅言东渡之志,叔甚嘉之。后至日本,寓于东京之久保田方,旋即考入成城学校,与其乡人吴玉章、吴秉钧同砚。烈士聪慧异常,所受科学得 心应手,咳唾成珠。后以其校组织不甚完备,遂转入早稻田大学,与李肇市、蓝子良、詹鸿章、丁淑屏等君同学,叶相一切磋,相交甚善。并与詹鸿章、吴文伯等辑译有理化教科 书,即欲付梓,适日本政府拟行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烈士闻之,约集同仁走告驻日公使日。“此议若行,不仅不利于学界,而于国交亦大有妨碍,关系匪浅,宜早为计,速开大 会,合群力以争,事乃易寝。否则将溃不可收拾。”旋果激愤全体,大起风潮,留东数百人黑学四散。有归沪者、有游欺者,而烈士志不稍馁,乃团结同仁渴力以争。一月间舟车奔驰于东京、横滨、沪上、苏宁之间,卒得群力以取消其 议。事平返东,仍就原校。
此议虽停,.而一般学子已蓄革命思想,复加以孙中山先生之鼓吹,遂成立同盟会于东京。烈士首先参加,颇得孙先生之倚重。由此,常与同盟会友熊锦帆(克武)、但憋辛、黄复生、孙性廉、喻培伦等相与运筹革命事务,并同喻、黄、熊诸君密造炸弹,久无所成,后经孙先生介绍梁慕光君共同研究。梁君粤人也,为三合会首领,夙情此术。于是日夜研习于横滨山下叮,在试验中屡濒于危。丙子春又得识日本革命家宫崎寅藏,因其介绍入日人小室氏私立之兵工厂,得制造枪药之术。是冬购得弹壳炸药回国,寄居沪上,意欲入京谋炸摄政王载遭及清室大员,后闻喻培伦、彭家珍等己在京筹划,乃偕黄复生返川,成立同盟分会于沪州。尝语黄君云:“满奴侵夺我疆土,残杀我人民,纵炮指吾胸,刀加吾颈,亦须坚持到底,为革命流血,报国捐躯,决不能屈于威势,减吾锐气也。今若四川,吾党宜分头共谋,各担责任,但首要一层为占地势、得人力、利器械,三者俱备,则举事易如反掌。吾川险要莫如宣宾,此地北枕眠汉,东l宙扬子,扼川、滇、黔军事之要害,为东西南商业之中心。此地 一得,可以进窥成都,下临巴渝,进攻退守,无往不宜矣。, 黄君极匙其说。
丁末夏初到宜宾,密谋起义。时仅罗仲渠、凌体鳖、刘永言、聂次荀诸同志,相晤后,仲渠以次荀可托告烈士。因见同志寥寥,势单力薄,乃托次荀征集党员,联络社会,界 以领导叙屏一带任务,并拟定八月十五日发难。复嘱体聋率新参加党员颜友宇、姚大九于屏山会合。聂芹轩、杨功甫联络社会哥老,于十五日夜响应叙城。体置离叙后,沪州曹叔 实命何伯宽等到叙,将叙存炸弹运去,.分给江安、纳溪、泸州三处起事。至期而叙运炸药来至,仅有弹壳二枚,遂决定于该三处发动时再领叙屏同志响应之。不意江、纳二处俱机 泄失败,所约同志均被宫方迫散,乃函体背等返叙另谋活动。斯时经费异常拮据,粮食亦朝不保夕,幸由凌体置君搜索衣物,.典当捐助三十余元,复由李某介绍社会中人由商号中窃取燕窝变价以济眉急。虽遭此困难,而烈士与同仁等志不稍衰,复展期至本年腊月底再图发难。
时叙府有力武装推府仓与县办中央团队,蓝应借助以增实力,遂分头与该两项队伍周旋,并与社会人士往还,如刘绍丰、张树常等运动两队宫佐人员。当时屏山驻有巡防军伍 营统部,其哨官等多与聂次荀有旧,决议由聂偕同李桂林赴屏运动李飞鹏、李忠臣两哨官入党,并联络屏山党人杨功甫、陈废云、徐岱宗、聂德修、陈新明、凌骏声、袁雪门、聂芹轩等数十人以待叙事发动,会调屏山驻军,次荀等即同该两哨官兵就叙为一网打尽之计,擒诸清吏而戮之,以快人心,而复中原。声势浩大,己有一飞冲天之概。
诅料事出意外,全盘计划竟为主办中央团队土劣雷东垣所卖,密告知府宋联奎,就叙逮禁凌体葺,捕杀刘、张二同志。又命巡防统带董南彬亲赴安边执李飞鹏回屏斩首示威,并振旅于屏山之楼操坝。
诸同志见事急,为免遭复灭,遂分头隐避,烈士亦暂返原籍,侯机再举。
当烈士到叙之初,偶夜行,遇郡守出外巡查,君急携炸弹尾行其后,但因仆从簇拥无隙可乘,.举手欲击者三,因恐误中副车,反致债事,乃怅然而返。未几,沪州分会败露,烈士旋亦被逮浦。当事发之际,郡守按籍索之,有人密告日:“君急走可免。”烈士曰:“吾首倡义于吾州,不幸不成,丈夫死耳,吾安之I夫事败而苟免非勇也!晋方欲以节义声天下,振民懦,激来者。且吾去株连者将益多。孰若拚一死以纤他人之死,彼不死者鉴我之死相继而起,计出万全以企其成,则吾不死矣。”卒不去二既就逮,叙守宋联奎鞠之,不少讳。谙其党,不答。守又誓言以信之曰:“若言当贷苦,不然决死。”烈士挺身答曰:“我死归耳,何俱!且自作之,自我任之,何必党。汝实汉族,而甘期颜北面事奴乎?若犹有人心,速反正,从我去。否则有死而已。”就义时,从容不惧,慷慨自若。当烈士被逮由沪解叙时,有好人 密告清吏,谓烈士有飞檐走壁之功夫,竟刺穿项下骨,以铁辣贯之,锁以行,残暴不忍睹,而烈士泰然处之,复沿途演说,鼓吹革命。临难时犹侃侃极言非革命不足以救亡之旨。 口诵供词,并索褚墨赋绝命诗一章云:
中原多故祸燃眉,草泽人怀造国思, 富贵无忘耕陇上,诗戊泣下数行时。
又作绝命书数百言,寄其兄奉琼,笔迹端楷,词句精练,此亦足见烈士临大事而不惧一也, 烈士于一九一O年遇害,时年仅二十有六。夫人刘氏,子智先。民国元年,孙大总统曾颁行恤典,发给恤赏年金,追赠陆军中将,溢章左将军,崇祀忠烈柯。叙郡群众当时亦建祠纪念,而烈士之名永垂不朽矣。
(本文曾经《四川文史资针选样》第一辑及〈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三集选录。)
[此帖子已经被用户于2006-7-27 1:05: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