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
好莱坞明星萨朗·斯通大概没有想到,自己几秒钟的信口开河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这个妄称中国地震是“报应”的女人,尽管公司已经代为道歉,但她并没有得到中国人的谅解。目前,已有好莱坞片商考虑换角,她所代言的广告也遭到撤换。发端于戛纳的这场风波,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传至中国,并迅疾在网络上发起了对萨朗·斯通的口诛笔伐。而这只是中国众多网络事件的一个缩影。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网络越来越令外国人心态复杂──既对民间发声莫名兴奋,又害怕惹火上身烧到自己。
主题:对于中国网络,大家怎么看? 发帖人:外媒和西方势力 回帖人:萨朗·斯通、CNN、一些跨国企业、外国记者等……
外国媒体、西方势力: 中国互联网正在加速中国信息开放步伐
对于一些外国媒体和西方势力来说,中国互联网被“寄予厚望”。他们小心翼翼地盯着中国的网络,并乐于探讨网络事件背后的“象征意义”。早在去年华南虎风波时,就有外媒将其上升到草根力量对决地方政府权威的行为。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据天涯社区执行总编宋铮介绍,今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天涯社区全站的日均发帖量,比之前增加了66%,其中5月19日的发帖量是平时的238倍。“正是这种海量的信息汇总和点评参与,使得这些声音在网络上得以放大、发酵。”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让外国人惊叹之余,免不了又用他们一贯的思维模式刻意“解读”。5月30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地震加速中国信息开放步伐”,文中称互联网的巨大覆盖范围,使原本可能只是地方性问题的事件一下子进入全国人民的视线。 网民对赈灾捐款去向的监督,也是外国媒体喜欢的题材。“民众要求慈善团体更清楚地说明善款的用途”,英国《金融时报》以“地震推动中国的民间慈善机构”为题,报道了中国网民的反应。《华尔街日报》网站另一篇文章则称,中国处理这场悲剧所突现的开放已成为一个里程碑,它或许能够让有关部门看到,“开放的好处远远大于付出的代价;他们或许在控制上有所失,却能收获认同和信任。”
萨朗·斯通: 中国网民一骂,我代言的广告就遭撤了
中国网络并非总让老外顺心。好莱坞明星萨朗·斯通大概没有想到,自己几秒钟的信口开河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这个妄称中国地震是“报应”的女人,尽管公司已经代为道歉,但她并没有得到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网民的谅解。目前,已有好莱坞片商考虑换角,她所代言的广告也遭到撤换。 “中国的电影院已禁止上映萨朗·斯通的影片,他们的网站也充斥着痛骂斯通的视频和评论。”美国雅虎新闻网站称萨朗·斯通陷入了同愤怒中国人的混战中。
CNN: (楼上的),你现在的下场是“报应”
甚至,连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称萨朗·斯通的下场是“报应”。而对CNN来说,中国网络注定是其2008年无法抹去的记忆。奥运圣火在海外的传递风波中,这家美国电视机构因歪曲报道和主持人的出格言论遭到中国网民反击,中国人在网络上对CNN的痛斥,迫使其不得不公开道歉。 “网络给中国人团结起来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Adine回忆,CNN歪曲报道时,网络成了留学生们相互联络和表达立场的聚集地。“全世界愤怒的中国人在互联网上展开了新的战斗。”一家外国媒体对中国网民的表现感到吃惊,或许他们没有想到,一心被当作“民主”自由”窗口的互联网,会在2008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令它们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