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赋

王洪林 我和共有缘,连毛三笑因缘:胎气未形,天祖父叫王共元;奶气未脱,板报上被抹残为王共丁;灵气躁动,首倡以共简称国。共国重阳,敬老设节,祖、身、国三个共字,一言难尽,各有音乐。 天祖王共元,字和良,王槐錡第四子,晚清挑夫,娶甘氏,有十子,一八五〇年生四子王体浩。高祖王体浩,童养妻胡桂英,一八六八年生独子王肇炉。曾祖王肇炉,配杨贵莲,有五子,一八九七年生长子王治桴。老爷王治桴,字山泉,落地时,九十多岁的共元祖也起来庆贺,打蛋下面,满堂喜幸,老爷成年,长期担任瓦窑湾甲甲首,奶奶杨满香,一九三四年生三子王定金。爸爸王定金,名用清,字淮安,改名用钦,南充师范大学毕业,教过书,经过商,妈妈黄素辉,名舒宗,一九六四年生子王洪林。本人王洪林,名字号书房名齐全,多得自己无法记完,自考大学毕业,妻子宋莉萍,川北医学院毕业,梁平籍安县生,一九八九年生女王异伦,名家庆。老爷五兄弟、俩姐妹,伯父、姑母、舅父、姨妈们的孩子,生命接力棒有快有慢,抢头功的伙计们,好些早已喊我为老爷、外公、舅公、表叔公啦。想我累死累活的共元祖,下发苗裔,上承先德,短短一百九十年,繁衍八代,跨世纪济济一堂,眼珠一眨两百双,细胞分裂,真是耸人听闻啊。 辛劳我祖,身当国衰,受压最底层,一根扁担,两个箩篼,家口生命维系于双肩,国脉颠危摊力于俩足,家无恒产,而楔共和思想入名字,遗爱共丁。共丁能说话走路了,大孃指着奶奶坟后高大土丘:“这就是共元祖,挑碗担担儿,挣文文钱,煮颗颗米,爱天天乐,活了九十六岁。”把大孃哭送归山,头缠白孝帕,腰拴保险绳,共丁悬缒天洞考古,发现村民一二三八年躲避蒙古兵的石刻,落款有俩挑夫“运力朱阿丙、杨阿意”,《汉语大词典》运力追踪薛暮桥《关于社队企业的几个问题》,比这晚了七百多年。共元挑运,没有文化,可是他挑出了来孙王共丁,提出了共国的简称。没彼共,哪此丁? 我落地时,乳名红儿,满月后,妈妈下沟走访任家湾,人家的儿子也叫王洪,快满一岁了,于是改称我洪宁,望走列宁路线。一岁多,走乡串户的八字先生路过,妈妈抱去算命,命价一两几钱,比较薄弱,掐指计时,五行缺水、少木,更名洪林,求得水丰木旺。也不知怎么搞的,读书时,老师写作王洪宁,现存小学毕业证可知。十来岁主编黑板报,同学涂抹偏旁,粉笔残留王共丁。我冒火烟杠了的,日妈捣娘,骂花鸡公,女生变色掩耳,老师挥鞭调停。读初中主编班级黑板报,调皮同学如法炮制,我毛了,干脆以毒攻毒,自己脱光,只遮一点,自题笔名叫共丁,并且解释为共产主义普通一兵。少年时代,写进书本的别名字号上百个,记忆最深、意义最好的要数这个共丁。我信奉共产主义,十八岁写古今中外我崇拜两个半人中,就有一个毛润之、一个伊里奇。二十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跨世纪才被批准,考验了十六年,终于成为共产主义一列兵。没彼共,哪此丁? 青年初期,共国四十周年刚过,我就杞人忧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头上每年喊万遍也不怕,要是写历史,该有多么罗嗦啊,必须有个简称。战争年代不是有新华日报、新华书店吗,和平岁月不是有新华通讯社、新华文摘吗,去掉新,简称华。转念一想,华、中是中国几千年的共有名词,专指共产党建立的政权,未免以小拿大、以偏概全,其他各种简称,无一例外的都是主观、苟且、偏颇、暂时、相对、含混、临时、权宜的,不是客观、公正、恒定、唯一、准确的,于是在日记里提议用共代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立之年,在《资阳市国土志》全面试用,审稿会上,上级同行声色俱厉,义愤填膺地批判,说我民共并举,这是把共产党等同于国民党,犯了严重的政治问题,必须坚决纠正。 不久,方志泰斗傅振伦复信:“民共等字样,可否先不用,写成论文,引起争议,再作定夺?”因此写了《民共简称刍议》,不见刊登。隔了几年,又写《论民共简称》,广泛撒网,仅只四川一家刊物答应采纳,久不见用。世纪末,终于搭上末班车,好几家杂志发表。二〇〇一年,中国未来研究会等三家优秀论文评选,我的《纪年系地苟简论》获二等奖。与此同时,一有机会就在一切文字中不遗余力地使用,公开出版时,总是被责任编辑删除,一九九八年《王褒集考译》和二〇〇一年《敲钟村志》在巴蜀书社出版,漏网之鱼越来越多。后来搞了几个港澳书号出版近作,全面彻底地使用民共简称。上网三年,到处发文跟帖,推广民共简称。有时前言后语衬托,读者也能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十六年来,我千方百计鼓动熟人起用民共简称,甚至借审稿、受托编写、代劳修订谱书、地方志作品时,兜售我的简称用法,也有接受的。 - 共赋

二〇〇三年,共丁在韶山毛主席青年塑像广场秉烛宣读《将十二月二十六日法定为国家纪念日的倡议书》 一九一五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称《新青年》,催生五四运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健将高举科学、民主大旗。依我看,新字要不得,主观、苟且、临时,与世推移,会出现无限多新的文化,岂能自专!我在一本语言学著作中,批评新文化提法的不确定性,提议叫做共文化。衍生新文学,有《中国新文学大系》,也是狗屁不通,楚辞对诗经、汉赋对楚辞、唐诗对汉赋、宋词对唐诗、元曲对宋词、明小说对元散曲、清戏剧对唐传奇,哪一个不是新文学替代旧文学呢?要说白话,路来就有了,明清俗文学,白话文比比皆是,五四时期,除了毛泽东等少数豪杰白话文彻底清通外,鲁迅胡适之流,白话诗文半文半白现象是很多的,但是,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主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是共产主义战士,尖兵鲁迅、郭沫若思想进步,因此,似乎不妨把这场文化运动,叫做五四共文化运动。顺理成章,共文化、共文学、共文艺,新诗改名共诗。这样一改,暂时变恒定,主观变客观。不怕国民党遗少起哄:“啊,新文化运动发端于民初嘛,胡适也是旗手呀,为什么不叫民文化、民文学、民诗、民文艺呢?”回答:民国初建,三民主义尽管瞎嚷嚷厉害,毕竟空头支票,《青年》才诞生,民国闹起了洪宪皇帝、张勋复辟、北洋军阀政府,软弱无能的资产阶级闹开了二次革命,东躲西藏,在海外写英语比说汉话的时间多,幸亏共产党帮助、列宁派员指导,国共合作,北伐成功,蒋介石篡权,大地主大买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官文化、痞文学、匪文艺,好意思归属民文化?再说了,国民政府腐尸臭味的公文等因奉此,抛文夹武,倒通不通,宣读圣旨,老百姓听得昏头昏脑,似懂非懂,哪里是真正的民文化!事实上,共产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从苏维埃毛主席到共国毛主席时代,以加速度前进,哪一样不比国民党强?称共文化,名副其实,不容争辩。没彼东,哪此共? 共工触山,共丁喊魂:西周共国国君,名和,封于共(今河南辉县)。因好行仁义而为诸侯称道。公元前八四一年,周厉王无道被国人驱逐,诸侯推选他代行王政,号共和元年,中国历史始有确切的纪年。周召共和十四年,共伯使诸侯拥立姬静为王,他又回到了共国,谥号共伯。我姬周苗裔,改姓王氏,得益共和,锄掉不共戴天,安民休戚与共,共赴国难,迎来民主共和,共谋发展。祖、身、国三个共字,一丁串联。共丁有幸,落户人民共和国,和毛主席同一时间呼吸,凡十二年。可叹空间错位,不得见天,梦寐系念,二十七岁,北京瞻仰遗容,三十九岁,韶山仰望芳踪。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杨子任。 天祖远去了,来孙正当年。捧出共概念,亿众快参言。 二〇〇五年重阳夜成都永丰路仰韶楼 - 共赋

- 共赋

- 共赋

- 共赋

- 共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1 13:27: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