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脐橙,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蜀虎|查看: 20827|回复: 39
[基督教] 

2001-9-8日:初拍基督教恩光堂

 [复制链接1熊猫
 踏雪无痕 发表于: 2006-2-2 21:00:31|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是哪个牧师在教堂里的布道讲稿。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2-19 02:50:17|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转帖]基督教伦理能否重塑中国的道德体系

如今的世风日下,相信是所有仍葆有良知的国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从现象看,这是经济大潮中趋利心理结出的“恶果”,甚至一直以来有一种保守的看法认为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流毒。但随着国民视野的开阔和心智的成熟,人们就会发现,原来这颗“恶果”竟是东西文化搅拌在一起的杂货。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生命都不可能无根繁殖,那么培育这颗恶果的土壤究竟是什么?有人说,对于中国的任何问题,如果加以简单的定论,无疑都是危险的。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其深层的原因的确有些复杂。我们这个泱泱古国,即有着儒、道、法、兵这些土特产品,又有从西方引进的佛教、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些文化融合搅拌,就形成了这片独特好看的“五色土壤”。中国人在这片经过几千年层层浸染的土地上生活、繁衍,淬炼出一套独特的国民性格。这些性格,造就了国人的道德情操,表现出国人与众不同的文化脸谱。

世故圆滑的脸。这是一张典型的国人脸谱。孔子曰“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又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话说,前一句讲,有门路你就当官,没门路你就当个顺民;后一句讲,不论遇到比较开明还是特别专制的朝代,你都要谨言慎行。这种垂训导致的民族性格,就是待人圆滑世故,凡事敷衍,缺乏正义感和善恶观。与儒家的这种没有原则的善“忍”的人生观同流合污的,是道家的自私“精神”。流传至今且“脍炙人口”的道家名言是“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而基督教的伦理却不是这样,耶稣在假冒伪善的法利赛人面前,从来都是耿言直书,未见一点迂回。当他见到有人在圣殿中开起了“自由市场”,愤怒得擎鞭将这些商人赶出圣殿。耶稣基督的忠心使徒保罗也是如此,当看到教会中的不良现象,就给予严正指出和善意劝勉,甚至对于耶稣的门徒彼得也不例外。彼得虽是一个忠心的门徒,但一直有一种软弱的性格,先是在耶稣被捕时三次不认主,后又因怕被犹太人知道他与未行割礼的外邦人一同吃饭,而连忙退出避嫌,因而受到保罗当面责备。犹太人是一个保守的民族,他们认为上帝仅拯救以色列一个民族。而基督教却主张“愿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也就是说救恩不仅要在犹太人中,也要在外邦人中临到。但早期的基督徒们,是生活在犹太人的社区里,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犹太人。对于软弱的彼得来说,有时也害怕被视为异类。这就好象现在中国的情形,社会上没有基督教的传统,自然基督教就容易在这个还不太开放的社会中被视为异类,遭到来自各方的压制和调侃。彼得的忠敌叛霾⒚挥斜凰皇钡娜砣跛虬埽詈笏潜坏苟な旨芏衬训摹VС疟说妹挥猩ナ诘模撬嵴甑男叛觯鑫矫磐降挠檀螅床皇钦庋S檀笞允甲灾站褪歉龉饕逭撸胍帐敲埠仙窭耄垢兔幌胨档酶嬷饕铡W詈笪饲?0块钱币就出卖了耶稣。犹大的下场是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自己吊死了,永世留下骂名。

无疑,犹大的这种奸猾卖主,是基督教极为不齿的。但在许多中国人看来,或许反倒是一种处世的乖巧了。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们把自私当乖巧,把懦弱当忍耐。或许还把这当成“美德”了!犹大还知道知耻而自绝,中国人才不干这种傻事,因为苟且才能偷生。而“懦弱”与“自私”是一对要命的孪生兄弟,一方面它体现在一个民族遭到外侮时表现出的无能,另一方面它培育了“汉奸文化”,也就是“奴才文化”。

于是中国人又多了另一张脸──奴才的脸。这张脸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它在弱者面对强者时尤为多见。小民面对官僚,穷人面对富人,下级面对领导,汉奸面对“大大的”──都是这张脸。在“人人生而不平等”的社会里,这张脸倒也确是常态。但别急,“奴才”一但得志,便会象泥塑家手中的泥人,立马转变为另一副嘴脸──骄横跋扈。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小人总是得志,贪官总是升官。原因就在于此。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人们看到小人总是得志,贪官总是升官,他们不是去抵制,而是去效仿。因为他们不愿意成为“异类”,不愿意那些先穷下去的另“一部分人”成为自己。于是,道德沦丧了,良知泯灭了,心灵枯萎了,灵魂堕落了。为了生存,人们必须竞争,这时候,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入他们的思想,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人的属性,他们把自己赤裸裸得当作一群灵长类动物,相互倾碾,相互迫害,相互残杀。

看看主耶稣在“山上宝训”中是如何教训世人的,“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反观中国人的内斗,已成为常态。据说中国人也是有“爱”的,但中国人的“爱”至多仅限于家族之中。即便在有“爱”的“家”中,一但到了分配遗产,有了矛盾的时候,骨肉之情就很容易变成骨肉相残。由此看来,中国人的这种有限的“爱”也是靠不住的。若不藉着他山之石,便难以攻玉。

中国人道德的沦丧还体现在信口雌黄,因为中国人缺乏信仰,就很容易“对天发誓”。但中国人其实并不敬天,中国人的“天”的概念并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基督教的“上帝”是具象的,中国人的“天”是抽象的,模糊的,相当于“命运”。所以中国人动不动“对天发誓”,因为心中没有敬畏,开的都是空头支票。找人借钱时信誓旦旦,到要还钱的时候,仿佛你倒欠他一百万似的。主耶稣说:“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既然誓言不可靠,中国人就要学会不发任何誓言,凡事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新约《马太》5:33—37)。因为中国人往往口是心非,“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如果说谎成为常态,甚至被认为是生存的必须,那么这个社会又有什么诚信可言?诚实是道德的基础,基石崩塌了,道德体系的大厦必将倾毁!崔健说:“中国人若能保持一百天不说谎,便是一场革命。”的确,中国很需要这样一场革命,一场藉着基督教伦理进行的革命!
因为基督教伦理带来的不是狭隘自私,而是宽容与爱;不是纷争与暴力,是公义与和谐!
主耶稣说:“你听见有人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
又说“当爱你的仇敌,为你的仇敌祷告”。

因此上,中国必须藉着树立基督教的伦理,才能防止因这些糟糕的国民性格所推动的社会诚信体系的崩溃,从而在与国际社会交往中,树立完好的国民形象!

 风已吹起 发表于: 2006-2-20 19:11:0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作者是基督徒吧?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2-20 23:28:14|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风已吹起在2006-2-20 19:11:04的发言:
作者是基督徒吧?

我觉得不一定。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3-31 20:18:46|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康熙皇帝佳作《基督死》赏析

在中国历史上成就康干盛世的康熙皇帝是一位基督徒(1654-1722)一生笃信基督。他热心追求基督真道, 在国事纷繁之际, 不仅利用时间学习圣经和属灵书籍, 还常和那些远涉重洋而来的外国传教士谈道。由于他熟悉圣经和教会历史, 在世曾写过许多教会题材的对联和诗歌。现今教会流行的《全能全知全美善, 至公至义至仁慈》的名联, 就是康熙皇帝的杰作。

  康熙皇帝为了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十架上, 曾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 名曰《基督死》, 人称《康熙十字歌》, 这是一篇体会基督受难即景的佳作。它告诉我们, 康熙皇帝曾熟读四福音书, 他非常了解耶稣被钉前夕受审经过;承认十字架之血是“百丈恩流”, 特别领受耶稣在十架上说的话, 故有“七言一毕万灵啼”的感述。今将《基督死》原文抄录于下, 以飨各位。



基 督 死

功成十架血半溪, 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 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 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 七言一毕万灵啼。





  康熙皇帝精通古诗韵律, 用“八齐”写这首诗, 押韵严谨。这首七律虽只有8句56字, 但却将耶稣从被捕到殒命的主要情节, 描绘得淋漓尽致。奔放的诗句和整齐的韵律相结合, 使人读来铿锵有力, 意味无穷。如果一面读诗, 一面默想基督苦难经历中那些悲痛场面, 必会历历在目, 催人泪下。

  然而, 滴水穿石, 非一日之功。这巧妙的诗句, 绝非轻易信手捻来, 如没有熟读圣经, 深刻理解耶稣钉死十架的意义, 及勤操笔墨, 反复推敲, 素含深遂语言功底和丰富想象力, 是绝不会雕琢出如此佳美的诗句来。

  另外, 这首诗还有一个独特有趣之处, 就是他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半两百千万15个数字和分寸尺丈4种度量全部巧妙地贯穿其内, 给读者以量大、镜明之感。同时又显得里外和谐, 纵横呼应, 恰到好处, 毫无牵强之意。

  对此诗熟读之余, 趣味盎然, 故不揣冒昧, 试作粗浅分析, 供各位欣赏纳取。

  这首诗开头第一句,“功成十架血半溪”, 用开门见山的手法向人们揭示:顶天立地的救赎大功, 乃是藉着耶稣基督悲惨地钉死在十字架上才得以完成。他在受难的过程中, 从橄榄山祈祷通体血汗(路22:44), 到身悬十字架被长矛刺透肋旁所流出的血和水(约19:34), 确实可汇集而涓流。至于用“溪”字来做比喻, 可以联想,“溪”紧连于“泉”, 那血就必然有喷涌之势, 分流之广, 圣洁之美, 渴慕之众, 刺心之痛, 功效之巨。再者, 耶稣基督在全球世世代代的聚会领取圣餐中记念祂的流血死亡, 那“血半溪”就不是过分夸张, 而是更确切的指出基督流血程度之深, 救恩之大。

  诗的第二句,“百丈恩流分自西”告诉我们, 因着救世工程的完成, 正如救主耶稣高深莫测不可估量的恩宠, 才源源不断地向四面八方流向人间, 充满宇宙的每个角落。普世万民, 当然也包括中国人民, 靠赖着这恢复生命宝贵活泉, 方可获得救恩的分施和永生的希望。“分自西”指中国万民救恩来自西域, 耶稣钉死在西域的耶路撒冷, 而我们中国在西域的东部。从作者角度谈到“分”, 那是对耶稣圣血的感恩, 分明道出救恩轮到作者自己, 乃至自己的国家。

  第三句“身列四衙半夜路”, 是指耶稣被捕后, 先被押送到亚那府内,“因为亚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约18:13)。但他审问毫无结果, 便把耶稣送到该亚法那里去(约18:24)。该亚法和那些祭司长和文士与百姓的尊长早就想谋杀耶稣(路19:47, 22:2), 但因为“没有杀人的权柄”(约18:31), 等到凌晨, 又把耶稣送进彼拉多总督衙内(约18:28)。彼拉多见事情棘手, 为了推卸责任, 便又来个一退六二五, 将耶稣转送到希律王那里(路23:7)。

  希律听说耶稣显过许多神迹, 早就想看看他, 如今一见, 便仔细地盘问起来。但耶稣对待他这个衣冠禽兽的态度却始终是一言不发, 希律无可奈何, 只好又把耶稣送回彼拉多那里(路23:8-12)。如此推来送去的折腾, 耶稣不得不用半夜的工夫跟着恶众跑冤枉路, 预表世界黑暗如夜, 耶稣来得正是时候。

  “徒方三背两番鸡”是诗的第四句, 门徒四处逃散(可14:50), 唯独彼得暗随耶稣后面, 进入大祭司该亚法庭院, 想看个究竟(太26:58)。但因为“心灵固然愿意, 肉体却是软弱”(可14:38), 仅在几个仆人和使女的询问下, 竟接二连三地发咒起誓否认自己是主耶稣的门徒。这应验了耶稣在受难前对他的预言:“鸡叫两遍以先, 你要三次不认我。”(可14:66-72)此句引入鸡的叫声, 实在妙哉, 尽管人的软弱, 背逆耶稣的旨意, 但祂仍深爱世人, 用鸡的叫声, 把光明带给人们。

  第五句“五千鞭挞寸肤裂”的句首, 作者巧妙地用“五”开始。彼拉多明知耶稣无罪(约19:4), 但却慑于恶众的恐吓:“你若释放这个人, 就不是该撒的忠臣。”(约19:12)他生怕丢掉自己的乌纱帽, 妄图用鞭打耶稣来讨好民众而神离魂行(路23:13-16)。

  根据记载, 耶稣在彼拉多衙门内, 尽扯其衣, 鞭责五千百有余, 全体剥伤, 血流不止, 其痛苦之状惨不忍睹, 实难用笔墨描述。史料考证, 当时罗马式的皮鞭, 乃是一杆多头, 而每条皮革制成的绳头上还嵌有一些铅丸和骨制尖钩, 一鞭打下, 便有数根绳落身, 血肉横飞, 使人无法忍受, 故“五千鞭挞寸肤裂”确系真实之词。再者,“寸肤裂”不仅表明耶稣圣身遍体鳞伤, 而且更有“肉烂三分”之甚。

  和第五句一样, 第六句“六尺悬垂二盗齐”也用“六”开始。耶稣圣躯被钉在十架上之后, 恶众便把十架竖立起来, 将耶稣身体举离地面6尺以上, 引人注目。与耶稣同钉的还有两个罪大恶极的强盗, 一个在左, 一个在右, 是恶人们精心策划故意这样做的, 为了羞辱耶稣, 将他置身于盗贼匪类之间, 与歹徒并列, 让来来往往的恶众观看耻笑。与耶稣同钉的左盗, 也竟然口出恶言, 凌辱耶稣(太27:38-44, 路23:39)。
 
  诗的最后两句“惨恸八垓惊九品”和“七言一毕万灵啼”, 说明耶稣的奇苦剧难, 震惊了八方官民之众。当时的犹太民众, 虽则麻木不仁, 漠然视之, 但所有敬慕耶稣基督的人、门徒、已睡的圣人和天使, 都深知救主圣死的伟大意义, 这关系着普世万民的生死祸福。“万灵啼”即道出耶稣的死将换取万人得救的时刻已真正到来。

  耶稣悬在十架上, 前后说了七句话。

其一, 是为钉祂的人祈求, 求天父宽赦:“父啊, 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 他们不晓得。”(路23:34)

其二, 是怜悯安慰右盗:“我实在告诉你, 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23:43)

其三, 是当爱徒约翰的面, 对他母亲说:“母亲, 看你的儿子!”;又对约翰说:“看你的母亲!”(约19:26-27)

其四, 是高声呼求天父:“我的神, 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 可15:34)

其五, 是渴望人类归向天父:“我渴了!”(约19:28)

其六, 是再一次大声呼求天父:“父啊, 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23:46)

其七, 是向人类宣布救世大功已告成:“成了”!(约19:30)《十架七言》散见于四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各记一段, 但内容相同, 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各记三段, 合起来共七段。

  耶稣七言一毕, 便低头气绝, 其时天显异象:太阳失光, 地动山摇, 磐石崩裂, 坟墓自开, 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已睡的圣徒也从坟墓里出来, 进了圣城, 向许多人显现(太27:51, 路23:44-45)。无论有灵无灵之物, 都显得异常哀痛, 证明吾主耶稣乃天父真神的儿子。







清康熙帝御撰颂赞基督诗词


森森万象眼轮中,须识由来造化功。

体一无终而无绐,位三非寂亦非空。

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圣子通。

除却异端无忌惮,真儒偌个不钦崇。



功由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动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妙道玄玄何处寻,在兹帝监意森森。

群生蒙昧迷歧径,世教衰微启福音。

自古昭昭临下士,由来赫赫显人心。

而今基督恩光照,我也潸潸泪满襟。





赞 词



立天地之主宰,造人物之根宗。

推之于前无始,引之于后无终。

弥六合兮无间,造庶类兮靡同。

本无形之可拟,乃降生之遗容。

宣仁爱以博化,理微妙而难穷。

 何晓 发表于: 2006-4-10 15:10:46|显示全部楼层
汗颜,第一次读到。

仔细看看……
 耿纪朋 发表于: 2006-10-12 22:40:15|显示全部楼层

基督教艺术的边界

作者:吴东  指导老师:常宁生

【内容提要】本文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来考察什么是基督教艺术。由基督教神学基督论的七个方面──历史上的耶稣的灵生、爱道、受死,与作为信仰对象的基督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来阐述基督教信仰的内涵,进而阐明基督教艺术的主题关怀与图式关怀的特征。前者以《圣经》的传言、教会的见证为象征性因式的所指,后者以光、十字架两种符号为象征性图式的能指。这种所指与能指共同构成了基督教艺术的边界。

【关键词】七方同启论 言成肉身 肉身成言 象征 主题关怀 图式关怀

  为了阐明基督教艺术的边界,我们必定会问:基督教艺术是什么?为了说明基督教艺术是什么,我们首先需要回答基督教是什么,即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之言的规定性内涵是什么?

1 、基督信仰的神学规定性

  十字架神学的代表人物莫尔特曼在论及基督教神学的任务时指出:基督教神学“必须说明‘耶稣就是基督’这样的认信究竟指的是什么。”“因此,基督论的第一个任务是批判地证实基督信仰在耶稣及其历史中的起源。第二个任务是批判地证实基督信仰对于现时和未来的意义。”简单地说,基督信仰的核心正是信仰基督,信仰历史上的耶稣。在此意义上,基督教不是一个教义理论体系,因为任何教义理论体系,在学理上并不必然同它的创立者存在逻辑的关联;教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本人也未必能够承诺他所阐明的理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相反,基督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则完全取决于它的创立者耶稣本人。没有耶稣就不可能有基督;没有基督也就没有基督信仰,没有基督教。所以,从圣训中抽象出来得宗教应该是实在的而非理论的概念。[①]同样,对信徒来说,基督教也不是一套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的真理体系。纯粹客观的真理体系,既然是纯客观的,即同人的主观世界、人的生存与存在的世界没有关联。再次,基督教也不是信仰一个神秘的东西,基督信仰不仅有关于信仰基督的明晰的言说,而且有历史上的耶稣本人的言说,即拿撒勒人耶稣对于自己的来历、自己的宣告、自己的结局、自己的将来、自己的所失、自己的应许以及自己的使命的言说。正因为基督信仰的言说,已经包含在耶稣的言说里,所以,基督论的真正任务在于准确地传言。

  下面,我们将从七个方面阐述基督教神学的基督论。基督教神学,至少应包括上帝论、基督论、圣灵论、教会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明基督耶稣的身份或同一性的规定性。本文将讲述的,仅仅关涉基督教神学的一个方面,一般用基督论来指称它,我用“七方同启论”来概括它。对于信徒来说,耶稣从七个方面,把上帝的存在启示出来。这七个方面包括耶稣的灵生、爱道的宣告、受死的践行以及成为基督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其中每个方面,都关涉到个人与上帝的关系。在其语境中,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受难与复活事件,构成了这七个方面彼此相关联的转折点。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七方同启论的基督论称为十字架神学。

1.1 言成肉身 

  在传统意义上,言成肉身主要指上帝作为圣言生成为历史上肉身的耶稣,即耶稣的灵生事件。但在更广的意义上,言成肉身还应包括耶稣对爱道的宣告、他的受死以及从死里复活的历史事件。作为肉身的耶稣,假如没有关于人要爱上帝和爱邻人的宣道、没有为人类的罪而受死在十字架上、没有在死后复活为信仰的基督,对信徒来说,他的灵生就只是了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上帝成为肉身,使信徒能够接近他,以此表明他并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高高在上的上帝,而是一个能够触摸、能够同在的同在者。上帝行于爱,以助死者、被否定者、被诅咒者,使死者不惧死,被否定者不惧否定,被诅咒者不惧诅咒;上帝以爱分担死的痛苦,以将生与死引入一种新的相互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从死中复活。上帝成人包含着上帝与人分担死的不幸。死作为有限之人的命运,上帝成人,就必须死。成为人子的耶酥“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圣经·腓立比书》)。言成肉身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是以耶稣的灵生开始的。上帝之言生成为肉身的耶稣,他需要一个有限的肉体生命,一个同每个个体的血肉相关联的有限存在者;同时,这个存在者,还需要表达上帝之言,分享、承载着上帝之灵。马利亚受圣灵感孕生子,既呈现出耶稣与上帝的内在相关性,因为圣灵本是上帝之灵;又呈现出耶稣与人类的内在相关性,因为马利亚不过是有限之人类的代表。在耶稣受圣灵感孕而生的意义上,他是神子,在耶稣是马利亚所生的意义上,他又是人子。通过耶稣这位中保,人类同上帝相互关联起来了。上帝爱人,所以赐下他的独生子。而耶稣的灵生,于是成为对上帝之爱的表达。
 耿纪朋 发表于: 2006-10-12 22:41:25|显示全部楼层
  耶稣的灵生,内含着人与上帝的相关性。他既和个人的生命相关又和上帝的本性相关。“上帝所差来的,就说上帝的话”(《圣经·约翰福音》)。耶稣是为人类而来的,他当然也说有关人的话。这种话的表达,即耶稣关于爱道的宣告。耶稣同人类与上帝最本质的相关,是他与上帝的一体性同在,和与人类的永恒同在。耶稣将全部《圣经·旧约》的诫命总结为爱上帝和爱人如已。“耶稣吩咐他的门徒要这样行,而且自己就是这样行的。”“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圣经·约翰一书》)。上帝爱人,他成为人的肉身样式,又为人舍命在十字架上。尽管《圣经·旧约》已经有了这两条诫命,但其意义只是在耶稣基督来到世间后才有了质量上的更新。

  人要爱人如己并要爱上帝,仅仅是对上帝之爱性的回应。上帝之爱,对象化在他的灵生与受死里。耶稣既是因着圣灵感孕而生的,那么,他由于马利亚的肉身而来的肉身之死,就必不只是肉身的结束,而是不死之圣灵为着人的罪的受死,也是耶稣本人为罪身的人类而死。耶稣灵生的某种独特性,规定着他的死的独特性,他为上帝对人的救赎而死。“从耶稣之生为背景来理解他的死,必须是神学的理解,必须把他为之生为之传言的上帝考虑进去。……耶稣是作为一个公共的人,以他与他的上帝和父亲的亲密关系为基础,为了将要来临的上帝之国的缘故而生的。他生得辉煌,死得可怖,这只有从他赖以生、为之生的上帝为背景才能理解”(莫尔特曼)。换言之,耶稣是因上帝对人的救赎而死的。

  耶稣受死的另一重涵义,是他为人类的罪而死,做了人的挽回祭。如果说所有人的生通向死,而耶稣的生来自死,这是所有人之生与耶稣之生的差别。那么,耶稣的死也来自于他的生的独特性,他为人的得救而生便只有为人而受死。因此,对言成肉身的信仰,或者说“对上帝成人的信仰不仅产生于耶稣的死之后,而且在耶稣的死之中获得证明,只是事后才与耶稣的诞生联系起来”(云格尔)。上帝在耶稣之死中临近人。“如果上帝在死中也不放弃与我们相关,如果上帝使自己与死去的耶稣认同,以通过这位十字架受难者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仁慈,那么,正是从死之无关系中产生了上帝与人的新关系。……当上帝为了所有人与这个死去的人──来自拿撒勒的耶稣认同之时,他就表明自已是对有限之人怀有无限之爱的一种本质。因为当一切关系失去之时,只有爱创造新的关系”(云格尔)。在耶稣之死中,上帝对于人之爱的相关性被达成了。通过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上帝经历了基督再临之前的个体生命必须经历又无法得胜的死亡,正因为上帝能够经历这种死亡,我们作为将死者才能临近耶稣基督的上帝。在耶稣里,信徒和上帝分享了共同的受难经历。“上帝受难,上帝让自己被钉上十字架,且的确被钉上了十字架,藉此完成了他那充满希望的无条件的爱”(莫尔特曼)。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耶稣的灵生事件、爱道的宣告、受死的践行,每一方面都是围绕着人与上帝的相关性展开的,且彼此相关联地共同启示着肉身之言的那一位上帝。上帝的内在性,在其言成肉身的过程中演变为一种行动。耶稣的上帝,内在于人而存在,他有肉身的在场方式,他有对人的至死不渝的爱,更为人舍己。人之所以能够企及上帝,就是因为上帝在耶稣里首先成为人子,成为人类中的一员。“在他儿子的十字架里,上帝把死担在自己身上,不仅为了使人能够带着慰藉去死,确信即便死也不能把他们与上帝分开,而且为了使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成为人的新创生的根据,在这种新创生中,死亡本身将被生命的胜利吞没”(莫尔特曼)。

1.2 肉身成言

  四部福音书并没有在耶稣受死的地方结束其文字的叙述,而且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历史的耶稣死后发生的事件,这便是传言者的耶稣复活为被传言的基督。“耶稣的复活是一切信仰他的人对复活所寄于希望的依据”(汉斯·昆)。是“上帝给予的回生”。[②]它改变了人们对耶稣死亡的绝望态度,将这种绝望的态度转化为对上帝存在的真实希望。复活意味着,上帝在耶稣惨死后,没有断绝与他的关系而是继续与他同在。“上帝在死去的耶稣身上显示了自己的荣耀。临近的上帝之国──尘世的耶稣以它为生,他至死呼唤着它──在死去的耶稣身上证明自己直接在场。这就是复活信仰的真相,它告诉人们:传言者及其传言的对象在死亡中认同,传言者本人终于成为被传言者。上帝已经使自己与死去的耶稣认同,这就是对耶稣的信仰之根据,也是信仰本身之前提”(云格尔)。所以,保罗写信给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说:若基督没有复活,他传的是枉然,基督徒信的也是枉然,他们还会在罪中。如果没有耶稣死里复活即他的肉身成言事件,作为死亡的毒钩之罪显然主宰着那投奔他的事业的人(《圣经·哥林多前书》)。
 耿纪朋 发表于: 2006-10-12 22:42:16|显示全部楼层
  耶稣死里复活,让他因担当人的罪而与上帝中断的关系得以重新和好。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不仅有耶稣向门徒显现的事实见证,而且有他的门徒包括今天的基督徒的生命被改变的见证。它赋予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行动以替代性的涵义。他替上帝的救赎与人的得救而死,因此,他的受死应当永远与人和上帝绝对相关联。“唯有上帝的恩赐,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圣经·罗马书》)。复活的基督,同上帝与人的永恒关联,同时也显明为一个历史过程,贯穿在耶稣的产生中、贯穿在他的言成肉身的行动中。无论他的灵生还是爱道,无论他的受死还是复活,都内含着人与上帝的双重意义指向。肉身成言的基督,以复活为开端,并伴有升天、再来、审判的践行。上帝之言在成为肉身的耶稣时,他选择一条下降的内在性的道路,耶稣的肉身在生成为基督之言时,他却是一条上升的超越性的道路。上帝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因着耶稣基督而被完全整合为一体。这里,“基督复活的信念不仅是基督信仰的超越性基础,也是基督信仰的内在性基础,因为,它所见到的超越的上帝内在于耶稣身上,反过来讲,它所见到的内在的耶稣又在上帝身上超越”(莫尔特曼)。耶稣的肉身成言(他的死里复活)是对他的灵生、爱道、受死的独特性的回应。他作为不死的灵之生,必然要求他在死后复活,否则便否定了他的言成肉身的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换言之,没有肉身成言之言的基督,就不可能有言成肉身之言的根源。为了企及言成肉身之言,耶稣基督复活后还得升天。人如果要借着基督回到父那里去,那么,基督本人首先应回到父的怀中。耶稣要说明自己是来自于上帝的最好的方法,便是他回到上帝。“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圣经·约翰福音》)。耶稣的升天,不仅表明他是来自于上帝,同时显明了人如何上升得救的道路,这即是顺服圣灵的引导、开启。

  耶稣的升天,对于那些亲眼目睹的人,构成了一种力量的盼望源泉。它激励着以打渔为生的彼得等门徒,去完成主的托咐。但对于未在场的人而言,升天的确实性便受到质疑,不过,这呼唤人用信心来认同。肉身成言、死里复活的基督,不但对时间之维中的现在、而且对未来也有治权,因而对上帝创造的万有享受治权。因为耶稣是那将要来的。真正与他相遇的每个人都是在未来与他相通的,都把他当作那将要来的生命,那将要来的世界之主。只有作为将要来的,他才可能是那曾经来过的。只有作为那把新的未来揭示给罪人的将要来的,他才可能莅临现在。对信徒来说,耶稣的升天表明他的确来自于天上的圣父,他的再来的应许,回应着他升天的目的。他再来完成的审判,将公义的上帝彰显在世人面前。“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翰福音)。《圣经》说:“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表明即宣告、即开启。上帝之言成为肉身、成为历史的耶稣,这正是从上帝而来的恩典。耶稣之肉身成为言、成为信仰的基督,这正是从人而来的信仰之所指。上帝的人性与神性、神子的耶稣与人子的基督,围绕十字架上的受难事件和十字架下的复活事件被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也是历史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的合一。耶稣的历史性,体现在他的灵生、他的爱道以及他的受死的行动中,并贯穿于他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的实践中。因此,基督信仰,即是信仰基督,信仰上帝之言成为了肉身的耶稣和耶稣的肉身成为了被传言的基督。  

2 、基督教艺术的象征所指

  在基督信仰的意义上,基督教艺术便是对基督信仰的象征性视觉呈现。当艺术家的个体生命向着基督信仰的彼岸而去,借助物质性的媒材将他由此获得的生命情感的先验性感觉表现为象征性的视觉图式,基督教艺术就产生了。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象征做出清晰的界定。

  根据蒂利希的提示与奥托的说明,象征介入了它所表征之物的意义和力量,被象征者的真实存在力量从象征中透射出来,[③]这包含三层含义:一 、象征中有被象征者的某些真实在场;二、这种在场完全通过象征变得可说;三、在场的被象征的真实绝不以下列方式与象征叠合,即象征能够“数字地”作为符号──表达“本来(在被象征的真实方面)是特定事件的东西”。如果借用符号语言学关于一个符号具有的能指(意向形象)与所指(概念意义)的区分,一个象征实际上也拥有能指(视觉形象)与所指(概念意义)。但其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已有别于符号中的关系。在象征语言中,能指与所指不是对应的或感应的关系,而是根据感觉的引导能指介入所指。象征语言的能指,分享所指的存在,把所指的存在替代于现时语言中,替代于可见的视觉图式中。“象征参与被象征的真实,就是说,具有自己特性的各个象征参与通过它言语的不可说的真实的特性。[④]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象征参与作为上帝的救恩行为的十字架的不可说的真实,耶稣复活节之晨的象征参与从死中复活的不可说的真实”(奥托)。在此,奥托只是从神学角度阐明象征(能指—视觉图式)与被象征之物的关系。假如将这种阐明对象化于艺术中,它意味着: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象征,参与、分享着上帝救恩行为的十字架的不可见的真实。
 耿纪朋 发表于: 2006-10-12 22:43:12|显示全部楼层
2.1 基督教艺术的主题关怀 

  基督教艺术的命名本身,便是从艺术的主题关怀而来的。在艺术史上,人们往往按照艺术关怀的主题差异,确定艺术的因式差异。至于主题关怀与图式关怀,只是限于单一艺术形态内部为着言述的便利做出的,面对个别的艺术作品,其主题关怀(所指概念)与图式关怀(视觉形象)是等同的关系,因为艺术作为艺术家个体生命情感彼岸化的象征性形式,其能指与所指原是一体的。

  从主题关怀看,基督教艺术指以基督信仰的宣示为主题的艺术。其作品包括直接的圣经题材、间接的教会题材(如圣徒殉难、福音传播之类历史事件)。由于基督信仰就是信仰基督,由于信仰基督还包括对派遣他来到世界的那一位父神上帝的信仰,以及那位从天上来接替基督升天后在尘世工作的圣灵的信仰,所以,基督教艺术的主题,自然关涉到上帝论与圣灵论。上帝如何言成世界,他的公义、救恩怎样惠及以色列人并由此拓展到全人类,他怎样让圣灵来延续耶稣的工作、他的天国的预定、他对末世的预显、他使耶稣基督为中保让自己与万物复和,这实质上构成《旧约》、《新约》的主题,也属于基督教艺术的主题。另一方面,在局部的意义上,圣灵论同耶稣升天后圣灵降临引导基督徒跟随基督的历程相关,关系到信徒的悔改、受洗、传言、感恩、祈祷、盼望的生活。它也与教会的历史有部分的叠合。凡是以上述内容为主题的艺术,都可归入基督教艺术的范畴。不过,对这些主题关怀的内容,艺术家必须进行个体生命情感的感觉性的、象征性的转换。基督教艺术,是见证基督信仰及信仰基督的图式。围绕耶稣的灵生主题,出现了不少关于《受胎告知》(达·芬奇,约1482年)、《牧场的圣母》(拉斐尔,约1506年)、《诞生》(布歇,1610年)之类作品,耶稣的爱道,从他《召唤使徒马太》(卡拉瓦乔,1597—1600)、《基督履海》(又称《捕鱼的奇迹》,康拉德·维茨,1444年)他医治《耶利哥城的瞎子》(普桑,1650年)等作品中可以见到;耶稣的《十字架受难》(曼坦尼亚,1456-1459 年)、《基督复活》(克吕内瓦尔德,1510-1515 年)、《升天》(科普利,1775年)这些作品,分别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展开了基督信仰的内核。犹太画家夏加尔1961年创作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将俄罗斯民间故事以及犹太箴言中的意象融入梦幻般的、织网状的迷人场景;德拉克罗瓦的《雅各与天使摔跤》(1861年),借助对比的灰色和流动的结构,传达出雅各与天使之间的搏斗。除了像《逃亡埃及》(约阿希姆帕提尼尔,1515—1524年)之类取材于圣经叙事性的题材创作的作品外,还有《关于三位一体的议论》(塞鲁特,1517一1518年)、《爱德修道女之死》(皮尔斯,1850年)涉及教义、教会发展史的艺术杰作,都是基督教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2.2 基督教艺术的图式关杯

  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基督教艺术的图式关怀表现为对光和十字架的运用。当然,我们不能把凡是运用光和十字架的作品,都纳入基管教艺术的域界内,除非其主题关怀是指向基督信仰的。另外,也不能认定所有的基督教艺术必须同光、十字架两种艺术符号相关。

  比如米勒(Millet,1814—1875)的《晚钟》这样静谧安宁的超世佳作。它的画面内容是一对农家夫妇随着教堂钟声的敲响,放下手中的活计,以感恩的心在傍晚的微风中悄然伫立,以敬虔的祈祷结束一天的劳作。他们虽然卑微,却不失尊严,以天上国民的身份祈盼另一永恒和平的国度,而对天国的盼望也深藏在画家本人的心中。只有在这样的盼望中忍耐苦难,苦难才显得甘美,心灵才寻得平安。也正是这种内在的平安带来的恒忍力量,使得人们在动乱的社会中仍持有生存的勇气和智慧。[⑤]毫无疑问,《晚钟》这幅画的灵感源自于《圣经》的启示,同时也是取材于米勒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米勒经常阅读他称为“画家之书”的《圣经》。其内容即主题关怀无疑是属于基督教信仰的。列夫·托尔斯泰评价米勒的《晚钟》说它“透露了基督徒对上帝和邻人的恩爱之情”,表现了“人和上帝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团结和睦”。 而它却没有同光、十字架两种艺术符号相关。还有,比如艺术家籍里科出生于希腊,他的《基督与风暴》(1914年)里面,既看不见十字符号,又无光的自觉彰显,而是利用色彩的粗狂笔触、剧烈变化的透视、模特般的人物与造型,创造出一种神秘阴郁的气氛,耶稣的安祥与使徒们的慌乱形成鲜明的反差。然而,达利的《圣约翰的基督》(1951年)这幅画虽然有基督背负十字架的形象却是在利用宗教题材来反映自己对现代科学知识的理解,这幅画的下面写着这样的文字:“1950年我做了一个宇宙梦,我在梦中看到了这个彩色形象。在我的梦中,它代表‘原子核’。这个‘原子核’不久成了超自然的感觉。我认为这个‘宇宙的特殊个体’就是耶稣!”有着巨大能量的原子核才是现代真正的耶稣,这不是一幅纯粹属于基督教信仰意义上的艺术。[⑥]

  在基督教信仰意义上,光是圣洁、智慧、神秘的象征。一般表现《圣经》中以光为主题内容的作品,自然伴随对光的应用。《圣保罗的皈依》(卡拉瓦乔,1601年)的画面上,人物的次要处理与马的主导因素,使和保罗同行的人的眼睛聚焦在保罗脸上发出的内在的启示之光上。这便是保罗自述的来自主的荣耀之光。光作为圣洁的象征,往往出现在修士修女们的灵性生活中,如皮尔斯的《爱德修道女之死》(1850年)中修女脸部发出的慈祥之光。在耶稣之前,在罗马人那里十字架本是一种处决罪犯的酷刑工具,但由于他的十字架受难,世人耻辱的十字架被转换为荣耀的十字架。十字架是一切艺术家创造原初形式的源泉。在象征的意义上,通过历史上的耶稣和信仰的基督所成就的十字架,恰好向艺术爱者展示出本真原初形式的所指。耶稣的十字架作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内含艺术对象的生命情感性、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艺术使命的形式性。艺术接受者从十字架最能感觉到的是它的形式。这种形式构成一切形式性物品的象征,因为从形式上呈现出的是历史上的耶稣对上帝和对世人的爱,即超越一切的绝对之爱。

  十字架留住上帝对人的爱和人对上帝的生命情感。面对十字架,一个在从前(基督之前)被人寻找的上帝,成为寻求人的上帝。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向每个人发出吁请。凡是愿意接纳基督之名的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圣洁国度的子民;凡是拒绝认信上帝在十字架上成就的一切的人,都将在世界上无家可归地生活。所以,十字架的基督就是道路、生命、真理。他是道路,通向上帝的唯一之路;他是生命,他把圣灵赐与人作为食粮;他是真理,他的复活升天显明耶稣本人的确是上帝派来拯救人脱离罪的那一位。十字架因着耶酥基督的受难,意味着上帝的拯救的莅临和人的得救的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13:40,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