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纪朋 发表于 2007-4-16 00:46:11

不错

周鸣天 发表于 2007-6-10 23:07:12

中国金沙国粹之谜──网友畅想曲

<div>07年6月9日中央电视台,现场向全世界直播了成都金沙遗址、陕西韩城遗址、广州古南越王宫三处遗址,其中由两句话颇为重要:一,电视台主持人问一嘉宾,这三处遗址,你最喜欢那个地方(大概意思),答曰:金沙遗址.二,主持人讲,这次出土的金面具,原准备再复制一具,但不成功,看来;在现代高科技时代要想复制3000年前古蜀人的手工制品,也非易事,其难度在,;1,大小一致,即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笔者注:如是用模具手工敲打而成,那可能面具边缘与鼻尖等凸出部分厚薄不一).2,重量一致,46克. 3,形状一致,<BR>这得让人难辨别真伪,是手工加工,决不见机加工痕迹、是手工雕刻,必刀刀一致(人民币的手工雕刻是防伪一绝)等.4,材质大概一致,黄金纯度一样,3000年前的黄金与现今的黄金在金相组织、机械性能、导电性、延展性等有无差别?如是等等.......</div><BR><div>  既然要将中国的金沙国粹--太阳神鸟、金面具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那么作为中国人一定要自己作认认真真的研究,从工科的角度;3000年前的黄金选矿、冶炼,加工工艺、<BR>工具制作(这是青铜器时代).....从文化角度,(中央电视台这次讲了不少),从艺术角度、美学角度......</div><BR><div>&nbsp;惊现3000年前玉璋人物刻像</div><BR><div>这将刷新中国绘画史</div><BR><div>1:&nbsp; 3000年前古蜀人就找到了,能长期不腐蚀的贵重金属--黄金来做太阳神鸟的材料,炼金术在.......</div><BR><div>2:  内园12道均分顺时针象征光芒的牙型弧线,是用甚么器具均分后用甚么工具切割的.....</div><BR><div>3:  四只神鸟的图案简洁而抽象,徽记设计手法老道,在3000年前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绝无仅有类似物件,这样精细的图案饰用工具镂空的.......</div><BR><div>4:  3000年后从美学角度看太阳神鸟金饰,仍是美轮美奂,形简意赅的极品,难怪这举世罕见之稀世珍宝被中国国家文物局"钦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div><BR><div>5:  金箔这样薄,是用甚么工具和方法加工而成......<BR>  <BR>  看网友的了........</div>

周鸣天 发表于 2007-6-10 23:09:21

金沙之谜──网友畅想曲

<div>:3000年前古蜀人就找到了,能长期不腐蚀的贵重金属--黄金来做面具的材料,炼金术在........</div><BR><div>2:&nbsp; 金面具的加工工具是甚么材料,甚么形状......</div><BR><div>3:&nbsp; 3000年前的古蜀人就有如此精湛</div><BR><div>  的造型艺术,难道不是......<BR>4:&nbsp; 要改写中国绘画史?<BR>5:&nbsp; <BR></div>

爱四川 发表于 2007-6-15 11:41:09

[转帖]成都金沙遗址新发现

<div align="center"><font class="sh"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22pt; COLOR: #cccccc;">太阳神鸟的绝唱</font>──金沙遗址出土太阳神鸟金箔饰探析 ⊙ 黄剑华/文</div><hr class=base_color align=center width="88%"/><div class=TextLine>  古代蜀人是世界上最早开采使用黄金的古老部族之一。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金杖、金面罩、金虎、金鱼、金璋、金叶饰等黄金器物,已展现出古代蜀人高超的黄金加工制作技艺。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金冠带、太阳神鸟金箔饰、金箔蛙形饰、金喇叭形器、金盒等10件金饰器物,更是图案诡异、风格奇特。其中最令人惊叹的便是太阳神鸟金箔饰。其神奇的图案和绝妙的表现手法,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是从未有过的考古发现。它以简练和生动的图像语言,透露了有关古蜀太阳神话传说的信息,记述了商周时期古蜀国极为盛行的太阳崇拜习俗,为我们了解古代蜀人的精神观念和追溯古蜀时期一些重要祭祀活动的真实情形,提供了极重要的资料。<BR>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饰,形制为圆形,内有镂空图案,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用很薄的金箔制作而成,在工艺上采用了娴熟精湛的锤揲与切割技术。其圆形金箔上的镂空纹饰,如同一幅均匀对称的剪纸图案,可能使用了相应的模具,精心切割而成。无论是纹饰的整体布局或图案的细微之处,都一丝不苟。其图案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图案中心为一镂空的圆圈,周围有十二道等距离分布的象牙状的弧形旋转芒,这些外端尖锐好似象牙或细长獠牙状的芒,呈顺时针旋转的齿状排列。外层图案是四只逆向飞行的神鸟,引颈伸腿,展翅飞翔,首足前后相接,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排列均匀对称。整幅图案好似一个神奇的漩涡,又好像是旋转的云气或是空中光芒四射的太阳,四只飞行的神鸟则给人以金乌驮日翱翔宇宙的联想。<BR>  原始崇拜是人类由洪荒向文明迈进过程中的一个古老话题,在各种原始崇拜观念中,最广泛的就是太阳崇拜观念了。这主要是由于太阳和自然万物的密切关系,对人类的生存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民们自远古以来就对太阳怀着敬畏崇拜之情,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形式。同时由于先民们对太阳与宇宙的观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丰富想像,使得世界各民族中都出现了绚丽多彩的太阳神话。这些以太阳为母题的神话传说,在世界的西方和东方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广为流传,对古代各民族的精神观念和行为方式,乃至整个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中国古代则广泛传播着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十日神话,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最为显著的例证。中国远古时代的十日神话传说,不仅与西方太阳神话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展示了东西方区域文明的不同特色。<BR>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font face="楷体_GB2312">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font>”;《山海经·海外东经》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font>”;《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font>”,便是对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述。《淮南子·精神篇》中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日中有踆乌</font>”,<a href="http://www.phoer.net/people/g/guopu.htm">郭璞</a>注解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中有三足乌</font>”,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BR>  十日神话传说在殷商时期长江上游的古蜀王国中十分盛行,三星堆考古发现对此便有充分的揭示。到了后世,十日神话流传的地域更为广阔,我们在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上,可以看到许多日轮金乌图,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亦有以彩绘方式表现的一轮画有金乌的太阳,便是先秦太阳神话流传后世的反映。在这些生动奇妙的图像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神鸟和太阳的关系,这可能是先民们描述和展现太阳神话最为简洁也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图像语言的发达远远超过文字发展的古蜀时代,先民们自然地盛行采用雕塑和图案来表现十日神话与太阳崇拜观念,这与当时昌盛的祭祀活动相得益彰。<BR>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就是古代蜀人心目中一棵具有复合特征的通天神树,既是十日神话传说中扶桑与若木的象征,又是天地之中建木的写照。青铜神树分为三层的树枝上共栖息着九只神鸟,分明就是“<font face="楷体_GB2312">九日居下枝</font>”的情景,在青铜神树出土时已断裂的顶部,推测还应有象征“<font face="楷体_GB2312">一日居上枝</font>”的一只神鸟。与青铜神树同时出土的还有立在花蕾上的铜鸟、人面鸟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只居于神树上枝的铜鸟。栖息于青铜神树上的九只神鸟都长着鹰喙与杜鹃的身子,鹰是翱翔长空最为矫健的猛禽,杜鹃是深受蜀国先民喜爱的禽鸟,将它们的特征融合成这种具有复合特征的神鸟,大概就是古代蜀人想像中太阳精魂日中金乌的形象吧。此外,三星堆还出土有大量反映古蜀太阳崇拜观念的器物与图像,如青铜太阳形器、圆日形状的青铜菱形眼形器、有圆日图像的青铜圆形挂饰、青铜神殿四面坡状屋盖上的圆日图像纹饰、人面鸟身像胸前的圆日图像、金杖上圆脸戴冠呈欢笑状的太阳神形象等等。这些古蜀时代留下的大量器物和图像遗存,真实地反映了殷商时期古蜀王国太阳崇拜祭祀活动的昌盛。<BR>  金沙遗址出土的器物与图像材料,对此亦有充分的反映。比如金沙遗址铜立人像头戴的旋转状的奇异冠饰,就有祭祀者头罩太阳光环的寓意,说明对太阳的敬畏崇拜是古蜀时代一个十分突出的主题观念。<BR>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考古发现还揭示了古代蜀人有崇鸟的信仰,并以鸟为图腾,尤其是凤鸟与太阳神鸟在古代蜀人精神观念中占有特殊地位。而古蜀族的崇鸟观念与鸟图腾,又与太阳崇拜和太阳神话相互交融,两者通常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饰,对此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BR>  中国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许多神话传说中,帝俊和<a href="http://www.phoer.net/history/taoism/taoism_245.htm">轩辕黄帝</a>都是世界东方的大神,具有类似古希腊神话中最高神祗宙斯一样的煊赫身份。如果说中原传世文献中记述的<a href="http://www.phoer.net/history/taoism/taoism_245.htm">轩辕黄帝</a>是黄河流域远古先民们心目中掌管天庭和人间的最高统治者,那么《山海经》等古籍中记载的帝俊就是中国南方文化系统中主宰宇宙和世界的天帝了。帝俊不仅与羲和生有十日,还和常羲生了十二月,同娥皇生三身之国,此外还有许多后裔,例如《大荒东经》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生中容</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生帝鸿</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生黑齿</font>”,《大荒南经》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生季</font>”,《大荒西经》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生后稷</font>”,《海内经》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生禺号</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生晏龙</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有子七八人,是始为歌舞</font>”等等。这些记述构成了一个具有浓郁南方地域特色的帝俊神话传说体系,其中帝俊的后裔都特别崇尚神鸟,大都有“<font face="楷体_GB2312">使四鸟</font>”的习俗。据袁珂先生考证,实际上帝俊也就是南方文化系统中玄鸟的化身,因“<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即殷墟卜辞所称‘高祖夋’者</font>”,从字形看夋在甲骨文中是一鸟头人身的象形字,可知“<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之神,本为玄鸟</font>”。这同黄河流域“<font face="楷体_GB2312">玄鸟生商</font>”的传说含义是一样的,表达了是殷商和古蜀等古代部族都有强烈的崇鸟的信仰观念。正因为帝俊是中国南方神话系统中玄鸟的化身,所以帝俊的子裔都和神鸟结下了不解之缘。<BR>  从出土资料看,这种崇尚神鸟的信仰观念,在古蜀族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铜鸟,便是很好的说明。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饰,上面刻画了绕日翱翔的四只飞鸟,就是《山海经》中所述帝俊之裔大都“<font face="楷体_GB2312">使四鸟</font>”的生动写照。太阳神鸟金箔饰的制作者和使用者,可能以此来表明他们都是帝俊的后裔,同时也表明他们和十日的亲缘关系以及对太阳神的崇奉之情。<BR>  这里我们还应提到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三鸟纹有领璧形器,是与太阳神鸟金箔饰有着同样丰富内涵的珍贵器物。这件有短柄的青铜有领璧形器,整体为圆形,中央是圆孔,圆孔周围有凸起的高领,器上的扁平矩形短柄由于较短不能握手,可能起插件的作用,应是插在基座上或连接某件器物的榫头。该器的尺寸为:直径10.24~10.36厘米,孔径4.03~4.31厘米,领高2.9厘米,边轮宽2.67厘米,短柄长2.26厘米,厚0.2~0.33厘米,重量为280克。令人注目的是在该器宽平的边轮两面,均铸刻有相同的飞鸟图案。其图像纹饰以边轮外廓的两圈旋纹为边栏,围绕着璧形器的圆孔布列着三只首尾相接、展翅飞翔的神鸟。采用阴线刻画的三只神鸟,手法简练,线条流畅,想像生动,栩栩如生。形态上,三只神鸟同样颈向前、鸟腿后伸,作腾空飞翔之状。同时还细致地刻画了飞鸟的钩喙圆眼、华丽的长冠和飘逸的羽毛。同太阳神鸟金箔饰相比,这件青铜三鸟纹有领璧形器不仅尺寸大小相近,而且在图像纹饰所表达的象征含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周围有凸起高领的圆孔,不就是圆日的象征吗?三只神鸟所表现的不同样是托负着太阳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行的情景吗?很显然,这件器物同样是古蜀时代昌盛的太阳神话传说和太阳崇拜观念的产物,是古蜀族以太阳崇拜为母题的祭祀活动中的一件重要器物。<BR>  当然,太阳神鸟金箔饰与青铜三鸟纹有领璧形器这两件器物图像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异,比如托负太阳展翅飞翔的神鸟,太阳神鸟金箔饰为四鸟,青铜有领璧形器为三鸟,在象征含义上是否有某些微妙的不同?是否反映了远古神话传说中相同母题内的多种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析和弄清的问题。<BR>  从古籍文献中的记载看,《山海经》中曾有多处关于帝俊之裔“<font face="楷体_GB2312">使四鸟</font>”的记述,如《大荒东经》中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有葛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虎、豹、熊、罴</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生晏龙……食黍,食兽,是使四鸟</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font>”。《大荒南经》中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font>”等等。据袁珂先生考证,使是役使之意。“<font face="楷体_GB2312">使四鸟</font>”或“<font face="楷体_GB2312">使四鸟:虎、豹、熊、罴</font>”可能是说役使的既有四鸟,也有四兽。而只有帝俊的后裔,才有这种役使四鸟与四兽的能力。在这些神话色彩很浓的不厌其烦的传说记述中,除了十日神话与崇鸟观念,似乎还反映了一种驱使和驾驭太阳神鸟的想像,太阳神鸟金箔饰上刻画的四只驮日飞翔的神鸟,与“<font face="楷体_GB2312">使四鸟</font>”的记述显然并非是简单的巧合,可能就包括了多重含义。<BR>  《山海经》中又有关于三青鸟与五彩鸟的记述,同样是非常奇妙的神鸟。如《西山经》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font>”;《大荒西经》说,大荒之中,西有王母之山,“<font face="楷体_GB2312">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骛,一名曰少黧,一名曰青鸟</font>”;又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font>”;《海内北经》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font>”。这些记述中的三青鸟与五彩鸟都非同凡响,也是古代先民崇鸟观念的反映。《山海经》中虽未见“<font face="楷体_GB2312">使三鸟</font>”之说,但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已含役使之意,而且三青鸟与五彩鸟皆是三只。袁珂先生认为,通过这些记述可知,“<font face="楷体_GB2312">三青鸟者,非宛转依人之小鸟,乃多力善飞之猛禽也</font>”。金沙遗址出土青铜有领璧形器上的三只神鸟,那华美的冠尾和矫健的飞翔之态,是否也与上述的神话传说有关呢?</div>

爱四川 发表于 2007-6-15 11:42:00

<div class=TextLine>  值得提到的是,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鸟,在宋本中作“<font face="楷体_GB2312">三足乌</font>”。《史记》载司马相如《大人赋》中也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亦幸有三足乌为之(西王母)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font>”。还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河图括地象》中也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有三足神乌,为西王母取食</font>”。所以<a href="http://www.phoer.net/people/g/guopu.htm">郭璞</a>认为三青鸟即为三足乌。袁珂先生亦持相同看法,认为此说有理。我们知道,《淮南子·精神篇》中说的“<font face="楷体_GB2312">日中有踆乌</font>”,即为三足乌,又称为阳乌或金乌,被认为是日之精魂。古籍《洞冥记》中则又说三足乌是羲和役使的日驭。由此可知,它们实际上都是太阳神鸟,属于十日神话与太阳崇拜观念母题范围内的不同传说。这里附带要提到西王母神话传说的起源传播,其中浓郁的巫术色彩、复杂的精神内涵(如魂归天门观念、升天成仙思想、龙虎座透露的图腾崇拜意识和信仰习俗,以及三足青鸟的特殊象征含义等等),都与古蜀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BR>  关于三足乌究竟是什么形态,因古籍中并无记述而不得其详。求诸出土资料,我们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可以看到许多关于三足乌的描绘,有的在圆日中刻画一只飞翔的金乌,有的将圆日刻画在阳乌的胸部作展翅翱翔状,还有的则将三足乌雕刻成有三条鸟腿的奇异模样立于日轮之中。这些描绘丰富多样,并无统一的模式,大概都是后世对于远古神话的一种想像式的解释和表现。这些图像(特别是三足乌刻画成三条鸟腿的怪谲之态)曾遭到汉代学者的诘难,王充对此就大不以为然,《论衡·说日》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审日不能见乌之形,通而能见其足有三乎?此已非实</font>”。实际上在商周以降的图像纹饰中还有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常常将三足乌描绘成绕日飞翔的三只神鸟。例如战国时期和秦代一些铜镜上的三鸟环日图,三鸟均为一足,有学者认为“<font face="楷体_GB2312">可能为三足乌传说的演变</font>”,还有汉代瓦当上绕日飞行的三鸟纹,表现的也是同一个主题,可知三足乌的数量应为三只,“<font face="楷体_GB2312">也可以看作是以‘三青鸟’形式表现的日精</font>”。<BR>  将这些图像资料作为参考,现在再来看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有领璧形器,上面刻画的三只神鸟也是典型的长颈单足、羽尾华丽、展翅绕日飞翔之态,显而易见就是对太阳神话传说中三足乌的一种形象表现。从时代的承袭演变关系来看,正是古代蜀人这些含义丰富、构思绝妙的图像,对后世的图案纹饰产生了积极而久远的影响。不仅战国与秦代的铜镜上有三鸟环日图,汉代瓦当上有绕日飞行的三鸟纹,而且在汉代画像石《羿射九日》图中刻画的栖息于扶桑神树上的也是三足金乌,可知这在古人心目中皆是对三足乌最为生动的表现。<BR>  金沙遗址青铜三鸟纹有领璧形器上圆孔与凸起圆形高领所象征的日轮,以及太阳神鸟金箔饰上漩涡状的太阳图像,说明古蜀族对崇尚的太阳形态有多种表现方式,或作圆日之形,或刻画成光芒四射的旋转之状。其实,这种不拘一格、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我们在仰韶文化以来的彩陶上和原始时期的岩画上都可以看到各种形式描绘的太阳图像,在青铜纹饰上更有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表现,可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BR>  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史前彩陶上,据考古工作者研究认为,“<font face="楷体_GB2312">图案最具代表性的是与天体有关的日珥纹、太阳纹和飞鸟纹等,日珥纹围在光芒四射的太阳周边、太阳纹有的直接将太阳画作圆圈,周边绘出射线,有的还在中间加一圆点,有的将射线用阴纹表示</font>”。图案中有的主体太阳纹还以红彩涂实,并在周边用深棕色绘出数道射线,以表示太阳的万丈光芒。在西北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出土的大量彩陶上,也有多种圆日图案,特别是半山类型时期旋纹已成为彩陶上的主要花纹,将强烈的旋动感表现得十分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太阳的形象成为彩陶图案纹饰中描绘的重要对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font face="楷体_GB2312">大河村类型彩陶上的太阳纹有时和变体多足鸟纹画在一起,可能有一定的寓意</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彩陶图案上的这种变体多足飞鸟纹,有着红色的头,展拓着长翼在空中飞翔,使画面充满了阳光般的热烈气氛</font>”,使人油然联想到关于太阳神鸟的远古传说。张朋川先生认为“<font face="楷体_GB2312">这种鸟纹与太阳纹相结合的图案,也许反映了以鸟为图腾的氏族是崇拜太阳的</font>”。结合古代传说来看,“<font face="楷体_GB2312">在汉代的帛画、石刻等文物中这种寓鸟于日的图像屡见不鲜,而许多日中金乌与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正面鸟纹都画成三足,如果这不是偶合的话,那末彩陶上的这种鸟和太阳结合的花纹可能是崇拜太阳的鸟为图腾的氏族的图腾纹样在彩陶上的反映</font>”。还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彩陶中,有的鸟纹背上有太阳纹,像鸟背负着太阳而飞,同时还有以几何形变体花纹组合的许多形式。这说明古代太阳鸟的神话传说,早就存在于彩陶文化时代。此外“<font face="楷体_GB2312">半坡类型彩陶有以人面纹为太阳形的象征……展示了太阳纹为人格化神灵的寓意象征和被崇拜的宗教意识</font>”,而“<font face="楷体_GB2312">以红彩为太阳形象征的寓意手段</font>”以及采用红黑彩并置形式来表现“<font face="楷体_GB2312">太职光彩的照耀,使彩陶花纹具有绚丽灿烂的风格与强烈浓郁的风采,再现了对太阳神崇拜的炽热情怀</font>”。<BR>  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分布的原始时期的岩画上,太阳同样是表现的主题,并有多种形式的描绘。如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就描绘了三个灿烂的太阳,画面中以太阳图案为中心,还环绕着人、兽、农具、祭祀坑与星辰符号等。贵州的一些岩画也画有类似的多个太阳图像,如黔中开阳县画马崖岩画中的太阳纹图形就甚多,大都“<font face="楷体_GB2312">表现出具有圆形光体和辐射光芒,有的与铜鼓鼓面的太阳纹饰很类似</font>”。在新疆和阗境内发现的岩画上,也有凿刻的三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可见那时对太阳崇拜的炽热,说明“<font face="楷体_GB2312">原先生活在阿尔泰山和伊犁一带的塞人也把太阳神作为他们的最高神祉崇拜</font>”。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有一幅著名的拜日图,刻画了一人双手合十,高举过头,跪地向太阳虔诚祭拜的情景。云南沧源岩画中刻画的太阳,有的为人头之形并散射着光芒,有的则将头戴羽饰作法祭祀的巫师形象与光芒闪耀的太阳刻画在一起。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不仅刻画了许多光芒四射的太阳,还描绘了众多高举双手作呼唤祈祷状的人形,表现的可能是远古先民们的大型祭日场景。此外,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片上,雕刻的太阳由多个同心圆构成,外圆上端刻有浓烈的火焰状,形似太阳的光芒,圆日左右还刻画了昂首相望振翅欲飞的双鸟,被称为双鸟太阳图(亦有名之为双鸟朝阳图的)。有学者认为,这种将鸟形或鸟纹与太阳的画面纹饰连在一起,应是先民将鸟信仰与太阳信仰糅合一体的独特展示。<BR>  在三星堆出土的展现太阳崇拜观念的青铜器物上,雕铸的太阳图像大都为凸起的圆日形状,如大量的青铜菱形眼形器。有的为双圆形,中间有象征性的发射状芒,如青铜太阳轮形器。有的太阳外圈呈火焰状,如青铜人首鸟身像胸前的圆日纹饰等。同时也有其他表现形态,例如二号坑出土的一些圆形铜挂饰上就有多种圆日纹饰。其中一件中间为圆日,围绕着圆日为漩涡状的炯纹,采用阴线雕刻的手法使图像凸凹分明,显得简洁明快,格外生动。这与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头上所戴旋转状奇异冠饰的寓意,以及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箔饰的内层图案风格极其相似,都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在象征手法与文化内涵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大量的圆形或双圆形表现的圆日图像,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器物在构思创意和审美情趣方面更显示出相互媲美的一致性。这些都说明了金沙遗址和三星堆太阳神话和祭日活动的昌盛,说明了二者文化上的密切关系。<BR>  总的来说,崇鸟和崇拜太阳,不仅是古代蜀人精神世界中的主题观念,而且是古蜀各部族的共同信仰。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箔饰和青铜三鸟纹有领璧形器都通过绝妙的图像纹饰,生动地层现了古蜀时代崇鸟和太阳崇拜的精神观念,堪称太阳神鸟的千古绝唱。</div><div align="right">源自:《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div>

睢文发 发表于 2007-8-17 20:01:39

金沙古国有无军队?

<div>&nbsp;<BR>稿件源自:成都日报  </div><BR><div>  水直</div><BR><div>  迄今为止,金沙遗址共出土了6000余件文物,这其中,有青铜器、玉器、陶器,也有象牙与龟甲,文物大多是祭祀品,绝少能看到兵器,似乎金沙从来就没有过战争的硝烟,这令考古学家颇为意外:2000多年前,金沙古国灿烂的文明与辉煌的财富无疑会引来一些部落觊觎的目光,金沙人难道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守卫国土?况且,一个国家的外交史,有时就是一部战争史,疆域的变更、利益的冲突时常会引起兵戎相见,此时,也势必需要军队捍卫国家利益。</div><BR><div>  自2001年开始,金沙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玉钺(yue 四声,古代兵器),这些玉钺的形制有梯形、风形(类似汉字“风”字)、环形之分,表面光滑,透露着一种肃穆之气。在一件宽不到10厘米的兽面纹钺上,古蜀国的工匠耐心地在上面雕刻出层层精细的兽面纹,玉钺上似乎能看到一张若隐若现的脸:一双纵目的眼睛,耳朵外卷,下颌张开,露出三组对称的牙齿。他是谁,是否是古蜀国发号施令的蜀王?值得注意的是,兽面纹是商周时期的中原古人颇为爱好的纹饰,一般出现在青铜器上,而金沙人却别出心裁地雕刻在了玉钺上,而金沙古国与中原文明似乎也曾有过频繁的交流。</div><BR><div>  历史上,玉钺的出现,往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军权。在著名的牧野之战中,武王统帅各路诸侯讨伐商纣,古蜀人也参加了这次大战,据《史记·周本纪》与《尚书·牧誓》记载,当时,周武王左手拿钺,右手持白旗指挥作战,而周公、毕公则分别持大钺、小钺护卫在武王左右。只有武王与重臣才能持钺,由此可以管窥钺的地位。因为玉钺地位尊贵,良渚文化的玉钺往往只出土于大型墓葬中,夏王朝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商王朝的都城殷墟妇好墓也出土有玉钺,这里的玉钺似乎是王公贵族的专利。玉钺也成了金沙古国的试金石:如果金沙只是一个酋邦部落,哪有资格拥有玉钺呢?</div><BR><div>  玉钺的地位虽崇高,却是由远古时期的生产工具演变而来,这与磬倒是颇为相似,磬在远古也是生产工具,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乐器与礼器。我们现在见到的玉钺只是一块单独的玉器,其实,完整的玉钺还有木柄,钺身上的穿孔,就是用来捆绑木柄的,只是木料易腐,早就腐烂罢了。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了一件长16.3厘米、宽13厘米的玉钺,发掘过程中就发现了已朽的木柄痕迹。金沙一件凸刃钺中间有一个大穿孔,出土时还残留着大量胶状物,并涂有朱砂,或许,金沙人曾试图将一个木柄粘到玉钺上。</div><BR><div>  众多玉钺的出土也令考古学家看到了军队的曙光,玉钺的出现,暗示金沙古国有这样一群人,掌握着古国的军事大权。当时的成都平原上少数民族众多,秦将司马错就说:“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这些“戎狄”时而归顺,时而反叛作乱,古蜀王一声令下,将军便手持玉钺号召军队进军;当敌国的军队进犯成都平原疆域时,这些军队便踏上了远征之路。既然有掌管军队的重器,或许,金沙古国是有军队的,说不定哪天,一支长眠于地下的青铜之师便跨越2000多年的流光,来到成都平原。皑皑铠甲,锋利的青铜刀剑,这才是金沙古国的气魄。</div><BR><div>  考古学家发现,金沙玉钺的材质大多为透闪石软玉,这些玉可能来自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山区,而一些玉料几乎可以肯定是阿坝州汶川县龙溪镇的龙溪玉。汶川一带距离成都平原路途遥远,如果金沙古国已在这里开采玉料,无疑昭示着古国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历史上,对资源的占有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矿产开发需要工匠,运输需要车马,沿途有时还需要军队驻扎守卫。如果金沙古国真的没有军队,如何穿破沿途部落的阻挠,打通了这条通向岷江上游的玉料之路呢?又如何将珍贵的玉料运回金沙古国呢?</div><BR><BR><div>  <BR>&nbsp;<BR>  </div>

何晓 发表于 2007-8-24 22:59:49

<div>总有让人惊喜的发现:)</div>

曾伦 发表于 2007-8-27 18:53:26

<div>长见识了。</div>

王映 发表于 2007-12-12 14:41:02

金沙解密:成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黄剑华访谈

<div>(原载于《成都文化通讯》2007年9期 )<BR><BR>编者按:<BR><BR>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一直以来的说法是:2300多年前,秦国宰相张仪建造了成都城。至于秦军灭蜀之前成都平原的模样,惜墨如金的古人用了八个字:不晓文字,未有礼乐。<BR>这八个字掩盖了一切真相,并且挡住了两千年来历代学者关注的目光。 <BR>然而,湮没已久的古蜀文明一旦被发现,那遥远的时代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将其灿烂而辉煌的面容重现在了人们的眼前。<BR>1986年,三星堆遗址在偶然中浮出水面,成都平原失落的古蜀文明开始发散出它迷人的光彩。2001年2月,更为瑰丽的金沙遗址又被发现,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兴奋和惊叹。<BR>2005年8月,从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饰,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7年4月16日,占地30万平方米、投资近4亿元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历时2年半的建设,正式对外开放。短短四个月之后,金沙遗址博物馆接待游客20万人,门票收入约800万元。神奇的金沙,就这样不断地制造着神奇。<BR>金沙揭示了成都久远的灿烂。<BR>金沙为现代成都增添了一道耀眼的人文景观。<BR>金沙是成都历史文化之魂,而且是成都永远的骄傲。<BR>如何认识金沙文化,如何打造金沙品牌,本刊特约记者日前采访了我省著名学者黄剑华。<BR></div><BR><div><BR><BR> <BR> [人物介绍]<BR><BR>黄剑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政协委员,天府十大藏书家之一。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及文史研究、文学创作,勤于笔耕,文史两栖,自称耕愚斋主。出版有专著《石达开》、《古老的清玩──金石碑刻》、《天门》、《古蜀的辉煌──三星堆文化与古蜀文明的遐想》、《三星堆──震惊天下的东方文明》、《丝路上的文明古国》、《古蜀金沙──金沙遗址与古蜀文明探析》、《金沙遗址──古蜀文化考古新发现》、《三星堆》(韩文版)、《金沙考古──太阳神鸟再现》等,出版有《商吻》、《浪漫诱惑》、《佳丽如云》等10部长篇小说,发表中篇小说三十多部和文章数百篇,各类作品和著述共计六百多万字。<BR><BR> 考古篇:<BR><BR>金沙在诉说什么?<BR><BR> 记 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金沙的?<BR><BR>黄剑华(以下简称“黄”):我关注金沙遗址是从2001年它的考古报道出来后就开始了,当时考古人员对出土器物进行了清理,器物上架以后,去看过几次,当时兴奋、惊叹的感受非常强烈。2003年11月,我研究金沙的专著《古蜀金沙》(27万字)就由巴蜀书社出版了,当时大报告还没出来,我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前期公布的一些重要器物和考古资料。我在书中谈了一些自己的学术看法,也可以说是抛砖引玉之作吧。此后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金沙遗址的学术文章。<BR><BR>记:从专业的角度讲,金沙给您最大的震撼是什么?<BR><BR>黄:早在三星堆发掘之后,大家就都在猜测:是不是成都平原只有三星堆这一个大遗址,后来的文明都被湮没了?今后什么地方又会有什么重要发现呢?突然,有了金沙遗址这样了不起的发现,出土器物那么多、文化内涵那么丰富,这对研究古蜀的文明形态、历史文化,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我们这些对古蜀文化研究情有独钟的学人免不了激动。我的一个感受非常强烈:金沙遗址一定是继三星堆之后一个重要的文明中心。它在很多地方显示了和三星堆文化的一致性和前后衔接的关系,又有自己的特色:出土的石跪人像、象牙、玉石器、金器等等,都非常生动地展示了这种特色。<BR><BR>记:关于金沙文物,大家都比较熟悉太阳神鸟。从您个人的角度看,您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文物?<BR><BR>黄:对金沙遗址出土的器物,我感兴趣的比较多,有青铜人像、石跪人像、象牙,还有金器里一些代表性的器物,如金冠带、金蛙等。<BR><BR>比如青铜人像。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和兽首冠立人像体量较大,金沙的青铜人像体量较小,头饰也不太一样。我认为这些青铜小人像里包含了这样一些信息:三星堆是古蜀国都的时候,金沙已经有部族聚居,这些小人像是当时部族铸造的,年代应该和三星堆青铜造像差不多,因为三星堆是都城,金沙不能做很大的青铜像,到三星堆衰落以后,一些蜀人迁到金沙,后来到了开明王朝,成都成了都城,金沙也就越来越兴旺,势力越来越强大,取代了三星堆。我觉得,如果只说“金沙遗址继承了三星堆”还太笼统,没有说清一些问题。<BR><BR>还有石跪人像。一些人推测是“古蜀时代的刑罚”、“殉葬的替代品”,还有人认为他身份低下,是奴隶、战俘的象征。我以为这些看法都不确切。如果说是“刑罚”,据文献记载,古代有五种肉刑,没有捆了手剃了头发跪在那里的。古蜀时代也没有‘殉葬’这种惯例。说“身份低下”也不对,因为“跪”的姿势是贵族、上层人的造型,三星堆有很多象征巫师的青铜像也是跪着的,殷商时期,只有贵族才采取这种跪的姿势。很明显,石跪人像也是一种巫师的象征。那它做什么用的呢?文献里记载,成汤时期,天下大旱5年,成汤就自己“翦其发,磨阝其手”,以自己为“牺牲(祭品)”来祈求降雨,后来上天果真降雨了。到了周代,大旱之年求雨时,就不再烧巫师了,而是在太阳下暴晒,称为“暴巫尪(wāng)”。石跪人像也可以说是古蜀人的一种创造,把它作为巫师的形象来求雨,作为“暴巫尪求雨”的替代品。这是我研究得出的结论,我在《古蜀金沙》一书里有专门的章节对此作了探讨。现在考古界也承认我这种说法,算一家之言吧。我相信我这种说法更符合于当时的真实,我有文献、甲骨文里的依据。<BR><BR>记:从已经出土的文物来看,金沙文化并非孤立隔绝的文化,一些王器如十节玉琮等,与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相同,应是良渚人的产品,这说明金沙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您如何解释、解读这种现象?<BR><BR>黄:良渚文化比金沙遗址要早得多,金沙遗址发现了一个精美的青玉长琮,它应该不是古代蜀人制作的,应该早就有了,是一个传世品。这里面透露的信息是:古代蜀人很早就和外界有了文化交流往来,吸纳了其他区域文明的很多东西。古蜀人不仅和长江流域有往来,和商王朝也有来往,比如在三星堆发现的青铜尊、青铜罍、在彭州出土的一些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很明显是模仿商王朝礼器的做法。还有出土陶器中的一些器物类型,都说明了蜀人和外界的交流。而交流渠道,除了通过长江水道,和长江中下游以及中原地区发生联系,还有向北走,通过栈道,包括子午谷、褒斜道等,也是一个重要的交流途径。<BR><BR>关于古代蜀人和外界的联系,《华阳国志》里有这样的记载:秦惠王时,开明王朝的蜀王在靠近陕西一带打猎,和秦惠王相遇,蜀王为表示礼节,送了一包土给秦王,秦王有点生气,认为瞧不起他,而他下面的大臣却恭喜他,说他将来会得到蜀国,后来秦惠王强大以后,果然灭掉了蜀国。此外还有“金牛道”的传说:秦惠王为了灭蜀,做了很多准备,他先送了五头石牛,把金子放在石牛尾巴下面,说它拉的屎都是金子,蜀王信以为真,这五头石牛非常巨大,蜀人对石头、玉石非常喜欢,就开山劈路把牛拉了回来。后来秦国又送了5个漂亮女人,蜀王也派五丁力士去迎接,走到梓潼时,发现一条大蛇,五丁去拉大蛇,结果把山拉崩了,他们全被埋在里面。秦惠王很高兴,派大军顺着蜀王开的金牛道就打进来了。<BR><BR>古蜀与外界的往来,还包括南边的“南丝绸之路”,我们现在说的“丝绸之路”有好几条:西南丝路、沙漠丝路、草原丝路、海上丝路。沙漠丝路在汉代才开通,草原丝路略晚一点,海上丝路是唐宋元明时期才形成的,比所有这些丝路更早的就是西南丝路,早在秦汉以前就已开通,可见古代蜀国并不封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海贝等也说明了这一点。<BR><BR>记:关于金沙遗址,应该说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您最想破解的一道“谜”是什么?<BR><BR>黄:古蜀文明研究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四川和全国的学者都很关注。这些年成都平原和四川地区的考古发现很多,出土资料十分丰富,研究成果很多,文章著述也不少。我在这方面虽然做了许多年,也出版了几部著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但总觉得还有很多需要研究。我还想做的首先是在“金沙遗址考古大报告”整体资料正式出版后,做更深入的系统研究。其次,对于古蜀时代、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美术考古方面,我也想做一些深入的研究探讨。<BR><BR>记:金沙文物现在仍在发掘之中,根据您的推测和判断,金沙可能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BR><BR>黄:我觉得金沙地下肯定还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至于究竟有什么东西,现在很难断言。这是有先例的,在先前清理发掘的时候发现了那么多东西,博物馆都已经建成展出了,后来做深层发掘时,又发现一些重要文物。现在他们并没有发掘到底,做了一些保留,相信在金沙遗址范围内以后还会有重要发现。<BR><BR>展示篇:<BR>金沙是成都一道耀眼的人文景观<BR><BR>记:4月16日,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博物馆给您的印象如何?<BR><BR>黄:金沙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后,我印象很深刻,感受很强烈。一是物馆建成速度很快,很有特色,在全省文博事业建设中有积极意义。这样了不起的金沙遗址能够保护下来,作为重要的窗口展出,表现了成都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对文物保护和文博事业建设的高度重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好事。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成,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如今“太阳神鸟”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BR><BR>二是我很敬佩成都博物院的王毅院长等一班人,他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在学术上全力投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视学术为天下公器,鼓励大家都来研究金沙遗址,在全国文博界开了一个很好的风气。<BR><BR>记:您认为与国内外同类博物馆相比较,金沙遗址博物馆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特色何在? <BR><BR>黄:现在全国对博物馆建设都很重视,比如上海把博物馆建在最豪华的市中心,作为 “城市之心”。任何博物馆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才有活力。金沙遗址博物馆就是非常有特色的西南地区的城市博物馆,因为它有浓郁而丰富的特色,所以对成都市民和海内外的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它在展出、设计上动了脑筋,花了心血,有很多非常好的看点。它永远都有生命力,因为子孙后代都要去看它,它是无法替代的。只要成都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只要旅游始终作为今后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金沙遗址博物馆都是一个耀眼的亮点、一个展示天府人文魅力的重要窗口。<BR><BR>记:博物馆的建成,标志着金沙遗址既是一个考古现场,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您认为要怎样去完善它的管理和服务?<BR><BR>黄:现在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今后怎么做我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的思考,成都博物院很多人以前都是考古队一线的,精明能干,非常敬业,很难给他们提什么好的建议。不过,我倒觉得他们将来在综合服务、营销等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把有关金沙遗址的著述和书以及纪念品都摆在那里,尽可能丰富一些,不仅满足了游客和参观者的需求,也有利于对金沙遗址博物馆自身的营销宣传。<BR><BR>记: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建国以来成都市单笔投资最大的文化设施项目(3.89亿),您对它有何寄望?<BR><BR>黄:我相信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其品牌的效应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上很好的营销方法,前景会非常好,应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BR><BR>发展篇:<BR>用历史人文来营销成都<BR><BR> 记:您认为金沙遗址的发现,对成都而言,意味着什么? <BR><BR>黄:金沙遗址的发现,是成都的骄傲。说到成都的古迹,以前人们到武侯祠去看三国遗迹就觉得比较早了。此外就是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以及汉阕等,时间再往前推的考古发现就比较少了。1986年三星堆遗址一号坑与二号坑发现之后,后来又在成都平原发现了宝墩遗址,但宝墩遗址出土器物少,而金沙遗址出土那么多器物,还是三千年前的。有了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才有了展示成都历史文化根脉的东西,也为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这对成都是一件大好事,是成都人的福气。<BR><BR>记:对这个城市的未来发展,金沙又带来了怎样的机遇? <BR><BR>黄:金沙的“太阳神鸟”已经成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博物馆的建成,又成了成都的一个亮点。通过发展旅游,会对文化产业、旅游产品、城市布局、文化建设上带来很多辐射性、连锁性的影响,值得城市的建设者和决策者重视。<BR><BR>一座城市没有历史人文,就象没有魂一样。成都要发展旅游,除了熊猫、九寨沟这些地理优势,还需要人文的东西来支撑。象峨眉山、青城山,天下闻名,如果只有一点景色是不行的,正是由于大量的人文景观才使它们流光溢彩。金沙遗址也一样,它为成都这座名城增添了无穷魅力。<BR><BR>金沙遗址包含的信息太丰富了,应该多学科结合地深入研究它,揭示其文化内涵。这种揭示,可以使老百姓更深入地认识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脉、源流,而且将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促进城市建设和居民人文素质的培养。<BR><BR>金沙遗址这样的金字招牌,发掘潜力非常巨大,博物馆建成后,每天都有几万人去看,将来也肯定经久不衰,给文博事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金沙遗址规划几百亩地建博物馆时,曾有一些房地产开发者表示反对和不理解,但政府下了决心,结果效果很好,改善了环境,提升了品位,老百姓高兴,周围的房价也攀升了。历史文化带来的东西是没法用一般的经济眼光来衡量的,它是长远的,将造福于子孙后代。我们的城市建设决策者、开发商,对此都应该有长远的眼光。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也是每个文人学子和市民百姓的责任,应该形成合力做好这件事情。<BR><BR>记:众所周知,成都市已经将“金沙”与“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并列为我市重点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通过近几年媒体的宣传、报道,金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下一步,您认为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以进一步提高金沙在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使其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BR><BR>黄:这三大文化品牌都是了不起的金字招牌,但金沙遗址肯定是排在最前面的,因为它年代早(商周时期),都江堰是秦汉时期的,而金沙的文化内涵更丰富,你可以说大熊猫是四川的,但陕西那边也有。金沙遗址是成都人文遗产里的龙头。<BR><BR>现在金沙遗址已经名声在外,作为一个含金量很高的人文景观,它的营销也非常重要。象三星堆遗址,虽然它的文化内涵是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的展出也很吸引人,但是我觉得营销做得不是很好,没有大力宣传自己,在成都火车站、飞机场就看不到三星堆的标识,它的效益还远没有发挥出来。<BR><BR>金沙遗址也一样,还有很多营销的工作要做。具体说来有这些方面:一是正面宣传,通过多种手段,包括新闻媒体和网络,大力宣传。二是跟旅游相关的推销,包括旅游线路、景点的打造。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西部地区应该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大旅游。金沙遗址在这方面就有很多文章可做,与文化界、娱乐界、文化产业、旅游推销等各方携起手来,有利于将这个金字品牌做大做强。三是常年的广告效应,在成都的口岸门户,如火车站、机场、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处应有醒目的介绍金沙遗址的文字和画面。也不妨让金沙的东西变为城市雕塑,散布在城市各地,给人丰富的文化联想。还可以采取论坛的方式,或利用外展的方式,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当然,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金沙遗址的学术研究,揭示其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BR>总而言之,金沙遗址有那么多好东西,又有一个非常有特色和活力的博物馆,发展的空间非常大。我相信,只要集思广益、团结各方力量,金沙遗址一定会名声日隆,为成都带来长远的良好效益。<BR><BR></div>

laojin 发表于 2007-12-13 09:58:33

<font size="2"><span class="bold">对金沙博物馆门票的看法:</span><BR></font><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让成都市民盼望已久的金沙遗址对外开放了。说起它,关注的老百姓已经被有关部门愚弄了多次。<BR>听证会也开了,据说都认为100元都不贵,最后定为80。拿成都市人均1000元左右的月平均工资(注意是人均工资,不是人均收入,也就是家庭平均工资收入2000元),一家三口要240元,才能去领略我们老祖宗的风采,受爱家乡的教育熏陶!<BR>我想,这个成本也太高了。</font></div><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1、作为历史文化教育,政府应该补贴、投入,不然大家光缴税,怎么老不见我们的税收给我们回馈!!!<BR>2、不该市场化而应政府投入的,现在都套用了时髦的“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太苛刻了!<BR>3、我对参加听政会的几位交大老师表示钦佩,他们能了解普通成都人的状况,提出应50元以下,老祖宗留给我们大家的文化财富,应该大家都有机会领略,凭什么设置门槛?</font></div><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4、金沙文化不属于中国主流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历史价值根本不能和故宫博物院相 比,但是故宫博物院门票旺季(自4月1日--10月31日)也才60元/人,淡季(自11月1日--翌年3月31日)才40元/人。</font><BR></div>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成都金沙遗址新发现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