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生 发表于 2005-1-20 16:04:25

<b>以下是引用<i>何晓</i>在2005-1-19 13:14:58的发言:</b> <div>期待着!</div> 不会等得太久,很快就发完。

微霞满天 发表于 2005-1-20 23:22:14

<b>以下是引用<i>雷康</i>在2005-1-13 11:32:41的发言:</b> 谢谢魏老师的文章,让我长见识了 我也长见识了。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1-21 17:56:51

<b>[原创]“太阳神鸟金箔饰”新解(续二) 三、日月为易 </b><div>巴蜀易学与中原易学的矛盾性,不仅是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源的表现。也就是说,从易的源头开始,就存在着质的差异。《说文》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语道破易的本质。《易·系辞》曰:“县象莫大乎日月”,“阴阳之义配日月”,离为火,为日,在南;坎为水,为月,在北。“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说明日月阴阳乃易的核心。 </div><BR><div>但是,从中原金文和甲骨文中“易”字的表现,“皆荒诞不足辩”(见《说文·易部》)。今人王风经过详细考证,最后得出结论说:“在周人称筮法为易的时候,易字字形里还没有明显的‘日’字结构,更没有‘月’字结构。因此,‘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非但不是造字之本谊,而且也不是古人以易名筮的最初依据。由于这样的缘故,我们在探寻《周易》字的原初意义时,不得不放弃‘日月为易’之说。”(王风:《易为溢策》)此论甚当。不过,这种放弃只能限于中原易学文化圈,巴蜀易学文化不能包括在内。因为巴蜀易学主“日月为易象阴阳”之说,其代表人物,不仅有扬雄的理论,而且还有落下闳的实践。 </div><BR><div>扬雄《太玄》关于“日月为易象阴阳”的主题非常鲜明,《玄测序》辟头就说:“盛哉日乎,炳明离章,五色淳光。夜则测阴,昼则测阳。昼夜之测,或否或臧。”此外如说:“日幽嫔之,月冥随之”,“日嫔月随,臣应基也”,“日月往来,一寒一暑”,“日一南而万物死,日一北而万物生”,“日不南不北,则无冬无夏;月不往不来,则望晦不成。”充分体现出“日月为易象阴阳”的主题思想。 </div><BR><div>扬雄《太玄》以日月阴阳为根本,创建了一个包括玄数、玄象、玄测、玄术、玄图、玄都在内的浑天学说体系。扬雄创建这个体系的目的在于纠正《易传》的错误,“律则成物,历则编时”(《太玄·玄测序》),“为后人立纪律,以垂法后嗣”(《汉书》本传)。《易经》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的早期形态,主要是干支纪日,以一年360日为基数。这种历法有一个缺陷,因为一年的实际天数是365.25天,用干支纪日很不准确。孔子作《易传》,起点近于寅正,即所谓夏时,基本上沿用干支纪日法。西汉孟喜创立卦气说,除去坎、离、震、兑四正卦,将一年365.25天分散到其余60卦之中,形成“六日七分说”,本质上仍是干支纪日法。扬雄制定的《太玄历》,没有采用孔子的寅正为起点,而是采用赵宾“阴阳气绝,未有萌兆”之说,用子正作起点。西汉年间,孟喜的“六日七分说”轰动一时,扬雄也没有采用,而是仿太初历,采用“81分法”,即以一、二、三错布于方、州、部、家四重,共81首,每首9赞,每两赞为一昼夜,一年364.5日,从太初上元正月甲朔旦冬至无余分起,后1539岁甲辰朔旦无余分,与易经、易传的历法相比,具有相当高的准确度,是当时最科学的历法。 </div><BR><div>扬雄的浑天说体系,不是凭空架构,而是有坚实的天文科学实践基础。据《桓谭新论》记载:“扬子云好天文,问之于黄门作浑天老工,曰,我少能作其事,但随尺寸法度,殊不达其意,后稍有益喻。”(吕子方《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上引)这是说扬雄小时候曾亲手做过浑天圆仪,只是做得不好,“不达其意”。扬雄之所以向黄门老工谈及此事,显然是为了从黄门老工那里学得制作浑天圆仪的绝窍。此外,扬雄还亲自参与天象观测,“图画形体行度,参以四时历数、昏明昼夜”。扬雄的天文知识,还来自于著名天文家落下闳的科学实践。他在《法言·重黎》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莫之能违也。”(查有梁《世界杰出天文家落下闳》引)这里所说的“落下闳营之”,与《太玄》中的“玄术莹之”有密切关系。 </div><BR><div>落下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人,中国西汉民间天文学家,汉武帝年间应征到长安,与邓平、唐都等合作创制历法,负责研制浑天仪,进行天文实测,验证推算,转天度以应历法,采用“81分法”,创制出我国古代第一部有完整文字和数字的科学历法《太初历》(即《三统历》)。《太初历》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施行达两千年之久,中外学者对其评价甚高,成为我国历法史上划时代性标志。落下闳改历成功,是与前人积累的科研成果分不开的。已故四川大学教授吕子方先生指出,落下闳制《太初历》,接受了“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发展”,“初具规模,成为整套的历法”(《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上)。 </div><BR><div>落下闳参与改历,采用了古代巴蜀先进的天文观测技术。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甘露二年(前52)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以圆仪度日月行,考验天运状。”《晋书·天文志》也说:“汉太初,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等造圆仪以考历度。”由此可见,唐都分天部,配合落下闳转天度,不是采用圭表测影观测法,而是应用浑天圆仪测量日月行度。这种浑天圆仪,落下闳作为民间天文家,深谙其法;扬雄年少时亲手做过,黄门考工懂此技术;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的张子信还使用过浑天圆仪。事实说明,浑天圆仪在汉代以前的巴蜀之地相当流行。广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为探索原始浑天圆仪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特别是金沙遗址简直就是一个天象观测仪各种配件和相应祭祀用品的加工工场,规模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 </div><BR><div>金沙遗址出土的圆形金箔,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轰动,是最为珍贵的国宝,也是我们探索古蜀浑天圆仪的关键。这件采用纯金锤揲的圆形金箔,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重20克,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一空心圆,周围有等距离分布的12道象牙状旋转芒纹,外层是四只逆向飞行的鸟。一看到这个非常特别的圆形金箔,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扬雄的“玄图”和张先成的“先天图”。整个圆形金箔为一太极,外层为实,为阴,四鸟镂空,为虚,为阳,即实中有虚,阴中有阳;阳光从镂空部分透出,显示光亮,为阳;实体部分显示出阴影,为阴。实体上部接受光亮,为阳,下部不受光,为阴。这一阳一阴,阴阳相含,是为两仪,外层四鸟象征四象,四鸟的头和腿脚前后延伸,可解为四象生八卦。如果说考古发现的伏牺“双龙古太极图”、商周“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以及“龙凤太极图”、“双鱼纹样图形”、“双凤纹样图形”等可以称做太极图的话,那么,金沙金箔的“日月为易象阴阳”,与阴阳鱼太极图更为贴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完全有理由将金沙金箔视为“先天太极图”的实物资料。 </div><BR><div>更为有趣的是,内层十二道象牙形芒纹,严格说不只十二道,而是二十四道,一半为虚,一半为实。为虚者,象飞旋的齿轮,从左向右旋转,为实者,与外层连同四鸟,从右向左旋转。此种形制与张先成的先天圆图不谋而合。《翼玄》卷一说:“先天图合为一天也,右行者,逆生气以变时也;左行者,顺布气以生物也。天地之道,逆境所以自生,顺境所以生人,亦忠恕之理也。”先天图的左行、右行,玄图的左行、右行,阴阳鱼太极图的左行、右行,都是一脉相承的。而扬雄的“玄图”,更是这种左旋右旋而中空的真实写照。“玄图”以罔、直、蒙、酋、冥代表五方,罔为北、直为东、蒙为南、酋为西、冥为中。《玄文》曰:“罔蒙相极,直酋相勑,出冥入冥,新故更代。”所谓“冥”,《说玄》解释为:“冥者未有形也。”金沙金箔尽管被定名为“太阳神鸟金箔饰”,但考古学界仍有不同看法,如黄剑华著《金沙遗址》一书就认为圆形金箔的中空部分:“好似一个神奇的漩涡,又好像是旋转的云气”。这种“漩涡”“云气”,就是“玄图”的所谓“冥”。从字面上看,玄通悬,也可解为幽深之水。因此,可以断定,“玄图”是金沙金箔的图象表现,金沙金箔是“玄图”的实物原型。 </div><BR><div>《周易》、《易传》和《太玄》都是同观象授时和编制历法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最典型的是二十四节气的确立。二十四节气全部名称出现在汉代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在《尚书·尧典》中只有“四仲”(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没有冬至、夏至之分。金沙金箔的四鸟象征四象,四象没有定位,与《尚书》时代吻合。因此,二十四道阴阳芒纹,早先是通过对望朔的观测,以推算天度,计算一年的十二个月,形象地体现出“日月为易象阴阳”的易理。这比《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年为八个月已前进了一大步。到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头顶出现十三道回形芒纹时,已懂得了19年7闰的道理,开始实行闰年为13个月。这种计算法是以阳虚部分漏光的直射定夏至,明显区别于圭表观测法。落下闳制作浑天圆仪,转天度以应历法,很有可能就是在这种相当普遍的天象观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把金沙金箔同金喇叭、青铜立人像等众多出土文物组合在一起,按《易经》实行“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配以八卦,再按扬雄的浑天说理论和“81分法”,可以进行科学的天象观测和历法推算。 </div><BR><div>古蜀人通过天象观测,计算出农耕和渔猎季节,并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发布政令,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冠带上的箭穿鱼、鸟图案,应视为古蜀统治者发布渔、猎生产命令的符号表现,亦即权力的象征。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羊子山,秦时建张仪楼,以后又建散花楼,都是古蜀进行天象观测的场所。成都是天象观测之都,亦即扬雄所说的“玄都”。我主张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组合成的天象观测仪,定名为“古蜀太极浑天仪”,加以制作和推广,同现代天文观测和天气预报结合起来,开展寓教于乐的天文科学活动,重现昔日天象观测之都的辉煌。(未完待续) </div>[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 0:40:55编辑过]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1-22 00:41:35

<div>先天太极图</div>

微霞满天 发表于 2005-1-23 15:19:36

何谓“玄都”?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1-23 23:27:08

<b>以下是引用<i>微霞满天</i>在2005-1-23 15:19:36的发言:</b> 何谓“玄都”? 玄都即天都,指天帝的处所。扬雄在《太玄经》所说的玄都,指天文观测之都,犹如后世天文台。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1-26 20:37:43

<b>[参考文献]:</b>.吴兆基编译.周易.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司马光.太玄经集注. 中华书局,1998..张先成.翼玄.清.李调元辑刊.函海..张其成.易图探密.中国书店,1999..卢央.易学与天文学.中国书店.2003..吕子方. 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查有梁.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屈小强.三星伴月.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黄剑华.金沙遗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常秉义.易经图典典精华.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1-30 23:03:27

<b>以下是引用<i>何晓</i>在2005-1-19 13:14:58的发言:</b> <div>期待着!</div> 把关于落下闳的讨论进行到底!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1-30 23:10:15

<b>以下是引用<i>微霞满天</i>在2005-1-20 23:22:14的发言:</b> 了 我也长见识了。 关于落下闳的讨论有新帖。

阆苑仙 发表于 2005-2-14 00:07:02

魏老师:对你的《张道陵“客蜀”创道新解》、《张道陵传奇》嘿有兴趣请问在哪儿能买到?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成都金沙遗址新发现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