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魏继新|查看: 25842|回复: 110
[文物] 

大家来说说三星堆吧

 [复制链接]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9-26 19:34:57|显示全部楼层
民科宣言使我想起了这个几被遗忘的帖子.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17 20:01:3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3000年前 三星堆人穿什么?

源自:成都日报 萧易/文

  传说在大约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古人开始裁衣蔽体。最初的衣服是一些兽皮和植物纤维制成的,后来才有了丝绸布匹。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茹毛饮血的时代已经留在了历史深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淇奥》中已经有了“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bian)如星”的诗句,意思是有个君子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耳垂。这个时候,上至天子后妃、公卿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有了固定的衣冠服饰,古人的穿着大抵已经很得体了。  三星堆人也不例外。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石像身上,考古学家发现了款式多样的服饰。3000年前的三星堆人正是穿着这些炫目而美丽的服饰,生活在成都平原上。这些衣饰可能出自三星堆裁缝之手,他们为三星堆各个阶层都设计出了合身的衣服,精巧的设计让后人艳羡不已。三星堆人的衣服多是“左衽”的,我们知道,中原地区的古人穿的衣服多是开口朝右的,古蜀人的“左衽”是一种怎样的服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17 20:02:29|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神秘王服:一件还是三件?

  1986年,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在二号祭祀坑出土。根据考古学家的猜测,他可能是三星堆古国的蜀王,担任着整个王国军政、祭祀、祈祷的神圣职责,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既然是地位崇高的蜀王,穿的衣服自然也非同凡响。  大立人出土时已经断成了两半,考古学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他复原后,发现他穿着一件华丽高贵的长衣,考古学上称之为王服。前裾过膝,后裾呈燕尾形,很像今天西方人穿的燕尾服;王服上还绣着飞翔的凤鸟和阴森的兽面纹,似乎是为了刻意营造出一种神秘气氛。  西汉时的蜀人扬雄说,古蜀人的衣服很奇怪,是“左衽”,青铜大立人的服饰即是左衽,证明扬雄所言非虚。服饰史上,“衽”指的就是衣襟,左衽也就是说开口是朝左的。其实古代西南地区的民族,普遍有领口开口朝左的习惯。中原地区的古人服饰,几乎都是开口朝右的,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汉族的服饰,陕西秦始皇兵马俑的服饰就是统一右衽的。因此,左衽与右衽也成为考古学家辨别古人身份的重要依据。  从正面上看,青铜立人穿着一件“燕尾服”。不过,让考古学家意外的是,从侧面看上去,他竟然层层叠叠穿了三层衣服:最外面是华丽的外衣,中间的衣服反而是最长的,最里面的内衣是最短的,燕尾形其实是中衣的下摆,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像燕尾服一样拖在最外面。  这样奇怪的搭配在中国服饰史上是一个特例,一般我们熟悉的服饰都是外长内短的,缘何三星堆人的服饰恰恰相反,是外短内长的?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这是一种奇怪的搭配。有人说这套王服是蜀王祭祀祖先、神灵时穿的古老法服,想要引起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3000年前,古蜀王可能正是穿着这件雍容华贵的王服,频频出现在古蜀国的重要场合。  王服用料非常考究,可能由丝绸织成。早在商周时期,成都平原上的古蜀人便已经开始制造丝绸,他们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穿上丝绸的人群。然而,我们今天已经难以完整地看到远古时期的纺织品了,它们不易保存,极容易朽烂。三星堆大立人是由青铜铸造的,所以完好地保持了服装款式。铸造这青铜大立人的古蜀艺术家似乎广泛听取了刺绣和织锦工匠的意见,这才让大立人的服饰的纹路如此清晰生动。  大立人头上,还戴着一顶王冠,与他身上华丽的衣服相互映衬。中国最早的帽子与冠,传说是西汉末年,王莽因头秃无发才开始使用的,班固在《汉书》中颇有些许调侃的味道。其实,早在距西汉1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帽子与冠已经戴在了古人头上。帽子是普通人戴的,冠则属于有地位的阶层。中原地区的冠,有严格定制,诸如鸡冠、鹖(he)冠等等。三星堆除了大立人的王冠,还出土了戴象冠、蛇冠、龙冠人像。由此看来,古蜀人对冠的态度,比中原各国,要开放和自由得多。  青铜大立人头上的王冠被称为“花状高冠”,远远望去,如同一朵盛开的鲜花一般。冠中部雕刻着一轮散发着光热的太阳,照射着旁边无数仿佛在天空中飞翔的翅膀。这顶神秘的帽子和尊贵的王服,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了一起。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17 20:03:07|显示全部楼层
日常服饰:偏爱鸡心领

  在中原地区,衣服作为礼节的一部分受到古人的重视。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服饰,不得造次,衣冠不整被古人认为是大过失。齐景公纵酒,醉而解衣冠,晏子就批评他失礼。《左传》也说,“良夫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释剑而食,太子使人数以三罪杀之”。可见衣冠之重要。跟中原地区一样,三星堆人也有一套自己的服饰体系。  正如其身份一样,青铜大立人华丽的外衣也是惟一的,除了他再没有人穿如此华丽的衣服。不过,古蜀王也只是在一些重要场合才穿这件华丽的外衣,平时,他也穿三星堆古国一些常见的服饰,例如中衣与小衣。  东汉人刘熙爱在其作《释名》中探寻事物的本源,对于中衣,刘熙是这样解释的,“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是衬在外衣与内衣之间的衣服。三星堆人中衣领口一般很大,正面和背面都是鸡心领的,与现在女性爱穿的露背装有点相似,后面拖着长长的燕尾。  这种衣服大抵并不是三星堆人的专利,商周时期的古人中流行一种叫蝉衣的礼服,《汉书》记载的蝉衣用的裁剪方式是“交替这么翦一下,翦下一块正幅的布,让一头狭窄地跟燕子尾巴一样,在两边垂下来”,按照这个裁剪方法,得到的正是宛如三星堆人中衣的蝉衣。  一般的三星堆贵族爱穿一种对襟衣,这在三星堆出土的雕像身上屡有发现。直到今天,对襟衣仍然在苗族、白族、回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跟一般左衽或右衽的衣服不同,对襟衣就是从中间对称剖开的,由于简洁方便深受古人的喜爱。三星堆人的对襟衣无领无扣,两襟在胸前交叉形成“V”,看起来也是一个鸡心型,千年前的古蜀人似乎对“V”字型的领口有着特殊的厚爱。古蜀人在穿对襟衣的时候还喜欢系上腰带,这样更方便穿着。  王服、中衣、对襟衣大抵还是三星堆贵族的服饰,一般三星堆人还是无福消受。中下层的三星堆人穿的衣服很杂,可能是因为地位太低,没有钱缝制的缘故。  三星堆出土的一件青铜跪立人身上,穿着一件右衽的短上衣,素面朝天,上面没有任何纹饰。这件右衽的短上衣让考古学家很是不解,为什么只有他的衣服是右衽的,难道他不是蜀人?或者只是蜀人的战俘?更有趣的是他下身穿的裤头,这是当时流行的犊鼻裤,然而,跟一般的犊鼻裤不同,他的犊鼻裤显得特别短,“仅能兜裆遮羞”。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传》中的记载,犊鼻裤是仆役做粗活时的衣着。让我们不解的是,他穿着“仅能遮羞”的裤头又怎么做粗活呢?  这样的三星堆人大抵还是有一点点钱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很多雕像都只穿了一件下裳,甚至连女性也是如此,上身袒胸露乳。这些人为何没有衣服蔽体?我们通常说的衣裳,衣就是上衣,裳指下衣,也叫下裳。这些不穿上衣的三星堆人的下裳一般比较肥大,像裙子一样,下部较宽呈喇叭形,跟现在的喇叭裤有点相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17 20:03:41|显示全部楼层
铠甲:戎马一生的武士

  不同的阶层穿不同款式、质地的衣服,这是3000年前三星堆王国内部森严等级制度的缩影。然而,三星堆古国另一些人颇值得我们寻秘。他们穿着厚厚的铠甲,是三星堆王国的守护者和疆域的开拓者,戎马一生。  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了两尊威风飒飒的小立人像。他们穿戴着坚固的甲衣,也就是盔甲。上身是胸甲,雕刻着狰狞的兽面花纹;下身用铜片和兽皮连缀而成,料想这样的甲衣在战争中应该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和实用性。  小立人头戴头盔,这是一种用皮革、青铜制成的头饰,打仗作战时起保护头部的作用。头盔在远古称为胄,汉代也称为兜鍪(mou),以后才叫盔。另外,一些青铜人头像头上也戴着头盔,他们的头盔两侧上翘,仿佛兽角一般,后面有一道凹痕,仿佛是插羽毛之用,《三国演义》中很多西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便戴着这种带角的头盔。  威武的甲衣,坚固的头盔无疑是三星堆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小立人可能是当时普通的士兵,青铜人头像刻画的可能是一位古蜀王国部落首领的形象,或许他们都在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牺牲,三星堆人把他们铸成雕像,供奉在宗庙中,永远接受着后人的祭拜与追忆。

三星堆女性穿什么?

  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美丽的彩装似乎是女性的专利,男性的衣服一般都是单调而固定的。然而,让人不解的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三星堆人的服饰,外衣、中衣、对襟衣、甲胄等等似乎都是男性的专利,女性的彩装并没有在考古发掘中露面,目前知道的一件青铜顶尊女人还赤裸着上身。千年之前的古蜀女人到底穿着怎样的服饰呢?  迄今为止,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一部分是神秘的祭祀用品,另一部分则是一些青铜雕像,这些雕像塑造的大多是阳刚的男性形象,他们是显赫一时的蜀王、巫师或者部落首领。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3000年前的三星堆王国似乎是一个男性的国度,跟中原人一样,也许他们认为,女性是不能参加神圣的祭祀的,自然也没有权力被塑造在雕像中。  三星堆女性给后人留下的,是她们的手艺。三星堆出土的很多服饰与帽式,比如青铜大立人的王服、中衣、“拿破仑”帽都有刺绣的痕迹,这些应该是三星堆女性的手笔。  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一件神秘的青铜器,直到现在,考古界对它的解释仍然莫衷一是。这件青铜器塑造的是一对纤细的腿,没有上身,穿着一条紧贴身体的短裙,跟现代人的超短裙很相似。它似乎塑造的是一双女人极细的腿,或许,三星堆的女性就是这样装扮的。然而,它又长着一双鸟脚,三星堆的女性当然不会长着一双鸟脚,那么,这个穿着性感的超短裙的细腿鸟脚像,到底是人还是神?  
 何晓 发表于: 2005-10-18 19:25:03|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好老了,几次想放下去,又舍不得,真的很有学习、研究价值啊!

还是再挂一段时间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何晓 发表于: 2005-10-18 19:34:21|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拜读。有启发。
 耿老壳 发表于: 2005-11-14 21:34:05|显示全部楼层

鱼凫,解读三星堆的密码(巴人大猜想)



如果三星堆是鱼凫王朝的杰作,那鱼凫又是谁?一些学者说:鱼凫是峡江地区远古巴人的一支!

■□被忽略的鱼纹■□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熊笃提醒我们,西汉杨雄的《蜀王本纪》里有关于古蜀史的重要一节:“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杜宇)、开明。”此外,再也找不到有关鱼凫(音复)的资料。

关于鱼凫,更多的线索在三峡考古中。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新近揭幕的三峡博物馆,这是个启发思维的地方。

二楼西侧的《远古巴渝》展厅,有一块“巴人图腾展示”,展板的右下方,贴着一张略微模糊的青铜器局部照片,那是两个类似鱼样的纹饰刻画。

“一般人只留意到虎纹,最多再看看蛇纹,绝少有人留意到鱼纹,”重庆市考古队工作人员方刚对我们说。“其实,在三峡考古发掘中出土有不少鱼纹器,它们没有虎纹出名,所以很少引人注意。它其实也是巴文化的象征符号。”

在巴人图语中,虎、蛇、鱼都是常见的图语。这些神秘的鱼纹,出土在巴人聚集的峡江,意味着什么?

“鱼纹图语的大量出现,说明巴人在峡江流域曾有这样一支部落,他们以渔猎为生,同时把鱼当作部族的图腾加以崇拜。”这是巴蜀史专家管维良的结论。

这个结论有足够的考古学支撑吗?

■□大溪文化的发现■□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

1925年,美国自然博物馆主任纳尔逊率领一支探险队来到瞿塘峡东口(巫山县大溪)。他在这里一无所获,感到心灰意冷。一天,他让队员在江边一片台地上休息。突然,不远处传来女队员的尖叫,他赶过去,发现是一只捣乱的蜘蛛。就在他踩死蜘蛛准备转身离去的一瞬,他看见了脚边一块与众不同的长方形“石头”,一头厚,另一头略薄,边缘带有人工砍砸的痕迹!他意识到,机会来了。

果然,他们在这里发现了更多类似的石器。纳尔逊宣布安营扎寨。

但他没有料到,半夜过后,大部分队员开始腹泻、呕吐,身上出现不明红斑。有人怀疑是蜘蛛作祟,纳尔逊决定暂时撤离三峡。

这次发掘出土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和陶器,他将这些器物与中原同期文化遗存对比,提出了“大溪文化”的概念。但纳尔逊不久就回国了,大溪再也无人问津,直到1959,迎来了新中国第一批考古工作者。

1959年到1975年的两次发掘中,一共出土了207座有着奇特屈肢葬俗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大溪文化”由此名扬世界。正是这个“大溪文化”,让我们窥视了“鱼凫”的秘密。

■□鱼人的秘密■□

2000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受重庆市文物局委托,抢在三峡水库二期水位到来前全面揭露巫山大溪遗址,惊人的发现浮出水面。

现任副队长的白九江曾参与这次发掘,他向我们讲述了更多细节。


遗址中发现的鱼骨

大溪遗址所在的五千多平方米台地,东、北、南三面被长江和大溪河包围,西面屹立着海拔一千多米的乌云顶,位置异常偏僻。考古队员吃住在农家,时间一长,有的队员身上长出了红斑。后来将驻地搬到大溪河对面的乡场上,每天往返要步行山道两个多小时,吃尽了苦头。但辛苦终于有了最好的回报,他们不仅发现了重庆辖区最早,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而且还发现了罕见的、数量惊人的“鱼骨葬”。

“刚挖到鱼骨葬坑,大家并不太激动。但当那个深达一米多的葬坑暴露出来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坑里的鱼鳃骨成堆放置,有鲟鱼、草鱼、鲤鱼、青鱼、鲢鱼、鲫鱼、团头鲂、铜鱼、鲍鱼、白暨豚、鳙鱼等,几乎涵盖了长江所有主要鱼种。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也许是大溪文化鲜为人知的一面。”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这次发掘中,有17座墓是用鱼随葬的,其中一座墓葬的随葬整鱼多达4条。有些死者口咬两条大鱼尾,鱼身分两边放在身上。与这种奇特葬俗相应,还伴随有大量长锥形骨镞、石镞、牙制鱼钩和砾石网坠等渔猎工具出土。“这证明三峡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食物就是鱼。与先前的摘野生果实为生比,峡江人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白九江说。

种种迹象表明,在远古峡江的大溪文化圈里,活跃着一支崇拜鱼的族群。但后来,这个族群竟神秘地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专家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峡江传说中的“鱼复”国。

■□三个密码的神秘转换■□

四川大学教授张勋燎注意到,上古典籍《逸周书》里曾谈到,周王朝“西边的鱼复献鼓钟、钟牛”,鼓钟应当是巴人的乐器錞于;唐代杜佑的《通典》也记载,春秋时的夔州(今奉节县)为鱼复国,后来被楚国吞并。这些都是峡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鱼复”的国家或族群的线索。

据张的研究,距今6000~5000年之间,鱼人兴起于湖北随县,后来融入巴人,统称为鱼复人,巫山大溪人正是鱼复巴人。证据是,远古巴人源于壮侗语系的民族,如今壮侗语族中,鱼读音为ba,远古巴人也极有可能使用同样的发音。说鱼复是鱼、巴两族结合的标志,理由有几点:一、“复”字在先秦时代读ba,与巴人之“巴”是同一读音;二、在巴人的语言系统中,“鱼”也读ba;三、复(ba)在巴人语言中有图腾物、族称的意思。说鱼纹是巴人和鱼人的图腾都不矛盾。而古蜀国第三朝的凫”王朝,正是鱼复巴人牵入川西平原的一支。

而“鱼复”变为“鱼凫”,除了“复”与“凫”同音外,还有可能与峡江流域渔人钟爱的水鸟──“鱼老鸹”(鸬鹚,又称鱼鹰)有关。张认为,鱼复人崇拜鱼,连带崇拜捕鱼助手鸬鹚也是可能的。而鸬鹚与凫都是水鸟,在上古语言中区分并不严格。

很多线索也许被我们无意间忽略了。

已故四川民族学会顾问、川大教授任乃强也曾就读音考证过“鱼复”与“鱼凫”的嬗变关系。他说:“凫的先秦读音,无轻唇音,读ba。而且蜀人的早期并未使用中原汉字,也许是后人规范汉字,把鱼复改作了鱼凫。”因此,“鱼凫”很可能就是“鱼巴”。

这就是鱼巴、鱼复、鱼凫三个文化密码转换的秘密。

考古学上的证据显示,在峡江地区,如白庙文化遗址出土有鸟首形的陶器,大昌坝出土有商代晚期的鸟首形青铜尊,鸟首形状酷似鱼鹰,也说明峡江流域很早就驯养鸬鹚。

杜甫赴川途经夔州(今奉节)时,曾写下两首解闷的诗,诗中说:“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乌鬼就是鱼鹰。即使到了唐代,三峡一带仍保持着养鱼鹰捕鱼的习俗。

我们的发现之旅在这里进入了一个充满悬念的路段。

■□鱼复巴人西迁猜想■□

成都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鹏章,把成都十二桥、三星堆出土的鸟首形器物,与宜昌白庙出土的鸟首器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宜昌白庙鸟首形器比成都十二桥晚。三星堆出土较为原始的是鸟头柄勺,但从鸟首与勺结合,偏向实用看,可能仍晚于白庙。结论是,三星堆文化晚于鱼复文化,但是同出一脉。”

张勋燎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峡江的鱼复巴人,因为不可知的原因,乘着独木舟,带着深入骨髓的鱼崇拜,一路高歌着逆江而上,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途中,不断有人下船上岸,建立了一个个小小的居民点,直到最后到达了成都平原。在肥沃的平原上,他们不需再为无法采摘足够的野果而发愁,不必在风浪里为生计而拼尽最后的力气,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这里定居。沿江的定居点,也成为鱼复巴人在成都平原和峡江老家之间的补给站,虽然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到峡江,但两地文明确实就此展开交融。鱼复巴人逐渐融入了川西平原的生活之中。”

然而,究竟是什么“不可知的原因”,导致了鱼复巴人的西迁呢?

源自:都市热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11-15 21:46:56|显示全部楼层
从峡江进入四川盆地较大的鱼复族可能有两支,一支沿嘉陵江进入今阆中,另一支继续西进,在岷江与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建立了重要基地,成为驱向成都平原的出发地。
 雷霆万钧 发表于: 2007-3-30 18:32:19|显示全部楼层
奉节鱼复。三星堆鱼凫族有没有关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05:18,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