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脐橙,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7179|回复: 42
  
 老磨 发表于: 2004-7-20 20:48:4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纪念] 小平故里──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复制链接]
2004年7月20日拍摄于广安协兴牌坊村邓小平故里
故里大门故里大门
小平陈列馆小平陈列馆
江泽民题名江泽民题名
小平故居庭院小平故居庭院
小平故居庭院小平故居庭院
小平故居庭院小平故居庭院
清水塘清水塘
神道石碑神道石碑
德政石坊德政石坊
小平故里──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小平故里──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老磨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老磨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兰佩紫 发表于: 2004-7-22 13:38:0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呵呵,虽然是广安人,却一直末到过小平故里,说到说过好些次,下次回家,一定找机会去了,照出来看起还是不错!
 罗松涛 发表于: 2004-7-24 11:52:39|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变化真的不小,小平看见,也很欣慰了!
 易可情 发表于: 2004-7-26 07:42:52|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历史视角下的邓小平

历史视角下的邓小平 丁松泉   在一个体制控制严密、传统势力异常强大、社会惰性根深蒂固、革命意识与保守意识几乎挤压着社会改革绝大部分空间的社会里推行社会改革,改革本身及其改革者的命运与结局,往往是宿命般地令人绝望。回首中国历史,改革和改革者的命运大体是很悲惨的,这也一直成为许多人在改革面前却步的一大因素。但是,在20世纪的最后时期,邓小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这个宿命,中国的改革,尽管还没有进入最后的阶段—政治改革,但是,这个改革已经将自己而且也将中国社会推上了不归路,并且,这个改革也将中国从100年前邓小平诞生时候的贫弱状态进入到崛起时代并走向一个多世纪以来历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富强国度。马克斯·韦伯举德国俾斯麦为例指出,一个伟人可能具有卡理斯玛的天赋,却缺乏使其工作延续下去的能力。俾斯麦后的德国随着他的离去而人走政息,他苦心经营的权力均衡和一直希望摆脱“他国联盟的梦魇”的努力全都付之东流,德国为此而付出世界大战的代价。邓小平不仅避免了商鞅、王安石、李鸿章等中国改革家的命运,而且其改革也避免了俾斯麦那样人亡政息的命运,这不仅是邓小平个人的幸运,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幸运。   中国文明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因而中国社会很早就建立起严密的社会控制系统,与这种严密的控制能力相伴随的是社会体制的刚性和惰性,既缺乏体制内应变的弹性空间和应变能力,甚至久而久之也失去了应变的主动性。在这样的社会中,体制内变革的空间一直受到两个方面的挤压:革命或改朝换代的动力与社会保守势力和社会惰性的阻力。改革要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夹缝中走出一条路,对任何一位改革家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改革力量在这样的社会中往往势单力孤,普通大众或者受到激进主义的诱惑而革命、起义,或者麻木观望与抵制。中国历史中,当一个王朝本身出现统治危机时,在体制内改良的努力很难取得成功,最后的结局基本上的王朝的更替。改革常常因为保守势力的压制而窒息,改革的失败最后也导向体制或王朝的崩溃。邓小平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能够比较娴熟地应对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挑战,改革力量在两者之间保守了相对比较巧妙的平衡。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体现着他对保守势力的强有力的回击,挽救了中国改革可能夭折的命运,这是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为中国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所做的最后也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行动。另一方面,邓小平的成功也是由于中国民间巨大的改革动力和改革的民众基础,邓小平顺应了他们的要求,并顺势推动。后“文化大革命”时代孕育着非常强大的改革动力,特别是社会精英在改革问题上基本形成了共识,邓小平的贡献在于他将这种共识凝聚在他的政策中,落实在他的改革行动中。除了邓小平个人因素外,这个改革的成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环境的作用。在中国改革的历史中,李鸿章与邓小平是最具有共同性的两个人,洋务运动所推动的改革曾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也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李鸿章的改革由于甲午战争而被葬送,就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的成功也有他的历史幸运。题外而论,中国前两次现代化的努力都是被日本人所破坏,惟有这一次日本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配合的作用,无论其主观动机是什么。这也是邓小平比较幸运的地方。   邓小平改革之所以能够人亡而政不息的最根本性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他的改革将中国引入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软性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的框架内,个人的生产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历史上一直受着各种各样束缚的个人在这样的制度中,可以在经济领域有了自己的自由选择。这是中国人在通向自由之路中的里程碑,它充分地将每一个人调动了起来,投入到改革的“场”内,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市场经济的社会动员能力远远超过毛泽东发动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它虽然也会给一些人带来不适和被动,但总体而言,这种社会动员没有“文化大革命”或者其他历次运动那样的强迫性与残酷性。由于它能够使最大多数的人得到最大可能的幸福,这次的改革就具有历史上所有改革所不具有的广泛的群众基础,由群众汇合而成的巨大的改革力量是任何其他力量所无法阻挠的。市场经济将个人释放出来以后,任何力量也无法将其再度收入牢狱,改革不再可逆,改革走上了不归路。“文化大革命”的幽灵,守旧势力的幽灵,一去不复返了。邓小平的改革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的“出埃及记”,他将中国人民带出了在经济上只有被奴役而无自主的牢笼。尽管中国的政治改革还没有完成,在政治领域的“出埃及记”还没有上演,但邓小平的改革最后的结果必然会走向这个“迦南地”。市场经济的最后归宿就是“迦南地”。   在邓小平诞生以来的100年中,中国的领袖与社会精英有许多值得人们记忆的丰功伟绩。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将中国引上“共和”之路,虽然中国的共和之路也曾历尽沧桑,但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即使实行专制主义或极权主义的人或势力也不得不打着“共和”的旗帜。无论他们有多少的历史局限和个人缺点,辛亥革命的一代先贤,是开创历史的一代,他们留给了后人丰富政治遗产,在21世纪的某个阶段人们会重新认识他们,并且珍惜他们留下的遗产。邓小平和与他一起推动改革的同志们,例如胡耀邦等,他们将中国引上改革开放之路,在经济领域解放了全体中国人民,将中国人民带出“埃及”,这是中国历史的一大飞跃。人们都看到了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强盛,中国呈现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路,这只是一个方面,这场改革的更加深层、更为深刻、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是当代中国的“出埃及记”。邓小平们已经将中国人民带出“埃及”,他们可能早已经意识到,或许历史的局限也使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前面的路通往“迦南地”,但是,他们开创的历史已经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将中国人民最终带向未曾体验过的“迦南地”。这是邓小平对中国、中国人民、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这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历史上将拥有或超越秦王汉武们的历史地位。21世纪,人们会更加珍惜辛亥先贤和改革先贤们留下的历史遗产。   无庸讳言,邓小平在晚年也给热爱他的人们流下过很深的遗憾。但是,人们会记得,他是当代中国的摩西。虽然他没有到达“迦南地”,或许他只想“出埃及”而没有意识到“迦南地”,但当中国人民最终到达“迦南地”的时候,人们会记得他的开创,也会谅解他留下的遗憾。   以此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2004年7月4日凌晨,杭州。
 虞廷 发表于: 2004-7-29 13:43:30|显示全部楼层
致敬
 lanchch 发表于: 2004-9-12 17:31:41|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广安人,很久以前去过故居,现在虽然经常回家,但没有去过照片上的故居,变化挺大的,应该去看看。
 易可情 发表于: 2004-9-17 08:01:54|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邓小平的临终时刻与身后事

邓小平的临终时刻与身后事 一 自从1994年春节以后,邓小平就再也没有公开露面。境外的媒体至少100次说他“病危”,他却在京城里自己那个四方形的院落中,过得既舒适又洒脱。 1996 年12月的一个清晨,邓小平一觉醒来,觉得呼吸不畅。按照过去多年的习惯,他本应走到卫生间里去洗脸刷牙,然后坐在一个小方桌子边开始吃早餐,有牛奶和鸡蛋。秘书通常在这时进来,把他要用的东西放在办公室里──眼镜、手表、放大镜,还有一摞文件和报纸。他把这一天剩下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办公室里。他喜欢看地图,喜欢翻字典,有时候看看《史记》或者《资治通鉴》,但他更喜欢看《聊斋志异》。他喜欢打桥牌、游泳、看踢足球,但他最经常的运动是散步。每天上午10 点,护士就会进来,提醒他出去散步。可是这个早晨,他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了。咳嗽不止,令他不能呼吸,不能下咽食物,更无法完成他的这些活动。身边的医生已经不能应付这个局面,只好把他送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也称301医院)。 从他的家到301医院不过10公里,可是在那一天,这是世界上最漫长的10公里了。“没有想到,他这一步就再也没有回来。”卓琳后来这样说。他的车子经过“神州第一街”北京长安街,一路向西驶去。这是一个非常时刻,可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1997年元旦那天下了小雪,把京城变成一片白色。可是在301医院,看不到一点喜庆气氛。邓小平的病房设在院子南端一座小楼的顶层,病榻周围总是站着很多人,还有些医生护士进进出出,但随身医护人员黄琳一直守护在他身边。 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一部纪录片。有一阵子,邓小平的精神好一些,可还是看不清楚电视荧屏上那个远远走过来的人是谁。 “那边,走过来的那个,” 他问,“是谁啊?” 黄琳笑了:“那是您啊。您看清楚了吧?” 那个人走近了。他终于看到了自己,动动嘴角,笑一笑。黄琳告诉他,这部电视片名叫《邓小平》,是中央电视台刚刚拍摄的,有12集呢。他什么也不说,只一集一集地看下去。黄琳知道他耳背,听不见,就俯身靠向他的耳边,把电视里面那些颂扬他的话一句句重复出来,忽然感到这老人的脸上绽出一丝异样的“羞涩”。直到5年之后,黄琳还能记得那个瞬间:“不知道我形容得准确不准确,就是被表扬以后不好意思的那种感觉。” 从那以后,邓小平的病情越来越重,从早到晚陷在疾病的折磨中。黄琳曾见过这样的病,那是很折磨人的,有些人会呻吟,有些人会叫喊,可是“他是个非常坚强的人”。黄琳说,“我能体会他临终前还是比较痛苦的,但一声不吭。就是这样,而且我觉得他很平静。”他有时候昏昏沉沉地睡着,有时候异常清醒,还是不说话,他已经不再评价别人,也不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黄琳觉得他一定明白自己已经病入膏肓,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他在1992年说了那么多话,现在总该再给中国人留点什么吧?黄琳这样想。可是那几个星期他没有再谈那些话题,只是淡淡地回答:“该说的都说过了。”
 易可情 发表于: 2004-9-17 08:02:21|显示全部楼层
二 除夕夜,邓小平的病情虽很重但较为平稳,营养室主任侯生伟和炊事员做了几个菜,煮好了饺子,拿到三楼餐厅,与邓小平身边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一起吃年饭。他们中有将军,也有战士、服务人员。饭桌上,大家发自内心地祝愿:“祝小平同志早日康复!” 除旧迎新之际,警卫战士们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上联是:“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下联是“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心愿”,横批是“一切为了首长”。这副对联既是警卫战士的心声,也表达了小平身边全体工作人员的心愿。 2 月7日正是正月初一,老人没有回家,病房的医生和护士也没有回家,都在近旁房间里守着,一呼即来。邓小平的亲人坐在沙发上,意识到大势已去,全都默然不语。整座楼一片寂静。警卫秘书张宝忠想起应该互道“新年快乐”,就把大家聚到一块儿。众人举起酒杯,说不出一句话,只有泪水在眼里打转。“希望咱们医务界,在新的一年里能创造奇迹。”张宝忠在心里这样说。 可惜没有奇迹,93岁的老人又挺了 12天,到2月 19日,呼吸功能都已经衰竭,只能借助机器来呼吸。下午5点多,开饭的时间到了,但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都未按时来餐厅吃饭。负责膳食的侯生伟等人得知病房里正在抢救,焦急不安地等待着,他们多么期盼医学奇迹的出现! 一代伟人邓小平终因在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离开人世。根据医生解释,他的心脏健康,肝脾也好,没有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或者前列腺炎,致命的问题发生在神经系统,这在医学上叫做“帕金森综合症”,是一种没有办法根治的疾病。“他的心脏并没有什么厉害的病,肝脏也好,也没有糖尿病,就是后来神经系统不太好。由于帕金森病影响他咳嗽,影响他吃东西,后来只能吞咽,也影响他活动。他患帕金森症的时间也长,治了十几年,到后来情况越来越差,再后来就是呼吸的问题了。”医学专家吴蔚然说。 卓琳带着全家人来向小平告别。4天以前,卓琳就写信给江XX,转告“邓小平的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人大海里。现在,她心里明白这是最后的告别了,只是非到别人说出来,她是不愿意让这种可怕的想法在脑子里面形成的。当时她只想说:“老爷子,我在喊你!你听见了没有!”可是小平什么也听不见了。劳累的一生已经终止,战斗的日子已成往事。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那时是21时08分。 当晚,京城晴空万里,昭月当空。
 易可情 发表于: 2004-9-17 08:04:10|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世纪伟人邓小平溘然离去。第二天凌晨,全世界都知道了。播音员在电台和电视上哀声宣告,一遍又一遍,上千个城市里哀乐一刻不停,公共汽车全都披着白花和黑色丝带。一列火车从香港九龙出发驶往广州,忽然汽笛长鸣。噩耗传出,神州震惊,世界震撼。 2 月20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这是一个难忘的早晨。守候在国旗基座周围等待观看升旗仪式的人们,不停地盯着“升旗时间预告牌”──显示“今日升旗时间: 7时01分”,并远远眺望天安门城楼正中的门洞。谁也没有料到:今天,他们将是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经历者和目击者。 黎明中,护旗兵出现了,人们从官兵异样的脸上似乎悟出了非同寻常。 “敬礼!”中队长王金耀略带沙哑的嗓音在7时01分准时下达了升旗口令。国歌激越,国旗如往常一样升高、升高、再升高,直至旗杆顶端。 “降──半──旗!”突然,一声低沉而又庄重的口令砸在观众们的心里。国旗,就在这一瞬间,在万众瞩目中开始缓缓下降。护旗兵流泪了,在场的所有人员眼睛湿润了。多年了,护旗兵们习惯的是升旗,降半旗难以接受。霎时,中外记者频频亮起的镁光灯,凝成了一个悲壮氛围。 于是,一个定格的历史画面:1997年2月20日晨天安门广场首次为邓小平逝世降半旗志哀,迅速走入各报头版和电视新闻中。 大江南北哀思不尽,长城内外万民同悲。一个伟大的人物,推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邓小平,这是一个改变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名字,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名字。 2月23日下午,家住北京宣武门内大街的插花艺术家王绥枝,突然接到紧急电话:“王绥棱同志,请您放下电话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301医院西门,接受紧急任务” 凭借30余年的工作经验,王绥枝从北京市园林局领导简短、严肃的命令中,已经预感到了什么。她旋即将一把剪刀放进背包里,推门奔向大街。 从宣武门到海淀五棵松路,出租车仅用20分钟便载着王绥枝赶到了警卫森严的301医院西门。未等她下车,一位警卫人员一步跨到车前,简明、果断的手势表明所有出租车辆一律不准停车下人,马上驶离! “我是来这里接受任务的……”话音未落,西门口专门等待王绥枝的工作人员迎了上来。很快,他们来到301医院邓小平遗体告别室。告别室内气氛凝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同步进行,人们都在紧张有序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正中央是邓小平灵床,四周摆放着一圈君子兰,君子兰外围空着。 原来,上级领导安排王绥枝负责组织用鲜花以插花手法布置邓小平灵床四周,在当晚9点以前必须完成。时间已经很紧了,在只有5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她要现场拍板确定花材的种类、数量,组织调配花材、用具,构思设计花带整体效果,带领其他工作人员准时高标准完成任务。 王绥枝的脑子里紧张地构思着,很快,整体构图方案出来。她立即组织黄、白菊花,黄、白百合,以及蓝色勿忘我、粉玫瑰、鹤望兰等花材运到现场,开始同园艺工作者插花。他们怀着同样的心情,每下一剪、每折一枝、每插一次都非常细致用心。 晚8时55分,整个花带全部布置完毕。鲜花含苞欲放,清香四溢;似一只只依依不舍的手臂,要挽留伟人远去的脚步。这时的王绥枝顾不上揉揉酸痛的身体,无尽的哀思使她忍不住泪流满面…… 2月24日上午,邓小平的遗体在北京火化。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瑢基、刘华清、胡锦涛、荣毅仁等到301医院为邓小平送别,并护送邓小平的遗体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301 医院南楼小礼堂布置得庄严、肃穆。洁白的花朵、黑色的挽幛表达着人们深深的哀思。黑底白字的横幅上写着:“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横幅下方正中是邓小平的大幅彩色遗像。遗体静卧在鲜花和常青松柏中,面容安详,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4名人民解放军礼兵持枪肃立,守护在两旁。邓小乎遗体前摆放着邓小平夫人卓琳率子女敬献的花篮。花篮的缎带上写着:“我们永远爱你”。送别室内摆放着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瑢基、刘华清、胡锦涛、荣毅仁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首都各界群众敬献的花圈。 上午9时整,党和国家领导人胸佩白花、臂戴黑纱缓步来到送别室,在邓小平遗体前肃立。哀乐声中,他们向邓小平的遗体三鞠躬。9时28分,和着哀乐的节奏,8名人民解放军礼兵抬起安放着邓小平遗体的灵柩,缓缓走出送别室。江泽民等护送邓小平的遗体上灵车。 9时31分,在中央领导人、邓小平亲属和治丧办公室成员的护送下,灵车徐徐驶向八宝山革命公墓。当灵车启动时,在场送别的人悲痛肃立,向邓小平的灵车行注目礼。 从301医院到八宝山,短短两公里半的路途两旁,挤满了首都各界人士和从各地赶来的人民群众10多万人。天公仿佛也在为小平的离去哀伤,忽然变得阴沉。宽阔的街道失去了昔日的喧嚣,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中。 2月 2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小平追悼大会。 上午10时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追悼大会开始。全场肃立,默哀3分钟。由500人组成的军乐团奏起悲壮的哀乐。 接着,江泽民含泪致悼词。他在悼词中缅怀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表达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切哀思。悲怆、哽咽的话语回荡在人民大会堂,回荡在天安门广场,回荡在亿万人民的心上。
 易可情 发表于: 2004-9-17 08:04:58|显示全部楼层
四 3月2日上午,载着邓小平骨灰盒的专机穿云破雾,向大海上空飞去,飞向这位一生波澜壮阔的伟人最迷恋的地方。也许是苍天为之动容,当专机飞临大海时,天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 11 时25分,专机飞至1800米高空。81岁的卓琳强忍着悲痛眼含热泪,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邓小平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小平的名字,许久才将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大海。两人共同走过了58年的人生历程。如今,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的骨灰,她怎能不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胡锦涛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缓缓地将骨灰和花瓣撒人大海。随后,邓小平子女邓林、邓朴方、邓楠、邓质方和孙辈眠子、萌子、羊羊、小弟,悲痛地跪在机舱里,含着热泪,将骨灰和缤纷的花瓣一起,缓缓撒向碧波万顷的大海,完成他们敬爱的父亲、爷爷的遗愿。邓榕便咽道:“爸爸,您回归大海,回归大自然,您的遗愿得到了实现,您安息吧!”跟随邓小平多年的卫士孙勇、张宝忠一身戎装,忠实地守卫在他的骨灰盒前。其他领导同志与其他亲属肃立默哀。 对于死亡,邓小平并不害怕。在他的一生中,生生死死的经历实在是太多了。对于身后之事,他也有自己的考虑。早在50年代初,他就在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了字。这份倡议书的末尾写道: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名。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为先死者实行火葬的志愿。在1989年9月4日,退休前的邓小平对中央负责同志说:“死后丧事也要简化,拜托你们了。” 其实,邓小平不仅赞成火葬,他的思想还要解放得多,他主张连骨灰也不要保留。邓小平也向他的家人多次交代后事。邓林在《我爱我的父亲》一文中写道:“爸爸离去是自然规律,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爸爸把一切安排得那么好,关于生死,他很早就开始给我们上课了。饭桌上,爸爸谈得非常轻松。他说,中国人的传统,讲究红白喜事:结婚是红喜事;人死,过了多少岁,就是白喜事。要请客吃饭,办酒席。” “骨灰怎么办?埋在果树下!不行,不行!这棵树上结的果子谁都不敢吃了。我们大家说。扔到野外行不行?不行,不行!我们大家都不赞成。撒到大海里怎么样?……”邓小平最终选择了大海。他和恩格斯、周恩来等伟人一样,融人了地球上最广大无垠的世界。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眼睛一闭,总觉得首长还在办公室坐着。音容笑貌老是摆脱不了。”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王士斌说,“说实在的,就是跟家里人一样,跟自己父母一样。所以首长去世后,总觉得不相信这个现实。特别是晚上一睡觉的时候,眼睛一闭,总觉得首长还在办公室坐着。首长的音容笑貌老是摆脱不了。” “他的角膜也贡献出来了,遗体也捐作医学研究,最后,骨灰也撒到祖国的大海里去。他什么都没有留下,所以我想只能是把他默默地装在我们心里。”黄琳说着说着哭起来。邓小平的确什么也没有留下来,秘书接到命令,把他留下的衣物全都烧了。他们带着他的内衣、外衣、鞋子和袜子,来到一座锅炉房,把这些东西一一投进炉膛。烈火青烟中,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到一件带着窟窿的内衣,眼泪再次掉下来:“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穿着破了的衣服,谁能相信啊!” 邓小平走了,披着世纪的风云,披着历史的烟尘走了。走得那么安详,走得那样从容。 他走了,留在共和国每一寸土地上的是永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09:08,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5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