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罗子兰|查看: 33858|回复: 126
[民俗] 

羌族历史文化

 [复制链接]
 焦虎三 发表于: 2005-10-17 01:16:54|显示全部楼层
建勋你好,王明珂确是权威,功力扎实,学研有道。学术界视其为“羌文化”研究高峰人物,此誉不虚。

我发这一番陋言,主要是看了若干文论,其中有一篇论羌与藏关系的文章,写得太为捕风捉影,殊为典型。于羌我不太懂,但藏文化还小知一二,此文荒唐之极,已近神话,故不吐不快。

呵呵
 焦虎三 发表于: 2005-10-17 01:18:55|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另:我一套相关人文地理丛书中、英版正在撰写中,到时赠与建勋兄,万望指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若鱼 发表于: 2005-10-17 17:55:45|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具体内容可以一示?
 郭建勋 发表于: 2005-10-17 20:54:09|显示全部楼层
焦老师客气了,你的文章中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深厚的人文内涵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能得到您的大作,很是荣幸!我也是对藏文化较熟,羌文化知一点点!多多联系!谢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若耶非耶 发表于: 2005-10-18 14:05:26|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的批评。

在羌族研究领域,确有一些人士用官场那一套吹牛,或者欺上瞒下的方法在搞学术研究。于是乎,学术文章成了夸夸其谈,甚至信口雌黄的“工作总结”(而且有不少内容是凭想像编造出来的)。遇到善于投机的分子再给涂点脂抹点粉、一些学术机构再给点啥子光环,就还真以为自己是个渊博的人物了!
 羊子 发表于: 2005-10-19 13:32:21|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为,某些人的研究确实有问题.

我不得不说某些人,并没有排除上述人等,说白了,并不排除发表话题的这个作者。

请注意,别在那里沾沾自喜!!

顺便建议,还要多读书,少讲废话,做一个诚实的文字工作者,而不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19 22:00:54|显示全部楼层

为大清戍守边防的丹巴羌族

林俊华 客居康巴藏区的羌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总人口1000余人,主要分布在丹巴县属小金河流域沿岸,杂居于嘉绒藏族之中。历史上曾被识别为藏族,1986年,应当地广大羌民的要求,有关部门在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后,将其族别重新定为羌族。 一、族称、族源、分布 羌族自称“尔玛”,主要分布在岷江流域的阿坝州境内。 丹巴羌族自称“打玛”,疑为“尔玛”音的地方化。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丹巴羌族中,只有在羌族最集中、最偏远的纳布村的老人们才知道“打玛”一称的存在。而年青一代和其它地方的羌族对此却一无所知。当我们问及其族称时,他们往往是借用汉族或藏族对羌族的称呼来自称。 那么汉族和和藏族是怎样称呼这些羌族的呢?据调查,当地汉族称这些羌族为“屯兵”或“屯兵娃”。而嘉绒藏族也称他们为“嘉卡布”(意即“屯兵娃”)。汉族和藏族的这种称呼表明,丹巴羌族在历史上曾经具有过“屯兵”的身份。 我们在查阅《嘉绒藏族调查材料》〔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时发现,阿坝州理县五屯的嘉绒藏族也自称“嘉卡布”,二者是否为同一单词,或是否具有某种关系,尚需作进一步的调查。 羌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学术界对羌族族源并无异议,都主张现代羌族源于中国古代的羌人。 羌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部族之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就是以羌为主体,与唐、虞两个联盟部族在黄河流域共同形成的统一大国。后为秦所逼,或西移、或南迁,各自为种。《后汉书·西羌传》对这段历史有如下描述: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构执,以为奴隶。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其后世世为豪……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释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之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雟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自爰剑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 从汉文史籍的这些记载不难看出,羌人在进入西南地区后,便分化为若干支系。今天生活在岷江流域的羌族就是其中的一支。 关于羌人在岷江流域定居的经过,羌族民间故事《羌戈大战的传说》中有十分为生动的描述。据该传说讲述,在远古的时候,羌人在经历了大规模的迁徙后,从北方来到岷江流域,并决定在此定居下来。但这却惹恼了在当地居住的高颧骨、短尾巴、身强力壮、异常凶猛的戈基人。于是双方发生战争。羌人在神灵的帮助下,用白石打败了戈基人,从此在岷江流域定居下来。羌族民间史诗《羌戈大战》,也有相同的描述。这支在岷江流域定居下来的羌人,就是现在羌族的祖先。 丹巴羌族与岷江流域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羌族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主要分布在丹巴县属小金河流域沿岸,其中以太平桥乡三岔沟内的长胜店、丹扎、纳布三村最为集中。岳咱乡的可尔金和半扇门乡的阿娘沟,也有羌族居住。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19 22:01:45|显示全部楼层
二、从岷江流域到大渡河谷的迁徙 1、迁入的时间与社会背景 丹巴羌族并非土著,其迁入历史尚不足300年。 据《丹巴县志》“大事记”记载,在距今200多年前的清朝干隆年间,大小金川地区是个多事之地: 干隆二年(l737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侵占革什扎土司丹津罗尔布领地盖古交,清廷多次责令退还,莎罗奔不从。 干隆四年(1739年)七月十四日,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出兵进攻革什扎。 干隆九年(1744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与革什扎土司丹津罗尔布借机互相争杀。 干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又侵革什扎、明正土司属地,争占再起,清廷第一次出兵金川上。 是年十月十二日,夜,革什扎土司丹津罗尔布的异母兄弟阿旺七立,与其兄长期不和,遂乘争战机会,伙众窃杀其兄,并夺走印信号纸。 干隆二十三年(1758年),大金川土司又侵犯革什扎领地丹东,将四郎多吉布丹围困丹东吉地官寨,四川总督开泰派兵解救,恢复了革什扎被占领地,但以后大金川仍屡屡侵犯革什扎。是年,巴底土舍丁足附合大金川土司反抗清军。清廷伤令革什扎、巴旺等土司攻打巴底。 干隆三十年(1766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至次年正月初八日,大金川土司郎卡会同巴底土司安多尔,并勾结巴旺头人陆它尔,攻打巴旺卡卡寨,烧毁寨房并掳杀人口。清廷令绰斯甲、革什扎等九土司援助巴旺。九土司环攻大金川难下。四川总督阿尔泰改剿为抚,许大金川郎卡以安抚司印。郎卡退还俘虏人口,安多尔也将卡卡寨退还巴旺,战事暂停。 干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侄孙索诺木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匀结,计杀革什扎土司索诺木多布丹,占据革什扎地方,并抗拒清军。干隆下令讨伐。该事件成为清廷第二次用兵金川的导火线。 干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大小金川后,清廷即实行改土设屯。设绥靖、崇化、美诺、抚边、章谷5屯。章谷屯隶美诺直隶厅。 在这种背景下,清干隆皇帝于1747──749年、1771──1776年先后两次出兵大小金川,史称“平定两金川”,民间称之为“干隆打金川”。 金川战役最终是以清政府的胜利而告终。但清政府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下几个数据可见一斑: 在第一次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军费近2000万两,死伤官兵5000以上。在第二次战争又出兵10万,耗费7000万两国帑。据有人统计,7000万两银子相当于当时一年国库存银的总和;约相当于四川110年的田赋银收入;按干隆时期的米价,可购买大米5000万石,可供金川地区所有人口食用2000年。至于战争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因而,对于满清王朝来讲,这是一场劳命伤财、得不偿失的战争(根据王纲《清代四川史》整理)。 金川是一个仅2万余人,兵力不过七、八千人的弹丸之地,而清政府以数倍于金川的力量,并先后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将金川地区平定下来。这对于处在顶盛时期大清干隆皇帝来说,实在是件丢人的大事。因而,当第二次金川战争结束后,干隆帝不得不总结经验教训,下决心对金川地方改土归屯,实行军事管制,以防屡平屡叛现象的再次发生。 丹巴羌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清政府安插在丹巴境内“把守哨卡,镇守降番”的屯练。也正因为如此,藏族称之为“嘉卡布”,汉族称之为“屯兵”或“屯兵娃”。 关于丹巴羌族迁入的具体时间,目前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的《羌族调查材料》,该调查材料中说“在清干隆年间镇压大金川时,曾移置杂谷五屯到大、小金为‘屯练’,九子屯羌族被移置二十户到丹巴下宅垄的丹噶山下。”另一种说法是任乃强在《西康图经》一著中的观点。他认为羌族屯兵进入丹巴应是在清嘉庆时。 对于这两种不同说法,我们目前尚不能断定哪一种说法更为正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羌族在丹巴生活的时间应有200余年。我们在丹巴调查这部分羌族的历史时发现,这些羌族在当地居住的时间普遍在8-9代人之间,个别已有10代。如果每代人按25年计算,那其迁人时间应在200年以上。 2、迁入丹巴的羌族屯练的数量及分布 丹巴羌族来源于杂谷五屯,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此说目前尚无异议。如: 王纲《清代四川史》: “屯练系指杂谷五寨屯练随征金川原派差防拔留给地耕种者”。 任乃强《西康图经》: “乃复自保县(今理番地)分移上孟、下孟、九子三营营兵,加戍金川”。 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羌族调查材料》: “在清干隆年间镇压大金川时,曾移置杂谷五屯到大、小金为‘屯练’,九子屯羌族被移置二十户到丹巴下宝垄的丹噶山下。” 我们在丹巴调查时,当地羌民不仅一致认为自己是从理县迁移而来,而且他们还能说出具体地点。如,长胜店、可尔金的羌民自称来源于理县的上孟屯。丹扎村的羌民自称来源于理县的下孟屯。纳布村的居民则自称源于理县的九子屯。 关于羌族屯练的数量和安插地点,目前有多种不同看法。 任乃强《西康图经》: 上孟营30户,在“丹札山下卡尔金”。下孟营30户,在“牧厂沟左右”。九子营口30户,在“丹取山下部”。 《小金县历史概况》(载《阿坝藏族自治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将理蕃杂谷脑派出随征屯兵三千名,移来一百多户,安置小金大板昭五十户,丹扎寨五十户,卡卡角五十户,沈角沟五十户,卡尔金十户”。其中丹扎寨和卡尔金均在丹巴境内,共60户。 我们在调查时,各地羌民的口述材料也不完全相同。 长胜店的谢益世、尹正芳、罗代祥等人说,从保县(今理县)调入丹巴的羌族共60户。其中以上孟屯调入的20户,于长胜店的八石包和岳扎乡的可尔金各有十户。从下孟屯调入的20户住在今丹扎村的六户人(地名)有12户,黄家梁子5户。从九子屯调入的也是20户,全部住在丹噶山。 丹扎村的刘志远、牟大勇、杨明清等人的说法却与长胜店所说有所不同。他们认为:丹巴羌族都是从理县调过来的,共96户。其中上孟屯、下孟屯、和九子屯各调32户。上孟屯的32户分布在长胜店12户,可尔金10,阿坝州金川县马尔帮乡10户;下孟屯的32户分布在丹扎村22户,阿坝州金川县马尔帮乡10户;九子屯的分布在丹噶山22户,金川县曾达乡10户。他们还能背出分布在长胜店和丹扎两村的最早屯户的房名。 纳布村的羌族喇嘛杨文明等数十人则一致认为丹扎村所说的情况基本正确。只是九子屯32户分布情况有误。住在丹噶山的不是22户,而是20户,其余12户均在阿坝州金川县曾达乡。 后来我们在可尔金的侯占清老人那里,也证实了纳布村的说法。 以上各说虽有差别,却大同小异,至于哪一种观点更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但我们比较倾向于纳布村的说法。因为在丹巴境内,纳布村是唯一一个羌族聚居村。作为聚居区的人们,他们在保留本民族历史与文化上的能力要比杂居区的强得多。况且,长胜店的羌民也一再强调自己己经记不清楚,所说不一定准确,丹扎和纳布两村的人比自己知道得更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19 22:02:16|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屯兵到普通农户 丹巴羌族是清政府在大小金川地区改土归屯后,从杂谷五屯调入丹巴“把守哨卡,镇守降番”的屯练。屯练是一种寓兵于农,平时为农,战时为兵的准军事组织。他们分属杂谷上孟屯、下孟屯和九子屯,统属理藩厅管辖。三屯中,上孟屯设一头人驻可尔金,下孟屯设一把总驻丹扎村,九子屯设一头人驻丹噶山,各自管辖所属屯户。 初至时,其迁徙由官方资助,并供给盐、茶、口粮、种籽、牛具等。每年由杂谷五屯供给响银。据羌民们介绍,在羌族迁入时,平坝地区已住满了汉族、藏族,因而,他们只能居住在高山或半高山地区。因高山地区荒地很多,各户所耕土地无具体规定,一般都是相互间“手指为界,脚踏为止”。土地归国家所有,各屯户不得自由买卖。土地收人归屯户所有,不上缴。 屯练所承担的主要差役为“火把差”。据当地羌民介绍,由于屯练是为清政府“把守哨卡,镇守降番”之人,因而,他们必须边生产连练兵,在当地出现军情时,就需派人手持火把,连夜赶往杂谷五屯汇报,故称“火把差”。 20世纪初,辛亥革命暴发,满清王朝覆灭。这些为满清王朝戍守边防而离乡背景的羌族也结束了其屯兵的使命而演变为普通农户,并在当地永久性定居下来。今丹巴羌族均为其后。 四、在嘉绒文化中生存的羌族文化 羌族移居丹巴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在与嘉绒藏族杂居的200多年里,羌族文化无一不被打上嘉绒藏族的烙印。 在生产上,一直以来以农业为主,主产玉米、青稞和小麦。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土地贫痔、耕种粗放,粮食产量低。有的通产不上百斤。20世纪80代后,由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及地膜覆盖、精选良种等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可达七、八百斤。 在宗教生活上,丹巴羌族还保留着本民族多神崇拜的信仰。如太阳神、月亮神、山神、水神、雷神、白石神、土地青苗神、羊神、树神、石匠神、木匠神、铁匠神、 祖先等等,都是羌族崇拜的对象。但他们也信仰藏传佛教。据我们调查,在太平桥乡三岔沟内的长胜店就建有格鲁派寺庙一座。该寺建于1875年,寺名”沙纳拉空“,由羌族喇嘛管理。寺庙活动与其它格鲁派寺庙相同。此外,汉族社会中的端公、道士也可以在羌族中自山活动。 在语言上,丹巴羌族基本上都能使用羌语、嘉绒藏语、汉语进行交流。仅纳布村尚保留着较完整的羌语,但对外仍使用嘉绒语或汉语。长胜店、丹扎两村羌民在日常交流中,常常是羌、藏、汉三语夹杂使用,具有明显的杂居文化特征。在可尔金等村,以汉语为主要交流工具。在我们调查时仅有侯占清老人一人尚懂羌语,少数年纪稍大的人只能听懂一些简单羌语,但已不会说。年青一代对于羌语基本上是既不会说、也不能听。 在婚姻方面,丹巴羌族可与藏族、汉族通婚。现在的许多家庭在民族结构上已不是由一个单一的民族构成,往往具有两个或三个民族的血统。婚俗与嘉绒藏族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本民族特殊的习俗尚保存着。如,嫁女时要做一个l尺多长的火烧子摸摸,用布包好后,由一个与新娘“八字”相合的人背到婆家。背摸摸的人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看。否则将来新娘会同婆家处不好关系,经常往娘家跑。有的还摸摸里夹一根骨头,预示未来兴旺发达。摸摸背到婆家后,在神台上放一周时间,然后山家人分吃。据当地人讲,这种背摸摸的习俗寓意的是新娘把自己应得的一切好处和未来的命运都带到了婆家。在羌族婚俗中,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习俗,在结婚时,男方要拿一点钱放在女方的家的壁柜里。现在的丹巴羌族对这种习俗,只知道该怎么做,至于“为什么”,他们已经不知道了。 在丹巴羌族文化中,还有一点很特别的地方:无论是谁家里来了本村人不熟悉的客人,主人都会主动向村民们详细介绍客人的姓名、来历等真实情况,以免除村民们对陌生人的怀疑和担心。这种习俗可能与他们历史上的屯练身份密切相关,这也算是职业习惯吧。 在饮食方面,丹巴族与嘉绒藏族基本相似,如喜食猪膘、酸菜面皮,饮杂酒等等。但也有一些饮食习俗与嘉绒藏族有别。如饮酒时一般将酒装人一小陶罐中,用一麦杆吸食。丹巴羌族食用的猪膘为毛猪膘,其制作方法与嘉绒藏族不完全相同。 在服饰上,从其以蓝色为基调的服装和羊皮褂子上还能多少看到一点羌族的传统服饰外,其它与嘉绒藏族已没有太大的差异。 在居住上,丹巴羌族与嘉绒藏族一样以片石砌成楼房。住房分为两大部分,底层为畜圈,其余楼层为人居处所。但与嘉绒藏族不同的是,丹巴羌族的畜圈多为“暗圈”,建在地平面以下,人与畜的活动空间是分离的。而嘉藏族的畜圈则建在地面之上,人的进出需经过畜圈。 总之,在丹巴羌族中,羌族文化和嘉绒文化都表现得是那样的鲜明。以至于在见到他们时,我们不难从表象上把他们认着羌族,但我们也很容易将他们与嘉绒藏族联系起来。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曾经被错误地识别为藏族的原因吧。 林俊华,现任康定民族师专科研处长、学报编样部主任,史学教授 源自:《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焦虎三 发表于: 2005-10-19 22:38:13|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是我好哥们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6:08,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