痖弦的名作《盐》,写于半个世纪前,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震撼人心。被誉为标示那个时代中国现代诗歌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现实的匮乏性世界与存在性世界构成了我们的全部世界。
在现实的匮乏性世界中,生存的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而在社会分配不公的社会中,关注民间疾苦抗议社会不公,则是对每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心灵拷问。
“城头变幻大王旗”──死水微澜式的改朝换代,为中国惰性文化的巨大惯性所驱使的结果。
底层照旧为底层,豪夺者成王败寇!
作为诗人的抗议是遵循诗的符号组合方式。全诗在结构上以蒙太奇式的三组镜头,叙说的社会底层的民间苦难。
反复呼唤的主题词“盐”隐喻最基本的生存权力,反复的呼吁寄冀能够唤起的同情心与生命的拯救。
诗在结构安排上,属于紧针密线式的预设与照应,使之充满暗示的诱导:首段的“那年豌豆花差不多完全没有开花”与末段的“那年豌豆花差不多完全开了白花”;还有起句与末句的稍稍改变都应证了此点。
以文为诗的特征内在,让《盐》呈现出散文化──因而此诗本来在分段上也是一首典型的散文诗。
诗的内在节奏上,也呈现出影视蒙太奇的内在节奏。
“盐务大臣的驼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远景)
“二嬷嬷的盲瞳里一束藻草也没有过。”(特写)
“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叠印)
退斯妥也夫斯──俄国著名作家的名字在这里是作为一个符号。日本学者池上嘉彦在《符号学入门》中指出,当某事物作为另一事物的替代在而代表另一事物时,它的功能被称之为“符号功能”,承担这种功能的事物被称之为“符号”。
因此作为文学符号的退斯妥也夫斯是一种世界性的代表民间苦难的符号。这样的符号在《盐》 诗中的复沓出现,增添了《盐》的悲剧色彩。
“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这本是存在性世界里最美好的象征,在这里却成为了反衬──让人联想安徒生卖火柴的女孩──解构了存在性世界本来的美好幻想,至此二嬷嬷的全部人生意愿彻底幻灭。
附:
二嬷嬷压根儿也没见过退斯妥也夫斯。春天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就在榆树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没有开花。
盐务大臣的驼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二嬷嬷的盲瞳里一束藻草也没有过。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
一九一一年党人们到了武昌。而二嬷嬷却从吊在榆树上的裹脚带上,走进了野狗的呼吸中,秃鹰的翅膀里;且很多声音伤逝在风中,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那年豌豆花差不多完全开了白花。退斯妥也夫斯基压根也没有见过二嬷嬷。
──痖弦《 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