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河曲马|查看: 7073|回复: 64
[生活] 

中国弱势群体生存图集

 [复制链接]
 阿章 发表于: 2005-7-13 22:10:55|显示全部楼层
当麻木已成习惯,便不再容易产生应有的认知了.社会改变我们,而我们不能抵抗体制的强大.
 罗松涛 发表于: 2005-7-19 10:24:22|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但如果我们都很聪明了,很主动了,效果可能不一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李勤俭 发表于: 2005-11-6 20:26:1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无人理睬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2-17 16:41 编辑

是同情,还是赶走。在城市,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
无人理睬无人理睬
 蜀杨 发表于: 2005-11-7 10:26:34|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民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冰鲜季节 发表于: 2005-11-9 09:49:20|显示全部楼层
“有追求,就有坚硬的骨节”

很喜欢他的题目。。。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1-9 20:12:15|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地方,就要赶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纸帆船 发表于: 2005-12-15 15:02:34|显示全部楼层

底层伤口的渍盐 苦难人生的幻灭

痖弦的名作《盐》,写于半个世纪前,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震撼人心。被誉为标示那个时代中国现代诗歌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现实的匮乏性世界与存在性世界构成了我们的全部世界。

在现实的匮乏性世界中,生存的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而在社会分配不公的社会中,关注民间疾苦抗议社会不公,则是对每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心灵拷问。

“城头变幻大王旗”──死水微澜式的改朝换代,为中国惰性文化的巨大惯性所驱使的结果。

底层照旧为底层,豪夺者成王败寇!

作为诗人的抗议是遵循诗的符号组合方式。全诗在结构上以蒙太奇式的三组镜头,叙说的社会底层的民间苦难。

反复呼唤的主题词“盐”隐喻最基本的生存权力,反复的呼吁寄冀能够唤起的同情心与生命的拯救。

诗在结构安排上,属于紧针密线式的预设与照应,使之充满暗示的诱导:首段的“那年豌豆花差不多完全没有开花”与末段的“那年豌豆花差不多完全开了白花”;还有起句与末句的稍稍改变都应证了此点。

以文为诗的特征内在,让《盐》呈现出散文化──因而此诗本来在分段上也是一首典型的散文诗。

诗的内在节奏上,也呈现出影视蒙太奇的内在节奏。

“盐务大臣的驼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远景)

“二嬷嬷的盲瞳里一束藻草也没有过。”(特写)

“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叠印)

退斯妥也夫斯──俄国著名作家的名字在这里是作为一个符号。日本学者池上嘉彦在《符号学入门》中指出,当某事物作为另一事物的替代在而代表另一事物时,它的功能被称之为“符号功能”,承担这种功能的事物被称之为“符号”。

因此作为文学符号的退斯妥也夫斯是一种世界性的代表民间苦难的符号。这样的符号在《盐》 诗中的复沓出现,增添了《盐》的悲剧色彩。

“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这本是存在性世界里最美好的象征,在这里却成为了反衬──让人联想安徒生卖火柴的女孩──解构了存在性世界本来的美好幻想,至此二嬷嬷的全部人生意愿彻底幻灭。


附:


二嬷嬷压根儿也没见过退斯妥也夫斯。春天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就在榆树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没有开花。

盐务大臣的驼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二嬷嬷的盲瞳里一束藻草也没有过。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

一九一一年党人们到了武昌。而二嬷嬷却从吊在榆树上的裹脚带上,走进了野狗的呼吸中,秃鹰的翅膀里;且很多声音伤逝在风中,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那年豌豆花差不多完全开了白花。退斯妥也夫斯基压根也没有见过二嬷嬷。


──痖弦《 盐》



 绿人树 发表于: 2005-12-17 17:18:37|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情怀和追忆,总在寒冷中漂浮。春夏秋冬不停地变幻,贫穷富贵不停地演绎,日月如心脏般靓丽,泵出的热血还剩下几许麻木无声的呐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庞然 发表于: 2007-7-2 22:36:47|显示全部楼层

玩味无穷露风骨

(散文)
玩味无穷露风骨
──趣说联圣钟云舫的八副春联

重庆江津区:庞国翔

江津晚清才子钟云舫被称为联圣,他一身创作了4000多副楹联。收入光绪三十二刊印的《振振堂联稿》有1800副。其中,春联只有60副。这些春联多是他蛰居江津县城作塾师时应城乡百姓之约而撰,少数是自家30里外的乡下老家房宅所用。
任何时代文人创作春联,都离不开二大永恒主题。一是喜庆,歌颂太平盛世,全是吉祥如意之言。二是寄托希冀,祈求新年财福齐运,祈祷祝颂。而钟氏的春联,却与这两点大相庭径。它一是反映当时城乡耕读家庭清寒的生存状况,二是反映当时最底层农民更为悲惨的生活境地。透过钟氏这些看似游戏却又把玩无穷令人回味的春联,我们看到了一颗针砭时弊的风骨钢针。
钟氏写耕读世家的春联较为典型的有四副。“过苦年,苦过年,过年苦,苦年过,年去年来今变古;读书好,好读书,书读好,好书读,书田书舍子而孙”¬──该联反复换位,一咏三叹采用了连珠,重言等手法,表达了耕读之家(当然更是包括钟氏)穷愁潦倒的心情。加上用“过年苦”和“读好书”三字组合与排列,更构成“越付子孙”──却表现了钟氏在清贫交困的生活中不甘自堕,孜孜不倦,教化乡梓,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同时又有与乡邻为友,睦亲睦邻的为人处事哲学。一个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不读诗书,恐累儿孙添俗骨,能安贫贱,偏於文字起贪心”──此春联虽是“写文”,却显得非常的深刻和自然,同时显得大众和现实。把当时那种“诗书世家”、“耕读世家”的生活描写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笑谈一部荘周,寓言十七,卮言十九;传授几篇孔子,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更是不失浪漫情调,兹手一挥,意境辽阔,尽事尽情,文气淡雅而不脱豪放之气。一个城乡老学究呼之欲出。
钟氏描写最底层贫苦百姓生活的春联也有四副最为有趣而且深刻。“谋生梦好鸡常破;索债人多犬不闲”──该联生活气息浓郁,更具村院情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看似轻描淡写,实际是非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反映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一幅“杨白劳”的写照。“几根穷骨头,撑起气运;两个大眼睛,看倒干坤”──描写了最底层劳动穷苦人民的真实形象,表现了穷困瘦骨的劳动人民对吃的封建制度及其统治者的强烈不满。这是他们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写照和缩影。“天外浮云看富贵;眼前修竹长儿孙”──则更是一番浪漫中略带超越的情趣,表现了一种飘逸潇洒和光怪陆离的浪漫的道家思想。“大大方方做事;简简便便过年”──这真是大众开放,雅中含俗,俗中露雅,读来朗朗明了,既感到文气淡逸,又不失深怨沉情,韵味无限。读后感到既有几分的无奈,又觉得好不实在。
钟氏这些林林总总的春联,真乃寓意深刻,令人把玩无穷。 它不仅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有趣,而且雅俗相机,个别的甚至奇巧怪秘,荒异精妙,但却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就是对封建制度及其统治阶级的揭露与批判──这正露出钟氏铮铮铁汉的风骨。  

 重庆市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  邮编:402260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7-7-8 10:07:15|显示全部楼层
把这些春联全部搬上来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22:01,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