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蜀虎|查看: 278138|回复: 1602
[纪实] 

四川汶川县发生8.1级地震,成都震感强烈!

 [复制链接]
 周从林 发表于: 2008-8-18 22:26:06|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汶川记忆

汶川记忆
⊙ 李德强/文

那一刻灾难来了
我感到了自己的战栗
顷刻间地动山摇
灰尘漫天
废墟在我的周身
堆得好高好高
那一刻我感到了天昏地暗
刹那间
飞扬的灰尘模糊了我的视线
但在我的身旁
我看到了血污的脸
惊恐的眼
残垣断壁下的小手
伸到了我的面前
我哭了
残酷的灾难
破坏了我们的家园
多少慈祥的脸
青春的脸
还有童稚的脸
一下被废墟吞没了
襁褓中的婴儿哭了
妈妈用自己的身躯护着
心肝宝贝
彻骨的疼痛
饥饿的折磨
还有废墟的重压
妈妈累了
无力的想闭上绝望的眼
但是那一刻
妈妈看到了自己的宝贝
笑了
原来生的希望就在眼前
虚弱的心
用颤抖的手
把宝贝紧紧的抱着
让孩子吮吸着自己的乳汁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够活着
记住──妈妈爱你”
这就是一个母亲临终的遗言


我们的哭声
传到了远方
震惊了总理
慈祥的老人以十万火急的速度
飞到了我们的身边
带领着全国上下
立刻投入到对我们的救援
人民子弟兵来了
消防队员来了
无数青春的志愿者来了
他们带着全国人民火热而急切的心
踏着破碎的山石和瓦砾
伴着大地一阵又一阵的战栗
火速赶到灾难中的废墟前
疼痛的心被感动着
黑暗中我们看到了生的希望
原来昏暗的天
有了无数的关爱
也可以变得很蓝很蓝


灾难让我们失去了亲人
让我们美丽的家破败不堪
但是爱心的暖流
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不断的汇聚到苦难的心田
我的身躯受伤了
而爱的种子洒遍了灾难中的每一寸土地
流血的伤口慢慢的复原
我真的好想
好想用自己残损的手掌
把感谢的心
送给远方的你
真的好想让你知道
我的记忆里
不仅仅是灾难留给我们的疼痛
更多的还有
无数的爱心
无私的帮助
这所有的温暖
都会升华成历史的感动
我会怀着感恩的心
铭记──
灾难中大爱有你

[ 本帖最后由 周从林 于 2008-8-18 22:51 编辑 ]

 罗子兰 发表于: 2008-8-18 22:40:28|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灾难中大爱有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8-20 14:45:06|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转帖]成都楼市我们等你打骨折

我就说说我看见的成都楼市,地震前成都许多楼盘都把销售价格打出来挂在楼外面,以前把价格暴露出来是很少的,包括许多以前一问就说已经卖完的楼盘,也莫名其妙的打出打折楼房,也许这些良心被狗吃了的开发商实在扛不住了,总之整个成都市到处都是打折房或送这送那,5·12大地震过了20来天又出现一个怪现象,那些挂在楼盘外面挂出打折的广告突然间消失了,在后来在报纸上面才了解到,那些开发商是想灾区的人没有住的了肯定要买房子,这又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呵呵,他们真有远见,但他们没有想到灾区的许多人已经一贫如洗了,那里来钱买房子,我的几个客户就是在灾区,房屋全部毁坏这也是他们一生的全部资产,少的损失100来万多的损失300多万全部是他们的固定资产,以前的老板现在他们已经在到处找工作了,他们那里来钱到成都买房子,而且要买他们会在成都买吗?成都3环内最低都是将近5000元,而那些小县城最贵的也就才3000左右,所以指望那些灾区人民来托成都房市的开发商就不要做梦了。

果然到6月底那些开发商看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又赶忙把降价打折的条幅挂到了楼外面,我只能说,市场是无情的,你们在涨价的时候没有想过老百姓,你们在降价的时候老百姓也不会想你们,打折吧,就如成都流行的一句话“打折,直接给你打骨折”。
 田野暮归 发表于: 2008-8-21 19:27:05|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有创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周从林 发表于: 2008-8-23 21:43:48|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被地震改变的十个关键词

作者:佚名
  多年后,当我们回首2008,会发现这个年度给我们的记忆可能不只是悲伤或欣喜,还包括一种顽强向上的力量──在地震的阵痛中,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
  
  ☆幸福
  对济南军区某集团军政委、少将高建国来说,入川几天后才吃上的那顿普通饭菜,以及第一次在帐篷里睡的4个小时,成就了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位置身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人,在《人民日报》上这样感慨着幸福:多年来,我们每天都在享受一些“奢侈”的幸福,但却因为习以为常而淡忘了它们的意义。置身灾区,巨大的反差促使人们重新思索幸福的含义,被一些世俗标准扭曲了的“幸福指数”,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得到了矫正。
  汶川大地震,促使中国人在感伤之余开始了一场反省幸福的革命。
  “这里没有地震,感觉很幸福。”9岁的贺阳明在地震后离开四川德阳,在广西南宁秀田小学,这位来自灾区的少年不再是自己所说的“惊弓之鸟”,而他此时的幸福仅仅是“没有地震”。这种幸福观,另一名灾区儿童表述得更加精炼:好好活着!
  这与半个世纪前小学课本上描述的幸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重温《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描写,令人感慨良多:“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第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嘴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感觉到是在幸福中呢?”
  
  ☆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们万众一心。这句话,每个中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但当“敌人的炮火”基本不再时,生活在安宁和平中的人们已经很少能感受到团结的力量。但地震改变了一切。“这一次,我们感觉全中国都受到了触动。我确实发现,中国人从未如此团结。”这是法国《世界报》的评价。
  如果说之前的“团结”还更多停留在精神层面的话,中国人这次则实实在在用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优良品格。从明星到普通民众,从城市到农村,成千上万的人甩开胳膊去献血,直到多个城市血库爆满,献血不得不提前预约;成千上万的人打开荷包,主动地为灾区捐款,超过400亿元的国内外捐款,让不少外国人瞠目结舌。中国人的团结和热情,在地震后集体喷薄而出,血浓于水的情意,在大灾面前体现得淋漓尽致。
  5月19日,一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告诉CNN记者:“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团结起来,中国一定能行!”这个夏天,印有“我爱中国”的T恤在年轻人中风行,网友们在最容易滋生谣言的网络社区自发拒绝小道消息,北川中学废墟上那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成为震撼人心的标志性画面……
  “已经不知道何年何月流过泪的我流泪了!我那多灾难的同胞们!”“本来以为自己早就麻木了,但这一刻却不禁掉泪了。”这个夏天,中国人的泪水和血液一起汩汩流淌,共同奏响了最激昂雄壮的国歌。
  
  ☆80后
  “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5月17日,余震不断的绵竹,一位消防战士惊天泣地的话感动了中国。
  战士名叫荆利杰,19岁的他刚刚入伍5个多月。面对随时可能坍塌的楼房和指挥人员的后撤命令,已经救出几个孩子的荆利杰扑通跪了下来,大哭:“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那一刻,所有人都泪眼模糊。
  荆利杰被赞为“80后的英雄”。2008年以来,包括地震在内一连串的危机,成了“80后”的成人仪式。这个素来强调自我、个性张扬的群体,“突然”变得勇敢和坚强起来。
  同样是在绵竹,一个闷热的午后,19岁的王君博在帐篷医院里一边工作一边擦着汗。“这对我们是一次机会,表明自己不只是温室中长大的孩子,也不是毫无用处。”为了支援灾区,他抽出时间到临时帐篷里工作。
  太多像荆利杰和王君博一样的年轻人,或在四川地震灾区冲锋陷阵,或在后方尽自己所能支援着前线。他们的表现,不仅颠覆了传统形象,也让人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汶川大地震,也是“80后”的一次嬗变。地震过后,“80后”在灾难中巍然挺立。
  
  ☆慈善
  虽然乐善好施是传统美德,但中国人对慈善的概念却相当陌生。陌生到几乎没有鼓励慈善的机制,民众也以为自己与慈善距离遥远。汶川大地震,正在改变这一切。
  大难产生大爱,大爱促成了大慈善。截至6月19日12时,全国共接收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57.68亿元。很多人或许并不知慈善为何物,但却在爱心的感召下向同胞伸出了援手,并因此将平民慈善推向了高潮。在这场不分行业身份性别年龄的爱心大汇合中,慈善的真正内涵渐渐回归本色。
  慈善不仅是捐款捐物,也绝非止于捐助者的施予。从5月12日至今,围绕慈善产生的轰动事件一桩接一桩。热情的捐赠背后,善款去向问题被史无前例地放大,慈善机构如何透明化、赈灾监管体系如何更有效运作,都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地震后,邮政和银行部门针对捐款捐物开辟“绿色通道”,凡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者可免汇费和邮费,这种对公民慈善的鼓励,也为慈善事业今后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参考。
  
  ☆哀悼
  5月19日,14时28分,北京长安街上,人流车流骤然而止。3分钟内,汽车、火车、舰船的汽笛和防空警报在全国同时鸣响,哀痛之声响彻中华大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在默哀后高呼口号,每个人都泪流满面。
  从5月19日至21日,国旗连续三天为平民百姓低垂。虽然哀悼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我们仍需要这样一个仪式,不仅让我们释放忧伤,更可以据此感知国与民同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废墟下的黎民百姓第一次享受着国家的哀悼,废墟上的中国,阳光也开始重新普照。
  
  ☆志愿者
  宋志永是一路打的到四川的。
  5月12日当晚,他从唐山市坐火车到郑州,此后通过出租车、摩托车乃至徒步的方式,赶到灾情最重的北川。随后,他与另外12名农民一起穿梭于废墟之间,并在救援最关键的时间内成功救出25名幸存者,挖出60多名遇难者遗体。这13个农民属于一个团队: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有人说他们是“13个人感动了13亿人”。
  地震之前,虽然“义工”等概念已经在中国民间萌芽,但在更多人印象中,志愿者似乎还是3月5日大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当人们对“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的反讽民谣失去兴趣的时候,志愿者团体却在震后的四川大地腾空而出。
  他们有的是来自于非政府组织(NGO),有的只是单枪匹马地一个人在战斗。很多人就做着简单的工作:搬运尸体、收发救灾物资、给灾民盛水打饭……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政府的肯定。
  中国志愿者,完成了第一次集体亮相,他们也在灾难中不断成长。
  
  ☆诗歌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这首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作,诞生自24岁的山东青年苏善生之手。但苏善生当初绝对不会想到,诗歌随后会被全国近百家报纸刊登,各大电视台主持人在各种晚会上哭泣着朗诵,甚至法国的一家媒体也刊登了这首诗。
  汶川大地震,让寂寞数载的诗歌获得重生。
  曾几何时,诗歌似乎已经作为小众文化距离普通人渐行渐远,一些诗人故作深沉的作品,让人们开始耻谈诗歌。两年前,无病呻吟的“梨花体”更被全国人民狠狠调侃了一番。如今,当灾难侵蚀心灵,诗歌却再次成为抒发情怀的最好方式。
  
  ☆“加油”
  这是一句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口号,熟悉到曾让人感觉分外单调而开始考虑增加点“新意”的地步。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中德女排赛场,一名专门从美国赶来给中国队助威的美籍华人就曾问中国记者:“中国人除了给自己支持的球队喊加油外,还有什么词汇?因为我发现中国球迷好像都只会喊‘加油’。这太单调了,如果用英文我能喊出很多种方式。”来自成都的那个记者当时只想到“雄起”和北京人那句著名的京骂。
  可是,“加油”声真的那么单调吗?四年后的今天,最震撼人心的口号,却非“加油”莫属。5月19日下午的天安门广场,默哀结束后,手捧国旗和菊花的民众高呼的那一声“中国加油!四川加油”,令无数中国人落泪。不仅如此,对中国和四川的“加油”声还出现在媒体上、奥运圣火传递路途中。一声“加油”,凝聚着中国人百感交集后的复杂情感,这情感既是传统力量的爆发,更是内心的希冀。
  很多人都记得《新闻联播》中的震撼一幕:在地震灾区,一名外国志愿者带领孩子们高呼“加油中国”,清脆的童音响彻帐篷内外,对面的消防官兵听到后纷纷落泪。
  那一刻,“加油”声是最美好的语言。
  
  ☆心理干预
  5月21日下午,成都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骨科病房,几天来饱受失眠折磨的41岁浙江伤员王虎(化名)忧心忡忡。地震时他和同事们在四川旅游,单位本来计划去卧龙认捐一只大熊猫。但地震引发的泥石流,使他的许多同事瞬间被埋。
  对地震不堪回首的记忆,对余震胆战心惊的等待,目睹亲人近在咫尺的死亡,都在折磨着灾区的人。心理干预,这个以前更多出现于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词,在地震后频繁亮相。一批批官方或民间心理救援队赶赴灾区,有专家认为,灾区群众的心理支援可能将持续20年。
  
  ☆网络
  “地震报道标志网络正成为中国主流媒体。”这是地震10日后,中国国新办官员的判断。
  突如其来的灾难,令网络平台展示了比以往更大的影响力,不管是实时新闻报道,还是发动援助、组织寻亲,网络的即时互动优势明显。人们在网上交流信息,分享抗震救援经验,甚至监督善款使用,举报不良行为和部分机关抗震救灾不力等等,网络正越来越展现出强大的力量,而这力量也必将在今后得到更大的拓展。
  与此同时,网络本身正在越来越成熟。地震发生后,多家网站展开自律行为,倡议“不传谣”,网民们自发对谣言进行甄别。
  另一方面,抗震救灾手机报、短信捐款等新媒体也发挥了新作用,民众通过手机短信方式的捐款已经接近1个亿。(晓德)
  (6月9日《国际先驱导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罗子兰 发表于: 2008-8-25 22:03:34|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8-26 09:57:36|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野蛮:5·12大地震被上海教育当局编入语文课本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3-1 22:08 编辑

原帖内容:

四川5·12大地震内容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了!据近日《新闻晨报》报道,新学期开学在即,上海九年级新生将全面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新教材将教会学生如何直面灾难。报道称,这一调整集中体现在该教材的第三单元“面对灾难”上,其中收录的4篇文章的内容都是关于地震、战争、沉船等各种灾难。在这一单元的“综合学习”部分,引入了5·12大地震的有关材料,同时要求学生收集关于“5·12大地震”的公益广告、表明自己的决心,为经历灾难的人们送去一份关爱与信心。

教材编写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相关优秀文章绝少能及时被编进教材中,因此学生往往看到的都是一些相对陈旧的早有历史定评的文章。由于教材不同于一般的时文选集,所以人们也不大计较其时效性,对教材与时代之“隔”大多能表示理解。此次上海市一反常态,迅速地将3个多月前发生的5·12大地震的内容编入新教材,将该内容有机地融入灾难教育之中,让人眼睛一亮。

此举突出了新教材之“新”,同时还打破了教材编写的常例,让人感到,原来语文教材也可以紧跟时代和形势。当然,编写者并非为了应景而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因为教育现状决定了对学生进行灾难教育有着迫切性。凡是熟悉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很多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是容易忽视生命教育的,通行的部编教材或省编教材也很少将重点内容之一确定在生命教育和灾难教育上。既然教材不要求将生命教育作为教学目标,教师何必自作聪明地给学生讲授灾难方面的内容,也就乐得按既定的应试教育模式讲完字词句再讲段落结构、写作特点和中心思想。

若论中学各科教材与育人的关系之密切,除了思想品德课,就数语文了。但遗憾的是,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到位地担当起其应有的育人之责,教材中大量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文性因素多被工具理性教学给遮蔽了。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少有真善美的教学,少有生命教育和灾难教育。一句话,少人文教育,多功利教育、应试教育。甚至可以说,当今中学生之所以自救急救知识如此稀缺、生命意识如此淡薄、人文精神这般缺乏,语文教学应该承担相当一部分责任,这中间包括教材和教学两方面。

上海市此番新教材的修订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其导向意义,即扭转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愈演愈烈的应试倾向,由单纯将语文当做应试课程来教提升到将之当做人文课程来教。我相信,编者绝不是因为有关叙述5·12大地震的材料文字优美、适合于学生字词句训练和提高,而将其作为范文编入教材的,而是因为材料本身的真实性、鲜活性及教育意义,吸引了编者的目光。同样,我也相信,教师在教这样的内容时,不会再将教学重点和目标锁定在字词句的教学上,而会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实际、从教材出发,联系自己掌握的生命教育知识及有关5·12大地震的背景信息,呈现给学生一堂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课。那是直达学生心灵的人文精神教育,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其价值远非咬准几个拼音和改正几个病句所能比拟。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8-26 10:00:29|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提交者:你不是人   

提到学校为什么垮掉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8-26 10:00:45|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提交者:青岛老工人6   

不知道课文内容是什么?
怎么会文字"优美"?

能写惨祸是为何发生的吗?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8-26 10:00:56|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提交者:vvwvv   

尸体可以用来做化妆品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22:03,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5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