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安确娜尕|查看: 14260|回复: 56
[旅游] 

我来说说:泸定桥

 [复制链接]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5 17:03:34|显示全部楼层

大渡奔流

大渡奔流

罗达志



 

大渡河之源──沫水、涐水及铜河──宋挥玉斧──修建泸定铁索桥──石达开兵败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岚安苏维埃政权──大渡河汽车吊桥—



  大渡河从雪山走来,穿越横断山脉的绝峡深谷,激流千里。登临望去,但见河水萦带,群山纠纷,峭壁夹峙,鸟道横空。晴空下,远处的雪峰闪耀着白晃晃的寒光,灿若银屏。“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在红如镕金的落日下,大渡河涌涛迭浪,鏜镗鎝鎝,从铁索桥下奔腾而去。



大渡河是长江水系的第三大支流,全长1052公里,流域面积9.2万平方公里,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果洛山东南麓。最上源在青海省斑玛县境内,称为满日塔马河。流入四川后称为麻尔柯河,流至阿坝县南部与阿曲河会合,称为脚木足河,然后经马尔康县南,流至金川县可尔因镇,会合杜柯河后称为大金川。大金川南流至丹巴章谷镇的三岔河口,与源出小金县梦笔山西麓的小金川相汇,从此始称大渡河。然后继续南流,经康定县的孔玉、鱼通,泸定,自北而南流到石棉,突然成直角折向东流,绕汉源县南,横贯峨边,在乐山接纳青衣江,至肖公嘴与岷江汇流注入长江。近世许多地理学著作,把可尔因以上称为河源段,(包括满日塔马河、麻尔柯河与脚木足河),长398公里;可尔因至泸定城为上游,长260公里;泸定城至乐山铜街子为中游,长329公里;铜街子以下为下游,长61公里。(1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5 17:07:0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大渡奔流(2)

在古代文献上,大渡河称为沫水,又名涐水、渽水、阳山江、大渡水、鱼通河、铜河等等,称谓繁杂,以至时有含混。在汉武帝时代,广袤的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成都人司马相如奉命出使“西南夷”,他“西至沫若水,南至牂牁为徼”。“徼”乃边界之意,当时在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看来,过了大渡河就是边境之外了。《史记.大宛列传》说,为了寻找一条通往身毒(印度)的交通路线,汉武帝令张骞“发间使四道并出,以求身毒(印度)。”张骞派出的人马到了駹(现茂县)、冉(现汶川县)、徙(现天全县)、邛僰(现荥经县西)等地,闭阻于“筰”。“筰”是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居住在大渡河上游。其地水激岸峭,无舟楫可通,当地居民援“筰”而渡。在汉语里,“筰”就是竹索,因此把援“筰”而渡的部落称为“筰”国,把大渡河上游(现康定县鱼通以上)称为筰水,把泸定以下称为沫若水。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先生说:“此沫若乃是一水,准以地望,非大渡河无以当之。盖相如循边时,土人呼其水为沫若水,因直记之耳”。但是,“后儒因史有昌意降居若水,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二事,遂释此为二水。”(任乃强:《西康图经》)。其实,李冰凿离堆之“沫水”,指的是岷江,距“筰国 ”甚远;至于“昌意降居若水”之说,典出《史记.五帝记》;“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山海经》也有相同的记载。此处“若水”乃指雅砻江。任乃强先生解释说,李冰凿离堆的“沫水”二字,“沫水者,激水也。沫字是形容词,原非专名。沫若乃专名耳。” 后世的学者没有实地考察,将此处的“沫若水”作了错误的解释,遂把大渡河称为“沫水”,把雅砻江称为“若水”。后汉的班固(公元32──92年)撰《汉书.地理志》,把这条“沫若水”(大渡河)称为“渽水”,而把源出于宝兴县巴郎山南麓的青衣江称为“大度水”。我国的第一部河流专著《水经》,把“渽水”写作“涐水”,也是指的大渡河。北魏时的郦道元(公元?—527年)作《水经注》,所指的“大度水”亦非“涐水”,显然承袭了班固的说法,把青衣江当作大“大渡河”。“唐开黎州,置大度戍恕,今汉源县地也。李晟追击吐蕃于大渡河外,即指此河。宋太祖以玉斧画地图,弃大渡河外之地。”(任乃强:《西康图经》)成书于北宋的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说:“大渡河自吐蕃界,经雅州诸部落,至黎州东界,流入通望界(今峨眉县南)。”据此可见,大渡河之名始于唐宋间,并成为正式名称。至于大度水,后来正名为青衣江。到了清康熙年间,平定打箭炉营官昌侧集烈之乱后,在新建的《御制泸定桥碑记》中,又将此水误为“古泸水”。这大概是因缘于打箭炉的传说,将大渡河当作诸葛武侯五月所渡之泸水。其实,泸水乃是今之金沙江。《沈黎古志》说得十分明白:“孔明南征,由今黎州路。黎州(今汉源县)四百余里两林蛮(今冕宁县)。自两林南琵琶部三程至嶲州(今西昌县),十程至泸水,泸水四程至弄棟即姚州也(今姚安县)。今之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府元江驿,一在姚安之左却。据《沈黎郡志》,孔明所渡,当是今之左却。”这是任乃强先生在他的《西康图经》一书中的考证,所据史料翔实可靠。(2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5 17:08:4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大渡奔流(3)

据《续资治通鉴.宋记》记载:“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宋太祖)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划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宋挥玉斧”的典故。说明那时的中原王朝,也认为大渡河是“西边徼外之水”。过了三个世纪,崛起于漠北的蒙古族建立起大一统的元王朝。元宪宗二年(1252年)忽必烈的铁骑沿横断山脉南下,征服了吐蕃,将吐蕃改称为乌斯藏,将大渡河流域改称为朵甘思,属陕西行中书省,以吐蕃僧帕克斯巴为大宝法王帝师统领其地。从此,大渡河流域纳入了中原王朝的行政管辖 。所谓“元跨革囊”,就是指忽必烈率大军乘革囊(牛皮筏),过大渡河至金沙江,远征大理的故事。
大渡河流到泸定,当地人谓之“铜河”,这名称始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那时,在大渡河中上游的孔玉、鱼通至越嶲、峨边一带,沿河大规模开采铜矿,于是把这一段称为铜河。大概是清末,一个诗人来到这里,写了一首七律,描述的是大渡河流经泸定境内的山川形势:
邛山千里路纵横,尽在烟云塞上行。
忆雪寒径飞越岭,博风夜渡泰宁营。
桥悬铁锁金川水,道挂石梯回马坪。
冷竹关前凭北望,天开华表一江城。
铁索桥即泸定桥,始建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竣工。那时清廷平定昌侧集烈作乱不久,为了加强对打箭炉地区的管理和军事的需要,当时的四川巡抚能泰上奏朝廷,提出了在大渡河上修建铁索桥的计划。(3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5 17:14:48|显示全部楼层

大渡奔流(4)

据《泸定桥碑记》所载:“泸河(大渡河)三渡口,高岸夹峙,一水中流 ,雷奔矢激,不可施舟楫,行人援索悬渡,险莫胜焉。”巡抚能泰和提督岳升龙经多次实地考察,把桥址选在一山地平坦之处,其地藏语名曰“阿龙”,汉语译为“安乐村”,距化林营八十余里。(化林位于飞越岭西麓,古为康藏交通要道,清代驻兵于此,称为“化林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于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初四日(1706515日)竣工。康熙帝玄烨亲笔题名“泸定桥”,寓泸水平定之意。桥的东西两头立有石碑,记载着建桥的过程。东桥亭正对面左侧立有“古泸定桥”碑一座,铁牛一头;西桥亭碑顶刻有“山河一统”等字,立有铁铸蜈蚣一条,意在镇压“水妖”。铁索桥的跨度为100米,因桥面下垂成弧形,故实长10167米,宽3米。由13条铁链组成,其中9条作底链,上铺木板形成桥面,供人通行;两旁各有铁链2条作为扶栏,以利安全。每条铁链重达25吨,由扁形的铁环扣联而成,每条铁索平均有890个铁环,13条铁链共有11571个铁环。200多年前,在没有现代吊装设备的条件下,要把重达25吨的铁链拉过波涛汹涌的河面,悬空高架,其困难可想而知。桥工们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采用“援索悬渡”的方法,“以巨绳系两岸,每绳上用十数短竹筒贯之,再以铁索入筒,筒达铁索亦至”(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这样便把铁索送到了对岸。两岸桥头用条石砌成高达20米的桥台,构成桥头堡。桥台内竖有每根重达900公斤的铁桩,9条过河铁链缠绕其上,这是采用桥台的自重作为压重,以承受铁索的巨大拉力。在桥梁史上,泸定铁索桥是我国现成最古老的铁索桥,它的架设与吊装技术,令人惊叹,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桥梁建筑水平。
泸定桥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川藏的交通,“凡使命之往来,邮传之络绎,军民商贾之车徒负载,咸得安驱疾驰而不至病于跋涉”(据《泸定桥碑记》)。不仅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巨大的军事价值,同时促进了川藏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4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5 17:16:10|显示全部楼层

大渡奔流(5)

从泸定以下至石棉,由于水深流急,险滩乱礁,大渡河上向无舟楫。140年前,在这河水向东拐弯的地方,太平天国农民领袖石达开兵败于此。后世以“翼王遗恨地”将大渡河载入史册,以资纪念。
清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七日(1863514日),太平天国的石达开率十万大军西征,转战十一省。在清军的围追截堵下,到达大渡河,那时此地名曰“紫大地”。翼王打算在此渡河北上,进军成都。时逢连日大雨,大渡河暴涨,阻断了太平军的去路,三万多人马陷入了清军的重围之中。紫大地是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地势险要,北濒大渡河,西临松林小河,东方和南方都是高山峻岭。这时的太平军,“朝前走有小河王铁桩扎断,朝左走悬崖绝壁滚木檑石在高山,朝右走铜河水暴涨滔天,朝后退手巴崖高山铁寨!”所谓“小河”,就是濒临紫大地的松林小河,王铁桩乃当地土司王应元的绰号,他斩断了河上的铁索桥,阻断了太平军西进泸定之路。清军则以重兵控制了大渡河北岸,据险而守。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太平军多次强渡大小两河,以求杀开一条血路。最悲壮烈的一次是他们到达后的第七天,即521日,经过充分准备,五千壮士在石达开的指挥下,分乘木船和竹筏,冒着敌军的炮火,劈流破浪,冒死划向对岸。孰料水势湍急,船到江心即被汹涌的洪峰吞没,竹筏悉遭冲散,随渡随没,五千渡河壮士无一生还。在紫大地,石达开前后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强渡行动,终因河水暴涨而告失败。一个月下来,战死病死者过半,三万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万余人。“至是战守俱穷,进退失据。粮尽食及草根。草尽食及战马。兼之疟痢流行,死亡枕籍。阅时一月,而军屹然不动,其得士心如此。”在强渡大渡河无望之后,翼王率残部六千余人转而向东,冲破清军的封锁,突围到一条叫老鸦漩的小河边,然而小河同样暴涨,挡住了去路。这时全军断粮,无路可退,危在旦夕。为绝后顾,石达开命妻妾抱着幼子投河,以免遭被俘受辱。在这种逆境下,许多伤病的太平军将士,也纷纷投河自沉,视死如归。眼看着广大将士无谓牺牲,石达开采纳了宰辅曾仕和的计策,打算以诈降的方式伺机突围,险中求生。如果诈降不成,则牺牲自己,以求保全部下性命。于是他致书四川总督骆秉章说:“大丈夫生既不能开疆报国,奚爱一身;死若可以安民全军,何惜一死……宥我将士,赦免杀戮,则达愿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然达舍身果得安全吾军,捐躯犹可仰对吾主,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任身首之分裂。义亦无辱。”。毫无信义的清军将计就计,利用石达开的诈降,在翼王来到清营谈判时,将他“诱擒”。然后迅即挥起屠刀,砍向已经停止抵抗的太平军将士,数千人惨遭杀戮,几无幸存。史载,石达开本人被押至成都,“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气湛然,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亦均默然无声,真奇男子也。”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19岁即参加金田起义,是首义六王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文武全才,战功卓著,深受天国军民爱戴。1856年天京事变时,他兴师靖难,被逼出走。1862年率军入川时还不满三十一岁。当他身陷绝境以后,以决死之心激励将士:“吾起兵以来十四年矣,跋险阻、渡江湖如履平地。……今不幸……陷入绝地,重烦诸君血战出险,毋徒手受缚,为天下笑。”他“诈降”的想法,在凶残狠毒的刽子手面前,诚然过于书生气,但他舍身保全部众的英雄气概,则永昭青史。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失败,自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身的根源,而石达开的大渡河之败,不是败于清军,乃是败于洪水,是大渡河百年一遇的洪水,铸成了翼王的千古遗恨。(5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5 17:17:28|显示全部楼层

大渡奔流(6)

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生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期。那时外国资本主义刚刚打开中国的大门,封建经济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中国社会还没有形成新的先进阶级。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危机日见加剧之际,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入侵,伸张了民族正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但它的本质仍然是一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旧式农民起义,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起义的农民不可能、也无力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不难发现,太平天国运动并不是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最终不过是一场改朝换代。领导起义的洪秀全,以推翻清王朝为号召,建立起一个同样是封建君主专制的洪氏皇权。在精心掀起的持久的造神运动中,“群下称洪秀全为天王,三呼万岁”,洪秀全成了“宰治天下”的君主,太平天国制定了“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涂上一层神圣的灵光,把广大的农民纳入洪氏皇权的统治下。在这种体制中,农民领袖之间的权力争夺势在必然,“天京内讧”也就难免了。在“天京内讧”中石达开是受害者,他全家被冤杀,又遭天王猜忌,被解除兵权,忿而“离京出走”,率师孤军远征四川。石达开的独立行动,没有从太平天国的全局考虑,分裂了太平天国的实力,从而走上了错误的路线。从1857年至1863年的七年中,石达开孤军转战十一省,虽然他坚持执行了太平天国的前期政策,终究未能力挽狂澜。石达开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他的壮烈就义,表现了农民领袖的英雄本色,他的人格风范,令人钦佩。在石达开殉难八十年后,为纪念这位兵败大渡河的农民领袖,后人于1942年,在大渡河南岸的石公山最高处,修建了“翼王亭”。那是一座六角形仿古建筑,亭后竖有《翼王亭记》石碑,崖壁上刻着“灵崖胜迹”四个大字,还有四通题刻碑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紫大地蒙难纪实》。不过,此时已无“紫大地”这个地名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天的一场洪水,淹没了紫大地,其地另建新场,更名为“安顺场”,乃“山镇久安,河流顺轨”之意。(6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5 17:18:56|显示全部楼层

大渡奔流(7)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挡住了石达开的西征,却挡不住红军的长征。1935525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到了大渡河边,也就是当年石达开兵败之处。那时,蒋介石也想导演一场石达开的悲剧,妄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一举灭红军。孰料,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渡大渡河,然后兵分两路,直取泸定。一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第一师渡过大渡河,沿东岸北上;一路由左权、刘亚楼率红一军团和第二师沿西岸北上。当第二师第四团挺进到泸定桥时,敌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全部拆去,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空悬在大渡河上。敌军在桥东构筑起工事,据桥而守。529日,即第一师强渡大渡河后的第四天,第二师第四团在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指挥下,由廖大珠、王海云等22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迎着敌军猛烈的火力,攀着光滑的铁索冲向东岸,迅猛夺取了泸定桥。飞夺泸定桥的胜利,使红军大部队得以顺利渡河,从此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红军两大主力的会师北上,奠定了基础。这便是红军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斗转星移。70年过去,铁索依然横跨大渡河上,向后人诉说着那血与火的历史。在昔日鏖战的战场,如今高耸着一座3025米的丰碑,邓小平题写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十个大字,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令人景仰,缅怀不已。(7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5 17:20:16|显示全部楼层

大渡奔流(8)

至今在民间,还流传许多红军的英雄故事。据史载,1935113日,红四方面军的32军和红四军的十一个团,在军长罗炳辉的率领下,南下到达大渡河东岸一个叫岚安的小村,这里距泸定桥仅仅125公里。红军在此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英勇地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坚持了50多天。当地的老人说,在岚安土地上,至今还埋葬着600多位红军烈士的忠骨。最为可歌可泣的一次战斗是19351226日,22位红军战士为掩护部队转移,奋勇血战,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全部舍身跳崖,壮烈牺牲。过了70年之后,后世的来访者沿着陡峭的山路,找到了当年红32军的司令部,那是一座掩映在竹林中的古碉。迭经沧桑的墙壁上,还可清晰地看到红军的标语:“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打倒卖国的国民党!”岚安乃是一个偏僻的山野小村,地瘠民贫,人口不过1000。我在一篇资料中看到,当年红军在岚安53天,当地人民贡献军粮共107208斤;供给腊肉猪膘8590多斤;供给猪541头、羊1178头、马47匹;草鞋1760⑹。这只是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当年岚安为支援红军,可谓无私奉献,倾其所有了。
岁月驰流,而今大山深处的小村似乎远隔红尘。然而,掸去时光的尘埃,那悲壮的英雄气概,足以让后世之人的心灵为之震撼。雪山巍巍,大渡长流,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大渡河──英雄的河!
大渡河见证了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也见证了筑路大军打通二郎山的壮举。新中国诞生之初,修筑川藏公路的筑路大军,仅用半年的时间,便在大渡河上架起一座钢索汽车吊桥。那是一座径126米、全长208米的加劲钢桁构吊桥,雄踞在当年红军夺取的铁索桥上游100米处。矗立的塔柱上镌刻着朱德总司令撰写的楹联:“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人民解放军二野司令员刘伯承题写的“大渡河桥”四字,刻在索塔的门额上。钢索汽车吊桥的建成,及时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在巩固边防,稳定川藏地区的社会,改善了川藏交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具有极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意义。这座汽车吊桥于1951531日竣工通车,使用了整整20年。到了19716月,又在泸定大渡河上新建起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那座钢索汽车吊桥则像一个就地复员的老兵,穿着褪色的军装,在大渡河的涛声中,望车轮滚滚,听引擎轰鸣,回味着慢慢变成了黄页的历史。(8
参考文献
⑴ 隗瀛涛等:《四川近代史》。
⑵《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紫大地蒙难纪实碑》,转引自《四川近代史》。
⑶《石达开致骆秉章书》,转引自《罗尔纲与太平天国史》。
⑷《蜀海丛谈》,转引自《四川近代史》。
⑸ 薛福成:《书剧寇石达开就擒事》,转引自《罗尔纲与太平天国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7 05:56,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