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很普通,没有名气,如何向别人介绍她都成了难题,让人无从说起。在她的北面十五华里处,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泸定桥,于是介绍她时,以泸定桥作为一个参照点,才会上别人明白个大概。后来,我总算在西康时期出版的发黄《康巴月刊》上,任乃强先生的《泸定导游》里,找到了她的名字,而且是作为泸定内八景之一的群鲤分跃的一条鲤鱼名出现的。据泸定县地名录说,该地出产水稻,因其方位在下而得名。她似乎如一侍女,始终站在别人旁边,为别人增光添彩,自己总无出头之日。据有关史料记载,故乡在历史上是被汉人称为“番”的属地,汉与他们眼中的“番”就在大渡河边反复地杀来杀去。后来大渡河一带也就成了汉番的过渡地带,汉人渡过大渡河,来河西租地种。现在当地邓姓人中还有人称“父亲”为“阿达”,从此称谓看,此地已有相当的历史,但也不排除由番入汉的可能。民国时期,这里的“土著”也只有邓、朱、兰等几户内地来的汉人。抗战时期,据说来了一队中央军,在大山顶上,硬是从莽莽的森林中,劈出四块白地来,并挖下深坑,用石灰填出了四个大字“为国戍边”,好象是为空中的飞机导航,同时也可以鼓舞一下士气。山下的坝子,就是这群兵的训练地,临走了,有一军官也娶走了当地一年轻女子,听说她后来去了台湾。在文化革命时,她的侄儿侄女也因此受到牵连。也在这座山上,曾经有一条连接泸定古渡口之一子牛渡的古道,从这可以进入大山,并与那个打箭炉相连接。有许多行走于古道的人,因这里交通条件,生产条件的改善,而留下来不走了。于是主这里的语言竟然保留了古声古韵,古音保留得比传说中的那个化外之地--打箭炉还要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4 21:30: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