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蹄依旧踏踩着千年的岁月,牛车依旧摇晃着千年的时光。 在海南儋耳中和古镇,最令人惊骇的景象:东坡书院路牌下的乡村牛车,与21世纪的汽车、摩托车映入同一镜头。
中和镇外的东坡书院,至今为黄泥路,尘土高扬。
由此可以想象,绍圣四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097年4月一1100年7月),九百年前已愈花甲的苏轼,当时被谪居海南儋耳中和的三年情景。
中和镇是古儋州的州治所在。儋州古称“儋耳”。《汉书》:“儋耳者,大耳种也。”
说的是那方的人种耳长及肩,有点山海经。
不过,当年花甲的东坡肯定是耳朵扯长了听当地人话语的,一是年老耳背,二是那里话语多杂多难懂。
现在海南的旅游书介绍,儋州聚居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讲普通话、海南活、儋州话、广州话、军话、黎苗话等多种方言,是海南省方言种类最多的地区,可能也是全国语种最复杂的县市。
难为了他老人家,不晓得东坡当年是怎么样过语言关的?
濡热,那里的天气也叫人很不适应。
“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
年老了,对气候敏感,这是苏东坡对海南天气最初的感受。
最为糟糕是,这位一生喜欢大鱼大肉美食家,在这里经常是饥肠漉漉的。
东坡作诗如日记。他有《闻子由瘦》诗,自注:儋州至难得肉食。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见黄鸡粥。
士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
又有《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诗句:
病怯腥咸不买鱼,尔来心腹一时虚。
……
东坡平时读书费脑子,消耗能量大。此时可能生病畏腥咸,故感觉身体虚脱。
然而,在这样的情景下,苏东坡依旧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自我安慰,自找乐子。
一天他的公子苏过,新发明一种蒸食山芋的方法,也叫他拍手称快,写诗一首《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酏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南海金蒸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我们曾在中和镇午餐,饮食一般。海南今为旅游立省,不晓得目前儋州市将土豆泥这道历史文化菜肴恢复起来没有。
- 儋耳,苏轼在海南的零碎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