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嘉峪关时,阳光开始柔和,慢慢的,开始由金黄变为金红。黄昏,已经够美,戈壁沙漠本也够美,当金红的阳光洒在这片屋檐瓦楞和城墙上时,那种凝重与深邃的美,让人炫目。在黄昏,我们走过斑斓,时空的斑斓,满心满眼的美在空灵虚幻中,有了那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群气宇依然轩昂的建筑,是时空与实体的组合,于是,嘉峪关,成了一首怀旧的诗,诗里传达的,不单是曾经的雄伟辉煌和沧桑,还有苍劲和轻灵。
固若金汤的城墙外,有一池水,那是九眼泉湖,美仑美奂地给戈壁中的嘉峪关平添一份飘渺。而且,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池边一排杨柳随风轻摆,仿佛摇着一串诗里行间才有的雅致,那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无须静坐去体会那一刻的美妙,就那么轻移莲步、款款而行在池边,油然而生的不一定是吸取精华般的感慨,但会是心底最为疼惜的感触。人来人往、岁月变迁,不变的,依然是这一方深蓝、深蓝的天空。
每一段历史都有着或完好无缺或支离破碎的故事,完整的故事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离奇,支离破碎的故事则有了种种的神奇和不可思议。
嘉峪是美好的山谷的意思,东西南北分别是酒泉盆地、戈壁沙漠、祁连山和马鬃山,位于走河西走廊中段最窄处,自古就是各朝派兵驻守的重地。嘉峪关所在的市区嘉峪关市,就是以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防守要冲嘉峪关命名的城市。在教科书上,对嘉峪关的解说不可或缺的就有这么一句:“嘉峪关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是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是长城防线上重要的军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必经关隘,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关于城墙的上方“天下第一雄关”几个大字,是左宗棠所书。说是公元1873年,陕西直隶总督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伊犁时路经嘉峪关,被嘉峪关的威严、雄壮所震撼,于是提笔挥就“天下第一雄关”,从此,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关城嘉峪关楼上便多了一个雅号了。
不懂军事,只知道书上说嘉峪关关城布局十分合理,城内有城,城外有壕,适合战争防御的需要,建于明朝嘉峪关,六百多年来,风吹雨打无情的侵蚀,如今显现的,依然是巍峨雄伟的身姿。嘉峪关关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内城东西两门的东门是光化门,紫气东升、光华普照之意,西门柔远门,取以柔致远、安定西陲的意思,而且两门外还各有一座瓮城围护,真是重重保险啊,古时的人都那么聪明,何况现在的人,所以有什么黑客白客之类就不难理解了。
走在关城内,如果时光倒流六百多年,自己会是什么角色?看看被夕阳拉长的影子,忽然觉得,这一岁一枯荣的日子里,如果什么也不用多想,每天以平静平淡的心情看日出日落,遭遇聚散离合,或许,这世间就没那么多的惆怅与悲怜了。可是,惟有人的这大欢喜与大悲咒,才使得这一砖一瓦有着可歌可泣、可爱可憎的过往曾经和今生来世。其实,自己就做不到,总还是在欢喜时喜形于色,痛苦时失声哭泣。
有的美是值得铭记的,如这夕阳中的楼台亭阁,虽然它历经六百多年的雪雨风霜,虽然它经过了多次的补丁与修复,风雨只能感的飘摇恰巧成就它最美的一幕。
嘉峪关的修建,耗资巨大,人力物力也极其大,嘉峪关关城修筑的传说中,最著名的要数定城砖的传说,雅洲曾经来过,他带着我们去看定城砖。那是一块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砖,据说当年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有些人呢就有一种劣根性,那好事的、监督修关的监事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他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不信,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他的头,并罚众工匠劳役三年。嘉峪关竣工后,果然下了一块砖,监事管大喜,心想正好借此克扣众工匠的工钱。岂料他不慌不忙将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并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吓得不敢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了原地,成了传说,也成了一种象征。
站在城墙上,看那漂浮着的白云在天空自由如风,远处连绵的祁连山雪山顶绵延不绝。环顾四周,古朴苍茫、瑰丽而俊美,城墙和城楼的色调在阳光下,光影中,明暗相间,光处土黄中透着褐红,影中青黄而凝重,给人一种浩然的阳刚之美和悠远的沧桑之感。用摄影师的话说就是光线最美的时候,用飘的话说就是最能矫情一把的时刻。
这里曾经兵戈霍霍,有的,该是阴森的刀光剑影,或许,是因为夕阳的美好,也或许是城池中的静谧造就了这份感触。奇妙的是,在这夏黄昏的阳光下,感觉的,竟是温暖和祥和。
- 时光走廊嘉峪关

[此帖子已经被用户于2006-9-13 21:03:5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