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502|回复: 8
 1熊猫
 杨正保 发表于: 2005-12-15 20:04:43|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汉族习俗] 丧葬

 [复制链接]
  自古以来,死亡就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严酷现实。死亡也许是人生中最神秘、最惊心动魄的事件。面对死亡,每一个人应把安详和勇气、生活的力量和慰籍留给活着的人们,这似乎成为人类精神上比宗教还要强烈的需求。因此,关于死亡和死亡以后的事情,从来就是各类宗教谈论的主要话题,也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无不探讨此问题。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围绕着如何认识死亡、对待死者演出了一幕幕历史话剧。在民间中早已形成既相近又有区别的各种自成体系的丧葬文化。由于丧葬文化最贴近人类生活,因此颇受老百姓的关切,甚至将其视为最神圣的私事而加以严格管理。这样,就使丧葬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并逐渐成为一种禁区文化。目前由于殡葬管理的法制化强制化,这些图片在现实生活中将成为历史。
丧葬──祭奠丧葬──祭奠
丧葬──抬棺丧葬──抬棺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杨正保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杨正保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丧葬|主题: 11, 订阅: 0
 巴丁 发表于: 2005-12-15 20:22:21|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从文字中已读到了一位摄影家敏锐和超前的眼光,假若历代都有象你这样的文人,我们现代人也不会去出巨资研究悬棺的奥秘。但是,一幅照片没说清这段历史,建议去拍成组照。
 楼主|杨正保 发表于: 2005-12-15 20:27:0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组照当然有,这里就不展示了,免得节外生枝。
 leikang 发表于: 2005-12-15 22:29:13|显示全部楼层
抬棺,这种场面很难得遇到,而摄影师的站位又是如此的到位,尤如是为摄影师演的一样,真是老天在成全这幅作品。

好照片,赞!!!
 蜀杨 发表于: 2005-12-15 22:44:32|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雷康在2005-12-15 22:29:13的发言:
抬棺,这种场面很难得遇到,而摄影师的站位又是如此的到位,尤如是为摄影师演的一样,真是老天在成全这幅作品。

好照片,赞!!!

拍摄本组片时候,预先我已经踩点,有很多精华片,由于涉及片中人物面部,这里只有遗憾抱歉各位了!
 帅卒 发表于: 2005-12-15 21:50:07|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杨正保在2005-12-15 20:27:02的发言:
组照当然有,这里就不展示了,免得节外生枝。

同意。
 晓钟 发表于: 2005-12-16 08:18:37|显示全部楼层
雷站长的点评非常到位,特别欣赏第二幅。
 晓钟 发表于: 2005-12-18 20:06:30|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希望能经常在论坛中看到杨兄弟的身影。
 老磨 发表于: 2005-12-19 14:02:54|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转帖]“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无论高寿多少,终了难免一死,俗语曰“人死如灯灭”,“死了,死了,一切都了”。到成年以后的人死亡叫“少亡”或“早丧”,50岁以上的人死了才可以称作“老了”、“病故”、“去世”、“逝世”、“过世”、“殁了”、“老百年了”,讳言“死了”。对非正常死亡称之为“自尽”、“寻了短见”、“寻了无常”、“暴死”、“横死”。在尊卑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连“死”的称谓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礼记·曲礼下》有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以后的书面语言中对“死”的称一谓还有“殂”、“陨”、“卒”、“逝”、“故”、“物故”、“作古”、“弃世”、”捐馆舍”、“仙去”、“不讳”、“归泉”、“归西”、“归天”、“就木”、“数尽”、“返真”、“登遐”、“溘逝”、“疾终”等等。对敌视者或带有戏谑的自谓死,常称作“见了阎王”、“算伙食账”、“蹬腿去了”、“挤了眼窝”、“完蛋了”、‘呜呼哀哉”、“一命鸣呼”、“进了墓坑廊”。
  由于我们的祖先相信人的灵魂不灭,相信鬼魂的存在,将生养与死葬并列,在特别讲究孝道的观念支配下,对于死者的丧仪极度地重视。古语曰“事死如事生”,就是说,要把一个人的死去当做又一次出生来对待,要让死者的灵魂顺利地从现实世界进人到另一个世界,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到阴间地府去过另一种新的生活。正如《荀子·礼论》所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丧仪以让死者安心无阻地到达阴间,为其营造良好的阴间居住环境,祈祷其灵魂佑护后人为主要内容。当地的丧葬形式全为土葬,讲的是“人土为安”。从整个礼仪过程来看,还贯穿着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些礼仪来为在世的人们进行宗法制度、恪尽孝道的伦理教育。《论语·学而》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说的就是对父母的丧事要依礼尽哀,并把它提高到有德无德的高度来对待。
  当地把丧仪称作“白事”、“埋人”。丧仪的简繁各异,厚薄不同,“善终”与“凶亡”在丧事办理上也有区别。一般来说,富贵者,丧仪馄耀,宾客云集,礼仪繁琐,极尽夸饰;贫贱者,丧仪俭戚,掩尸为主,有的甚至芦席裹尸,草草安葬。处理死者的丧事,可以说是较集中地反映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很多特点和内涵,形成了一整套有地域特色的丧葬礼仪,或可称作丧葬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1-22 15:52,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