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葬的过程 天葬, 藏语称为“杜垂哦杰哇”意为“送尸到葬场”, 也称“恰多”, 意即喂鹫鹰。当人死停放和念经期满以后, 把尸体送到天葬场。天葬场多数是在离寺不远的山腰上, 这些山腰都是较有名的。有的天葬场有一块大而平整的岩石,有的天葬场仅是一堆石块, 有专门从事天葬的僧人被称之为天葬师。 天葬台周围经幡四周翻卷, 把天葬台怀抱在中间, 天葬师守在尸体旁边, 他举起海螺, 朝天空吹响海螺, 然后, 在燃起柏烟, 摇动铃彭, 开始为死者送念超度经。随着柏树的浓烟升如空中, 远处的盘旋在天空的秃鹰便落在天葬台不远的地方, 接着铺天盖地的乌鸦也纷纷落在天葬台周围。 三、对天葬习俗的价值分析 1. 从传统的角度看, 天葬风俗与佛教教义十分吻合, 是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藏俗。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在佛教中, “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的关键, 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按照佛教教义, 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 而肉体只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 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 作为“布施”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在藏族地区, 像《摩诃萨陀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事情。它们是对天葬意义最好的解释. 《摩诃萨陀舍身饲虎》中叙述到, 王子摩诃萨陀在竹林中看见一只生了七个虎崽的母虎奄奄一息, 就要死去, 王子顿生佛心, 自己身体不过是千百次投胎的依次, 也逃不过生老病死留着有何用呢? 还不如把身体喂了饿虎, 当老虎吃完了王子, 只剩下一堆白骨, 突然, 大地震动, 江河波涛翻滚, 天上乌云蔽日, 空中喜降花雨, 五彩缤纷, 诸天神一致赞颂这悠扬大喜之事, 王子魂升上天界, 成佛了。 上面所叙述的这则故事对天葬作了再好不过的解释。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 天葬并不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 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 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 对死亡的认识或者藏传佛教信徒中对死亡的解释, 都是把灵魂和躯体截然的分开, 天葬这种丧葬方式把尸体喂鹰, 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次施舍, 灵魂已经离开了的躯壳, 让它喂鹰, 就是发最后的一次慈悲。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 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2. 从现代的角度看, 不管是天葬还是土葬,纷纷呈现出多色彩的雪域各种葬俗, 在本质上反映的都是追求未来幸福的幸福观。土葬阻滞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阶级对立, 财富悬殊提供了舞台, 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成为一种社会逆流。一个人在死亡后, 如果进行土葬, 不光是生前占用了一定的空间, 而且死后也同样占用了空 间和土地。人们本来可以利用这片土地来进行开发, 由于建了坟墓, 所以阻碍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开发利用。埋葬于地下的尸体, 经过长年累月, 尸体腐烂, 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土地是有限的, 而人口却是在不断的增加, 同时死亡率也在不断的增加, 死亡的人多了, 所要占用的土地也就越来越多了, 因而土葬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天葬较之土葬更简便、更适合。天葬不需要费人力、财力去装殓,不占用一块尺寸荒滩旷野,不占用一星土地一寸空间,也不让活人耗费精力和时间,更不影响世上同胞的生存发展,包括空气的污染、水源的纯净等等,造成生存空间的紧张,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发展之时,藏族地区的天葬,则是对大自然的无私奉献和最好的保护,而不是对大自然的索取。尽量提供方便使生活着的人健康平安。把有限的空间留给其他生灵。 四、天葬习俗对藏民生活的影响 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藏族的丧葬习俗是与藏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里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应该肯定的是它们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共性很多,人们对死的观念也几乎是一致的,正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在藏族丧葬习俗中,天葬师藏族人民最能接受、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是藏族地区使用最多的一种葬仪,丧葬文化十分贴近人民的生活颇受藏族人民的关切。藏族的丧葬习俗反映出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协调程度,人类不仅担负着如此开发和利用好大自然资源的问题,还负担着如何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问题。藏族有珍惜生灵的观念,无形地保护着自然。 英珍,四川省社科院康藏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 孙晓青,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源自:《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