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喇叭河生态影像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王晓东|查看: 13151|回复: 47
[亲近巴蜀] 

行摄大凉山(添加中)

 [复制链接2熊猫
 楼主|王晓东 发表于: 2005-6-17 11:15:40|显示全部楼层

行摄大凉山(7)集市扫描

  五月二号早上晨拍归来,早饭后我和红姐被告之已换车,即由空间宽大一些的金杯车换到张勇的长安之星。对于我等摄友,拍摄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坐什么车其实无所谓,况且张勇车上的朱丹、小辉、长柏、周哥,大家彼此还熟悉一些。由于加油的原因,出城后两车就各奔东西地跑散了,我们的前方是离城二十一公里的牛牛坝。
  不到九点我们就来到场镇口,远远看见两个三、五岁的小孩,赤裸着全身在路边大便。看见我们举起相机,竟然吓得苦了起来。于是,我们赶紧放弃继续拍摄的欲望,转身向街里走去。由于这里是逢四赶集,当天街上很是冷清,首次到此收获不大。为了不虚此行,五月四日逢场时,上午九点左右我们再次赶到了此地,不过这次是两车十六人全体到达。
  此时,赶集的人们正从四处汇集过来,牛牛坝逐渐地热闹起来。进入逢场的牛牛坝,我便手端数码佳能G5,脖挂机械理光5型相机,独自一人顺街摄猎。之所以离群拍摄,是为了避免大家围拍同一对象,所得到的图片总是大同小异的缘故。此次大凉山之行,希望自己能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并借助镜头,将当地人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变换为镜像元素,以便对逐渐失去的大凉山风情发表一点自己的感受。
  独自随意地漫街搜索、拍摄的过程中,尽管太阳很大,晒得大家热汗淋漓,但积极性大都很高,毕竟这里有很多诱人的拍摄画面。我也不失时机地与一些小商小贩沟通交谈,并把买来的香烟散发给他们和她们,然后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拍摄。看见街边有个大嫂在给孩子喂奶,孩子一边吃奶,一边用胖嘟嘟的小手把玩儿另一个咪咪。刘艺兄弟悄悄地走近,佯装着在小摊买东西,利用其他游人做掩护,成功地将这幅趣味风情画定格。
  说实在的,我对拍摄有些老庄的“无为而治”那类观点,比较随意地摁动快门,没有非要出作品、获大奖的欲望和追求。“拾到篮里都市菜”,见到什么心动的就拍,不刻意地把自己纳入什么主义,或某类题材,绝不以所谓悲壮的苦苦求索去举起相机。所以,当我和红姐看见一群阿米子逛街时,立刻被她们艳丽的民族服装、青春美丽的容颜打动,顾不得认真构图,跑到街心就是一阵很自然的抓拍。只因我的全手动机械相机不如红姐的D70来得快捷,她抓取的画面明显的比我拍的生动。当然,这或许也是我功力本来就不如她吧,嘿嘿:)
  在大凉山深处的美姑县,民俗醇厚、民风淳朴,几乎天天都有集市逢场,因而成为不好摄影爱好者常常光顾的地方。其中距县城四十七公里的洪溪逢一,甲古逢二,大桥、龙门逢三,新桥、俄曲古逢五,火落逢七,天喜逢八,后布逢十,我们两度前往的牛牛坝逢四。因而这次到牛牛坝赶集,大家都觉得蛮有收获。在拍摄几位阿米子喝泡水酒、吃稀饭酒时,热情好客的小摊主(一位PL的阿米子)递给我一瓶泡水酒,说是不收我的钱请我喝,我怕酒劲儿大,喝了影响拍摄效果,也怕旁边的彝族帅哥吃醋,就婉言谢绝了她。
  美姑的集市有个特点,腊月的寂寞冬景和热闹民俗,以及五一节前后的高原春季都很热闹。在牛牛坝赶集时,我端着理光全手动35~105MM单反相机和佳能G5数码相机,在集市上慢慢地转悠。一位认真记录着经营收支的小贩进入我的视线,我赶紧构图、调焦,拍下了《收获》。一位背上整齐地背挂着十几只鸡,风风火火赶路的鸡贩子进入我眼帘,我赶紧打开G5,追了她整整一条街,一口气拍了近十张照片,直到她消失在场口才作罢。
  穿行于熙熙攘攘的山乡场镇集市间,我不停地转动着脖子,扫描着目光,用手中的相机表达着自己的情思,记录着一些场景细节。街上卖日杂电器百货的,卖土特产和家禽家畜的、补鞋修伞的、卖药拔牙的、逛街闲玩儿的,以及赌博的、打台球的……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往返不停地穿梭在不大的街市上,努力地去与彝人多交流,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将他们的表情、气质悉心收入镜中,总算留存下几组难忘的记忆碎片组合。
 楼主|王晓东 发表于: 2005-6-17 11:53:4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行摄大凉山(8)深山人家

  五月二日上午拍摄了牛牛坝集市归来,我们不顾天热和劳累,又开车向县城郊外的农作山攀行。由于摄哥摄妹多,摄影器材自然多,张勇的长安之星乘七个人,后座的小辉、周哥有时不得不把摄影包揽在怀里。山路弯多路陡,众人在狭小的空间里颠簸着。张勇更是豪爽地虐待着自己的爱车,一路风尘地驮着大家向着山顶前进。
  这年头,影友们活得也真累,要想挤出点儿时间去撒野,还真的不容易。尽管在办公室里的时候,热门话题常常是“户外出游”,但在那些“小资”男女的创意下,过分粉饰的“户外出游”早已变得庸懒了,让我等近似狂热的摄哥影友多少提不起劲来。而眼下这种超级自虐的方式,仿佛才是我们的最爱。
  那几天电视里天气预报老不准,总说四川有大面积的雷雨和暴雨,让我们当心摄影创作受影响,也担心出行的不方便。可老天爷那几天特别的眷顾我们,风和天蓝景色好,这是四川四月间难得一见的晴朗好天气,只不过透视度极好的午间阳光,热辣辣地让我们有些消受不了。进山的路虽然不太顺畅,但不时有碧绿的山林、特色的村庄掠过眼前。返青的山体随着公路的弯曲和纵深,越来越有气势,窗外风景很是养眼。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大凉山深处的农作乡农作村,去拍摄那里原生态的彝族村寨,因为那里山高路远山道险,是很少有山外人进入的。深入大凉山以后,我的脑海里总是不经意地闪现着一些过目难忘的画面,如解海龙为希望工程拍摄的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镜。有时也会想起摄影家张新民独自跑到山里,抢救般地记录他心目中最后的农村社会标本流坑的感人场景。
  在山腰的一个砖厂附近,我们遇见一个彝族大娘,带着两男一女三个小孩在路边放牧,于是停车拍摄,同时也让千辛万苦的长安车熄火降降温。正午的太阳很晒人,山上却没有闷热的感觉。尘土飞扬的乡间土路,让我们吃了不少灰尘,但大家无怨无悔。因为到大凉山深处来感受寂寞,毕竟是我等影友的首选,是热爱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的爱好使然。
  此时虽然是强烈的顶光,光比反差极大,很不适合人像拍摄,但是,天蓝云白群峰延绵的大凉山风光,多少也是为我们的拍摄做了弥补性的背景。送给被摄者一些糖果后,我们开始了拍摄。让我感到不可理解的是,有的影友将两位小男孩拉到路边,示意他俩在火爆的烈日中跪下,供其进行摄影创作。困惑的我,不知道拍摄这样的照片有何作用,难道这样的照片能够发表或获奖?
  我对拍民俗风情的感受,是不刻意的去摆拍的,重点在“抓”,关键在“神”,我觉得只要抓住了好的神态,照片自然就有味儿了。摄影是需要情感去创作,用心去体会的。我试图运用摄影的手段,借助镜头的图解,与作为他们生存空间的彝族乡村对话,与乡民交流。但我很难说清自己是在矫情的抒发,还是认真的反思,不过,我的心是真诚的。
  由于阳光实在太强烈,左边那位小孩受不了如此折腾,忽然哭了起来,彝族大娘也上前收取拍摄费,于是付费五元继续赶路。下午一点半左右,我们顺利的到达目的地农作村,这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山巅村寨,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句。大山深处的村民虽然贫穷,但绝对的淳朴,对我们的冒昧骚扰,不仅没有表示出反感,而且还很友善地配合大家的拍摄。开车辛苦的帅哥“司长”张勇,竟然得到小货店女老板一瓶免费啤酒的款待。
  来到村里,原始古朴的彝族风情,为我们的摄影提供了非常好的创作环境,大家各施其能地收获着摄影的快乐,感受着大凉山独特的民俗民风。我的一些感受已在本系列的之三《彝家孩子》中表述,在此不再重复。我深知,要真正解读对大凉山价值的发现和思考,以及抒发自己在走村串寨逛集市这些采风活动中寄托的情感,单靠一两次跑马观花式的摄影采访,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此次不辞劳苦地深入山巅村寨,我还是努力着,希望将镜头伸向大凉山深处时,能用自己稚嫩的图像描述和文字表达,留下一点独具个性的民俗音符。那里有贫困、也有生机;有原始的欲望,也有种种珍贵的影像。正因为那里的风情与我们日常的都市映像不一样,有了这些大凉山独具的图像,有了内心深处的情感触动,我才更希望自己的视觉表现尽可能地接近事实本身。
 楼主|王晓东 发表于: 2005-6-17 17:02:53|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行摄大凉山(10)头顶风景

五一黄金周,我们在大凉山的雷波、美姑等地摄影采风,常常会被彝族男性头顶上的风景所吸引。几天的拍摄创作,除少数时间的风光摄影外,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进行民俗风情的采撷。不停的奔波中,我们一边到有特色的乡镇赶集,搜寻各种表情丰富的民俗人像,拍摄各具特色的小商小贩;一边留意着凉山独有的“天菩萨”,希望此次大凉山之行能在拍摄天菩萨方面有所收获。  “小时候我头顶着一绺短发,人们都叫它天菩萨;长大后我头顶着一绺长发,人们还叫它天菩萨,当山鹰在天空盘旋起舞,我站在山巅上……”这首《天菩萨》在大小凉山广为传唱。而在彝族文化底蕴醇厚的美姑,无论我们是在牛牛坝,还是在俄曲鼓、天喜等地,都常常能遇见拥有“天菩萨”的小孩、青年、壮汉和长发老人。彝族男子的“天菩萨”发型,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据当地彝族朋友阿培罗戈介绍,在一个彝族男子的一生中,“天菩萨”发型要经历了几次变化。小孩和未婚男子,在头顶前蓄一撮长发,彝语称“如比”,是男魂居住的地方。结婚后的男子,请人在头顶梳辫子,辫子较短小,盘于头上,称“如且”。男人死时,如有子女,则把头前头发打成尖状物形,称“天菩萨”。而今,一般人不分阶段,把彝族男子发型统称“天菩萨”。“天菩萨”在彝族男子看来是非常神圣的。过去在凉山有的地方,如果曲诺、阿加和呷西等级的人触犯了黑彝的“天菩萨”,要罚马一匹、猪羊一对、酒十斤,并向被触犯者赔礼。 由此可见,作为“男魂”的象征,彝族男子头上的“天菩萨”是非常神圣不可侵犯的!此次行摄大凉山前,我曾浏览过不少网上的天菩萨照片,以前也看过一些朋友吴久灵、朱丹等人拍摄的此类照片,希望这次远赴凉山腹地,能够拍到几张自己满意的天菩萨。 在与大家一起逢集赶场时,我总是将拍摄天菩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带着好奇,我也常常跟着哥们儿一起围拍蓄有天菩萨的被摄对象。当然,更多的时候,我是独自默默地搜寻着、拍摄着这类题材。尤其是在美姑住下来拍摄的三天里,大凡看见天菩萨,无论小孩、青年,抑或壮汉、老人,只要光线尚可,对方同意拍摄,我都会将其独特的形象收入镜中。美姑彝族至今仍有人喜爱留着“天菩萨”,视其为吉祥物,认为人(特别是幼儿、婴儿)的灵魂受鬼怪或无意中惊吓时,它能起到保身护魂的作用,且有延年益受之效。所以每一婴儿满月后,首先要举行隆重的“理发日”庆祝仪式,当天要邀所有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并请来有名望的理发师为婴儿修理设计“天菩萨”发型,以示吉祥,随后才取名。留有“天菩萨”的人,不能随意剃光,长得太长了也只能修短。成年人以蓄长发为荣,天喜乡一位名叫阿乌伟古的老人,从年轻时一直蓄“天菩萨”至七十岁,头发长两米多,重约1.5公斤,倍受当地人们的敬仰。彝族忌禁别人抚摸自己的“天菩萨”,古时有“摸天菩萨赔九匹马”之谚语。五月四日上午,在牛牛坝场镇上、树林中拍摄了几位天菩萨后,想到第二天就要告别美姑回家,我们决定跟着与长发老人打过N次交道的摄影家吴久灵,去感受那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爬山去城外八公里的天喜乡天喜村三社,探访年逾七十、充满神秘色彩的阿乌伟古老人。  大家匆匆赶回县城,简单的吃了点干粮后,两车人马便出城向着雷波的黄茅埂方向进发,爬过一道道山脊,终于在下午两点过到了阿乌伟古老人居住的山寨。老人身体硬朗,头顶有两米多长的天菩萨长发。看着他的笑脸,感觉到的是坚毅和慈祥。    彝族男子的天菩萨是神秘文化的象征,是神鹰栖落的眼睛。彝族人把天菩萨视为男子汉灵魂的藏身之地,是神圣不可侵犯和亵渎的,绝对不准任何人触摸。好在久灵、朱丹、小辉等人曾多次前来拍摄,与老人已经很熟悉,有的影友才能触摸到老人的天菩萨。否则,也只能望“发”兴叹了。天菩萨除梳理和晾晒时散落下来,平时都缠绕于头顶,形成螺髻状,酷似一座峭拔的山峰,所以又被称为男人头上的风景。  我们先是将老人请到黄茅埂山腰的高山草甸,在路边的小木屋前后摆中抓、抓中摆的拍摄。将阿乌伟古老人抽烟、做饭、盘头等生活场景收入镜中。然后,吴久灵带着老人爬上了大凉山上的一个山脊垭口,让大家在山脊上拍摄老人长发飘动的画面。我等老户外运动爱好者爬上山脊时,早已气喘吁吁,可老人却没事儿似的,大气都不喘的在山顶迎着高原罡风,按久哥的导演舞动起长长的发辫。大家先后攀爬上来,自然是一阵疯狂的拍摄。广西的兰兰,面对大凉山的雄奇壮阔,也激动地爬上山脊,以蓝天白云为背景,请我为她来了一张留影。 彝人的行为忌中,忌讳触摸男子的“天菩萨”,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谢罪赔礼;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魂归祖界。几天的拍摄尽管有朋友的关照,我却从没冒昧地去触摸过彝胞们的天菩萨,更没有像有的影友那样,将彝人的天菩萨翻来覆去地造型,或用水浇湿以求其特殊效果。因为我感觉到摄影者与被摄者是平等的,是需要相互尊重的,更何况我对彝族天菩萨这种神秘习俗是心存敬畏的!
行摄大凉山(添加中)行摄大凉山(添加中)
行摄大凉山(添加中)行摄大凉山(添加中)
 周进 发表于: 2005-6-18 17:37:56|显示全部楼层
重点在“抓”,关键在“神”,高!
 阆苑仙 发表于: 2005-6-18 18:04:09|显示全部楼层
文好、图好,真精彩!

东方、飘妹妹、罗版:什么时候也请搞一个策划,让摄友们来阆中古城采风哈!
 楼主|王晓东 发表于: 2005-6-20 22:52:32|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五一我和孤客、林卡来了阆中的哈。
 郭建勋 发表于: 2005-6-21 21:26:48|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的色彩是如此多样!
 周进 发表于: 2005-6-27 18:50:37|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没去过的地方都是诱惑。
 楼主|王晓东 发表于: 2005-7-26 21:27:25|显示全部楼层

行摄大凉山—俊俏美姑

鸡年五一黄金周,有幸与成都、内江、宜宾的一帮摄友远赴大凉山,去那大山深处浮光掠影、摄影采风。不仅收获诸多美景,而且拍到不少美色。美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或许小得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但我们这帮走近她的人都齐声赞叹:“美姑,诗情画意的名字!” 五一节当晚,我们于黄昏时分到达美姑时,摄哥摄妹们刚下车便左顾右盼,四周寻觅美女的倩影。住宿的美姑宾馆,地处县城中心小广场的上方,过往的当地人不少,有的自然穿着民族服装。在街边小店吃饭前的一点儿时间,影友们也迫不及待地操起相机,有的忙着长镜头描述街头美女的匆匆脚步,有的用广角追拍身着彝族服装的姑娘、小伙儿,以及饱经风霜的老人和孩子。大家在这里发现美、捕捉美,运用各种摄影形式表现美姑迷人的美色风韵……由于地理、历史、文化、语言、社会、传统等诸多方面的特殊因素,美姑一直被视为义诺彝区的腹地,因为这一带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毕摩和世传的毕摩家支,美姑被誉为“毕摩的故乡”。以黄茅埂为自然分界线的川、滇大小凉山彝区,留下了彝族先民古侯、曲涅两大部族由滇入川的历史足迹,美姑作为迁徙过程中的汇集地,自然成为彝族历史文化的胜地。这里不仅留下了回响千年的史诗绝唱,更在一代宗师“毕阿苏拉则”的盛名下,传承着蕴藉深厚、丰富多彩的毕摩文化。作为大凉山腹地的一个县,美姑在被称为彝族民间文化的宝库的同时,也被称其为“美女的故乡”。俗话说:“云雾山中出美女”,此话一点不假。在凉山州10多年的火把节选美中,美姑出尽了风头,常常摘取佳丽桂冠。美姑的美女令人眼花缭乱,这是因为不少姑娘天生丽质,清水芙蓉。不但能歌善舞,而且无论穿彝装还是汉服,都是非常的美。其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置身其间欣赏美姑的美女,真比喝美酒还醉人。 据当地文化馆的阿培络戈老师介绍,美姑历史上曾是土司、黑彝贵族的领地,原县址在利木甲谷,标准的名称为利木莫古,是彝人为纪念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而取。本应译为莫古县,置县上报文字材料时误将莫古书写为美姑,从此,美姑这一县名一直延续到今。现在而今眼目下,如果将美姑更名为“莫古”,我想人们在感情上恐怕已难以接受。  因为,就美姑这一县名而言,其实早已名副其实。据载,在纵横千里的大凉山,美姑的姑娘从古到今都以貌美著称,这可能与此地的风光山水有关。县城巴普镇下边的漂亮小河,彝名叫连渣洛衣,发源于燕子崖山下,流经候播乃拖,在牛牛坝与美姑河相汇,一年四季,哗哗啦啦,构成富有诗意的美姑河奏鸣曲。美姑,水碧青透蓝,山郁郁葱葱,气候宜人。美姑的美女与大自然的灵性融在一起,目明齿白,黑发飘柔,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美姑国家级的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居住着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熊猫。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貌美的熊猫姑娘从美姑嫁到蓉城,因为故乡在美姑,所以取名“美美”。   美姑的姑娘喜欢穿百褶长裙,这是一种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的彩裙,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一般分为三节,上节为腰,中节直桶状,下节成细密格纹。长裙的特点在于下节的层层皱折,所以俗称“百褶裙”,以多褶为贵。阿培络戈说,旧时裙式长短与身份有关,黑彝女子长裙拖地,行走时尘土飞扬,以示尊贵。在美姑的几天拍摄,影友们用手中的相机,通过细腻的观察,勤奋的拍摄,收获了不少好片。我们无论是在俄曲古、龙门乡的赶集拍摄,还是两次光顾牛牛坝的摄影采风,影友们常常被美姑漂亮的姑娘吸住眼球,被她们华丽的服饰牵引视线。这里的姑娘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雅庄重。姑娘们的长裙中部桶状窄长,下节细褶均匀齐整,其下横间以红、白、蓝、黑等细条纹,色调和谐,膝盖处百褶四散,成喇叭状。行则褶皱闪动,轻盈飘逸。美姑与美女有关的山水风光、民俗文化的确不少。有美女峰的传说,有民间流传的吟唱绝代佳人甘玛阿妞的歌谣,有表现男女爱情、惹人情思的阿让妞……只可惜我们去的时间太短,无法深入全县各个乡村去细细品味儿,慢慢拍摄。不过在张勇的长安之星趴窝时,我们花300元/天租了辆小面包车前往洒库乡,该车驾驶员额其九里于途中,经不住我们再三鼓动,清唱了几句阿让妞: “我的幺表妹哟 你那黑油油的长辫你那犹如明月般的眼睛 你那犹如桃花绽开的双唇……”他的嗓音虽然谈不上怎样诱人,但已使我们沉湎于美色的想象、陶醉在美女的故乡……
行摄大凉山—俊俏美姑行摄大凉山—俊俏美姑
行摄大凉山—俊俏美姑行摄大凉山—俊俏美姑
行摄大凉山—俊俏美姑行摄大凉山—俊俏美姑
行摄大凉山—俊俏美姑行摄大凉山—俊俏美姑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5-7-26 22:17:17|显示全部楼层
曲比阿乌是不是美姑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6:57,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