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黄金周,我们一帮川内各地的摄友16人,分乘两辆面包车远赴大凉山,去感受那里的秀美风光,体会其特色民俗。但无论是在雷波、美姑,大凉山的孩子们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回想着那些彝家孩子给我心灵的触动,在图库中浏览自己所拍回来的一些感人镜像,心中不禁思绪滚动,心潮难平。于是开启电脑,为大凉山的孩子们写这个帖,祝孩子们六一节快乐!
美姑县城是个四面环山之地,翠绿的山峰常吸引着我们这些摄影人,在美姑的三天,只要不到乡场上去拍赶集,早晚有空时我们都会到县城周边的山上去,感受大凉山的彝人新村和秀美风光,也感受着那些和自己原来居住的城市里迥然不同的世界。尤其是上山那些彝族小孩的各式表情,常常让我为之动容。
5月2日下午,为了方便大家拍摄,一向爱车的张勇,竟然开着他的长安之星,沿着崎岖的盘山小公路,碾着凹凸不平的土石路,爬上了城外海拔近3000米的在农作山,使我们有幸在农作乡的农作村采访拍摄了村小学的学生,以及一些学龄前的孩子们。这是一次艰难的爬山,路面不停地擦挂着汽车的底盘,我们都为张勇不顾汽车的严重磨损、冒着汽车可能坏在山上的风险、送我们上山拍摄的行为感动。如果我们步行的话,可能一天也爬不上山,更何况我们也根本没那个体力,时间对于我们也不富裕。
上山前,我们在县城买了一些糖果和铅笔等,小辉特意将以前来美姑时为山上孩子拍的照片带上,上山途中特意停车路边,进村去寻找照片上的孩子。当我们看见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照片,脸上露出灿烂的笑脸时,作为摄影者我们也有一些自豪。快到山顶前的山坳时,我们看见路边有两个小孩在下午顶光的烈日下玩耍,连忙停车准备拍摄,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到他俩黝黑的身上,裸露的上身沁出了细细的汗珠。当孩子拿着送他的文具和糖果时,脸上写满了快乐。看着大凉山的孩子们,再想想我的儿子南国之鹰,为他的学习,家里为其创造了多么好的条件哟。我想,不管贫穷或是富裕,孩子们都是我们的希望。此时,我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相机,摈弃导演、摆拍地反映出大凉山孩子们的现实状况!
这一次上山,是此次大凉山之行中让我精神上感触最大的一次。脑子里时不时回想起在农作村二社和三社时,在山坳里那所小学所见到的场景。我曾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描述道,“这是美姑县城背后山上的农作村小学,现在只有两间泥土平房,据说只有两个班级,两个老师。由于正值五一节放假,学校没有开课。当我们踩上厚厚的黄泥地迈进教室,室内外大光比的反差,使双眼感觉很不适应。我在自制的长条木凳坐下,身躯随之摇晃;抬眼看见黑板上写着的“a、o、e……眼眶中禁不住盈溢出泪水。”
山里这些孩子的确不容易呀!纵向比,他们或许比父辈的学习条件好多了,但横向比,感觉我们山外那些孩子实在太幸福了。你能想象吗?他们的教室里没有灯,非常黑,如果不是五一放假,或许我们一进去就能看看三三两两的娃儿们或是坐在石头凳腿的板条上,或是坐在石头块上,一边窝着身子,一边把书本放膝盖上用心地看书写字。来到学校外边的一个空坝,这里聚集着许多孩子在快乐的玩耍,我们七八个影友包抄过去拍摄。我一边用我的照相机,一边用我的笔、纸,记录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当然,我希望能拍到真正希望的微笑!
黄蜂老兄不仅是一个拍摄高手,还能很快与那群孩子融洽地沟通,这为他的拍摄创造了良好的拍摄条件,只见他一会儿指挥孩子们敬礼,一会儿又叫孩子们集合。我和红姐是属于那种不想打扰被摄对象,悄悄地端着相机在人群中搜索的摄影者,我俩一边四处观看,一边和孩子们细心交谈,在他们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拍摄了好些彝家孩子的照片。
来到一排大槐树下的农作乡上俄铺村时,花开正浓的槐树下有俩小女孩,手拿一束槐花在猪圈旁好奇地对我们张望,朱丹正好拿着反光板,大家赶紧上前举起了相机,无奈有位女孩害羞,不愿拍摄,只有一名叫阿紫的12岁小姑娘愿意配合。红姐赶紧送上小礼品,并于阿紫交谈起来。虽然小姑娘穿着比较破旧,但的确算得上是美姑县的一个小美女。我们在此拍摄到了比较满意的彝家孩子照片。
我一直认为儿童是最好的拍摄对象之一,儿童的天性就是天真和快乐,充满着人类最原始和纯真的情感与行为。在大凉山的几天拍摄中,拍摄凉山儿童一直是我此次采风的重要内容,无论现在大凉山的条件怎样,孩子们的生存环境怎样,拍摄彝家儿童不仅能留下他们成长的记忆,还能让成人重温许多儿时的快乐,减轻日益沉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山外大都市的孩子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衷心祝愿天下所有儿童健康快乐!祝愿大凉山的孩子们明天更美好、六一节快乐!
- 行摄大凉山(3)彝家孩子

- 行摄大凉山(3)彝家孩子

- 行摄大凉山(3)彝家孩子

- 行摄大凉山(3)彝家孩子

- 行摄大凉山(3)彝家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