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集团的三十万大军直到1949年12月才在西南战役的成都战役中被歼灭,是国民党在大陆最后一个被消灭的重兵集团。 ──早在西南战役打响前三个月的1949年8月,胡宗南、宋希濂便在汉中秘密会晤,一致决策率部取道西昌退往滇西中缅边界,凭借澜仓江、怒江及高黎贡山之险继续抵抗,万不得已时便退到缅甸去。 ──胡、宋的计划未能实现是因为蒋介石坚决反对。 对于胡、宋二人退守滇西、进入缅甸的决策,杨者圣先生的评价是:“这是当时在大陆手握重兵的两个国民党高级将领,对国民党的军事形势及结局看得最为清楚,提出的应变措施最为厉害的一个决策。” “君不见那个叫李弥的国民党第8军军长,仅率残部数千人窜入缅、老、泰交界的三角地,闹鬼闹了好多年不说,其中不少人竟摇身一变,成为威震国际毒品市场的大毒枭……试想一下,如果当年退到滇西的不只是李弥的数千残兵,而是胡宗南的数十万大军,那么缅、老、泰'金三角’地区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随之而来是什么样的得知这些情况后,我第一个感觉是中国西南今天的现状实在够侥幸的。我第二个感觉是蒋介石可真做了件大好事,积了大德了,简直好像替共产党当帮手一样。但是再仔细一想,实际情况有那么简单吗? 于是我重新清理了一下思路:整个西南战役真正的要害其实是阻止胡宗南、宋希濂兵团进军滇西,真正的关键人物是胡宗南。想到这里,我脑子里突然一闪:周总理向张治中等公开父亲共产党员真实身份的时间,恰好正是西南战役开始的时间,这一切难道都是偶然的? 随后在翻阅周宏雁、姜铁军所著《解放战争全记录》时,我又得知了一些很重要的事实: 1.1949年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是二野、三野两大野战军并肩渡江直插东南,二野掩护三野,防备美国武力干涉中国内战。等美军从上海、青岛等地撤走,美国武力干涉中国的可能性变小时,才把二野主力西调以解放大西南。 2.毛主席在部署进军全国时的主要意图都是进行战略大迂回、大包抄,力图把国民党军队全部消灭在中国大陆,防止其外逃。而蒋介石“坚守西南”的战略方针恰恰最符合毛主席的战略意图。 3.跟其他战场情况不同的是,西南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主力的指挥官胡宗南和宋希濂始终根本不赞同蒋介石的坚守战略,而是千方百计要实现自己取道西昌撤往滇西的计划,而这些努力却都因蒋介石的顽固拒绝和严密防范而未能成功。 4.西南战役发起两周后,即占领贵阳的1949年11月15日,我军真正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意图其实就已经暴露无遗。直到1949年12月16日这31天中,真正能够有效阻止胡宗南大兵团全力以赴逃往西昌进军滇西的人只有蒋介石一人。 也就是说,在1949年的11月,整个西南战役成败的关键是如何让胡、宋跑不成,而对于我军而言,最需要、最希望的就是要蒋介石“帮忙”替我军看住这两支部队,让他们动弹不得,留在原地乖乖等着被包围。 但要离间蒋、胡谈何容易。胡宗南追随蒋介石多年,一直是蒋的嫡系亲信、封疆大吏。要离间蒋、胡,就必须抓住胡在关键问题上对蒋不说实话的过硬把柄。而父亲一事恰恰正是这样的把柄。只要把父亲的真实身份如实捅给蒋,就足以动摇蒋对胡的信任。 但问题在于:如何把父亲真实身份捅给蒋介石而不至引起蒋的疑心?通过秘密渠道不行。因为军统曾替胡向蒋隐瞒父亲的真实身份;公开宣扬也不行,那反而可能打草惊蛇,引起蒋的怀疑。而张治中、邵力子这些国民党前和谈代表则正是最理想的人选。他们在国民党内身份不低,影响很大。虽然已经“投共”,但通过他们在国民党的故交旧友向蒋直接递送封信仍绰绰有余。 明白了这些,我顿时豁然开朗,关于父亲共产党员身份公开过程的种种疑惑全部迎刃而解。周总理特设酒宴,表面上是向张治中等人公开父亲的共产党员身份,实际是对蒋介石的攻心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