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勤深厚,文脉源远,流光溢彩的沫若文化
“古有苏东坡,今有郭沫若。”在近现代成就最高最能代表巴蜀文化特色的莫过于沫若文化。在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他占有学者、诗人、文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和平战士的显赫地位。他又是新中国第一位中科院院长,文联主席,是川籍文化人中第一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位政务院副总理。他在考古,甲骨文研究,书法,戏剧,文学,历史学,马列主义著作翻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举世瞩目,早已为全世界学术界所公认。
首先最具代表性的莫过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创作。从1921年出版了沫若先生的第一部诗集── 《女神》,开创了我国新诗发展的道路,奠定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的基础后,郭沫若先生一直是以著名诗人的姿态活跃在文学战线上的。在新诗创作的旗帜下,他团结了一大批革命作家、诗人,成为了“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运动的一支劲旅。他创作的诗歌极具号召力,战斗力,成为了向旧时代宣战的檄文,成为了诅咒旧时代,敲响旧体诗的丧钟。据统计郭沫若先生一生创作的诗歌付印的就有一千七百多首(参看《不朽的艺术生命──读郭老建国后的诗作》,《鸭绿江》一九七八年第八期),被收集在《女神》、《潮汐集》、《新华颂》、《长春集》、《东风集》、《百花齐放》、《骆驼集》及后来的《郭沫若词选》、《东风第一枝》、《郭沫若闽浙诗集》里。这些诗集里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读这些诗,不仅能处处感受到诗人那颗滚烫灸热的赤子之心的跳动,能体悟到作者那超于常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同时,有不少诗都极具东方情调,而又能区别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吟咏景物,寄情山水的审美传统。可以说,他的诗文化极具挑战性,区域性,极具号召力。朱自清先生就曾这样评价:“郭沫若的诗有两样新东西,都是我们传统里所没有的。”指的就是郭沫若对大自然的讴歌,对新生命的诠释。他的诗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开启了一代诗风,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在建国以后的28年里,郭沫若先生还创作了九百多首诗歌。其中有不少是与诗人毛泽东的唱和诗,被传为中国当代诗坛的佳话,奉为诗歌唱和的楷模,广为传颂。
在近现代中国戏曲剧本创作中,郭沫若先生无疑是一块丰碑。早在1925年,郭沫若先生创作的剧本──《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这是一部极具狂暴叛逆精神的作品。剧中通过中国历史上三个著名的女性──聂嫈、王昭君、卓文君演译的故事和性格上的描绘,对于封建社会与封建道德进行了大胆的抨击。在抗战时期的1942年,短短几个月里,郭沫若先生急于抗敌前线的需要,激于以文化去鼓舞人民,团结人民,反对分裂,奋起抗敌,一口气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筑》《孔雀胆》《南冠草》等六个剧本,其中五幕剧《屈原》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这部剧在重庆上演时,赢得了全城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建国以后,又创作了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1963年还创作了以历史题材为蓝本的电影剧本《郑成功》等。
郭沫若的小说,散文也极能体现巴蜀区域文化的特色。1925年创作了《落叶》、《塔》、《橄榄》三部小说,还创作了《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初出夔门》、《创造十年》等小说。散文集有《羽书集》、 《今昔蒲剑》和《沸羹集》都极能表现郭沫若先生奔放恣肆的文笔,犀利强烈的豪情,精勤睿智的思考,独占鳌头的才气。他的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在中国文化史上真可谓流光溢彩,文脉源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