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22772|回复: 52
[其它] 

[转帖]郭沫若有千错也是文化巨匠

 [复制链接]
 铁木小平 发表于: 2005-7-31 11:36:04|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沫若故里登上“国家名片”

乐山晚报报讯
  (冯勇 文/图)笔者昨日从沙湾区邮政局获悉,由沙湾区人民政府与省集邮公司联合制作、发行的《沫若故里—沙湾》专题邮册和《郭沫若旧居》个性化邮票已面世,由此,沫若故里正式登上了“国家名片”。该邮品制作精美别致,是沙湾区推出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之一。

  创意突出地方特色

  笔者在沙湾区邮政局看到,《沫若故里—沙湾》专题邮册的创意分为七大主题,一是区域概况,二是文豪摇篮,三是城市风貌,四是工业强区,五是西南明珠,六是文化建设,七是旅游资源。按照国家邮政局的规定,每个主题篇目里配有相同题材的邮票。在这套邮册中,选用了《乐山大佛》、《郭沫若诞辰九十周年》、《中国古代档案珍藏》、《中国旅游年》、《兰花》等纪念和特种邮票(小型张)。同时,发行了《郭沫若旧居》个性化邮票。个性化邮票主图采用“国色天香—牡丹花”,副图分别选用“初出夔门时的郭沫若像”、“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像”、“郭沫若旧居天井”、“郭沫若书法作品”、“绥山山馆”等。

  郭老之女大力支持

  据介绍,设计、制作、发行这套宣传邮品花了大约两个多月时间。邮册的制作、发行得到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北京郭沫若故居纪念馆馆长、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女士的大力支持,她还为邮册和邮票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笔者还看到,邮册封面的“沙湾”二字采用郭沫若书法,烫黑金。整个邮册为天地盒包装,页面压纹,页口膜金,另加手提袋,制作十分精美。
沫若故里登上“国家名片”沫若故里登上“国家名片”
 焦虎三 发表于: 2005-7-31 17:19:45|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发晚年郭沫若谱写的不朽诗篇,加深认识!

动物诗歌,古今一绝!!

《麻雀歌》

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 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 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 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 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 你真是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 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 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 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天下大同,气度非凡!!

《宇宙充盈歌颂声》

国庆年年益光辉,今年又有新景象。 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天安门广场。 广场浩荡人如海,丰碑巍峨天变矮。 人间出现双太阳,天上地下增光彩

咏人诗歌,宇宙无双!!

《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

在一万公尺的高空, 在图―104的飞机之上, 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 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响曲的乐章, 象静穆的丛山峻岭, 也象浩渺无际的重洋!

总评:宫廷诗人,当之无愧!!!!!!高!实在是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袁秀萍 发表于: 2005-7-31 21:07:43|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我去过沙湾沫若旧居,那条街规划得太差,高高的现代商品房将沫若旧居夹在中间,为什么不能由政府出面,规划成古香古色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沫若一条街,强烈呼吁,拆掉哪些大煞风景的商品房.
 白羽衣 发表于: 2005-8-3 08:47:54|显示全部楼层
四邻早已著洋装,土漆黑门犹亮堂。……

感觉朴实,出语贴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铁木小平 发表于: 2005-8-4 01:37:20|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12项举措弘扬沫若文化

来源:乐山晚报 (记者于铁成报道) 记者近日在一些机关、学校和家庭中看到,不少乐山的干部群众在浏览新华网乐山分频道的“聚焦沫若文化”专栏。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文化局负责人。据介绍,在弘扬沫若文化、兴建沫若文化产业的主要项目中,我市将推出十二项举措进行软硬件的建设。

  兴建沫若文化产业意义重大

  据了解,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把乐山建成四川经济强市、四川文化强市、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明确打造“名人、名山、名城、名佛”文化的工作要求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市文化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郭沫若是一代文化巨匠,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他在文学、史学、考古、书法诸多领域卓有建树,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对沫若文化进行研究,对其加以宣传弘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我市建设文化强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弘扬沫若文化,兴建沫若文化产业的主要项目分为硬件和软件建设两大类。

  硬件建设:增添沫若文化旅游景点

  据介绍,在兴建沫若文化产业的硬件建设方面,我市将推出五项举措。一是建好郭沫若旧居。把握好旧居的定位和特色,充实内容,提高品位,确保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二是把大佛景区内的“沫若堂”更名为“乐山郭沫若纪念馆”,并适当充实内容。三是把乐山新世纪广场更名为“郭沫若广场”,并将其建成乐山文化旅游景点。将郭沫若先生每个时期的塑像和文学代表作的群雕塑像集中起来,使郭沫若广场真正成为形象艺术地展现沫若文化的文化艺术圣地。四是将乐山中心城区的主要街道如柏杨路改为沫若大道,将大渡河大桥更名为沫若大桥,并以醒目题字引人注目。五是将乐山名店、名食(名茶)冠名“沫若”,扩大沫若文化影响,扩大文化旅游产业。

  软件建设:理论研讨文学创作并举

  根据《弘扬沫若文化兴建沫若文化产业‘十一五’规划》,我市在兴建沫若文化产业的软件建设方面,将以理论研讨和文学创作并举的形式来进行。一是成立乐山郭沫若研究会,使之成为乐山弘扬沫若文化、兴建沫若文化产业的学术机构。二是办好《郭沫若学刊》,以体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三是编辑出版《走近沫若》一书。该书将有针对性地收集对郭沫若及其作品的评介并精选其代表作,使之成为宣传沫若文化的高雅而普及的读物、旅游文化精品和乐山青少年的乡土教材。四是争取联合一家出版社出版《郭沫若选集》,扩大沫若文化在主流文化和广大青少年中的影响。五是创作摄制并由四川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沫若文化的影视作品。特别是要组织创作反映郭沫若的长篇大型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六是组织或承办全省、全国性的郭沫若文化研讨会和笔会,在全国扩大影响。七是创作音乐舞蹈《沫若·女神》,集中反映乐山的山水和地方文化养育了一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同时反映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使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结合,既展示沫若文化的精华,又成为旅游文化的精品。
 袁秀萍 发表于: 2005-8-4 02:12:37|显示全部楼层
沙湾政府总算睡醒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铁木小平 发表于: 2005-8-8 13:48:52|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郭沫若笔下的古城墙

乐山晚报报讯
  ●长寿

  “嘉定城一带红墙的影子”是童年郭沫若对古城墙的第一印象。古城墙是明代由红砂石建成,留给郭沫若的印象自然是“赭红色”;城楼为清代歇山式顶,所以郭沫若记为“飞甍跃瓴”。城门或临江,如郭沫若文中记载的迎春门、铁牛门。其中,铁牛门本名丽正门,在清代干隆丙午年大水前,门前有两座铁牛,用于镇水避火,故该门俗称“铁牛门”。城门或高处山脊,如瞻峨门,因其位高,俗称高西门,郭沫若记为大西门,是因门处城西之故。可惜除铁牛门外,均在上世纪50年代拆毁。  嘉州古城依山临江而筑,由于是沿江和刊山筑城墙,受山脉走向和河流流向的影响,城墙曲折,城池布局打破了中国传统方形城池布局的模式而形成为不规则的楔形。在童年郭沫若的年代,明城墙是完整的。所以他到高标山上,俯瞰古城才能看出“嘉定城就像一个楔子一样,楔在两条河的中间”。  清晚期,由于岷江水道东移和明城墙外居民区的形成,为防战乱,到咸丰十年(1860年),于明城东北增修了半圈外城墙,使古城平面成为不规则的内外两重城墙的三角形布局,但外城只有东北部半圈。郭沫若“二姨娘的家在城北的外城之内”,正处明城北、清城内的“新区”。外城城墙下部用红砂石砌筑,但城门卷拱和墙上部城堞却用大青砖砌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砖石混筑城墙。外城墙最西端城门名“得胜门”,郭沫若因之正确推断外城是“在平定了一次内乱之后修的”,那一次“内乱”就是有名的“李蓝起义”。  百年后的今天,郭沫若笔下的古城墙面目已非,1928年起,开通马路、旧城改造,古城墙只剩得三分之一了。原有的27座城门也只有8座幸存。近几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城骨架的古城墙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于是,铁牛门、育贤门城楼得以恢复,兴发街头至人和门城墙得以重建,重现了城墙的片断。
 铁木小平 发表于: 2005-8-22 20:34:22|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郭沫若的蒙师沈焕章

乐山晚报报讯
  ●雷定基(85岁)

  我曾在重庆中国电影片厂任过小职,郭老当时在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主持抗战的文化工作,是中电厂的顶头上司。他几度莅厂视察,我都目睹到他的神采。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复员”,郭老家属的行李太多,搬运困难,我曾有幸和一位姓潘的同事为郭老效力,将他的十几口装书籍文物的箱子,托厂内“复员”的演职员带到了南京。《乐山晚报》连载《少年时代》,让我回忆起许多往事。这里我想介绍一下郭沫若的蒙师沈焕章先生。  沈焕章谱名朝文,犍为县人,咸丰7年(1857年)出生于黄钵乡(长河村)。初在该乡宴家湾宴老师塾中启蒙,6岁时即去沙湾太平寺其叔沈星斗塾中就读。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后来补了廪生(岁科两试取得一等前列的生员,月给廪膳),沈氏族中先后出了7名秀才,时称书香世家。  光绪6年(1880年)叔父星斗病逝,焕章时年23岁,为叔父主办丧事,初葬于沙湾搭水桥,后迁葬故里。星斗所遗学馆,由焕章接手继续执教。  光绪12年(1886年)焕章受郭沫若父亲之聘,去绥山馆执教,入学的有沫若的大哥、二哥、五哥和焕章的长子伯松。光绪23年(1897年),年仅4岁半的郭沫若开始入学,8岁时曾一度与沈先生同室而居,情同父子。沈先生在绥山馆执教十余年,与郭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郭沫若在回忆中曾说沈先生“像他那样忠于职守,能够离开我见,能够专以儿童为本的人,我平生之中所见绝少,他起初打过我们,而且严格的打过我们,但那并不是出于恶意。”   后来郭沫若留学日本,在家书中写道:“元弟来信,说沈先生带着二世兄与孙世兄同居,沈先生怎能兼顾这许多呢?又要教书,又要带儿子,带孙子,想起来,不觉泪涔涔的。”   光绪31年(1905年),郭沫若考入乐山县立高等小学,沈焕章也离开“绥山馆”,就任牛华溪文昌宫公立小学(初等)教师。第三年(1907年),郭沫若被学校开除,沈焕章与本校校长李肇芳联合本校教师,以联名信方式向乐山县立高等小学去信,依理驳斥并逼使学校当局,收回了开除郭沫若的成命。  宣统二年(1910年),焕章长子伯松考取北京政法学院,因任赴京途中染上风寒,不幸病逝于京。由一道进京的沫若之兄郭开文料理后事,将其葬于北京郊外。  1914年,沈焕章携次子述平、孙松平再回沙湾设馆执教。时隔10载,生徒全非旧人了。据知后来沈述平由郭开文推荐入伍,官至营长,亦不幸卒于军中,年仅32岁,其幼子不久亦告夭亡。沈先生连遭丧子丧孙之痛,其精神上所受打击,不言可知。1920年,他曾一度返乡,在黄钵街上张伯贞家设馆任教。1922年郭开文为沈先生在重庆谋到一处比较合意的馆职,沈又带着孙子松平赴渝执教。数年后,1927年沈先生终因积劳成疾,不治逝世,享年70岁,由其孙松平扶柩归里,葬于黄钵乡敖家村。  铎业年深费折磨,铜河流水送长歌,一生心血浇桃李,育有文豪不在多。这就是沈焕章先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栈道 发表于: 2005-8-31 21:11:36|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沫若文化时不我待……

精辟。兴建沫若文化产业意义重大。

沫若文化是乐山的灵魂!
 peterii 发表于: 2005-9-8 13:39:03|显示全部楼层
文痞一个,还要赞颂?

简直应该开除此人之乐山籍!强烈鄙视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11:42,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