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标语楼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摄影:罗布林卡地点:圣迪乐村*梓潼县时间:2004/05/03 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摄影:罗布林卡地点:圣迪乐村*梓潼县时间:2004/05/03 <div>黄老师哪里找的这些东东哦?</div><BR><div>哈,听上去好象又回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div> 现在这些东东只有在稍微比较偏僻的地方才能见到了。 <div>建议有这些东东的地区应该好好地利用一下伟人留下的资源。</div><BR><div>也叫生财有道噻!</div>文化大革命高潮中的四川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郑光路/文
作者申明
本文系作者花费多年心血、经过大量采访、查阅、和整理方才完成,并非泛泛议论、虚构文章可比拟。本文除同意在〖影像网〗站独家发表外,禁止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录、改编、引用!违者必究!!!
关于郑光露先生“文化大革命”两部书稿的说明
本书作者致力于文化大革命史研究近30年,费尽心血搜集、研究了大量至今已十分罕见的资料。作者从文化大革命中就开始收集文化大革命传单、大字报、小报、刊物等民间及文化大革命临时权力机构的各种材料,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长期花巨金收藏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种官方、非官方印刷品,所掌握的私家材料甚丰。
已完成:
1.《乱世喧嚣──中国文化大革命中“文斗”现象奇观》
本书30万字。系统、全面地以独家资料研究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世界少见的文化史上独特现象:“文斗”。研究了“文斗”中的大字报、民间报刊《小报》、大辩论、文艺演出、特殊的乱世“文化大革命文学”、介入“文斗”的文化人,如其中有少为人知的关于中国最著名的“革命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之死的较详细材料,等等……
这些领域极少有人涉及,对中国“文化大革命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报刊新闻史”等各方面都提出作者独特观点,披露了大量极为珍贵独家所藏史料,填补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某些空缺。
2.《文化大革命高潮中的四川》
1950年后,国民党政府垮台,新中国成立。几多风雨,几多春秋。直到史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简称“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人口最多的四川动荡混乱、天下之冠;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武斗,连毛泽东夫人江青也承认是“全国出名”……。“文化大革命高潮中的四川”一书,近30万字,详尽记述中国文化大革命最混乱的大省四川从1949年后到1970年文化大革命高潮结束的全过程。本书主要写四川省、兼顾全国;越有地方性,就越有代表性。可以这样讲:四川是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缩影,了解了四川的文革风貌,也就基本了解了中国的文革运动。而这类的书,目前国内是空白,尚无先例。本书从中共1950年1949年后写起,详尽论述了1966年至1970年中国文化大革命高潮四川的各方面情况,有专门章节叙述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运动”、“破四旧”、“大串联”、“大夺权”、“二月逆流”、血腥“武斗”直至红卫兵消亡的前因后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书不是空洞的理论阐述,而主要以提供本书作者曾亲历、所见、所闻第一手极其丰富、详实的资料,生动而客观地再现了中国四川那一段特殊的历史。
http://www.phoer.net/photo/people/m/maozedong_74.jpg毛泽东被红卫兵亲切地称为“红司令”,而毛本人似乎也很欣赏这一“官职”
图片摄影:佚名
作者研究历史,抱着为后人留一部可信历史的严肃态度,恪守史家“扬善不溢其美,彰恶不添其丑”的精神,不妄发议论,以可信史料说话。本人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下笔很难、文章完成甚慢,这两本书从资料积累到逐步成书,费时已20多年,相信经得住各方面推敲及历史检验……。书稿作者花甚多心血才完成,实非泛泛议论、虚构文章可比拟。
一:天下未乱蜀先乱
四川,历朝历代,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之地。
远古之时,四川有许多原始部落。西周中叶,杜宇率其部族打败鱼凫,统治蜀族,并建立蜀国,都于郫。公元前611年,巴国为楚所迫,西迁川东,故四川又称巴、蜀。
公元前316年,秦取巴蜀,设置巴郡、蜀郡,迁“秦民万家”入蜀,促进巴蜀与中原的融合。秦昭襄王时,蜀郡守李冰兴修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于是,蜀沃野千里……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秦亡后,楚汉相争,刘邦利用巴蜀人力物力安定关中,故司马迁《史记》说“汉之兴自蜀”。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整治水利,兴办“石室讲堂”,“教民读书法令”,遂“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文翁兴学”影响极大,巴蜀好学之风是炽,从古至今四川文学、天文学、医学、水利等方面人才辈出,盛名四扬。
[东汉]末年,刘备入据四川,建立蜀汉政权。蜀相诸葛亮七出祁山,几番征战。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混战乱世,几多风流人物流传、千古佳话。
[西晋][南北朝]之后,割据纷起,四川政局动荡不安,时治时乱。直到隋亡以后,四川方见安宁。
唐代四川空前繁荣,“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宋代灭后蜀,于1001年在四川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为四川得名之始。宋代四川经济文化在隋唐五代时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一时“人文之盛,莫盛于蜀”。
[南宋]末年,蒙古军大举入川,四川军民顽强抵抗,战乱长达数十年。元朝统一后,于1286年设置四川行省。至明代,史书称:蜀王朱椿治蜀,“独以礼教守西陲”,“蜀人由此安业,日益殷富”。四川人才又过了些安宁日子。
[明末],张献忠率军纵横四川,于成都建立大西国。天下大乱,百姓惨死。清兵南下入川,吴三桂叛军杀掠,四川80多年都在兵火之中,人口锐减,田地荒芜。至清代康熙24年(1685年),四川只有9万余人。地广人稀,朝廷不得不从湖北、湖南、陕西、福建、广东等省移民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到干隆元年(1736年)四川人口增至325万,生产日渐恢复。至清代中叶,四川经济繁荣胜于历代,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一,天府之国,又天下艳羡。
民国初年,四川军阀割据,混战不休。直至1933年,刘湘始统一全川,但百姓仍民不聊生。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政府至重庆,称为“陪都”。故当时共产党的《新华日报》说:四川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为中国民族复兴作出卓绝贡献。
1950年后,国民党政府垮台,新中国成立。几多风雨,几多春秋。直到史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简称“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人口最多的四川动荡混乱、天下之冠;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武斗,连毛泽东夫人江青也承认是“全国出名”……。可以这样讲:四川是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缩影,了解了四川的文革风貌,也就基本了解了中国的文革运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承认:“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场大内乱席卷神州,当年文化大革命中的四川究竟是怎么样呢?
这就是本书内容,留下那个时代鲜活、真实画面,让后人评说。
下面是《文化大革命高潮中的四川》中部分目录:
第一篇 文化大革命之前
第1章“文化大革命”前的中国和四川(1950~1965年)
1.建国之初成就辉煌
2.1949年后几次政治运动概况
(一)政治“运动”不断
(二)四川几次政治运动概况
3.四川“大跃进”的神话与现实
(一)毛泽东视察红光公社后的农业“大跃进”
(二)“象精猪”、全国现场会和跃进大牧场
(三)“钢铁元帅”升帐
(四)吃大锅饭的公共食堂
(五)“大跃进”灾难性恶果
4.越演越烈的“阶级斗争”运动
(一)“反右倾”运动
(二)“四清”运动
5.附表: 文化大革命前夕西南局、四川省、市、县部分主要领导人成员表
第二篇 文化大革命初期日趋激烈的“大批判”
第2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1962~1966-5月)
1.毛泽东亲自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
(一)毛泽东独断专行
(二)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三)彭真的“二月汇报提纲”和江青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四)从对彭、罗、陆、杨和“三家村”的批判到《5·16通知》
2.文化大革命前夜的四川(1965年~1966年5月)
(一)四川最高级领导人李井泉情况
(二)彭真来四川
第3章 文艺领域“大批判”高潮的掀起 (1965~1966-10月)
1.《5·16通知》下达后四川的行动(1966-5月~6月)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二)李井泉布置运动
2.“文化大革命”初期四川省委认为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正确的
3.对报刊、小说、电影戏剧、音乐等批判
(一)报纸文章横遭批判
(二)《红岩》等小说都成毒草
(三)戏剧、电影、音乐等方面都难逃厄 运
4.对张黎群、李伏伽、李亚群、马识途、沙汀等所谓“黑帮”的批判
5.对李亚群、马识途、沙汀三人“划线定帮”的大批判升级
6.文艺领域批判矛头对准了李井泉、杜心源等高级干部
7.沙汀等所谓“黑帮”的结局和昭觉寺文化大革命临时监狱
第4章 文化大革命初期“打击一大片”的严重混乱局面 (1966-2月~10月)
1.四川领导人布置“普遍揭发、大搞批判”
2.教师等知识分子饱受苦难
3.令人恐怖的“打击一大片”
(一)国家机关干部中“打击一大片”的严重后果
(二)令人惊心的“打击一大片”数字统计
4.“打击一大片”的作法加剧了“造反”
5.千奇百怪荒唐可笑的罗织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