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易可情|查看: 26986|回复: 97
[人像]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女兵

 [复制链接]
 白羽衣 发表于: 2005-7-19 14:27:51|显示全部楼层
感珠海9·16案

乍听丑剧演青楼,贱客寻欢辱九州。华夏万民哀国耻,衣冠淫海竞风流。前仇未报添新恨,兽性难驯复旧游。莫想七擒还七纵,倭夷不杀愤难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9 17:58:17编辑过]
 求正 发表于: 2005-7-21 08:20:43|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电脑几天不能上网,推迟了消息的收集,万分感谢楼上的信息,我好像在新华书店看到过本书,谢谢,今天去看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铁木小平 发表于: 2005-7-31 11:44:5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转帖]冯玉祥宣传抗日在牛华

乐山日报讯
  7月28日,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从成都致电并致信本报,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她当年亲身经历冯玉祥将军来到乐山五通桥牛华镇进行抗日宣传的往事,愤怒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号召年轻一代一定要牢记血泪历史,建设强大祖国,构建和谐奔小康。

  老人名叫邱群,原是峨眉电影制片厂职工,退休后她随子女到成都居住。提及那血与火、痛与怒的日子,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朋友,多少人流落街头无家可归,老人显得格外的痛心和愤怒。她说,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高举抗日大旗,带领中华儿女赶走侵略者,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老人回忆说,1937年冬天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来到牛华镇进行抗日宣传,当时她还是一名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只见冯玉祥站在牛华川主庙戏台前的大黄葛树树台上,身材微胖,圆平头,身上穿着一件蓝色粗布马褂加长袍棉衣,脚穿布鞋,戏台周围挤满了闻讯赶来的群众,她挤到了第一排,仰头看着冯将军神采飞扬的演讲。冯将军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本人发动卢沟桥事变,侵略强占我国国土,要抗日救国,就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抗击侵略者”聆听演讲的学生在冯将军演讲完后,举着旗子上街游行。他们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唱起“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等歌曲,在小镇上掀起抗日热潮。冯将军宣传演讲后,牛华各界群众纷纷行动,参加抗日救国,母送子,妻送夫,感人场面不胜枚举。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共有300万四川儿女出川抗战,有64万多人在战场上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状况之惨烈,在全国无出其右。虽然在这其中,究竟有多少乐山儿女在冯玉祥等抗日领袖的鼓动下奔赴前线、血洒疆场,如今已无从统计,但英烈们用生命谱就的壮歌,却在巴蜀山川、嘉州大地久久传唱。
 兰若 发表于: 2005-7-31 14:19:14|显示全部楼层
坐沙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袁秀萍 发表于: 2005-7-31 21:12:28|显示全部楼层
乐山五通桥牛华镇还有这样一段光荣历史啊,值得骄傲.
 yycj 发表于: 2005-8-6 10:01:44|显示全部楼层
从现在直到9月中上旬,全国将逐渐进入抗战纪念高潮

谢谢影像网的爱国义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晓语晨锋 发表于: 2005-8-6 16:27:12|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大展,一大创举!
 清心花茶 发表于: 2005-8-8 22:19:11|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何晓 发表于: 2005-8-10 11:52:18|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抗日文学碑屹立太行山下 中韩两国作家联袂揭碑

5日,太行山环抱中的石家庄元氏县黑水河乡胡家庄村,中韩两国作家共同为两位朝鲜作家金学铁和金史良的“抗日文学碑”揭幕。
两块青灰色花岗岩石分别树立在广场两边,上面刻着“金学铁抗日文学碑”和“金史良抗日文学碑”的碑文。中间的石碑上铭刻着当年的战斗情景:“1941年12月12日拂晓,日军突袭了胡家庄。幽暗的山谷,狼藉的枪声。那天,朝鲜义勇军四名战士和营救他们的八路军十二青年在此献出年轻的生命。”

韩国实践文学社金永显社长表示,64年前这里是朝鲜义勇军和中国军队共同浴血奋战的地方,现在我们就是战友和同志。今天我们追忆那段历史,就是要让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希望以后更多的韩国人能来这里参观。胡家庄小学学生,齐声高唱了《朝鲜义勇军追悼歌》,韩国作家朗诵了专门创作的祝诗《啊,太行山》。金学铁文学研究会向韩国代表团赠送了书籍,金永显等十二位韩国友人被胡家庄村委会授予“名誉村民”称号。

胡家庄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抗日战场的旧址,村民胡国辰家就曾经接待过朝鲜义勇军的战士们。他说:“我父亲经常跟我说当年朝鲜义勇军的事迹。他们和百姓同吃同住,那年冬天,我家屋里睡不下那么多人,他们就睡在院子里,三四个人盖一床被子。乡亲们知道后,纷纷拿出自家被子给他们盖。1941年12月12日,朝鲜义勇军为保护村民,有四位战士牺牲了,全村人们都感到十分痛心。”

在参观完胡家庄后,韩国和延边作家专程到赞皇,为长眠在那里的四位朝鲜义勇军战士扫墓。

文学感召下的民族共同纪念──专访铁凝、金永显

两位朝鲜作家的抗日文学碑,从昨天起就静静地竖立在太行山下,"抗日"、"文学",这两个深具河北特色的名词,对所有被侵略民族都有着共通性。遭受侵略让不同的民族有着共同的伤害和灾难,而文学又把民族之间的美好情感相连。战斗的青春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血和勇气,还有关乎人类美好正义情感的文学,他们与青山相伴。当我们重新提起金学铁与金史良的时候,中韩两国作家把他们看成是共同的民族文学财富,虽然他们一个加入了中国籍一个是朝鲜人。

铁凝:抗战文学不是应景文学

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是在今年4月份了解金学铁、金史良的事迹的,由于这两位作家的故去和译成汉语的作品较少,造成了我们与他们的作品在沟通上的缺乏,和对他们本人认知的空白,"所幸我们现在知道了,是文学作品把我们和过去老一辈作家拉近。河北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付出了巨大代价,这块土地上的作家们不管来自哪里,在耳濡目染中都积累了深厚的体验。"这种体验滋生了一批批优秀的抗战文学作品,铁凝认为文学力量与作家精神已经成为了独特的情感,延续至今并深远下去。

作家们一手执笔一手拿枪的时代已经远离。有韩国记者在采访铁凝时很好奇金学铁与金史良,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作家为什么有超乎常人的斗志,铁凝说在面临民族灾难的时候,作家有多种方式表达情感,躲进书斋与冲锋战场都是真实情感的表达。"只是我不能确定,如果有侵略者再侵犯我们的国家与民族的时候,我能不能像他们那么英勇。但我必须放下手中的笔,去勇敢面对。"铁凝谈起这个远离现实,但又拷问作家内心的问题时,很真诚地表达。

就在全世界人民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刻,"这两个作家被提起,被重视,最能体现出作家个体的民族感情,勇气,和在关键时刻的取舍。能够让我们看到一种正义、美好的情怀。"铁凝认为抗战文学不是应景文学,关于抗战的纪念也不是一天一年的事情,我们应该记住的是作家和作品在剥去纪念外衣之后的美好情感。

金永显:从文学的角度追寻他们的足迹

金永显是韩国民族文学作家会议议长兼韩国实践文学社社长,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是著名小说家,由于他的作品没有在中国出版过,所以韩国的评论家介绍说,金永显的作品主要描写民族运动,有宏大的历史背景,是一名卓有成就的左翼作家。他对这次来河北心存敬意。

采访金永显的时候,首先好奇的就是为什么他会选择河北?他简短描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抗战过程中,朝鲜义勇军和八路军在中国***领导下共同抗击日寇,朝鲜义勇军大多为在日本留过学的知识分子,他们用懂日文的优势开展对敌人的瓦解工作,引起了日军的仇恨。于1941年12月12日拂晓时分包围胡家庄,突袭朝鲜义勇军。在突围过程中,四名朝鲜义勇军牺牲,两名被俘,来解围的八路军战士也牺牲了12名。金学铁在这场战役中身负重伤,被俘押送到日本监狱。在他后来的文字中都反映了这方面的经历,在韩国出版发行后拥有广大读者。所以韩国作家们都急切想来看看金学铁曾经战斗过的这片土地,从文学的角度追寻先人的足迹。

金永显希望这次来访纪念能够在韩国引起重视,让越来越多的韩国人知道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把当时超越国界共同抗议非正义战争的历史珍藏,通过他们的事迹来纪念缅怀,并教育后人。"金永显从文学之外的角度谈论了这次活动的意义。

背景

1938年10月,由以朝鲜民族革命党为主体的朝鲜民族战线联盟于武汉创建了朝鲜义勇军,参加对日作战。此后,中国***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大批朝鲜青年。1941年,朝鲜义勇军分四批北渡黄河,进入华北敌后根据地。东北、华北等地的朝鲜侨民也纷纷投奔敌后抗日根据地。

金学铁生于1916年,193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早年在上海从事反日地下活动。同年在中国武汉参与组建朝鲜抗日义勇队,并参加了艰苦卓绝的太行山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8月加入中国***。1941年与日军交战中腿部负重伤,被押送日本,以政治犯被判十年徒刑。由于在监狱里拒绝写悔改书,受伤的腿3年多未与治疗,导致左下肢被切断。

1945年日本投降后,金学铁获释,开始了创作生涯,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蜈蚣》。1951年1月-1952年10月在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从事创作活动。在金学铁65岁高龄时,他以极大的激情连续写出了长篇小说《激情时代》、《诉说吧,海兰江》等众多优秀文学作品。2001年9月去世。

金学铁是国内第一个朝鲜文长篇小说的作者,同时用丰富的文学实践首次开创中国朝鲜族文字的杂文领域,继承鲁迅文学的传统,将之化为朝鲜族文学的灵和肉。他还是最早用朝鲜文翻译鲁迅作品和丁玲著作的作家。

金史良原名金时昌,朝鲜平壤出生。1945年投奔延安参加朝鲜独立同盟领导的朝鲜义勇军,写下了以朝鲜义勇军英勇史诗为内容的长篇纪行《驽马万里》,日本投降后回朝鲜。解放后,金史良以在太行山地区的生活和斗争的经历为素材写出《蝴蝶》剧本。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以从军作家南下,传说在络东江前线战死或在人民军后退时因心脏病发作落伍而失去联络。
 韦建生 发表于: 2005-8-10 15:49:48|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转帖!

我们对这方面的东西,的确了解得太少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6:58,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