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888|回复: 11
 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27 17:26:22|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新闻] 台湾历史学家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在大陆出版

 [复制链接]
台湾历史学家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大陆出版 解读羌民几千年生存繁衍的状态
近日,台湾学者、历史学家王明珂的倾情力作《羌在汉藏之间》在大陆出版,这部羌族文化研究作品集十几年田野考察经验,解读羌民几千年生存繁衍的状态,在台湾学术界引起一致好评,在去年年初,进入了中华书局的出版流程。然而,就在即将付印的时候,5·12汶川地震发生了。因此书末便多了一篇沉痛的追记:“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北川,正是我多年来无数次进行田野考察的地区,希望能对救灾有所帮助。然而,我的绵薄之力,无法阻止惨剧的发生和延续。对我而言,如此熟悉的地方、亲近的民众,遭到自然灾害如此摧残而我竟无能为力,是最让我为‘学术’与‘学者’感到可悲的。”
“十几年前我初入羌族地区时,一回与羌族朋友们在汶川聚饮,酒酣耳热之际,我突发豪语:‘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羌族!’换来羌族朋友们热切回应:‘大家为羌族干杯!’这几天,这样的声音时时在耳边响起。哀恸之际,不能尽言……”在地震的最初几天,灾区的老友失去音信,《羌在汉藏之间》在大陆出版加剧了王明珂的悲痛,但同时寄望这本对川西羌族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书,能让世人多了解羌族。汶川地震之后,很多人才惊觉还没来得及对羌族文化进行系统整理,因此这本书又成了些许慰藉。
王明珂在哈佛大学念博士的时候,修的是人类学的课程,1994年,他第一次踏入羌族地区,1995年,他开始正式到羌族地区作研究。“我从多声的历史角度去作研究。历史不是只有一种声音,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羌族地区做研究的时候,不像传统的人类学家那样呆在一个所谓最典型的羌族村子,我要跑很多地方,听不同的故事,观察不同的文化。”他说。
在当地,他得到了很多羌族朋友的帮助,与他志同道合,结伴而行。“上世纪90年代初,羌族知识分子有一个团队,有的是学校的老师,有的是地方志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对羌族文化的保存、采集非常感兴趣,我们就变成了工作伙伴。”在这种情形之下,他的接触面也逐渐拓宽。不过,穷山僻野里的艰辛可想而知。“我们常常要从一条沟到另一条沟去,现在的走法就是从沟里走出来到沟口,到岷江的大道上,然后打个车到下一个沟口再进去,有时候要花上一天多,也不容易找到车。而羌族人爬山爬惯了,他们说不用这么麻烦,翻山过去,半天就行了。所以我好几次都‘上了当’。他们一提议我就说好,就翻过去吧。但是越过梁子真的是要十几个小时,非常辛苦。”他笑着说起当初的艰辛,“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很多的感情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00114320debb09c9a1bc14.jpg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郭建勋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郭建勋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郭建勋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郭建勋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郭建勋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郭建勋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羌族|主题: 61, 订阅: 0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27 17:26:4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对王明珂来说,田野研究的另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是,常常要与热情的羌族人喝白酒。他的羌族朋友有些学生在村寨里当乡小老师,对到访的老师很尊重,每次必喝白酒才尽兴。“有时候早餐就开始喝,而且你在这里吃早餐,常常他们的学生就在旁边等,等你吃完了把你拉到下一家去,吃第二顿早餐,又要喝酒,不喝不行。”当然,访谈也在喝酒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可以毫无阻隔地与羌族人聊当地的生活、文化,听他们讲当地的故事。

他刚去羌族地区的时候,大部分的村子用当地最土的水利方式发电。但艰苦之外,也可以看到村里人的团结、和睦。如果有一户人家办喜事,到了晚上,其他人家都会关掉自家的电,这样那户人家的电就比较亮。“电灯光亮很差的时候,他们也会互相开玩笑。比如,到别人家里去,看到灯光很暗,就说,你们家上面怎么挂了个‘红辣椒’?”他说,“这些被当成奇闻轶事的过去,现在讲起来都是蛮令人伤心的。但是我们真的有很多很美好的过去,让人非常感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27 17:27:0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汶川地震后

记挂羌民

再度进川

在赴北京的上一周,王明珂再次去了四川,除了那里尚有未竟的研究,他更是记挂还在蒙难的羌族朋友,甚至想给他们送去震前帮他们拍下的婚礼照片。然而大地震之后的四川余震连连,“我在成都托人去买车票,正好又有余震,那位朋友告诉我还是别去了,所以最终没能成行。”

见到记者,他还是不忘提到灾民的生活前景,也有很多个人的好提议。他说,为了抵抗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自1999年当地实行废耕还林,这是比较消极的做法,地震之后,好多山坡都松动了,现在更要有一些积极的作为,可以让这些在山里的羌族做植林护土的工作,又可以解决不愿意迁村的人的生计问题。“这个地方是个分裂带,但从另外一个意义来讲,又是一个植物、矿物、生物多元化的地带,在全世界来讲都非常罕见,哈佛大学的植物学家在十九世纪末就注意到这个地方的植物多元性,在这里收集了很多植物标本。所以这个地方很适宜变成一个自然生态与人文的保护区。当然所有这些都不应该是强制性的。”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27 17:27:21|显示全部楼层
对话王明珂──

羌族对中华民族形成

起到了很大作用

广州日报记者:边缘的羌族文化为何让您如此着迷?

王明珂:学术上有时候会有一种刻板的印象,好像一个民族只有一种典范文化。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在一个过程里面,我在羌族文化中看到非常珍贵的历史过程,以及所造成的文化现象,给我们很多启示。譬如说他们的碉楼、村寨的形式,都是过去的累积。好好地去了解这些村寨、碉楼所代表的意义,能够让我们更珍惜现在。那些房子建在险要的山上,紧紧地聚在一起,窗户很小,其实是外面开口小、里面开口大的喇叭状,这是因为他们想得到更多的阳光,又有点恐惧,要保护自己,最终变成这样。碉楼更是防卫的工具。所有这些告诉我们过去他们的村寨生活,资源竞争之下,人群与人群之间的暴力、恐惧。

广州日报记者:您的新作是一部羌族民族志,也讲了许多羌族与汉族、藏族之间互动的故事,您如何看待羌族族群身份的认同?

王明珂:以农耕为主的华夏人称西方牧羊人为“羌”,他们有一个逐渐汉化的过程,又有一个部分藏化的过程。从另外一个意义来讲,古老羌族的血液分散到了汉和藏,这对于我们去恢复这段历史,体认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费孝通先生说过,中国历史上,羌族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民族,一直在牺牲自己,用其血液来壮大别人。在地震之后我再想起费先生这句话,感受更深。

广州日报记者:各民族根深蒂固的认同感,给我们现代人什么启示?

王明珂:对羌族来讲,主观的民族认同是在近代才慢慢形成的。因为之前这些地方资源非常匮乏,造成小山沟彼此封闭,对外面的人非常防范。一个沟有一个沟的各自特点,但汉化和藏化的历程在那里还是有迹可寻,越靠近西方、北方的羌族,越像藏族,越靠近东方、南方的羌族,则越像汉族。汉、藏之间有个模糊的边缘,就是“羌”,羌族对于近代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不要以为一个民族就是一种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它就像一个千变万化的光谱一样。

广州日报记者:您在谈到“羌”的时候,常提到“边缘”这样的字眼,如何去理解?

王明珂:在汉族中,有羌族是炎帝后代的传说。在吐蕃(古藏人)的概念里,羌人住的地方叫“康”,也就是边区的意思。约自十二三世纪开始藏文书中出现所有吐蕃人皆出于“六兄弟”的故事,说是其中两个弟弟被驱逐到与大国(指中原王朝)接壤的地方,成为那儿原始部落人群的祖先。从这两个“历史”,可看出汉、藏都把这儿的人当作本民族的一部分,又视之为本民族的边缘。

广州日报记者:羌族人如何自我描述?

王明珂:羌族没有文字,主要靠口口相传。但我在每一条沟几乎都可以搜集到“兄弟故事”,它们有着类似的故事模式:如果一条沟里有三个寨子,当地人会告诉你,从前有三个兄弟,他们在这里建了三个寨子;如果问他五条沟是怎么来的,他会告诉你从前有五个兄弟……甚至到上世纪80年代,羌族的知识分子在解释阿坝白沟的历史时,也用了九个兄弟的故事。我后来了解到,这是一种古老历史的建构方式,也是一种历史心性。历史起源于“兄弟”,被疑为政治话语的“兄弟民族”其实有着很深沉的含义。

广州日报记者:口传毕竟是脆弱的,您如何看待羌族文化的传承?很多人担心羌族文化的未来,您担忧吗?

王明珂:地震之后,我也会有一些担忧,但只要文化认同仍然存在,很快将会恢复起来。对北川、汶川而言,大禹文化是他们非常自豪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27 17:27:41|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日报记者: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在地震之后更为凸显,您认为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王明珂:民族文化保护应该多元,带着比较开放的态度,而不是作一种典范文化的想象或架构。因为在一种典范文化的想象之下,你保护了一些东西,同时又失去了边缘的文化。有的人会认为,某个民族的稻草房最适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要保护那样的文化。这是很荒谬的想法,人家为什么不能享受一些比较现代的设施?

广州日报记者:有些专家认为这个地方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应该外迁,您认为可行吗?

王明珂:我并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一个地方适不适合人居住,不完全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还要看当地住民的主观感受。在大地震之前,这个地方本来就不是一个世外桃源,但他们为什么世世代代住在这里?他们的经济学不是追求最大的利益,而是追求最小的风险。外迁对他们来讲,会觉得整个生命掌握不住了。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29 22:00:44|显示全部楼层
寻羌  

www.thebeijingnews_com · 2008-6-28 10:11:10 · 源自: 新京报  
 汶川大地震,使得数以万计的生灵在大地的怒吼中丧生和残疾,无数的房屋倾塌。以汶川为中心的地震波及之处,北川、理县、茂县、松潘,是中华民族中古老的一支──羌族主要的居住地。仅有32万人口的羌族,在此次地震中损失了十分之一的人口。由于余震不断,众多居住在山寨的羌民必须迁移。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羌族文化的传承将面临一次重大的考验。台湾学者王明珂的《羌在汉藏之间》以人类学为切口,对川西羌族文化给予了充实的关照,并引发我们抢救与保护羌文化的议题,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存在,对中国是有极大贡献的。让我们一起认识羌族,认识羌族文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29 22:00:58|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台湾学者王明珂的著作《羌在汉藏之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作为一本历史人类学著作,本书作者以数年的田野考察和文献资料相结合进行研究,对羌民几千年生存繁衍状态作出了自己的解读。此书即将付印之时,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因此,本书也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就羌族文化的过往和流传,保护和繁衍以及作者对于羌族文化的接触及深厚感情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王明珂。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29 22:01:13|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不幸都冲着羌族来了

  新京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王明珂:很震惊、很悲伤。我没有办法相信,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这群人身上。前几天,我和一个羌族朋友联系,他很激动,说我们羌族人民这次损失了四分之一,他觉得,一切的不幸都是冲着羌族来的,我也感觉非常难过。

  新京报:地震对于羌族文化最大的破坏是什么?

  王明珂:生活。如果从这个观念来讲,对于羌族文化最大的破坏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地震以后造成的迁村。不要说迁到外面的县,或者外面的省,只要从山上迁到河坝,整个文化都会改变。

  比如羌族服装。羌族女孩的衣服,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这些衣服绣得很漂亮,每一条沟,每一个寨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差别。这种由女孩子的衣服造成的区分,是在这个深山里面生活的必要。你是哪个寨子的,是哪一辈的,用服装区分开来。迁出来之后,三个寨子可能在一起了,他们和外面的人接触也多了,这种差别就会消失。第二,她经常接触外面的人,她就觉得不好意思穿这种很特别的衣服。就有可能和羌族男性一样,穿和外面的人一样的衣服。因为羌族男性经常在外面跑,在这种情形下,这种服装有可能消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29 22:01:24|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和迁移不是对立的

  新京报:灾难过后,保护羌族文化成了当务之急,在你看来,羌族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王明珂: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一类是文化遗产,就是说已经过去的和将要过去的,我们要抢救、保存。另外一种是活生生的文化。这种活生生的文化在地震灾害之后,慢慢也会成为过去。比如,山神崇拜、神树林崇拜,如果他们还住在这条沟里,这些文化将继续存在。如果迁出来之后,生活环境变了,那么这些又将变成文化遗产,就必须用其他方式来保护。原则上,我认为,保存一个文化,不能干涉一群人追求更好生活的期望。不能说为了保存原生态,一定要让人家住在茅草房、石头房里。

  新京报:灾区重建,要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你有什么建议?

  王明珂:我觉得,有些寨子如果毁坏不太严重,即使人迁下来了,也要把这些寨子恢复,把它加固,做好,当做一种过去的遗存。原来羌族各个地方的知识分子收集了不少的文物,这都是他们的文化遗产。在整个的抢救与发掘中,应当小心,尽量把它复原起来。据我所知,很多羌族知识分子,甚至个人都很热心本民族的文化,他们手头收集了很多资料,但是困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没有把它数字化,更不必说出版。

  新京报:灾后你有重返羌区的计划吗?

  王明珂:有,我想去看看以前多次去打扰的主人怎么样。茂县、汶川、北川都有。我也在担心清片河和白草河的中上游。我很担心重建之后,白草河这边的寨子很孤立。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29 22:01:40|显示全部楼层
羌文化遗产的种类

  新京报:除了前面说过的建筑和服装等物质文化遗产之外,对于羌族人而言,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王明珂:就是释比(汉语叫端公)经文。上坛经和下坛经。羌族知识分子收集了好多年,他们也在做译解。

  新京报:这些经文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王明珂:有的跟天地开辟有关,有些和驱鬼有关。由于羌族没有文字,这些经文都是羌人口口相传,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羌族知识分子已经开始找一些老的释比,把这些经文录下来,我手上也有好几盘。

  新京报:每个寨子都有释比吗?

  王明珂:过去每个寨子几乎都有自己的释比,后来有些寨子就没有了。有些“法力”强的释比,附近的寨子都会请。大部分释比在上世纪90年代就消失了。有些释比很久没有“作法”,经文也不是很熟了。最完整的是茂县萝卜寨旁边一个寨子的老释比,他在上世纪80年代录下来的,我手上这个录音可能就是这个版本。

  新京报:在你的印象中,羌族还有哪些比较特殊的东西?

  王明珂:有好多东西要继续收集,有些东西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比如他们有一种“算手卦”,就是在一截一截的手指头上画一些符号来算卦。以前我一个朋友的大哥会,很可惜我当时没有收集起来,不知道他大哥在不在了。

  在羌族的猎人中间,还有一种“黑山法”。这种“黑山法”是打猎的人做的一种法,一般人觉得这个法不好,会把动物赶尽杀绝。简单地讲,就是打猎者念起一种经文,整个山就变黑了,只有一个地方是亮的。所以獐子等动物会往那边跑。而那边就是猎人设陷阱的地方。但是他们说,只有最糟糕的猎人才会做“黑山法”,用“黑山法”的人会绝子绝孙。我到处听人讲“黑山法”,但是没见到哪个人会。后来在理县听到一个农民念了一小段出来,我再让他念,说我要录音的时候,他就不肯念了。

  新京报:你收集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传说吧?

  王明珂:当然。有一个羌族老师跟着我跑了好几年,看着我收集了几百个羌族民间传说和故事。他说,你这样一个个让人讲多麻烦,后来,他一次拿给我厚厚的一叠纸。他说,自己的学生都是从山沟沟里面来的,自己给了两个班级的学生每人发了几张纸,让学生一人写了一个故事给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12:56,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