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桅子分为两类,一类是林立于古驿道两旁的柱形石雕(生殖柱),在灵应岩和各幅射点上共有2000余根;另一类是刻在石壁上成群的壁刻,在灵应岩和各幅射点上共有4000余根(现保存完好)。石桅子从清代咸丰至民国各年代都有,规模宏大,形态逼真,石桅子上“求子得灵”、“为生子”、“祈福”等字样依稀可辩,表达了当地人生子续后的强烈愿望,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男根圣地”。由于50年代的“反封建”运动,加上时间的流逝、石料的物理风化,当地的生殖图腾文化遗址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亟待人们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 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当地仍还有少量的信奉者,只不过他们的信仰方式和目的发生了变化。他们有的在现存的“石桅”上进行供奉,有的则用木头雕成“桅子”膜拜,而目的也不单祈求生子,还有祈福消灾。 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一项研究成果透露,在綦江发现的汉代崖墓及出土文物显示,其上的众多线纹与现今傣族的文身惊人相似,目前国内只有云南傣族和綦江中峰发现有崇拜男性生殖器的习俗。种种迹象表明,中峰很可能是云南傣族文化的发祥地。但距今数百年如此大规模的“石桅子”究竟为何族人所立,这一习俗到底如何兴起、最早兴于何年,这些都还是未解之谜。 中峰的生殖图腾是战争的产物,是母系社会结束的标志,也是旧时重男轻女社会现象的实证,它以其雄壮、挺拔、灵验而享誉盛名,它因为恢宏、罕见、奇特而闻名全国乃至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