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8486|回复: 13
 1熊猫
 彭雄 发表于: 2006-12-3 13:17:2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文物] 成都最后的古籍书店

 [复制链接]
  我很遗憾的告诉你,成都没有古籍书店了。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物质诱惑,可多数人还是不清楚自已真正需要什么。纵使能极视听之娱乐,尽感官之享受,往往还是心浮气燥,欲壑难填。友人每每论及此等心疾,余皆出一偏方,曰:焚香净手翻古书。此语一出,众大笑,群起反驳:说的蛮容易,请问到哪里去找古书?找哪一类书籍?至少有一半的古文字都不认识,更不要说高深的内容了。天哪!我真的忘了,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近三十年的“真空地带”,那可是整整一代人啊!在那个“革命”的岁月里,“革命群众”恨不得把世上的一切“毒草”一把火烧尽,管你是宋版元版,管你是精抄毛抄,管你是麻纸棉纸,烧起来一样火光冲天。然而,同样是纸品印刷物,印刷的内容不同,命运就截然不同,当时“毛选”、“语录”、“指示”、“讲话”时时被人们捧在心窝里,举在头顶上,哪怕是弄赃一页,损毁一册,都有杀身之祸。(传某某因将有毛泽东头像的旧报纸贴在床板上而得“现行反革命罪”者)

新华书店,文化大革命后期改为古籍书店,现为中山广场新华书店,文化大革命后期改为古籍书店,现为中山广场
地点春熙路·锦江区·成都
时间:1960年代

  古籍不能再生,失去也就永远失去了。我敬佩有一位从“破四旧”的火堆中抢出一部宋版《资治通鉴》的勇士,我想那场面一定是很悲壮的。今天的人大都看今天的书,读今天的报,你走遍大街小巷也找不到一家古籍书店。为什么呢?都市是各种信息高度聚焦的地方,各种媒体让人目不遐接,此其一;其二,今天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们为生计而匆忙奔波,哪有闲心去咬文嚼字、摇头晃脑?其三,不要说宋版元版,市面上很难见到,明版清版在有些城市的古籍书店里标出吓人的天价,让一个普通职工用一年的总收入去买“半部《论语》”,可能他连家都没法治理;其四,货源极有限。古书不像其他可再生商品,机器一开,货源滚滚而来,永远也卖不完,而且质量、功能越来越先进,价格越来越便宜。古籍正好相反,是卖一本少一本,越卖越贵。对珍贵的“孤本”来说,世界再大,仅此一册。这生意真是无法做。
  过去成都有一位读书人偏不信邪,他叫江功举,上世纪90年代,他在成都市春熙路新华书店四楼租了一个角落,开了一片“成都古籍书店”。开了幾年总结了一句话:“少数有钱人不买书,多数读书人没有钱”。特别象笔者这样的穷朋友,过分的讨价还价有时还真伤面子。谁叫自已曩中羞涩又食古不化呢?正当江先生的生意逐渐走上正轨,聚集了一批爱家藏家,可2003年7月底,忽被店方告之整个新华书店大楼将另作他用,一切经营合同立即终止!用江先生的话说是:“百米赛跑,突然跌倒,突然死亡。”这一切太突然了,连考虑的时间都没有,就开始作手清理、打包、撤走所有数千册古书,那场面也很悲壮。江先生紧急通知了许多书友,以最优惠的价格出让所有古籍,这下读书人的“机会”来了,在我们的一再砍价下,最低让到标价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买书者个个喜笑颜开,唯老江在一旁叹息。抱回书来细细一想,说是给老江“解决遗留问题”,难道就没有一点趁人之危,落井下石之嫌吗?
  几天后,成都最后一家古籍书店消失了。
几天后,成都最后一家古籍书店消失了几天后,成都最后一家古籍书店消失了
笔者与江功举先生在成都古籍书店最后的美好时光留影笔者与江功举先生在成都古籍书店最后的美好时光留影
你能找到古籍书店吗?谁还能想象这里曾是古籍书店?千年文明敌不过洋快餐啊你能找到古籍书店吗?谁还能想象这里曾是古籍书店?千年文明敌不过洋快餐啊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彭雄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彭雄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彭雄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彭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彭雄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彭雄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leikang 发表于: 2006-12-3 13:58:09|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楼主错矣!你的说法有问题,你的朋友赵明在成都市武成大街新巷子14号(总店)和文殊坊社区(北门店)开的“全蜀艺文史书局”,不就是古籍书店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彭雄 发表于: 2006-12-6 09:12:1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对,有点概念错误,应是指国营古籍书店.
 踏雪无痕 发表于: 2006-12-8 14:46:12|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和90年代初是古籍书店的黄金时期,那时候学生时代,逛古籍书店是我的一大享受,在那里买了不少的古典小说和文史资料,可惜不能时光倒流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向明月 发表于: 2006-12-10 09:58:45|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年,经常逛春熙路古籍书店──改造前在铜像前有一处。改造后就是洋快餐那里。新版的古经典很多。打折书也很多。
  现在那儿没有这家书店了,还真不习惯…….
 楼主|彭雄 发表于: 2006-12-23 18:19:50|显示全部楼层

情系成都旧书摊

  文人学者,大都有淘书癖,大都有淘旧书的经历。他们闲暇时逛旧书摊,翻翻检检,一切乐在淘中。或有不经意间获得意外的惊喜,真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或欣慕已久的奇书秘籍赫然躺在面前的灰尘中,那感觉令人久久不能自已;或好书善本售价低廉得让人喜不自禁……淘书、藏书、读书、著书成了文人生活的重心。旧书摊呵!你是文人真正意义上的金矿。

  我们应该感谢成都一帮做旧书生意的朋友,过去你漫步成都的大街小巷,不时便可见一兩处旧书摊上他们的身影,他们大多数人经历过摆地摊之艰辛∶从猛追湾到九眼桥头,从二仙庵到草堂花鸟市场,或是在五块石市场,或是在府青路立交桥下,或是在送仙桥旁┅┅与其说他们象游击队员一样,打一枪换个地方,转战南北,不如说他们被城市管理人员东追西赶,无处安身。说实话,风吹雨打、风餐露宿,吃点苦不算什么,让人揪心的是,可能随时被那些凶神恶煞的城管队员撵得鸡飞狗跳的。记得十年前的一个傍晚,在九眼桥头地摊上淘旧书,数十家旧书摊沿桥头一字摊开,甚是壮观(四川大学及附近高等学校的师生常在此地淘书),突然有人高喊:“黑猫来了!”,猛然间,书贩们闻风而动,收拾动作之快就象在变魔术,几分钟后一个若大的旧书摊市迅速分解、消失。这时,城管监察大队的车子刚好也开到了,那些队员头带大盖帽,身着黑色的制服,一排金光闪闪的扣子晃人眼,成都人形象的称他们为“黑猫警长”。有一两个不走运的,动作稍为慢了点,被当场逮住,除全部没收其书籍外,还要罚款。那时我年轻气盛,上前为他们说了一句公道话──“他们至少也有劳动和生存的权力嘛!”──立刻招来“黑猫警长”们的一顿围攻,险些祸从口出,脱不了手。

  今天,你在街边巷头已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书摊,他们一直被社会“规范着” 、驱赶着,从一处赶往另一处。大约前年,有十来家旧书商,分别在草堂寺北大门租下部分古玩市场的门面,刚刚歇了一口气,以为就此扎下根,可以免去被逐被罚之灾,终了顶风淋雨之苦,能在这十来个平方简陋的房子里放下几个平静的书架。没想到,他们刚刚走上正路,刚刚聚集起一批新老读者,忽接市场管委会通知∶市场只经营古玩字画,所有的旧书店一律搬出。这时,“陶书斋”在市场内已发展成三个辅面,当年市场不景气,“陶书斋”老板蒋德森,号召十几位做旧书生意的朋友来此地方发展,渐渐带动了市场人气。现在铺子俏了,市管会想增加租金,于是,市管会找来一个现成的理由:“规范市场,统一经营” ,勒令旧书店“统统搬出,此处只能经营古玩艺术品!”老蒋脾气大,为此吵了不少,甚至搬来记者、律师。怎奈胳膊搬不过大腿,旧书店只好纷纷搬走了。

  后来,这十来家旧书铺悉数搬到了梨花街“皇城公寓”楼下,此地正处市中心,前面是一大片卖服装的店铺,穿过几个巷道,豁突开朗,就象别有洞天的桃花源,数十家字画廊,十数家旧书店就藏在里面,有老何的巴蜀书社、老蒋的“淘书斋” 、老江的“弘文堂” 、陶柏龄先生与何先生及小罗共同开的“三友书屋”等等。全都是熟面孔、老朋友。这里离我家也近多了,闲来无事,隔三差五的来逛逛,这家坐坐,那家看看,真是难得的人生乐事啊!

  唉!莫高兴得太早了!这种乐事也不会很久的,一打听到这个市场没有办任何证照,可以说是“非法的”,至少也是一个临时的。果然,几个月就撤除了。

  古人说:“乱世米棉金银,盛世典章文物”,真不知道,这些旧书典籍何时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家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彭雄 发表于: 2007-4-24 09:46:36|显示全部楼层

情系成都旧书店

  淘书斋老板蒋先生,一位很懂书且精明的旧书商。指着一卷残经对笔者说:“这是我的镇店之宝”。笔者一看,确实稀罕之物,此经名《太上洞玄灵宝上玉皇本行集经》,卷本长180cm、宽18cm,蒙古太宗九年(1237)开雕,1244年前后完成,由道士宋德方、秦志安主持刻印,数十年后,大约1281年前后经版和经书都毁了。现存世数种,皆为残卷,如国家图书馆藏有一种《太清风露经》一卷(《道藏提要》可查书目)。
  另一残卷曾在2002年中鸿信秋拍会上露面,名为《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标价3万-5万,成交价为46200元,当然,今天远不止这个价。
  四川省图书批发市场四楼营业厅,数十个玻璃展柜一字排开,里面陈列着古籍珍本、抄本秘籍、金石碑帖、旧报画册。两边是由数十个书柜组成的书墙,数千册线装书,琳琅满目,纸香扑鼻,令人顿感时空转换,勾引出些许思古幽情。这儿就是“淘书斋”,占地三百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堪称西南地区之首。这里很清静,只闻到满楼的书香,书香可以醉人,其实那股静穆的气氛也可以醉,你可以不买,但不妨看看。
  一部光绪版《二十四史》占据着整整一个书柜,象个老者在讲述上下五千年的国运兴衰;另一个书柜里静躺着四个伟人:1947年太岳新华书店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五卷本、1940年出版的马克思《资本论》三卷本、中国出版社民国三十年(1941)7月初版《斯大林选集》五卷本以及1949年11月解放社初版《列宁选集》精装六卷本。
  古籍线装书,笔者并不少见,所以笔者提出要看点有特色和稀罕之物,淘书斋老板蒋先生笑了:“有、有、慢慢来。这一书柜全是抄本、稿本。”笔者一看,眼睛顿亮,这里静静躺着聊城海源阁扬以增抄本《溧阳史礼堂先生论文》十九则;候宝林先生相声手稿《大娶亲》等数种;清新阳朱尚宾鸿逵稿本《小云谷诗抄》(新修《江苏艺文志》著录已佚)。更有众多签名本,如赵景深著《明清传奇选》(中国青年1957年11月初版)赠刘大杰教授;峻青著《黎明的河边》(人民文学(1978年8月二版一印赠扬恬、黎坚);唐弢签名铃印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1版5印);蜀中张善子、张大千兄弟画册张氏兄弟签名本(民国24年11月集粹山房出版);民国二十二年郑振铎赠叶圣陶,郑氏辑刊《清人杂剧初集》;容庚赠启功《倪瓒画文著录及其伪作》(《岭南学报》八卷二期油印本);启功批注的《中国文学教材(讲议)》油印本等等。另有两大书柜全为金石碑帖,其中主要的有明拓名家藏欧阳询《九成宫》;清拓《 爨龙颜碑》;唐玄宗御笔书《鄎国长公主碑》拓本;干隆内府拓本《兰亭八柱》等等。
  据蒋先生介绍,古籍书柜排列是按四库分目为经、史、子、集。从明代到民国的古籍刻本、抄本、稿本、石印本、铅印本不胜枚举。天下爱书之士,可谓有福了。因为这些历经了千百年劫难的古书,今天仍在成都的“淘书斋”书柜里静静地等着你,就看是否与你有缘了。古人说:“寒可无衣,饥可无食,病可无药,但不可一日无书”。清代的曾钊虽家徒四壁,独以坐拥架上万卷书城为乐,他甚至说:无聊时即使翻翻古人的书目,亦自快意。如此痴迷。真正爱书、知书、懂书、惜书之士也。古语云:天下莫秽于敛财,莫雅于聚书,于今浮燥社会,“淘书斋”真可谓高人雅士之洞天福地也。
 耿纪朋 发表于: 2007-8-13 23:40:21|显示全部楼层
改天去拜会一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陈稻心 发表于: 2007-10-2 11:55:40|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的旧书摊

作者: 瞿 敏

  成都的旧书业历史悠久,有了书就有了旧书交易。书用过了,不用了,弃之可惜,于是,旧书的转让买卖也就应运而生,这中间,有私人之间交易的,而主要则是通过旧书商进行交易。

  从现有材料看,成都最早的旧书摊出现在清光绪年间。傅樵村在《成都通览》“成都之夜市”中说:“夜市在东大街、西大街,上自城守衙门起,下至盐市口止,百物萃集,游人众多……鱼市口至盐市口,售鲜花、旧书……为多。黄昏时起,二更后散……夜市均地摊。”囿于材料,详尽的情况是较难查考了,不过我们从这段文字中,至少可以得出,在光绪年间,成都售卖旧书的摊点不会少,生意也还不坏。

  经营旧书摊的业主成份较复杂。摆书摊卖古旧书,所需本金不多,一般斗把米的本钱就可开张,且不纳税,能基本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所以,一些失业的公务员、教师、知识分子等都摆起了书摊。如民国初年在成都摆旧书摊的薛志泽原是成都《蜀报》的记者,张贵林原来是邮递员,胡俊哲原来是小学教师。

  抗战爆发后,四川成为大后方。大批学校、文化机关和知识分子内迁四川,对书籍的需求大量增加,但受战争影响,新书供给不上。因此,成都的旧书业在抗战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其黄金时代。

  成都的旧书店在1937年前不过五六十户,抗战开始后增加了一倍,夜市上的旧书摊增加则更多。夜市从马玉龙(现在的中草医医院)延至春熙路,不单是卖书的,也有卖旧货的,分散不集中。

  1939年6月,日机轰炸成都市中心,盐市口一带街巷尽成瓦砾废墟。之后,旧书商任正学、许德根几个人发起,三十余户旧书摊贩自力更生出入出工具,把交通路靠南一端平整出来,将旧书夜市集中在那里,两边摆摊,中间过人。在那里的旧书摊约有三四十个,每天下午五点左右摆摊,打二更后(约十点过)收摊。因为旧书集中,买主也由少到多,生意渐渐好起来。继旧书夜市之后,其他行业如古玩玉器业、杂货业等,也迁来交通路摆夜市,接在旧书摊之后朝北发展。

  大约在1941年,交通路要修建房屋,警察派出所指定将夜市移到青年路。青年路上,旧书占了从顺城街到交通路口大半条街。摊数也增加到六七十个,新来的书商有李百叙、李子修、杨明钦、彭明鉴、黄猷龙等人。当时的摊贩没有什么组织,既不办营业执照,也无人收税,摊贩也没编什么组。

  青年路那时的铺户以蜀绣户居多,旧书摊贩都自行与铺户交涉在其门口摆摊。如果不牵电灯,一般不收摊子钱,寄放存书,有收钱的,也有不收钱的。同业之间比较自觉遵守秩序,互不侵扰,相处得较好。旧书摊比较大的是谢剑秋、胡俊哲、吕高平等。

  旧书摊的货源渠道比较广。主要是几个旧市场。当时成都有“大市”(会府),“小市”(大红土地庙街、小红土地庙街、新东门)等一些旧市场。这些市场每天早上开市以后,从全市东西南北以及郊区来赶市者(成都人称为“收荒匠”)络绎不绝,估衣旧货摊、担挤满市场,十分热闹。在这些摊、担上常有些古旧书出卖,其卖法是有的任你选择,有的论斤,有的论捆或论堆估价,这些书大部分由小本经营的夜市摊贩收购。能在夜市卖的书,就分门别类整理好,对破了的书还要修补整齐,拿到书摊上出售。收购的书中,有些是善本书和较珍贵的字画,业务水平低的摊贩,鉴别不出来,低价收进略有赚头就低价售出;有些商贩虽能识别,但受资金短少的限制,也不敢久存等买主,只好获取一定利润,卖给象新民书局这样一些古旧书店大户。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赚大钱。
 陈稻心 发表于: 2007-10-2 11:56:52|显示全部楼层
  摊贩们平常也抽空转大街小巷,碰上个别走街串巷的收荒匠,赶在荒市开市前收进一些书。在新书店购买特价书,待特价期一过,即按原价出售。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处没收的书,有些也被其内部人员盗卖给古旧书店、摊。
  当时的几个书摊还大量卖美国出版的旧书刊,如《生活》、《时代》、《企鹅丛书》之类。这些都是驻成都美国空军人员看过后随手抛弃了的,由机场工友成筐弄出来卖给旧书摊。去凤凰山飞机场收购的有李百叙弟兄及其他两人。李百叙弟兄俩搞这个卖买赚了钱,摊子也大了,又在提督街太平街口开了一家较大的租书店,并在广汉买了田。
  夜市上的书摊分新书、旧书摊和高摊、地摊等。高摊较少,地摊以旧书地摊最多,地摊摆设容易,几张废报纸往地上一铺,点上一支蜡烛就行了。旧书摊有坐商兼夜市摆摊和专门在夜市摆摊两类,都是小本经营。摆大摊的用独轮车运书,摆小摊的用麻绳把书捆成捆扛在肩上就走。专门在夜市摆摊的钟之亭、周光禧、景子卿、王玉成、康德明、汪火娃、李老坎、杜用之、白志云、李茂平、任正学、刘良、陶百林等。
  坐商兼夜市摆摊的,都是些资金短少的小型古旧书店,他们除白天做好门市营业外,晚上去夜市摆摊,以弥补生活之不足。他们是  白玉峰、王德朋、杨明钦、刘织、罗福泽、朱员妹等。
  旧书利大,一般对本利。但大多数书摊销售额不多,常处于找一顿吃一顿的境况中,遇上秋雨连绵或寒风凛冽的夜晚,“门前冷落鞍马稀”,顾客寥寥,摊贩们只好守着一支昏黄的蜡烛,打发难熬的时光。
  旧书夜市没什么淡旺季之分。只有在开学前,一些收售教科书的摊子生意比平常好些。如季悠国、张振新等人,在学校放假前到几所大中学去收购毕业生用过的旧教科书,尽量压价甚至论斤收进,选出其中可以卖的数理化课本如《陈建功几何》、《范氏大代数》之类在开学时来卖。家境贫寒的学生买不起新书,只好买旧的。遇到新书店缺货时,旧书可以卖到原价(新书价)。玉龙街的旧书店也做这个生意,但不及青年路销得多。
  当时,开古旧书摊非常辛苦。摊主起早贪黑,勤进勤卖,才能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也有个别做发了的,如前面提到的薛志泽,民国初年住在大墙后街,改行摆起了旧书摊,从售卖自己的手抄
  各种戏本开始,后来与他同一院内的一家外地人要迁回家乡时,赠送薛一大批古旧书,薛志泽以这批书为资本,淘汰了戏本,办成一家专业的古旧摊店──新民书局。业务不断发展,门面也扩展为两个双间铺面,成为当时成都古旧书店中的“五强”之首,是最大的一家古旧书店。
  旧书摊贩以维生为根本,以谋利为目的。同时在客观上起了一些好的作用。抗战期间,外省逃难来川的学人,都没法把书带来,他们在成都定居下来后,教学和工作上需要资料,就经常搜求于古旧书店、摊。当时,旅蓉的叶圣陶、王朝闻、萧干等就常在这些店摊上寻找自己所需的书。旧书店(摊)在当时图书饥荒问题上,起了较大的缓和作用,旧书业也从抗战前以收售线装书为主,转移到收售排印书古多数了。
  解放时,成都市的旧书店、摊有170家以上,其中书摊就有一百余家。这些书店、摊主要分布在西玉龙街、玉带桥街、东城根街和青年路夜市一带。
  青年路的旧书夜市延续到1950年才结束。到1958年,书摊业主除改行的外,大部分被吸收到东西城古旧书店工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原载《成都志通讯》)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23:10,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