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纸帆船|查看: 4685|回复: 20
[亲近巴蜀] 

他乡的天空──流寓梓州三台的诗人

 [复制链接3熊猫
 何晓 发表于: 2006-8-1 13:28:17|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又哪里只是他一个人的伤心地?他的伤心又哪里只有三台啊?

谢谢兄的好文、好图!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6-8-1 19:05:27|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感谢斑主的致意。

老杜写诗相当现在个人博客,是为信史。

伤心事亦有伤心人。

三台距阆中颇近,当年杜甫在阆中的事迹,不尽清楚。

文中关于老杜由三台到阆中,计划坐船沿嘉陵江,下渝州往荆南。

是我猜测的,不知正确否?!
 踏雪无痕 发表于: 2006-8-1 20:16:13|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三台保存最好的古迹是云台观。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6-8-1 21:08:05|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踏雪无痕在2006-8-1 20:16:13的发言:
三台保存最好的古迹是云台观。

此三台行,时间仅一天,听说云台观距县城还远,故没有前去访问。

二天,寻机会补上。
 何晓 发表于: 2006-8-2 00:39:30|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纸帆船在2006-8-1 19:05:27的发言:
感谢斑主的致意。

老杜写诗相当现在个人博客,是为信史。

伤心事亦有伤心人。

三台距阆中颇近,当年杜甫在阆中的事迹,不尽清楚。

文中关于老杜由三台到阆中,计划坐船沿嘉陵江,下渝州往荆南。

是我猜测的,不知正确否?!

没有这方面的考证不过我想,他老人家下渝州往荆南是打算坐船,去成都,乘车走金牛道的可能性比较大……我写过一篇小说《杜甫离开阆中的那天早晨》,期待方家指正。
 何晓 发表于: 2006-8-2 00:43:46|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  

  杜甫离开阆中的那天早晨

  何晓/文

  初夏的晨风抚着老杜的长衫,象一双双顽童的手,在玩爷爷的胡须。衙役们穿梭不停地在往船上搬行李,孩子们在江岸上奔跑,但所有的吵杂似乎都与老杜无关。老杜与锦屏山对望着,正细细地在想:这就要走了么?

  

  一决定要离开四川,老杜立马就想:无论如何,得再去一次阆中。
  广德元年九月,也就是半年多以前,老杜曾来过一次阆中。因为他的好友房琯在赴任途中突然病逝于阆中,老杜闻讯,立即从梓州赶来吊唁。那一次来阆,心情不好是肯定的,免不了找几个朋友叙叙旧、谈点时事,可呆得还没有三个月,家里就带信说女儿病重,老杜只得急急忙忙赶回梓州。因此,他心里总觉得辜负了吴道子笔下的嘉陵山川。如今,长安收复了,好友严武还朝以后又一直没有返川的消息,老杜想着自己也该北归了,途中正好绕道阆中还了宿愿,然后再乘船从嘉陵江到渝州,继而北上。老杜的如意算盘打得倒是不错,但还有人比他更精明。
  这个人就是老杜的另一位好朋友──阆州王刺使。世界上最快意的事,莫过于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招待自己的老朋友。王刺使拉着二度来阆的老杜,不顾人家远道而来有多劳累,开口就说:“这一次,若再轻易放走了你这位大诗人,我恐怕就成了阆中的千古罪人。”老杜拍拍王刺使的肩膀,侧着头朗声问:“有没有酒哇?”王刺使哈哈大笑着回答:“老杜哇,再过几年,你的酒名就赶上你的诗名了。”两人牵着手,一路说笑,向城东的驿馆走去。
  此次来阆,老杜要做的第一件事,还是去祭拜房琯。老杜一生仕途坎坷,安史之乱闹得最厉害的时候,他“麻衣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好不容易当了一个左拾遗,只以为这下他的满腹经纶雄辩口才可以直达天庭、造福黎民,却不料,乌纱帽才刚刚戴了一个月,就为了上疏营救房琯的罢相,惹得龙颜大怒,从此屡遭贬斥。唉,那说不得话的官不做也就罢了,别看天天在皇上面前晃来晃去,可也就是个从八品。只是可惜了房琯,好不容易守得云开见日出,被诏回京当刑部尚书,却在赴任途中病死他乡。老杜在停放房琯棺木的寺庙里慷慨陈词一番之后,忘情地大呼起来:“怎么能光说话不喝酒,来,来,来,我们再干它三大碗!”
  老杜爱喝酒,爱边喝酒边想事,这是年轻时候落下的毛病。他年轻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跟着李白、高适、苏源明他们,时而呼鹰逐兽、打猎取乐,时而登高怀古、饮酒赋诗,满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自负得连屈原、贾宜、曹植、刘桢都不放在眼里。原以为就凭自己那九分才气,再怎么也能中个状元,然后,指点江山春风得意。却没想到,一个世家才子、七岁就能吟诗做赋的旷古奇才,居然会两次落第!那时的老杜呀,衣轻裘、乘肥马,日子过得逍逍遥遥,还不把功名当一回事。但十年以后,当他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三大礼赋》送入明光殿、天子仅仅给了他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他不得不拂袖而去时,老杜骄傲的心便开始冷却了。
  几十年只出不进,他的黑色貂皮大衣已经破旧得不能穿出去赴宴,他穷啊;早过了而立之年,他却仍然仕途无望,他苦啊!于是,老杜仍然喝酒,只不过以前喝酒,想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后来喝酒,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和酒一样永远留在老杜生命里的,有两样:诗和朋友。

  二
  祭过房琯,从第二天开始,王刺使就陪着老杜游阆中。
  船在江上慢慢地漂,把两岸的山从从容容地一一展示给老杜看。老杜倚着船舷,听王刺使象献宝似的给他讲阆中的掌故。王刺使讲了半天,却见老杜的眼睛紧盯着江上的打鱼船──有几只水鸡正贴着水面在拍打翅膀,猛地飞离水面,其中一只竟衔起了一条粗如儿臂的大鱼!那水鸡好不得意,在江面上旋着圈炫耀它的战利品,有一瞬间,挣扎摆动的鱼尾竟差一点就晃到老杜的脸上了!老杜想抓住它,可手伸出来时,机灵的水鸡早飞远了。老杜只得顺势去擦鱼尾摔在他脸上的水。
  王刺使笑得跌坐在了甲板上,上气不接下气地指着老杜说:“你呀,你呀,让我说什么好?诗如其人、诗如其人!”老杜一边拉起王刺使,一边随口吟道:“巴童荡桨依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如何?”王刺使问老杜:“你吟诗作赋可算是家学渊源,但这幽默风趣却不知是跟谁学的?”老杜走到甲板中央,拿过酒壶,先喝了一口,然后抹着嘴问王刺使:“你知道我祖父一生说的哪句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王刺使想了半天,摇摇头。老杜笑了:“他老人家也算是个大诗人,说过的话哪句不重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他临终前说的那一句。”王刺使连忙点头表示赞成。老杜看着他一脸的认真样,问他:“你知道我祖父说的啥?”王刺使又连忙摇头。老杜把酒壶递过去,说:“那时,正好有一大堆文人来看他老人家,其中还有宋之问和武平一,老人家就说,哎哟,造化弄人啦,我活着,你们总也出不了头,现在我要死了,你们该高兴了吧?只可惜呀,我还没发现谁能代替我在文坛的地位呢!”王刺使听着,忍不住大笑起来:“在那个时候,老人家居然还有心说笑话,看样子,你这诙谐的个性,也称得上是家学渊源。”老杜长叹一声:“乱离还奏乐,漂泊且听歌。”
  看老杜低着头再不言语,王刺使知道他在想心事,也不去打扰他,自个儿斜靠在船舷上看风景。
  老杜的心情,就是这样: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阴雨绵绵。那怪不了他,谁让局势一会儿一个样呢?
  他们就这样玩了水,又去游山,再登临十二楼,寻访古南池......王刺使了解阆中,更了解老杜──放眼天下,现如今,除了这阆苑仙境,还有哪儿能慰籍诗人那颗已被现实击得支离破碎的心?在他写了太多的忧国忧民的诗之后,就让他在这天上人间最恬静最美丽的地方,做个短暂的休憩吧!

  三
  是的,该走了。
  望着锦屏山,老杜想起一句话:此山明灭,英灵乃绝。这是袁天罡留在锦屏山的一句谶语。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老杜的目光由锦屏山转向远方的玉台山、灵山。他略略地排了一下:半年期间,两次来阆,总计写的有六十多首诗吧?哎,这一走,恐怕再也找不到如此美景如此心景了!
  老杜正感慨着,猛听见王刺使在身后高声叫喊,忙转身迎上去,说道:“我要走了,就把你惊喜成这样?怪不得送我那么多东西,原来,是想撵我。”
  王刺使也不理他,只顾着安排衙役:“不上船了,把东西搬回去。”
  老杜退后两步,夸张地睁大眼睛盯着老朋友,继续笑着说:“不会吧?送给我的东西还想要回去?”
  王刺使把那头安排好了,这才冲上来,一把抱住老杜,边摇晃边激动地说:“严武回川了!严武回川了!”老杜一楞,随即兴奋得满脸通红。王刺使仍在激动地说个不停:“严武此番回川,还是担任成都尹兼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他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到老杜斩钉截铁地在他耳边叫道:“马上,我要去成都!”
  接下来,王刺使唯一要做的事,便是把老杜的所有行李全部装上马车。
  老杜离开阆中时,晨风依然在轻柔地吹着,刚刚才喷薄而出的红艳艳的太阳,正把万道霞光撒向山环水抱的阆中城,也撒在了老杜的心上。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6-8-2 07:48:52|显示全部楼层
好小说,复活老杜形象如在眼前,尤以结尾的情节戏剧化,相当合情理之外之中……让人连读三遍而不舍!

对于老杜走旱路或水路,果然推测一致,所见略同,甚幸。

建议在小说中间,可穿行些杜甫与严武、高适之成都交往友情,以衬结尾的惊喜。不知当否?

再贴一篇旧文《成都草堂七叹》。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6-8-2 08:09:23|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草堂七叹

1.
咏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四首。录一》

 

悲情诗人杜甫最灿烂的时光是在成都,因为这里有他一生飘零中的短暂安宁。

 


上面诗中景色一片葱郁,是今世不能枯烂的向往与怀念。虽说,这朗朗上口的诗句早已咏叹为盛唐梦境,亮透千年。


前日,猛然抬头,数只白鹭从头顶滑过,在成都府河上空,我们城市的心脏。继后,十数次的与这些曾进入杜诗里的精灵相遇。发现伊们,从来不是飞翔成行,也没有大雁的人字或一字队形;要么形单影只,要么差次不齐。。。。。。。于是终于认定今天的白鹭要么失却了唐代的队形,或者在唐代就根本上没有队形;只是老杜为了诗韵替伊们排了队形,整齐划一的美学队形,从生活景象提炼出来的诗歌意象,更加逼近真实。


2
.复叹


为了让今人感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悲惨意境,有关方面复叹应当恢复旧时草堂茅屋。后经多方考证,终在公元1996年重盖茅屋,次年竣工。占地八亩,有清江、水槛、林塘等环境虚实模拟;主建筑茅屋,穿逗式结构,川西民居典型式样。企求恢复杜诗中的: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田园风光。


然而,由于视线的遮挡,游览者从茅屋的竖条木窗望出去,望眼欲穿也无法洞见杜诗中的西岭雪山。虚拟究竟无法替代真实,况且中间还隔着一条逾越千年的历史时光隧道。或许当年老杜在家里自己也是无法望见的。那么怎样读懂诗句呢?还是已故文学史家萧涤非注释得正确:窗含──窗对雪山,好象口含一样。


3
.直叹


据考证,杜甫当年初建成的草堂占地仅一亩,约66666平方米。紧傍一株临水古楠木树结庐而居,后来那株二百岁的老树为风雨所拔,让老杜心疼不已,跺脚直叹,专门作诗纪念。


在筑园过程中,老杜以诗代简,向友人索求了许多花草树木,其园林规模也扩大为十亩,“有竹一顷余”。(《杜鹃》)


人造就了建筑,建筑也造就了人,这是相互作用影响的人与物的关系。老杜的草堂地处幽僻,人烟稀少。对所居住的整个浣花村,他白描道:“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为农》)。对自己的近邻,他叙述说:“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谴心二首》)。


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心境。远离尘世烦扰,静心怡然。对此诗人相当惬意:“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谴意二首》)还说:“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漫成二首》)这种不是疗养,胜似疗养的悠闲生活让老杜十分舒适,骰肉渐生。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6-8-2 08:11:17|显示全部楼层

4. 喟叹


问题是一生未曾显达的杜甫,虽做过肃宗时代的左拾遗,后因疏救房琯得罪皇帝,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辞去官职。直到流寓成都靠好友严武举荐,才谋得一个“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幕僚闲职,也是银子甚少,囊中羞涩。如此,老杜有精力但绝无财力来修筑草堂的。


原来,老杜经营草堂全靠一班朋友和亲戚的资助。公元759年岁末,他们拖儿带女一家人刚来成都时,由于没有职业,连吃饭都成问题,全靠旧友彭州刺史高适送来米粮接济。在住的问题上,先是借住浣花溪边一座古寺。第二年春,当时的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裴冕为杜甫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土地相赠,后由一位在成都的表弟王十五司马来访又赠送资金。有了土地和资金后,老杜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历时两年建成草堂。


当然,诗人惟一能够相报答的就是笔下的诗了。《赠高使君见赠》、《奉简高三十五使君》是感激高适的;《卜居》是感激裴冕的;《王十五司马表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是感激表弟的。


此外,他还以诗代简,向友人萧实请求在开春前把一百棵桃树苗送到浣花溪来;向韦续索要绵竹县的绵竹;向何邕要蜀中特有的速生树种,三年便能成荫的桤木;亲自进城到石笋街果园坊里,向徐卿索求果木秧;向韦班要松树和大邑烧制的瓷盌。。。。。。。。


这就是古风,对文化与友情的异常尊重与珍重,并且这古风犹存于中唐的离乱动荡之际,让人好生谓叹;这就是诗圣,在生计稍稍有起色之后,首先着手的是文化景观建设以陶冶情趣提高生活品位。


可以设想,诗圣杜甫,倘若处在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今天,如此景况,不说要盖草堂,就是吃饭也要讨口,死定了!或遇我等凡夫俗子,一旦手头阔气有些闲碎银子,又逢时风日下灯红酒绿的社会,人欲横流,身心握持难以料定,一念之间有几人能够中流慎独?!还不是犬马声色随波沉沦罢了。。。。。。。


暮春之际,草堂落成,浣花溪畔有了一道新的生态景观。不只是杜甫有了自家安身的场所,就是飞来的鸟儿也寻到新巢。这更是一道文化景观。“从此这座朴素简陋的茅屋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冯至:《杜甫传》)


5
. 自叹


人在危困之下,是用不着客气的。锅中无米了,叮铛响,老杜也是猴急,忍不住寄信: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杜甫《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多亏高适支援,没有让浣花溪这边断了炊烟。因而叫老杜心尖颤抖,感动无比,濡墨道:“行色秋时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附庸风雅,风雅附庸。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从来如此。老是靠别人救济也不是办法,杜甫也自家种药卖药补贴生活,在这当然之间潜行着诗圣的自立自尊意识。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


  
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


  ──
杜甫《高楠》


他还曾在诗中自慰自叹道:“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


全家出动,自产自销。并且,后来老杜在暂离成都期间,最惦记的还是“常苦沙崩损药栏”(《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录一》)可以这样说,诗圣杜甫真正的惟一职业是做药生意。因此,复筑草堂,定要在里面种药的。果然,特辟半爿药圃。假作真来真亦假,暗叹后人在作秀时的精细。当然,历史的真实就在于细节的真实。


6
. 惊叹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谴心二首》)老杜的当年捻须苦吟的诗句,现已是成都“草堂之春”房地产的广告词了。


惊叹世道沧桑,浮云变化古今: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极权,文化必然遭到颠覆。老杜的诗句被颠覆了。


因为,当成都市房产均价为人民币3000/平方米时,这里的房价已逾万元,创成都之最。原因是这里借景沾光草堂,林木葳蕤,空气新鲜,环境优雅;而且,这里全是按欧洲地中海式风格设计的豪华别墅,家家户户都有绿地、车库、游泳池。朱门大道,丰屋高墙,阔了。


当下世界,财富人生;老杜诗句,光焰仍在。只是历史性的被必然颠覆了。


7
. 哀叹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杂生的恶竹既遮挡了人们眺望西岭雪的视线,也让蚊虫滋生。现在进入草堂,须带风油精、清凉油之类的。其一,可以防无名叮咬;其二,浓烈的气味也可以让想起诗圣杜甫一家人曾经在这里靠种药、卖药补贴生活的饥寒故事。


成都草堂时今的门票价格:人民币60元一张。二十年前1元钱。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


翠柳拂风,仰望青天。倘若老杜今日有知,又要怎样反复哀叹那天阴地湿的肠热诗句啊?!

  2005729日草于

  成都天开居

 北门茶客 发表于: 2006-8-4 22:29:20|显示全部楼层
纸老,好文章,拜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3 13:15,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