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处村镇,总见不少摆着小磅秤收茶的人。和几个收茶的茶商摆谈,得知眼下已过春季,茶叶不是很佳,最好的叶子收价为4元钱一斤,一般的为两块多钱一斤。一位收茶的妇女告诉我们,她家一年要生产两三万斤茶叶。我说一定会赚不少钱,可她谦虚地说利薄,生意不好做,有时还不赚钱,一年挣不到几万。
在一处较大的集市,我约儿子去拍几个收茶叶的镜头,竟意外地参观了一家生产茶的私人作坊。我们好奇地询问并观看了其筛茶、烘茶的过程。也许是生产工艺欠佳和季节特点,主人说他的茶只卖二十来块钱一斤。亲眼看见别人做茶,茶叶的新香阵阵袭来,真有买一些回家的冲动,但考虑春天时已购得今年的用茶,才遗憾地告诉作坊主人明年来这里买茶。
在集市上拍照,将买卖茶、选茶、讨价还价的场景留下不少。回头见一队白鹅被排得整整齐齐地出售,看到我们的镜头对着鹅群,卖鹅的老乡憨厚地笑着。刚准备走了,路边一大堆新摘的毛豆吸引了儿子,他要买一些回家煮毛角豆。
买好豆角驱车上路,转眼就到了万亩茶山。人们称万亩茶山,其全名为“名山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此乃“四川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国家科技兴茶富民强县专项──茶树品种选(繁)育基地、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 进入茶园,满眼是绿,满眼是茶。大片大片的茶地,宛如偌大的地毯铺在广袤的山坡,或平缓,或陡斜,绿绿的,柔柔的,嫩嫩的,让人忍不住想上去躺一躺,甚至滚一滚。
身边是绿的茶,前方是茶的绿,山沟那边是茶的世界。漫步其间,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围绕着你,熏陶着你,侵袭着你,让你劳顿渐消,身心舒展,惬意极了。一条窄窄的车路蜿蜒起伏地穿越其间,仿佛没有尽头。我们时而驱车,时而步行,看不完的景,感受不完的美。生活中每天只有吃饭、学习、睡觉的现代学生──我的儿子,此刻投入大自然怀抱,真正感到了轻松愉快和山郊野外的情趣,那兴奋,那快乐,从头到脚一览无余。
茶地中,偶或见一两座白墙黑瓦的房子,我想,大点的应是种茶人的住房,小点的就是观察站吧。有一个规模不小的茶厂干脆建在路边,就地取材,做近水楼台。继续往山里去,还看到修有两处长廊形的亭子,供观赏者住足、休息。亭子分别取名“石花亭”和“黄芽亭”,门上的对联分别是“香醇色美千年盛,文赞诗讴四海钦”,“吴理真创仙茗寰宇称祖,黎阳王评蒙顶天下最佳”。走进亭子,凉风习习,感觉乃一个字“爽”。
亭子边,一位妇女两手拿大剪刀,剪刀后拖着长长的口袋,动作麻利地舞动剪刀,粗糙的茶叶便乖乖地掉进口袋。一会儿工夫,口袋就沉甸甸的。她告诉我们,这是不值钱的茶,只卖两毛钱一斤,可能是生产茶砖卖给藏民的。她今天干了一上午,才卖了十多块钱,很辛苦,不划算,但没有办法,总比在家耍强。她还回答我,她家共有七八亩茶地,因茶树已有些老,产量不高,改良要请川农专家,需花不少钱,暂时没有这个计划,所以她家每年收入不多,只能勉强维持。
哦,难怪在片片碧绿间,一处处黑色的茶地,茶树干死或砍倒,显得特别刺眼,原来是进行茶树的品种改良。竟忘了,这可是川农大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返回途中,见一处路边有几个采茶的妇女,刚准备拍几张照片,一五大三粗的斜挎竹篓的中年男子乐观地喊:“我还没进去就照了?不给我照啊?”高兴地等他进去后才拍照,几个采茶人也特别配合,我们照了不少。儿子学着他们掐茶,几位妇女还开玩笑叫他专心采,老板给工钱。儿子突发奇想,要买一些新摘的茶叶回家自己炒茶。那男子就是老板,听说我们要买茶,马上到地边的摩托车上拿出秤来,他可什么都准备有。我们拿出五块钱买了一斤多,儿子高兴地提着,不断说好多啊,要是叫他来摘,从早上摘到天黑,都摘不了这么多。
沿大件路返家,经过“茶马司”遗址,想进去看看,结果门锁着,只在门外拍了几张照片。
过名山篾货市场时,买了一个竹子做的蒸子,以后在家有时间学“农家乐”样蒸饭吃,肯定不错。
到蒙顶山的大门,给儿子照了几张相,把牌坊上的图拍了下来后就一路回家了。
进家门刚好六点,马上煮上毛角豆,做晚饭。即刻,家里弥漫着新鲜豆角的清香。
饭后,虽感觉挺累的,但儿子还是兴致勃勃地开始炒茶了。从没做过,凭想象、感觉,用微火,慢慢翻、揉。茶叶在锅里由绿渐黄,由黄渐黑,越来越少,儿子犹如发现新大陆,兴奋极了。我和儿子轮流上阵,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斗,终于完成任务。看着刚炒成功的茶叶,和家里的茶叶比较,感觉差别不大,儿子很有成就感。第二天上午,儿子要求我们都必须泡他炒的茶,他自己也破例地泡了一杯淡茶。汤色黄黄的,味道苦苦的,用儿子自己的话评价,一个字“呸”,两个字“啊呸”,三个字“啊我呸”。
游玩,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