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彭忠东|查看: 8277|回复: 19
[人像]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

 [复制链接]
 楼主|彭忠东 发表于: 2006-5-24 13:45:37|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1

 
图文版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1)
彭商泽  彭忠东(执笔/配图)


入川忠州四世祖彭永坤墓
彭永坤 画像
 
   《忠州·崇仁堂·彭氏通谱》(彭家华主编·2004年8月)第232页记载:彭永坤墓址在今丰收乡彭家岭大园坝,时约五百年,仅存半载土堆荒草,早已倾覆的残碑,系后人于光绪十三年孟夏月初八日所立,距今只一百三十年,序文已风化近半,难以辨认。碑正中文曰:“皇清例赠文林郎彭公永坤老大人之墓。”
    二ОО三年,崇仁堂通谱编修期中,考虑到修复保护五百年古墓及其碑文文物价值的必要性,经浩仁、明鸿等倡议,采取族人自愿捐资,由德树、明坤、明鸿等提手,于同年底,用钢筋水泥、花岗石材及大青石雕刻等工艺,共耗资一万四千五百元,建成与文林郎衔相称的仿三重檐,略呈外八字形的新墓(如图)。
彭永坤墓

    当凝聚族心的祖墓复旧如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即二OO四年四月五日,散居四乡子孙,齐集墓前举行隆礼祭祀,缅怀永坤公暨卢氏夫人的丰功伟绩,并以此传教后世,继承忠孝传统,奋发开拓创业。
 楼主|彭忠东 发表于: 2006-5-24 13:46:29|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2

 
图文版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2)
彭商泽  彭忠东(执笔/配图)


云阳彭氏宗祠
云阳 彭氏宗祠

云阳 彭氏宗祠 外景

    云阳彭氏宗祠,又名彭家楼子。位于云阳县里市乡黎明村,小地名瓦琢溪。彭氏宗祠,迄今已有150年历史的彭氏宗祠(俗称彭家楼子),是渝东地区仅存保护比较完好的晚清封建地主庄园。祠堂现存的全部建筑为清代同治七年(1870年)彭家义所建。该祠坐西向东,复四合院布局,占地3500平方米。由前门厅、正门厅、亭殿、戏楼、天井、城墙、围墙、厢房、箭楼及四角炮楼组成。高楼居两院正中,正方形平面布局,木结构九级楼阁式,三重檐四角攒尖顶,下六层四周石砌墙体,面阔、进深均为10.5米,全楼通高35米。祠堂与坞堡结合的群体建筑,集祭祀、防护、住宿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俊逸雄奇,纹饰精美。祠内保存着近代渝东著名书画家彭聚星、刘贞安、刘孟伉、姚仁寿等的书画石刻作品20余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文物价值,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是研究晚清川东民居建筑风格和造型艺术的重要文物史料。彭氏宗祠是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的产物,它的主人是清干隆年间的彭光圭从湖北省大冶迁入(清《云阳县志》C卷二十三族姓)云阳后,佣作居积,渐治农商,购田谷百余石,到彭宗义时,增产四千余石,清同治七年大兴土木,建成彭氏宗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彭忠东 发表于: 2006-5-24 13:47:31|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3

 
图文版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3)
彭商泽  彭忠东(执笔/配图)


通往彭祖山的长寿城门

     郭仕勋撰写的《彭祖与彭山》文在前文已经引用,这里不再赘述。
     何光岳在著述的《古代彭部族的繁衍与迁徙》一文,写道:……彭后又南迁至今彭山县,这次迁徙,可能受到蜀人的压迫。《华阳国志》卷三及《水经注》江水都提到武阳(今彭山县)有彭祖冢。县东十里有彭亡山,是因“周末彭祖家于此而亡,因名”(《后汉书·郡国志》)。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七十四也提到彭祖“自尧历夏,殷时封于天彭。周衰始浮游四方,晚复入蜀,抵武阳家焉”。因此,唐代改武阳为彭山县。……《史记·周本纪》集解亦说:“戎府之南,古微、泸、彭三国之地……有髳州、微、濮州、泸府,彭州焉。”这些古国地名都是灭商的老联盟国,周末又迁集在相邻一带地方。夏僎《尚书详解》卷十六指出:“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则此指西南八国之在会也。”也明确地说明彭州、彭山这一带是古彭国之地。从彭蠡和洞庭“以西到陕、甘南部直达四川,除三苗外,还有庸、蜀、微、卢、彭、濮。后来,大多相继融合到华夏族以至汉族中去了。”(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第三章“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氏族和部落”)。
 楼主|彭忠东 发表于: 2006-5-24 13:48:34|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4

 
图文版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4)
彭商泽  彭忠东(执笔/配图)


彭家珍大将军专祠
彭家珍大将军专祠

    彭家珍 (1888-1912)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席儒,四川金堂人(原为金堂县,现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1888年4月9日,彭家珍出生于四川金堂姚家渡乡石龙三堰一个塾师家庭。其祖父彭贞吉为金堂廪生,父亲彭世勋为秀才。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毕业于成都陆军武备学堂,去日本考察军事,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回国后进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倾向革命。1911年秋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武昌起义后,入同盟会,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北伐蜀军副总司令;奔走于川、陕、滇、保、宁、苏等地,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在辛亥革命紧要关头配合孙中山北上参与决策,诛锄袁世凯、良弼、戴泽三大敌首;与张绍曾等于1912年1月26日深入在北京的贼营,炸死宗社党首良弼,自己也重伤牺牲。彭家珍壮烈殉国,促使清帝迅速退位,为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实现民主政权起了巨大作用。时年二十三岁。1912年2月12日,即彭家珍炸良弼之后半月,清宣统帝下诏宣布退位。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寿终正寝了,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也不复存在。这一伟大的胜利当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所进行的无数次浴血斗争才取得的,但彭家珍在关键时刻炸死良弼,给穷途末路的清朝统治者在心理上致命的一击,其作用亦非寻常。一九一二年三月,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高度评价彭家珍对革命的贡献,称“我老彭收功弹丸”,并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赐恤崇祀忠烈祠。宋教仁、刘揆一、章太炎等三百余同盟会员,著文和题赠“歼除大恶以收统一之速效” 、“杀一身以救全国”等挽联二百余幅。孙大总统亲率黄兴、廖仲凯、宋教仁、陈英士等要人,为彭家珍举行国葬,遗体留葬北京,为全国人民纪念用,以振奋民族精神。并决定在北京建彭家珍纪念堂制铜像,在烈士故乡建立彭大将军专祠、纪念碑、衣冠墓、家珍公园(吉地百亩)。1938年由张群捐赠银币三千元,始建彭大将军专祠,建立彭家珍大将军专祠管委会,由烈士亲属彭礼先、彭家祥担任会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彭忠东 发表于: 2006-5-24 13:50:12|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5

 
图文版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5)
彭商泽  彭忠东(执笔/配图)


邛崃彭家营
    邛崃县水口镇彭家营是蒋介石授予彭天禄“天下第一保”金篇的地方。该地有溶洞等自然景观,开发商拟开发这里的资源,作为旅游景点。
拟开发的 邛崃 彭家营

    在邛崃市市委、政协联合编著的《邛崃文史资料》一书中,杜成和王伟(《华西都市报》2005年10月07日·记者/杜成 实习生/王伟)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民国32年(1943年),彭家营分管八保的保长彭天禄因与烟民种分烟(按种植面积与种植户各得一半)和收烟泥金(税)以及贩卖鸦片生意发了财。在一次成都开会中,国民党彭焕章师长动员彭天禄捐款购买飞机抗日,彭天禄在宴会中即兴表态,把贩卖鸦片所赚的价值20万大洋全部捐给国民党购买飞机……蒋介石获悉后,即授予彭天禄为“天下第一保”,并送予金匾题词为“天下第一保”。彭天禄在邛崃设宴三天庆贺这一殊荣……。记者采访了彭天禄68岁的儿子彭中良,他说,“当时,这块上书‘天下第一保’的金匾就悬挂在我家大门上!”但1951年父亲死后,这块金匾连同家中的另外10多块木匾,被拉到水口乡一并烧掉。
    抗日战争期间,水口恶霸富豪彭天禄因捐款购买一架飞机而被蒋介石册封为“天下第一保”,其以巨资在金山村修建的山寨也被当地人习惯性叫做“天下第一堡”。如今,金山村村委会主任彭宗军等4户相邻农家的院落就是当年彭天禄豪华山寨的所在地。从依稀可见的有雕刻的石桩和平整的地面还可窥见当年山寨的一些痕迹。彭宗军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彭天禄被解放军镇压后,“天下第一堡”随即作为公产,加之地处深山,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后来政府安置了几户无房的贫困户在此居住,损毁比较严重。上世纪80年代初,被拆毁卖掉,光木梁就卖了3万多元。3万多元!在当年可不算小数目,可见昔日山寨的规模和气派。“那简直就是一个巨形碉堡!”彭宗军回忆了他儿时所见的山寨模样:沿数十级石梯而上,是用砖石严密砌成的四方形高墙,沿石梯的一面是一扇厚厚的大闸门。高墙有三层楼高,间或留下射击孔,顶部四周是木梁支撑的走廊,站在上面,金山村风景尽收眼底。寨内,用大木柱支撑的方形大院依墙而建,雕龙画凤,甚是气派。据老年人讲,当年院内光有牌匾就有40副,里面的房间数不胜数。
 楼主|彭忠东 发表于: 2006-5-24 13:51:27|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6

 
图文版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6)
彭商泽  彭忠东(执笔/配图)


    彭大雅,谥忠烈,出任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知重庆府,蜀人德之为立庙。彭大雅,字子文。鄱阳人。宋宁宗嘉定十年丁丑科(公元 1217年)进士,官朝请郎。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以书状官随邹伸之出使蒙古。理宗嘉熙(公元1237~1240年)初,他出任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知重庆府,执政威严。当时蜀地残破,他披荆棘,冒矢石,修筑重庆城,成为西蜀根柢,抗蒙兵防重镇。四年,因与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不合,交章于朝,被削三秩。
彭大雅 画像

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十二月,侍御史金渊上奏:彭大雅贪黩残忍,蜀人衔怨,罪重罚轻,乞更窜责。诏除名,到赣州居住。实际上是他儿子受贿。直到十二年(公元1252年)理宗下诏追最大雅创设渝州城的功劳,让他复职承议郎,官其子。但他赢得蜀人敬重,为他立庙祭祀。谥。他著《黑鞑事略》,成为史学家。(摘自:中国史学会重点项目《彭姓卷--中华姓氏谱—彭》吴建华编著、李学勤主编,现代出版社、华艺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彭大雅之玄孙均祥,字文聪,明太祖年间遂占籍邻水石船里老君山坎下龙洞溪、大竹县四合乡彭家坝,(《川渝彭氏宗族谱》(彭天富 主编 2004年3月印刷)第89页)在四川留下了大竹彭氏一支派。
    彭胜镇守忠州。迁忠始祖彭仕贵,字胜,元至正年间辛巳年十一月十一日卯时生湖广长沙府湘乡县六十五都长冲。明洪武四年,以功授湖南长沙卫。洪武十二年调四川忠州所官,举家入川,落籍忠州崇仁乡一甲野鸭池,世袭千户。(摘自:忠州彭家华编写《忠县彭氏志》(第5-6页)和《忠州·崇仁堂·彭氏通谱》(第91页)的两族谱)
    彭太后 大夏王朝皇帝明玉珍(1329-1366)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的西路著名领袖,湖北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人。明玉珍原名旻玉珍,后因为信奉明教而改姓“明”。 至正二十一年(1361)七月,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庆称皇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以重庆为国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权。立妻彭氏为皇后,子明昇为皇太子。天统四年(1366)二月六日,大夏国君明玉珍驾崩。奉遗诏,明昇即帝位,年号开熙。明昇即位年仅10岁,由皇后彭氏垂帘听政,彭氏为皇太后。明洪武四年(1371),大夏国被朱元璋所灭。明昇及母彭氏自洪武五年(1372)被朱元璋派人送至高丽,在高丽受到李氏王朝的礼遇:得封号、身后享贡物,子孙皆得荫封。据韩国史料记载,明昇之母彭氏在高丽国李成桂登基时,曾献上一套自己亲手缝制的“龙袍”,“太祖感泣不已”。明氏表明了忠心,受到了隆重的款待和恩泽,明昇被封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而彭皇后去世后,也安葬在现朝鲜松都万寿山的肃陵,并建有祠宇。据《韩国〈明氏大同谱〉》(程卫国 著 载河南郑州《寻根》杂志,1997年第4期)称:韩国和朝鲜现有明氏后裔4万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彭忠东 发表于: 2006-5-24 13:52:38|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7

 
图文版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7)
彭商泽  彭忠东(执笔/配图)


    湖广填四川彭氏子孙写下辉煌。
    在江西、湖广填四川的两次大的移民中,彭氏子孙“奉旨”、戍边、任职、“因家计窘迫”,在丈夫、长子、甚至是家庭主妇的带领下或举家、或结伴、或独自一人历经艰辛万苦、行数千里路,来到巴山蜀水插占落户,耕读传家。
    孙晓芬在其编著的《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版)专著中的第72-74页写道:首次把“江西-湖广型移民”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提出,这就是在中国的移民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中,有许多民人明初从江西移民填湖广,定居于湖广省若干年、若干代,到了清初的移民填川高潮时,他(她)们以湖广籍的身份上川(最为集中的地点就是麻城孝感乡),两次大移民都赶上了。在这些“江西一湖广型移民”的家族文化中,保留有江西祖籍语言、风俗的遗迹,在有的老人中,有着较深的江西祖籍情结。
    该专著还写道,重庆市文史馆老馆长彭伯通,是康熙五十年上川的少年彭明理(长兄元高之子)的裔孙(“胤”字辈)。他珍藏有《彭氏族谱》,记载了该家族的播迁历史和人文资料。至今,彭老以其江西祖籍为荣。其家族原世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丘,明洪武四年(1371年)“江西填湖广”时,伏六公等迁湖广府,最后定居于该府邵阳县小江,历经十代。至“元”字辈时,元亨、元享、元庆携侄(长兄元高之子)明瑞、明理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上川,落业重庆府巴县江北里毛家屋基(时)属义里一甲,今属江北高嘴乡。以后彭氏子孙相继上川,彭氏在江北县已近300年,彭老馆长按照邵阳的30字班辈,为“胤”字辈。
    “重庆市文史馆老馆长、知名人士彭伯通,其彭氏家族的移民史,可谓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活例证(彭伯通:《古城重庆》:《“湖广填四川”一例》,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年 1版。)。
    “如前所述,彭氏祖先世居江西吉安府泰(太)和县鹅颈大丘,传至彭伏五、彭伏六时,开始向湖广省的迁徙:明洪武四年 (1371年)彭伏五、伏六皆迁至湖广省永州府祁阳县。不久彭伏六再迁该府邵阳县小江,在此开基,伏六公为邵阳始祖(伏五公仍在祁阳繁衍)。彭伏六在邵阳县历传十世,伏六公为一世,成旺公为二世。成旺公定下了邵阳30字班辈:“成仕梓宗文,迁朝均太元。明良国永正,孝友胤光先。荣达宏通祚,祥开经裕贤。”当传至“元”字辈时,元亨、元享、元庆三兄弟携大哥元高之子──明瑞、明理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上川,“插占”重庆府巴县江北里毛家屋基──隶属义理一甲(据彭伯通所收藏的《彭太济公族谱》)。此时原在邵阳“太”字辈(即“元”字辈的上一辈)的太斌、太润也从邵阳迁到巴县义里,这样,彭氏家族在重庆巴县义里大会师。彭氏子孙相继上川。现今的重庆市渝北区、江北区的大湾、高嘴、统景、石鞋、古路、王家、沙坪、石坪、唐家沱等乡镇,都有邵阳彭氏家族子孙,而唐家沱今重庆四十六中学就是当年的彭家祠堂。
    金堂《彭氏族谱》也说他们的祖先于雍正末年正月初六由广东海丰县起程入川,“来人共八口……初居简阳观音堂,佃田耕种”。10年后,才在金堂县龙门桥购置田地,“新修瓦房”。(《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孙晓芬 编著)第87-88页)
 楼主|彭忠东 发表于: 2006-5-24 13:53:30|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8

 
图文版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8)
彭商泽  彭忠东(执笔/配图)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陈世松 著 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版)第203和331页引用:彭邦炯《南充东境彭姓的由来和习俗》(《寻根》2004年第4期)的文章证实,原籍湖南永州府的移民彭氏一家人,于干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楚迁川,沿途就是“夜宿祠庙、岩屋、山洞,取石支锅,拾柴做饭”,历经千辛万苦,始达南充县东境万家沟的。该文还写到,原籍湖南永州零陵人彭三遵偕妻高氏举家迁川。行至途中彭三遵不幸染病去世,高氏及子、媳在河边将其火化,收骨灰于瓦罐肩背而行,干隆四十八年(1783年)抵达南充县东境万家沟后,始将其骨灰暂寄附近东山金田寺。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陈世松 著)第334和336-337页还写道,在一本名为《笑问客从何处来──客家新大陆仪陇探源》的书中,作者从仪陇众多的客家姓氏中,列举了现居该县的12个客家大姓:朱、郑、杨、张、梁、、许、黄、丁、潘、吕、莫的源流,其中有3个姓氏家族就是由女性带队迁徙入川的,共占总数的25%,也就是说,在所列举的迁川家族中,约有四分之一是由女性充当迁川领队的。彭氏出嫁的原籍广东兴宁的刘母彭氏,“因家计窘迫”,在已经派遣一个儿子上川之后,决定再把年仅14岁的次子刘秀标也送去四川,自谋生路。她说:“吾土田所产,举家难赖。汝次兄已往川省,汝亦可自出营生。”刘秀标不忍离去,彭氏断然表示:这是“母命”,决不可违!刘秀标见母意坚决,不可违背,于是“不得已,辞亲入川”(四川奉节《刘氏考订族谱》)。
    笔者祖入川六世孙彭永林于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岁仲春月上浣编撰的《彭氏族谱》写道:我祖康熙㈠年(1736-1796年)间,自楚入川以来,插占賨城(今四川省广安)地名国公寺生藤坝落业为家。过后,我祖置业夏家坝。苦积余留于后世,……耕读传家,而子孙之创业稍可衣食颇足,惟赖先祖之阴德。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古历4月初7日由彭长宗(即熊汉中)编修的《彭氏族谱》写道:我族入(四)川奉以为始祖者,即自蛟汲门陶氏也。彼六钦祖及自蛟祖,原籍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孝感乡高坎堰峨观大丘生长人氏。殁后,陶氏祖妣舆子滨元祖奉旨入川来蜀。在於顺庆府广安县明月乡麻柳沟深二处落业居住,耕读传家。
笔者祖父彭华林墓

    彭氏来到巴山蜀水与其他入川姓氏的人们和原居住在这里的各姓氏、各民族兄弟姐妹在巴山蜀水上辛勤劳作,不辞艰辛、尊老爱幼、传承着华夏的文明与进步,使巴山蜀水越来越美,建立富庶的“天府之国”。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四月,彭普贵在眉山借传播白莲教率众发动农民起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彭忠东 发表于: 2006-5-24 13:55:08|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9

 
图文版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19)
彭商泽  彭忠东(执笔/配图)



    朝,彭 襄(中江人)顺治乙未(1655)年三甲进士,广东士民称其“旧能得民,今能得士”;峨眉县彭 崇(雍正癸卯(1723)年举人)每朔望夜必表奏,以“愿减一己之岁,以益二亲之龄”,求父母长寿;武状元彭阳春(双流人)道光三十(1850)年间,佩刀护皇室;文进士彭端淑肇洙遵泗,和端笏大力承绪三武进士,系丹棱的彭氏一门六进士,文韬武略震京师;彭润芳(新津人)咸丰己未(1859)年授编修;同治(1862-1875)进士彭聚星题写云阳张飞庙“江上风清”;宜宾彭履德光绪庚辰(1880)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士。                  
流失民间的彭聚星书法

彭家珍 孙中山先生誉为“彭大将军”

抗日空军烈士彭德明

    在近代,彭家珍(原属金堂城厢,现为青白江城厢人)收功弹丸,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彭大将军”;彭光烈(双流人)辛亥革命先驱、四川保路运动领袖之一;彭德明(双流人)抗日卫国空军烈士,小说《红岩》原型江姐江竹筠的丈夫彭咏梧(云阳人),实业家彭邵侬(夹江人)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土壤学家彭家元(金堂人)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者彭迪先(眉山人)担任过四川省副省长;艺名面娃娃的彭海清是川剧表演艺术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一生。彭椿仙(贵州毕节县人)住持青城山常道观,为“青城天下幽”建椿仙行道,使青城山闻名天下。
 楼主|彭忠东 发表于: 2006-5-24 13:55:55|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20

 
图文版 浅谈彭祖与彭氏在巴山蜀水(020)
彭商泽  彭忠东(执笔/配图)


    当代彭氏后裔奋发有为。当今,国泰民安、人才辈出。彭祖后裔在中华大地上建设着美好的祖国,在巴山蜀水这块土地的彭氏子孙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也在寻根问祖。在男女平等的华夏,仅女中俊杰就有:中国十大经济女强人的彭钊惠,她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分行的行长;墨樵女彭家政的绝艺书法享誉一方。在光学科研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开拓的彭堃墀(广元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水利厅厅长彭述明,接过彭祖掘井和李冰治水的接力棒,治理蜀水;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副行长彭代辉是武胜人;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时代新秀、年仅三十的彭善忠已是浩海集团董事长,拥有20多家分支公司;彭福华的摩托行,为人们插上奋飞的翅膀;都江堰甲亢医院院长彭世贵,为民排遣病痛;……。忠州彭家华已经编写两本忠州《彭氏通(族)谱》,为寻根问祖开了巴山蜀水的先河;铜梁的彭 强、大竹的彭天富先后编辑出版了《三瑞堂·渝西彭氏魁五郎元六郎支派·续修族谱》和《川渝彭氏宗族谱》;世界彭氏宗亲联谊会联络员永川(原荣昌)彭俊修,为彭氏源流研究与彭氏文明的传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留下了足迹、墨迹等等。

    注:本文参考资料:
    ①《四川百科全书》(四川百科全书编篡委员会编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7年12月版);
    ②《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孙晓芬 编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版);
    ③《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陈世松 著 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版);
    ④彭家华编写的两本忠州《彭氏通(族)谱》;
    ⑤彭天富编辑的《川渝彭氏宗族谱》;
    ⑥彭强编辑的《三瑞堂·渝西彭氏魁五郎元六郎支派·续修族谱》;
    照片由笔者拍摄,部分图片由笔者收集。
(2006年1月起草,2006年2月4日修改
2006年2月16日再次修改于成都)
(全文 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7 08:04,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