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独自飞扬|查看: 8005|回复: 16
[其它] 

迷失在八卦阵

 [复制链接]
 魏明生 发表于: 2006-7-24 11:37:28|显示全部楼层
龙是蛇的演化,蛇是始祖。山海经明确记载伏牺为人面蛇身,众多神话表明伏牺女娲是二蛇相交。巴者蛇也。
 张无屮 发表于: 2007-6-9 13:57:27|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易经中的四把泥

大家好:

《易经》为什么会成为诸经之首?《易经》中八个母卦是怎么来的,64卦和八个母卦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八母卦简单叠加没有体现“三才”“四象”这一基本观念?为什么河图洛书是最早的信息数字化?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和先天八卦中数字顺序的矛盾是怎么回事?如果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为什么干卦却对应数字“6”?


因为有大量图表,不便发贴,非常希望和大家学习、探讨,拙文“易经中的四把泥”,各位如果有兴趣,请到邮箱:daobaohua@sina_com处转发,密码是123456q,我电脑不熟,如果有问题,请再次质询,谢谢!
期盼光顾!!


引录一段,供参考:

1:八卦是怎么来的?
《八卦》有先天伏羲八卦、后天文王八卦两种不同顺序,但八个母卦是如何来的呢?这是先人对“天时、地利、人和”三才在不同的情况下,互相影响关系的组合,试推如下:以干  为例:
  单 项 变  双 项 变  三 项 变
天变 地变  人变  天地变  地人变  天人变  天地人变
兑  离  巽  震  艮  坎  坤

2:《易经》中的四把泥

有了上面一个概念,知道了两条路径,可以学《易经》了。但现今社会普遍流行的、洋洋大观的《易经》书籍,有几个根本问题要仔细研究,这方面要说的东西太多,也是几天来屡屡下笔,想写又往往不成的原因。一提到这方面,就有无数感慨涌上心头,如同万人围绕,争吵不休,这也要辨、那也要驳,致使越写越多不能自已,可回头一看,已离本意渐远!如此几次,都是一样。后来干脆抛开一切,将所写扯成碎屑,扔在一边,而直抒己见!老子讲:善者不辩;俗讲:真法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要尽量简捷、平实、淳厚、清静才行!
《易经.说卦》中讲:“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是以六画为卦象,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是以六画为章”。因而“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里面讲了《易经》建立的原理、使用规则等一系列内容,但这里面的问题不少,让我们来逐步分析!!
一、第一把泥,蒙住了眼:
《八卦》每一卦中由三“爻”组成,是天、地、人三“才”的代表和抽象化:其中上爻为“天”才,中爻为“地”才,下爻为“人”才,《八卦》也就是用来研究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影响变化关系的。而其中每一“才”又有阴阳两性,从而三爻各分两爻为六爻,来演示三“才”中各“才”四象在不同情况下的综合影响,这就是六十四卦的来源,并不是什么干三画,坤三画而分为六画,更不是八母卦的简单组合,如此一把泥,彻底蒙住眼也!
二、第二把泥,涂了面:
所谓:八母卦、干坤、离坎、震巽、兑艮是三才相互影响的八种关系,它代表了万事万物中的内在原理,而并不是天、地、日、月、风、雷、山泽的代表,这里面有一个关系弄反了,就是《八卦》是怎么产生的,《易经》中讲由“象及理而知数”《八卦》是由自然界万事万物中的现象,变化中通过归纳总结而得出的内在道理,是本质,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先不讲八卦和八种自然现象是否相符,如果讲代表,也应该是八现象是八原理的阐述,是八原理的形象代表,因此不要弄反了关系,那样就局限住了视野,也埋没了《八卦》“三才”的真相。
如果非要代表的话,也是古人的应用,如现代人用时间的十二点代表平面方位一样,是一种使用关系,也是表面型式的推广应用,而时间和方位不可浑为一谈,这是相同道理,但八卦中,各卦和其对应现象是有一定联系的,通过前面对“三才”的了解,可以知道《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在应用到不同领域中,代表的对象的各不一样,之所以出现上面的对应关系,是《八卦》原理在自然现象中的应用,干三才皆阳,可以用天代表,也可以用气代表;坤三才皆阴,可以用地的静性代表,震上二才都静,而下才燥动,而引起震动,自然界中采用雷的效果代表,但不确切,更确切的应是阳从地生,是万物萌动引起地动,如节气中的惊蛰更符合原意,雷只取其感觉而已,巽下才静、上面二阳相遇,而搅动可用风为代表,如此艮用山,兑用泽原则相同,而离和坎代表日和月,又是一种原理到现象再到引申的第二次引用,离二阳夹一阴,最符合的应是火,而代表日是火的进一步引用。坎为二阴夹一阳,最适合的应是水,而水主阴,用月亮代表也是如此引用。而这样引用还有一层意思,是“水火不相射”,古人认为日、月永远分开、不相见,因而也作为一种性质代表离、坎关系。同样,《八卦》中的东西南北四方向,因为天地日月的代表关系,进尔也就成了四向的代表。因此,不要以为《八卦》就是八种现象,或甚至认为《八卦》代表了自然界的八种基本元素,那就离《八卦》“三才”的本意差远了。
如此一把泥,涂了面,使人不得相识。

三、第三把泥,糊了心:
第三把泥不易发觉,我是在看《系辞》中发觉的,因为《易》中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为卦象和系辞,而《易传》则是指《十翼》,是辅助篇章,我最初看《易》,是为了寻找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根源。因此,只看《易》当中的《系辞》部分,确实收获不少,但因其文字简捷,内容跨度大,往往不得要领,而广西人民出版社的这套丛书,只是简介,筋骨虽有,但欠详实。如此,在看完《系辞》及书中对“德”的总结后,便想看的更深入一些、细致一些。谁知,这一看、看出了问题,按照《易》前面讲的原理,卦象和《系辞》无法连系起来。如按每一卦都由上、下两卦组成,根据不同卦象代表的“八种”现象,根本解释不了其中的道理!如此,疑情大生!而如果按“天时、地利、人和”来看,则要顺的多、矛盾少的多!那问题出在哪呢?自已对三爻的三才理解的对不对呢?不敢确定,于是又跑到安阳新华书店,去查书。果然查到了前面的《说卦》所言,但为什么《说卦》中那么明显的事,会被弄得面目全非呢?一看,其中有注解,虞翻讲:六画者,干三、坤三也。而崔憬也无异议!!如此,天下人误矣!但不知二者何人?但这也给了自已一个压力,从而产生理一理《易经》的心来!!
而进一步看书,当看到其中的《彖》和《象》时,一下觉得非常别扭。直觉感到解释的非常片面、牵强,明显充斥着儒家思想,再一看其作者为孔子,不禁有些怀疑起来。从《易》学思想看,本来讲的是朴素的自然之理,其中并没有什么男尊女卑思想,并且一再用“母”性来比喻大地之德、万物生命之根、天地之母,怎么会有男尊女卑的念头呢?从《八卦》变易循环中,看不出此一观念来,而从《彖》和《象》中才有此解释,而这些又和原经中《系辞》部分差异很大。而所有这些是孔子所作,相传,孔子晚年好《易》,终日研习,以致于将绑书简用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因而作了《十翼》或是其中的几章。这里面孔子的意图不得不令人起疑了?
众所周知,老子和孔子对世事的观念有很大不同,且老子对孔子学说很不以为然,并在《道德经》中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些言论和孔子有点针锋相对的味道!而道家学说,上出《易经》,是有圣人之学作基础的,可谓根正苗红!那孔子自已的学说怎样也言有所据呢?如此,孔子研《易》,颇有深意!而以前“三皇五帝”时治理天下,以《易》学为根基,以“让贤、养民、无为而治”为根本作法,且以身作则!抱朴守素、潜居养德,尽量不扰动民生,而使万民可以安居乐业,并且一有贤人,马上谦让天下!深以自已不能为万民表率而自惭,这些“应天治世,无为之道”,与孔子提出的忠君思想正好相反!那怎么办呢?三皇五帝的光沾不上,只有从《易》学下手了。于是废尽心机,终于在《易经》中找到了可依附的地方:干坤卦象来!只有在此可作文章。其实,古人作《易》是以变化为主,并没有分出高低来,一切都是变化中的一部分,将卦排为圆形,一方面内显其理,另一方面外示其象,本无差别!而如果非要从《八卦》中找出好坏、高低来,也不应是干、坤两卦,因为两卦是变化中的两极,不可持久、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状态,而且其卦意从发展眼光看,干卦是盛极而衰,走的是下坡路;而坤卦反而是静极生动,是上坡路,从中也得不出男尊女卑的意思来。最好的反而是《泰》卦,从其命名就可看出,卦理是小往大来,且是生机调合的最好状态,而一切变化也可以达到泰卦为持久,而《泰卦》却是阴上阳下不能被其用,因而孔子从干坤卦中挖出了天尊地卑的观念,并由此推广出去,则儒学有根矣!
这样做,孔子还觉得根扎得不牢入土不深,又将《易经》中的原始《说卦》这一讲解卦理的部分作了加工、修改,如《易经说卦》中的“以立天道曰阴曰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等句,从句式上和前面精短简捷的风格不符,且意思也前后矛盾,并且其中的“天道曰阴曰阳”本身也言不达意,天道指的是什么?如讲自然之天,则阴阳应具体化,如生、杀、恩养、寒热等,而如果讲的是万物本质之道则又与后文不连贯!并且其中“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明显失去了阴阳相对的本质,人之道如讲自然人似应为善恶,如讲社会众生当为民心向背或生息休养方面内容,怎么会出了仁与义这一对不能称为相对的关系来,如此,孔子之心明矣!而原文应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兼三才,而两之,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是以六画为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知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如此,以儒解《易》不亚于缘木求鱼,这第三把泥糊了心!
四、第四把泥,转了向
这把泥更不易发觉,非理解八卦原理而难知道,但你可以感觉出来,就是八卦中的数字问题,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事,你在地上画一个圈,走走看,非晕头转向不可。但你先转着,到后来就转明白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甘光地 发表于: 2007-12-23 13:24:16|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有意思。
 度寒 发表于: 2007-12-30 12:05:40|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独自飞扬的好文章

谢谢独自飞扬的文章,写得很好,希望再多写一些关于周易的好文章共易学爱好者阅读,度寒也认为,毛泽东不但懂周易,还相当的精通,他之所以用小米加步枪就打败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就是在八卦上占据了两大最吉之门:一、西北干位的“开”门(当时毛带领一支军队占据的陕北根据地),二、东北艮位的“生”门(这道门由林彪带领的苏联红军镇守),而蒋介石的军队则用在西南坤位“死”门上,怎能不败。

可惜最后却把周易说成是封建迷信,什么原因?我想大家也应该知道其中缘故吧?欢迎探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5 11:32:57|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人皇新考

作者:冯广宏  



人皇与西蜀的关系

《华阳国志·蜀志》开篇就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这话并非无根无据。宋罗苹注《路史·前纪·蜀山氏》说,上古《世本》、西汉扬雄《蜀纪》、东汉《本蜀论》上面都有这两句话,可见那是古来传说的遗存。《华阳国志·巴志》明确此语出自纬书《洛书》:“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作者常璩认为:“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巴蜀乃是邃古人皇开创的囿中之国,所以提到蜀国的渊源,理所当然该从人皇讲起。

“纬书”是华夏古文献中的一个怪胎,由“经书”派生出来。刘勰《文心雕龙·正纬》说:“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学术界一般认为纬书起于西汉末年,大兴于东汉,至南北朝宋时始行查禁,隋代彻底禁毁,因而绝了版,现在只留下一些残文断句。不过今人多以为纬书虽然怪诞,但却保存着不少远古的传说和遗文,也不能全盘否定,例如地球运动之说即在其中《。洛书》是来自远古的神秘文献,“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受到启发,此语见于《易经·系辞》。孔子也曾对此发过感慨。明胡应麟《四部正讹》认为河洛正是纬书的源头。人皇那段文字出自《洛书·灵准听》,孙瑴《古微书》卷三十五从《路史·前纪·泰皇氏》注中辑得其文:

人皇出于提地之国,兄弟别长九州,己居中州,以制八辅。

《洛书》还有人皇“驾六提羽,乘云祗车”之说。《洛书·擿亡辟》称:“人皇别长九州,离艮地精生女为后,夫妇之道始此。”所谓“离艮”,是八卦中的两卦,按先天八卦图,离在东方,艮在西北;“地精”应是地头蛇之意。另一部纬书《春秋·命历序》也有此文。孙瑴还辑出与人皇有关的两段文字:

人皇九头(宋均注:九头,兄弟九人)。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分长九州,各立城邑。

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囿各居其一,而为之长。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辅。

马骕《绎史》又引有一段:

人皇氏驾六蜚鹿,政三百岁。

从这些神话传说中得到的历史信息,得知人皇部族以九个头的怪兽为图腾。这个徽记,也许说明当时已拥有许多部落(号称“九”,是那时最大的数目),各自划分势力范围,而且举出中心首领,并产生了与外族联姻的制度。那时技术上也有很大进步,发明了车子,由鹿来拉,还利用鸟羽来做装饰。从政治体制上看,虽然那时举族仍在迁移,却有类似城邑的聚落,至少已进入“酋邦”阶段。

人皇究竟来自何方?由那些与人皇有关的地名,可以得到答案。

《路史注》引《遁甲开山图》:“人皇出于刑马山、提地之国”,并指出:“山,今秦州,伯阳谷水出之,老子之所至。”《水经注》记渭水“又东过上邽县”,“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其地位于渭水上游甘肃天水、秦安一带。所谓谷口,即“古塞门,或云上旸谷。蜀《秦宓传》云:三皇乘祗车出谷口,谓今之斜谷。乐史从之。”今《三国志·蜀书》上真有秦宓对广汉太守夏侯纂讲过的话:谷口,“今之斜谷是也。”裴松之注说:“《蜀记》曰‘:三皇乘祗车,出谷口。’未详宓所由知为斜谷也。”斜谷为今渭水南岸秦岭北部陕西眉县斜水河谷。人皇族出自渭水上游,沿渭水向东迁移,转南沿斜谷翻过秦岭,进入嘉陵江河谷,从而入蜀,合乎情理。

蜀地最早由人皇族开发,不仅有《华阳国志》记述,而且还有许多地理线索可考,应当是可信的史实。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5 11:33:20|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经》中的线索

蜀语经常允许颠倒,如热闹可作闹热,夜宵可作宵夜,公鸡可作鸡公等。《海内经》有都广之野,即今成都平原,他书亦作广都之野;因此人皇不妨写作皇人。

《路史》上所记远古“皇人”,据道经称为泰壹氏(太一);又说柏皇氏“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接着有“中皇氏,封禅之帝也。当是时,人结绳而用之。居皇人山之西,是为嶅鄗山。”《路史·后纪》复称“女皇氏治于中皇山之原,所谓女娲山也。”罗苹注:中皇“山在金之平利,上有女娲庙。”“蓝田谷次北,有女娲氏谷,三皇旧居之所,即骊山也。”宋代金州平利县,在今汉水南岸陕西安康与平利之间,那里确有女娲山古迹;骊山则在渭水南岸陕西蓝田县北。这里列举的皇人山、中皇山,均在今陕西省境内,位于秦岭南部安康附近;而三皇旧居,则在秦岭北部蓝田附近。

前已考得,人皇族出自陕甘渭水上游,现在又发现有皇人山、中皇山等遗迹,也在陕境,可证传说之不诬。最近陕西安康梁向军先生研究当地遗留的巴人文化,收集了不少刻有图像和文字的前代画像砖。其中有明确年号纪年的,最早是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大将军锡光所刻,梁先生谓锡光为东汉汉中郡西城人,即今安康人。另有一砖以篆文刻了一篇文字:“元祖生常羊,耕织阪月川,受封西皇山,尝药皇人山,屯兵陈仓山。孙巴仲遵祭。”其中也有皇人山和西皇山地名,可资印证。

这些地名在《山海经》中,能够找到依据。

《山海经·西次二经》大致从东向西记录了17座山,清汪绂《山海经存》指为渭北到湟中以西的山岭;地理学家谭其骧认为此经从延安东南汾川河发源地谈起。根据“因水定山”的原则,其中第二山所出浴水,东注于(黄)河;第三山所出楚水,南注于渭;第四山所出泾水,东注于渭;第六山所出苕水,东南注于泾;表明那些山主要在今陕西境内渭水北岸。再向西,有第八山名为鸟危之山,疑是甘肃渭源西南的鸟鼠山,所出之水西注于赤水。赤水似指黄河的河源段,大概与今洮水相当。谭其骧认为第七鹿台之山可能是六盘山,以下各山应在河湟以北、祁连山以南。最后那个莱山,可能是甘青界中疏勒河、党河上游的托来山。

重要的是,其中第十四山即名为“皇人之山”,所出皇水,也西注于赤水。因皇水相当于今湟水,那就接近青海境内了。第十五、十六山依次名为“中皇之山”、“西皇之山”,想必与皇人之山相近,证明前述山名材料绝非虚构。从这些远古地名遗存里还可
以发现,人皇(或皇人)、中皇、西皇构成了西部地区的“三皇”,或许就是上古以本地方言“皇”为称号的三个大族,与后来的“三皇五帝”并无关系。其中人皇是偏东的一族。他们并非后世凑成天、地、人那种杜撰的三皇。西皇山业已靠近川、甘、青三省交界之地,自然与蜀中可通消息。安康画像砖所述山名,其中常羊山是《海外西经》所记刑天葬地;西皇、皇人就是《西次二经》里的两座山;在《山海经》上都能找到根据,说明那些地方是安康人熟悉的处所。

《路史》根据道教文化中保留的传闻,将皇人山和中皇山指在汉水流域。据地名迁移法则,表明人皇族已由甘青老根据地大幅度东迁,沿渭水来到汉水,再进一步就是进入嘉陵江河谷,到达西蜀了。

四川是道教创立之地,也留下一些皇人传说,保留在道藏里,当地方志中也有一些反映。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七十四《神仙记》说:“《山海西经》‘皇人之山,皇水出焉’。又有中皇、西皇之山。按《峨眉图经》,皇人、中皇、西皇,即所谓‘三峨’矣。”道教《三皇经》云“:皇人者,泰帝之所使,在峨眉山。黄帝往受真一五牙之法。”《三一经》云:“黄帝游灵台青城山,绝岩之下,见天真皇人。”《五符经》云:“皇人在峨眉山绝岩之下,苍玉为屋。”峨眉山、青城山都是道教发祥地,附会为皇人所游,当是宗教宣传的需要,不足为怪;但也不妨作为人皇族曾经入蜀的旁证。

殷墟甲骨卜辞中的遗影

邓少琴先生《巴蜀史稿》论及“人皇之世”,注意到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征伐“人方”的内容,并列举出晚商铜器如卣铭文“令望人方”、罔簋铭文“令伐人方”、小臣艅犀尊铭文“惟王来征人方”等语,指出商代有一个称为“人方”的邦国,与殷王朝有过战争;从甲文、金文所述内容推测,人方可能即在汉水中游,是当时商都南方的一个大国。邓先生考证的依据,主要从帝乙征人方经过隹(淮、维)、攸等地,因《汉书·地理志》房陵县有“淮山,淮水所出。”《华阳国志》、《水经注·沔水》皆作维山、维水,可证汉水中游亦有淮水之称;攸即,在湖北襄阳之地;故其结论人方当在荆巴之境。邓先生之意,既称人方,其语源应与人皇族有关,方与皇同为阳韵,同音相假,故“人方”应即“人皇”。从“皇”的字形来看,很像氐神,疑人皇为氐族之君。此论甚有见地。

关于卜辞“人方”地理位置的考证,许多学者都曾做过,但结论并不一致。

此前,陈梦家先生《殷墟卜辞综述·方国地理》讨论过征伐人方之事,引郭沫若氏《卜辞通纂》之说,以人字作尸,即夷的古写,故所过之地有在淮河流域者,认为殷代尸方乃合山东鸟夷与淮夷而言;董作宾氏便求人方于山东境内。陈先生则以为人方与尸方是不同时间所记的不同地点,而人方属于淮夷,当无可疑。他将卜辞中征伐所经之地,依次定在今河南沁阳、原武、商丘、谷熟、夏邑、永城、五河等地。

李学勤先生《殷代地理简论》专门研究卜辞中帝乙十祀时征伐人方的路线,指出“方”是人的集体,称“方”者大多是商的敌人,伐人方是处于商王国的极盛时代。帝乙征伐人方,经过雇、淮、攸等地,首先要到黄河附近;再据另外有关卜辞,“淮”应是
渭水支流,并不是淮河,因《汉书·地理志》武功县有斜水祠和“淮水祠”,故这里的淮水必为褒水;而“攸”当在黄河以西。李先生结论是:殷军往返,是通过太行山南部河阳地区和山西南部。因此所伐人方,远及渭水中游。

笔者以为上述各论,均各有其理,而以李先生所考最为细致、科学。“人方”一词中的“人”,只是用上古方言表述的地名而已,与“人皇”的“人”一样,并不带有天、地、人三才的含义。殷代人方在渭水流域,说明人皇族后裔仍在那里活动,应该是此族最老的根据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5 11:33:35|显示全部楼层
人皇主政年代的探索

《绎史》引项俊《始学篇》说:“人皇九头,兄弟各三百岁。”如果将“岁”不理解为一个人的寿命,而理解为一个历史时段,那么人皇族入蜀所建立的酋邦,就至少经历了300年之久,这当然是个极端粗糙的数字。不过,如果我们推想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中
心首领由各部落推举,轮流坐庄,维持这种体制延续300年以上,在原始父系社会并不是不可能。

《蜀王本纪》说最早在蜀中称王的是蚕丛氏,而从开明王朝上溯到蚕丛,约有3000~4000年;因此古蜀真正形成诸侯邦国那种等级,应以蚕丛为始,人皇还算不上。由此可知,人皇时代应该排在蚕丛的前面。史册已经明确开明王朝历时350年,时间跨度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那么蚕丛时代就应在公元前40世纪前后了。人皇时代更在其前,至少应在公元前45世纪前后。

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嘉陵江东岸广元中子铺为最早,公布的碳14测年数据有距今6730~6460年、6390~5990年两组,发现的小型化石器,以斧、锛、凿等工具为主;陶器多半是平底罐,工艺比较粗陋,但喜欢在器口处作些装饰。嘉陵江西岸广元市张家坡遗址,时代距今6000~5500年。那里石器比较小巧,陶器仍多平底,火候不高,但有些器口捏成波状,增加了艺术性。中子铺南边又有邓家坪遗址,测年数据是距今5405~3995年。那里细泥陶器多了起来,而且器口流行花边波纹。这几处遗址,文化内涵明显是一脉相传。根据考古分析,这个部族人口可能不多,因为他们的聚落面积都比较小。考古人员在中子铺遗址发现过一种三足器,带有柱状的小实足,与陕西前仰韶时期的同类器物相近。这意味着此族根子是在中原陕甘一带。从这些迹象得知,无论是遗址年代还是文化属性,与传说中的人皇族都相当吻合。

近年在绵阳市边堆山也发现了考古文化遗址,测年数据是距今4775~3760年,又晚了几个世纪。那里的石器不但小巧,而且多数进行了磨制,还有些箭镞;陶器口沿的花边装饰,则相当突出。这些现象表明,古蜀先民在由嘉陵江流域转向涪江流域的从东向西迁移中,制器水平在不断地进步着。他们后来又到了广汉三星堆。在三星堆第一期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器,仍然保持着小巧的风格,但磨制得更考究;陶器仍然保持着装饰口沿的习惯,但火候更高;显示出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三星堆第一期测年数据是距今4740~4075年,比边堆山略晚,这证实了古蜀先民从东向西迁移的趋势。最近岷江两岸发现许多约4500年前的古城址,具代表性的“宝墩文化”,时代比三星堆第一期还早。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古蜀先民从东向西迁入平原的轨迹。远古的西蜀地盘没有动,居民却在不断变化,好像舞台上的演员。那些从东向西迁移的先民,一直喜欢装饰口沿,可见他们基本同属一大部族。距今6000多年到4000多年的这批蜀人,他们的盟主和领袖,是不是人皇族的后裔?值得进一步研究。

赘语

长期以来,人皇作为上古“三皇”之一,为史学界所摒弃,认为那是远古民众崇拜的天神偶像,后来才被改造成古帝王。虚构的传说记载则荒诞不经,如《帝王世纪》云:“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或冬穴夏巢,或食鸟兽之肉。天皇大帝曜瑰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在纬书中,则说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兄弟十二人,各一万八千岁;地皇十一头,十一人各一万八千岁;人皇九头,传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后来道教经典又从宗教观点出发,尽量夸张,竟说三皇各立二万八千岁或三万八千岁,甚至治天下三十六万岁。顾颉刚先生的名文《三皇考》,对此剖析得淋漓尽致。他认为古人信仰中最神圣的“天一、地一、太一”,是为“三一”,三一就是三皇的化身。三皇是战国末年时势造成的,至汉代成为国家的宗教。支撑它的学说,一是太一说,一是三统说。人皇的出现基于“人统”,于是才构成了天、地、人三皇,并与天宫星宿对应,成为民间宗教崇拜的对象。

人皇由于与“三皇”捆绑在一起,在疑古派史学家看来,是一种子虚乌有的神灵。

幸亏西蜀有着并非源于阴阳家、神仙家“三一”之说的人皇传说,才使人皇一族恢复为历史上曾经在西部存在过的实体。尽管传说中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毕竟露出了历史的素地,能为近年考古发现做出一定诠释。这一点,也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机会。


冯广宏,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源自:《文史杂志》2008年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3:48,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